<p class="ql-block">我在黃山許村祝家人和全國的兄弟丫頭們新年快樂。許村全國文保單位最多的許村。國保文物16處,它也是一個妥妥的“學霸”村,歷史上共出1名狀元48名進士。近代以來,許村發揚優良的教育傳統,出現了“一門五博士,一村五院士”。許村有這1800年歷史這些古建筑包括牌坊、祠堂民宅、橋梁、亭閣等如薇省坊三朝典翰坊、大郡伯第坊、雙節孝坊。</p> <p class="ql-block">許村薇省坊。是位于歙縣許村鎮的一座歷史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薇省”是唐、宋時期中書省的雅稱,明代改中書省為布政司,長官稱布政使,管理民政與財政。坊名“薇省”沿襲了舊稱,用以表明該坊主人的官職和地位。歷史背景薇省坊是為紀念許村籍進士許琯而建。許琯官至湖廣參政,負責掌管湖廣地區的行政命令。</p> <p class="ql-block">許村三朝典翰坊。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石質牌坊,建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朝典翰坊是為紀念明朝崇禎時期的中書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兒子汪德章而立。汪德章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翰林,他出生僅三天就被皇帝賜封為五品典翰,這一殊榮在歷史上極為罕見歷史典故。汪伯爵的妾室胡氏(即香姑)因其美貌和獨特的體香而受到崇禎皇帝的青睞,被召入京城成為貴妃。香姑病重時,汪伯爵和其繼妻吳氏進京探視,吳氏在途中早產,生下了汪德章。香姑在見到侄兒后,希望崇禎皇帝為其取名。由于布衣不得面君,崇禎皇帝便點為典翰,賜名德章。</p> <p class="ql-block">許有章宅。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建筑風格的古宅。這座宅子建于民國初年,具有三進三開間的布局,通寬12米,入深30米。宅子前有一個寬6.5米的前院,院門內置左側,石板鋪砌。正屋寬9米,右邊是廚下,寬3米。后進左側有一個書房,寬17米,深9.5米,共有五開間,前方是一個窄天井。宅子的門扉及隔扇木雕精細,屬于近現代優秀建筑。</p> <p class="ql-block">云溪堂。是許氏一支祠,明代始建清代大修。云溪堂坐東朝西,三進三開間,開間12.7米,進深35.6米,占地面積452平方米。門廳外八字墻大門上方高懸“大宅世家”牌匾,這個是明萬歷年間進士,時任休寧縣令祝世祿所書。云溪堂內有許多珍貴的石刻和歷史遺跡,包括笑臉門神、宋仁宗畫像,“七品朝奉”匾額、“麟趾攸振”匾額等。其中云溪堂碑帖是云溪堂最為珍貴的部分,鑲嵌在后進寢堂的左右山墻上,總計15方。這些碑帖青石質地、規格不一,記錄了許克復的義舉和許氏家族的歷史,是研究高陽許氏家族史的珍貴文獻資料。</p> <p class="ql-block">許存心堂。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宅,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由封誥中憲大夫許鉅恒所建。建筑布局,許存心堂分為前后兩進,前進為四合院,包括女廳和廚房,后進包括正屋和內院,前后進以小巷相連正屋后為內院,布局科學,設施完備有井池、糧倉、雜間、廁所等,特色,前進供廂隔屏與窗欄等處有精美木雕,客廳四面門板雕有郭子儀拜壽圖、三顧茅廬、姜太公釣魚、八仙法器等眾多寓意很好的圖案,后進吸取了西洋建筑的風格,窗欞使用英國產玻璃裝飾,房門裝德國產的斯柏林鎖1。其水井設計因地制宜,吸取了園林建筑中以小見大的手法,可謂匠心獨具。</p> <p class="ql-block">許聲遠宅。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建筑風格的古宅。許聲遠宅建于民國初年,是一座典型的三進三開間樓層的建筑。建筑結構:宅子通寬11米,進深23米。中間與后間隔以小街,左側為廚房,寬4.7米,后帶井池。正屋后為內院,入深13.6米,有堆房、雜間。木雕藝術:中廳前廊隔屏與窗欄等處有細膩的木雕,這些木雕精細且富有藝術價值,體現了徽派建筑的精湛工藝。建筑風格:許聲遠宅屬于近代現代優秀建筑,其建筑風格和木雕藝術都體現了徽派建筑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高陽廊橋。有1500年歷史初建于元代,由當時的處士許友山所建,為雙孔石墩木橋,明代弘治年間改為石拱橋,嘉靖丁已年(1557)重修是增建了廊橋,清康熙已亥年(1719)再修,基本定型。高陽一詞,在古代蘊含紫氣東來,陽光高照的吉祥,歡樂等意韻。橋上有廊,所以又名高陽廊橋,廊內有七間,兩側各置坐凳,中間和南側設佛座。橋廊設窗,可憑窗觀賞許村四周的綠水青山,墻上和天花板上,彩繪游龍飛鳳,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雙壽承恩坊。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石牌坊。建造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2),是為了紀念徽商許世積及其夫人,他們雙雙活到百歲,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牌坊的建造得到了朝廷的恩準,旌表他們為“人瑞之侶”,并敕封許世積為“征仕郎晉贈奉直大夫”,體現了當時社會對高壽老人的尊重和敬仰。建筑形制與特點雙壽承恩坊是一座四柱三間五樓的石牌坊,寬7.9米,高9.5米,采用砂巖雕刻,柱、梁、拱、隔扉上雕刻有獅舞壽球,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猴獻壽桃等12組圖案,楹柱兩側有奔獅圖,雕工精美,是典型的明朝構筑形式。牌坊各樓上均有帽檐,結構上采用了“一固二透”的措施,使得牌坊具有較強的抗震、抗風能力,歷經幾百年風雨依然不倒不毀。文化價值與影響雙壽承恩坊不僅是為兩位百歲老人祝壽而建造的牌坊,更成為了許村乃至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風尚的宣言書和美德的物證牌被譽為中華敬老第一坊。</p> <p class="ql-block">大觀亭。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徽派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也有說法是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與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年)重修。1998年5月4日,大觀亭被評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許村爭取到國家文物局的專項補助資金,對大觀亭等9處國保單位進行全面維修。大觀亭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三層檐的樓閣式建筑。底層和二層為八角形,第三層轉為四邊形,歇山頂設計4。底層每邊長3.5米,占地64.6平方米,建筑面積59平方米,通高11.75米3。亭子南、北兩側設有門戶,中間通道貫穿。</p> <p class="ql-block">大宅祠。又名云溪堂,是許氏家族的一支祠堂。這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并在清代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大宅祠坐東朝西,擁有三進三開間的布局,開間為12.7米,進深為35.6米,總占地面積達到452平方米。大宅祠的門廳外設有八字墻,大門上方懸掛有“大宅世家”的牌匾,這是由明萬歷年間的進士、時任休寧縣令的祝世祿所題寫。祠內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笑臉門神、古歙巨族匾額、以及由董其昌題寫的楹聯等。大宅祠的左右山墻上嵌有“云溪堂帖”刻石十五塊,其中包括了王安石、申時行、許國、董其昌等歷代名家的手跡,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這些碑刻記錄了許克復的義舉,以及他捐資助邊的故事。大宅祠不僅是徽州古建筑的縮影,也是許氏家族的精神象征,體現了“忠孝節義”等中華傳統美德。</p> <p class="ql-block">許村觀察第。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最初是時任觀察使許天相的府第。許天相的母親因守節不跨家門一步,獨自撫育他成人,因此觀察第也被稱為“墻里門”。建筑結構:觀察第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面闊9.4米,進深29.1米,建筑面積273平方米。建筑由門廳、享堂、寢堂外加廊廡和天井組成,是徽州常見的祠堂平面布局。文化價值:觀察第不僅是許氏家族的支祠還因其背后的感人故事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1997年,其裔孫許靖華院士(現定居瑞士)捐資1萬美金,由縣政府修繕并辟為“許村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福泉井。建于明代,原屬觀察第主人許天相宅私井,于清康熙年間重修2。相傳,許村人許伯升跟隨劉伯溫起事,朱元璋登基后,他在京城應天府(今南京)任職,其他兄弟四人也在軍旅任職。洪武二年,其在家閑住的六弟許周安因病早逝妻胡氏才20歲,已經懷孕在身。許伯升日夜兼程趕回家中,為其六弟處理好喪事。之后不久,弟媳婦生下一侄兒,取名天相。許伯升根據弟媳胡氏的閉門養生,專心教兒的意愿,為避免是非,便在其居室之處,加砌高不可望的圍墻一道。大門每月開三次,由專事籌辦生活用品的老媼外出。并鑿井于內名曰“福泉”,專供家人所用,與外界隔絕。</p> <p class="ql-block">五馬坊。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功名坊,始建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為紀念曾在福建汀州府任知府的許村人許伯升而建。結構樣式五馬坊是一座四柱三間五樓式的石牌坊,寬8.2米,高9.7米,建筑面積20平方米。材質與工藝:牌坊的直柱、檐板等主要構件采用花崗巖其余部分為砂巖質地。雕刻工藝精美,檐上裝飾有“哺雞獸”圖案,這是明早期重要建筑的特有飾物。歷史文化名字由來“五馬”是古代對知府的雅稱,因知府出行可配五匹馬而得名。歷史價值五馬坊不僅是許村年代最久的功名坊,也是國家級保護文物,體現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藝和文化價值,是研究明代古典建筑的寶貴標本。</p> <p class="ql-block">許家澤故居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許村,是清末兩淮鹽運使許家澤的住所。故居的建筑風格本現了徽派建筑的特點,徽派建筑以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著稱,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家族背景:許家澤的六個兒子中有五個成為博士均在國外留學并回國效力,被稱為“一門五博士”,在學術和職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p> <p class="ql-block">許惇士宅。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這座宅子不僅有著實實在在的日常使用,還有著縹縹緲緲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根據搜索結果,許惇士宅是曾任省立徽州女子中學、省立徽州中學(休中)和徽州師范學校校長許惇士的故居。許惇士宅的磚雕木刻和徽派建筑風格,堪稱古民居的杰出代表。這座宅子在上世紀80年代曾作為鄉政府辦公場所,團委書記時期的筆者就住在上廳房,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大邦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間。2004年10月28日被批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村鎮唐時即為官道上的要沖。許氏舉族遷此得名,明末構筑大邦伯祠。大邦伯祠是許村現存歷史最久、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與大郡伯第、五馬坊、大墓祠等建筑,同為祀奉紀念許氏東支始祖許伯升而建。建筑格局大邦伯祠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進深60米,開間18米,面積約1080平方米。祠前臨街,置有廣場。</p> <p class="ql-block">大墓祠。是一座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古建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許村鎮。這座建筑最初是三進三開間的格局,但其木結構建筑風格獨特,與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的“寶綸閣”相似。然而,目前中間一進已經損毀,僅存門廳和后進。</p> <p class="ql-block">大郡伯第門樓。是一座明代古建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光緒年間曾進行重建。大郡伯第門樓的水磨磚砌工藝和梁坊雀替等處的細膩雕刻,展現了明代建筑的精湛技藝和徽派建筑的獨特風格。門樓的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雕刻細膩精美,是研究明代建筑藝術和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三朝典翰牌坊。是位于中國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許村的一座歷史建筑,建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牌坊采用石質花崗巖建造,為三間三樓、四柱沖天的設計,梁柱光潔,現狀完好。歷史背景:牌坊是為明朝崇禎朝的中書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兒子汪德章而立。汪德章因其特殊的出生背景,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小的翰林。文化意義:三朝典翰坊不僅是汪氏家族榮譽的象征,也反映了明朝時期的社會文化和建筑藝術。牌坊上的題字“三朝典翰”和“奕世承恩”體現了對汪氏父子功績的褒揚。</p> <p class="ql-block">許村售票處囗的(老碾)往事如風近事愁,觸景傷悲酒斟口。憶鄉情懷淚滿流拙筆思緒詩一首。歲月無情成往事老碾依舊笑春風。村囗的老碾就蹲坐在這個地方,從黎明的清晨,到夕陽落幕一直忙碌不停,服役著這個小村莊近半個世紀,承擔了%80的碾壓工作,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從沒有停歇的腳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宜章县|
牡丹江市|
南汇区|
海阳市|
陕西省|
冀州市|
治多县|
平泉县|
紫金县|
泗洪县|
嘉峪关市|
资溪县|
新营市|
屏南县|
安顺市|
顺平县|
永修县|
安仁县|
宁化县|
吉安市|
肇源县|
嵩明县|
渝北区|
和政县|
岗巴县|
马关县|
宕昌县|
瓮安县|
垫江县|
滨州市|
响水县|
化德县|
迭部县|
邓州市|
兴海县|
武陟县|
汝州市|
南川市|
台江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