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粘住灶王爺的嘴:是賄賂還是祈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這首童謠我們從小就會唱,臘月二十三一到,年味兒就來了。家家戶戶在這一天要祭祀灶王爺。傳說灶王爺是掌管家庭飲食的“廚房大佬”,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他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的表現。為了讓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們就用糖瓜來粘住他的嘴,以防他向玉帝打小報告。這看似是一種“賄賂”,實則是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寄托。試想,如果灶王爺真的吃了糖瓜,那他是不是會變得“甜言蜜語”,為人間帶來更多的吉祥與幸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話說回來,這位愛吃糖的灶王爺是從哪兒來的?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嗎?難不成是玉帝派來的“年度家庭評審員”?還是說,他只是個愛吃甜食的“廚房守護神”?不管怎樣,灶王爺的“糖瓜任務”已經成了春節的傳統,也算是古人給神仙們的一點“甜蜜賄賂”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灶王爺這尊神,是源自遠古先民的神靈崇拜。在那個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癡迷程度,簡直拉滿!先民們覺得火這玩意兒太牛了,能把各種食材變成美味大餐,還能把那些張牙舞爪的野獸嚇跑,大冷天的還能給人暖呼呼的安全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灶王爺閃亮登場,成了火的“形象代言人”。</p><p class="ql-block"> 最初,灶王爺的形象可能有點“模糊”,就像你手機里拍糊了的自拍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火神”逐漸從一位神秘的自然神祇,變成了一個“接地氣”的家庭守護神。</p><p class="ql-block"> 所以,下次你在廚房里辛勤勞動的時候,別忘了給灶王爺點個贊,畢竟他可是你家的“火焰守護者”,雖然他不會幫你洗碗,但至少能保證你家不會變成"火災現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灶王爺的“前世”故事,那可是比較炸裂,堪稱民間傳說界的“腦洞大賞”。</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灶王爺是炎帝,就是那個手把手教人類玩火的超牛始祖。這炎帝去世后,直接“無縫銜接”,化身灶王爺,繼續在人間守護著大家的一日三餐,主打一個敬業。</p><p class="ql-block"> 還有個版本說灶王爺是黃帝,黃帝作為灶的發明者,去世后順理成章成了灶神,這還真是“專業對口”了!</p><p class="ql-block"> 更有意思的是,聽說灶王爺前世是天宮御廚,就因為沒忍住貪吃了水晶菊花餅,直接被“貶下凡間”。但神奇的是,這一貶,還給他貶出了個記錄人間善惡、每年上天匯報的“神仙鐵飯碗”,這劇情比電視劇還跌宕起伏,讓人直呼我的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民間傳說中的張單怎樣 “逆襲” 成了灶王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張單,原本就是個平平無奇的鄉間男子,可他偏不珍惜身邊人,覺得結發妻子不夠時尚,一腳踹開后另娶他人。結果風水輪流轉,沒幾年家道就中落了,直接從有家有業的小日子,變成了風里來雨里去的乞丐。</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臘月二十三,張單餓到兩眼發昏,只能挨門挨戶去討飯。敲開一農戶家門,女主人居然是他的結發前妻!張單當時尷尬得腳趾都能摳出三室一廳,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诤拗?,一頭扎進了灶膛,結束了自己這荒唐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誰能想到,這事兒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一看,喲,這人也姓張,跟我五百年前說不定是一家,再加上張單心里也知道后悔了,行吧,給他個機會。于是大手一揮,封張單為灶王爺,負責監察人間善惡,每年上天庭匯報工作。這下子,張單從被人唾棄的負心漢,搖身一變成了掌管人間煙火、善惡的神仙,命運果然是最牛的編劇,讓人不得不感慨萬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這波操作,乍一看,還真像開了后門,把張單捧上了灶王爺的寶座。但仔細一琢磨,玉帝那可是火眼金睛,哪能干徇私舞弊的事兒?</p><p class="ql-block"> 在玉帝看來,張單這人雖說之前荒唐得不像話,可最后一頭扎進灶膛這事兒,就表明他真的把腸子悔青了。這種勇于直面錯誤,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勁兒,在玉帝眼里那可是閃閃發光的優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以,玉帝大手一揮,決定給張單一個重新做人、不,做神的機會。讓他當上灶王爺,掌管人間善惡,也想用他的親身經歷給大伙提個醒:珍惜眼前人,別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可千萬別忘了自己的初心吶!這么看來,玉帝這是下了步大棋,用張單的故事給人間立了個 “反面教材” 典型,極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 玉皇大帝是天庭的老大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是道教里的大神,道教講究“道”是宇宙萬物的源頭和根本 ,玉皇大帝就相當于“道”派到三界來的超級大boss,全稱是“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這長長的名字念起來就很霸氣是不是!雖說上頭還有三清壓著,但在四御里,他可是穩坐第一把交椅,妥妥的三清之下,萬神之上,幫著三清管理天地萬物,屬于是職場中的“二把手”,權力大得很!</p><p class="ql-block"> 三清是誰呀?他們是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在道教故事中,他還常常被描述為下凡濟世,傳授人們道德和修行的道理,曾化身為老子,他的著作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德經》。</p><p class="ql-block"> 四御又是哪四位神仙呢?</p><p class="ql-block"> 道教里的四御,那可是天庭“管理層”的中流砥柱,那三位幫著玉皇大帝打理三界大小事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天庭CEO,三界大總管,從天上神仙排班,到人間帝王更替、凡人命運走向,統統歸他管,堪稱“宇宙秩序維護官”。</p><p class="ql-block"> 紫微大帝:天庭“星務局局長”,住在北極星那塊,管著滿天星斗。相當于操控著宇宙“星空導航”,確保日月星辰按規矩運行,四季更替有條不紊。</p><p class="ql-block"> 勾陳大帝:天庭的“武裝部部長”,手握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界大權,掌管人間軍事戰爭,哪里有沖突,他就負責出面協調,妥妥的“和平守護者” 。</p><p class="ql-block"> 后土皇地祇:大地之母,天庭的“自然資源部部長”,掌管山川大地、萬物生長,默默地為世間萬物提供滋養,是三界繁榮的“幕后英雄” 。</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道教中, 三界什么的,天界、地界、人界,都歸玉皇大帝管。天界里各路神仙,像八仙、二十八星宿,全都是他的“打工仔”,每天干啥活兒都得聽他安排,他就是天庭的“人力資源總監”,把天界運作安排得明明白白。地界也歸他管,地府那些事兒,鬼魂輪回、善惡清算,他都門兒清,相當于地府的“幕后大老板”。對人界,他也時刻關注,人間帝王更替、百姓生活,人的生死、窮富,都在他的“業務范圍”,仿佛拿著一本人生劇本,每個人的命運他都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還是公平、善良和智慧的代言人,他就像一個超級裁判,公正地評判善惡,對所有人都一碗水端平,心懷慈悲,又像個智慧滿格的導師,用他的聰明才智處理三界里的各種麻煩事兒,妥妥是道教里的道德標桿,引導著信徒們一心向善,走向人生“正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教三清</p> <p class="ql-block">道教四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 玉皇大帝為何姓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關于玉皇大帝姓張的說法,古籍中確有記載,但往往語焉不詳,留下諸多懸念。在《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等道教經典中,只提到玉皇大帝的名字“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關于他的姓氏,古籍并未直接提及,而是通過一些隱喻和象征,讓人猜測其背后的深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較于古籍的含蓄,民間傳說則更加生動有趣。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玉皇大帝原本姓張,名百忍(也有說名堅或自然),原是一個凡人。在遠古時期,三界大亂,眾神無主,太上老君便化身下凡,尋找一位能夠擔當三界主宰的人選。張百忍因其樂善好施、寬厚仁慈、公正無私,被太上老君看中,賜予仙丹,羽化登仙,成為玉皇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傳說不僅賦予了玉皇大帝濃厚的凡人色彩,還巧妙地解釋了其“姓張”的由來。在傳說中,張百忍的善良與正直,正是玉皇大帝所應具備的美德。而他被太上老君選中的過程,也充滿了戲劇性,讓人覺得像是一場"神仙選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姓”背后的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當然,玉皇大帝姓張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在華夏文化中,“張”字寓意著張開、展開、廣大無邊。將玉皇大帝與“張”姓相聯系,或許正是為了強調其主宰宇宙萬物的無邊法力與廣袤胸懷。同時,“張”姓在民間也極為常見,將玉皇大帝與凡人“同姓”,無疑拉近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使得玉皇大帝的形象更加親切與接地氣,當我們再仰望星空時,就會想到他不僅是天宮的主宰,還與我們身邊的老張五百年前是一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 春節因何而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于春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夕獸”的故事最為經典,簡直是一部怪獸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傳在古代,有一只叫“夕”的怪獸,身形巨大,皮毛漆黑,眼睛還閃著幽綠的光,妥妥的“暗黑系”顏值擔當。每到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這家伙就會從深山老林里竄出來,跑到村子里大鬧一場,吃牲畜、毀莊稼,甚至還會傷人,搞得村民們瑟瑟發抖,恐懼萬分。每到這天,村民們只能早早關門閉戶,全家哆哆嗦嗦圍坐一起,盼著能熬過今晚。</p><p class="ql-block"> 然而,有一年,一位智慧的老人家發現了“夕”獸的弱點。他發現“夕”獸異常懼怕紅色、響亮的聲音和熊熊燃燒的火光。于是,老人便號召村民們在這一天貼上鮮艷的紅紙,掛起紅燈籠,家家戶戶門前屋后堆起干柴,一旦“夕”獸出現,便點燃篝火,在火里扔上竹子,讓它爆裂發出巨大的響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村口突然傳來一陣陰森的咆哮,“夕”獸又來了!它剛一露頭,就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漫天的紅紙碎片像雪花一樣飄來,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震得它耳朵都快聾了,還有那熊熊燃燒的篝火,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夕”獸嚇得連連后退:“這什么情況?我是不是走錯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它不甘心就這么被趕走,鼓足勇氣想沖進去,可剛靠近一點,爆竹聲就跟催命符似的,火光也像要把它吞噬,嚇得它瑟瑟發抖。村民們一看更是士氣大振,爆竹燃得更起勁,大家還敲擊鍋碗瓢盆齊聲吶喊!</p><p class="ql-block"> “夕”獸見勢不妙,撒腿就跑,一邊跑還一邊想:“此地甚為可怖,吾再不敢至矣!”從那以后,臘月的最后一天就被叫做“除夕”,就是把“夕”獸給除掉啦,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第一天,就被叫做“年”。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大家就用放鞭炮、貼紅紙這些老傳統,熱熱鬧鬧地把“夕”獸拒之門外,開啟新一年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最早的爆竹,可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火藥制品,而是“竹子版”的音響效果!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把竹子鋸成一段一段,保留兩頭的竹節,然后丟進火里。竹節里的空氣受熱膨脹,最后“砰”的一聲,竹子炸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簡直就是古代版的“爆米花機”,只不過爆的是竹子,聲音還特別大。</p><p class="ql-block"> 這種“竹子爆炸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爆祭”活動。那時候,人們通過燒柴火發出聲響來“敬神驅邪”,后來發現竹子炸裂的聲音特別給力,于是竹子就成了“爆祭”的主角。想象一下,古代人圍著一堆火,聽著竹子“噼里啪啦”響,心里默念:“各路神仙,保佑保佑,一定把那些怪獸嚇跑!”</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里還專門記載了這種習俗: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正月初一,雞一叫,大家就趕緊起床,跑到院子里放“竹子爆竹”,能嚇跑“山臊惡鬼”。古人也是挺拼的,大年初一不睡懶覺,先來一場“竹子爆炸秀”。</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們現在還把鞭炮叫成爆竹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 正史記載的春節起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翻翻古籍,發現原來春節的“前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渡袝に吹洹防飳懼霸抡?,舜格于文祖”,雖然這“元日”和現在的春節不完全一樣,但也能看出古人每在歲末年初就得搞個最大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拜祖。</p><p class="ql-block"> 在當時,先民們認為,只要誠心拜天地神靈和自家祖先,就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地里的莊稼蹭蹭長,家里的牲口也壯實,人丁還興旺。這么看來,春節的前世就是這些祭祀活動。雖說形式和現在不太一樣,但它們都承載著古人對上天和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就跟我們現在過年的祝福語多是"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歲歲平安,年年有余!″一樣,都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隨著朝代的不斷變遷,春節的形式和內涵也在持續豐富和發展。在夏朝,人們以孟春之月為正月,正月初一被稱為“歲旦”“正旦”等,所有人都在恭恭敬敬,熱熱鬧鬧地祭祀。聽起來有點象我們說的“新年第一天,朋友圈刷屏日”?</p><p class="ql-block"> 夏朝的歷法《夏小正》對農事活動和季節變化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歲首的祭祀活動也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人們期望通過祭祀獲得神靈的庇佑,確保新的一年農業豐收。估計夏朝的小先民們在祭祀時默默許愿:“老天爺,今年能不能讓我家的莊稼長得比隔壁老王的還好?”</p> <p class="ql-block"> 商朝時期,春節的時間有了點小調整,改成了以臘月為正月,正月初一被稱為“祀”。商朝人對鬼神祭祀可是相當認真,簡直像是古代版的“拜神狂熱粉”。在“祀”期間,他們會舉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儀式,祭品豐富多樣,牛羊、谷物什么的都往上堆,簡直是一場“古代美食節”。說白了,就是商朝人在新年第一天瘋狂請祖先和神靈吃大餐,順便許個愿:“各位大佬,今年能不能讓我家糧食多到吃不完,牛羊多到數不清,順便再讓我脫個單?”這種儀式感,可以說是最早的“新年祈福套餐”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周朝,春節有了新名字,叫“年”。《爾雅·釋天》里講“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就是說不同朝代對這新年開頭的叫法不一樣。周朝人過年,可不光是拜拜祖先、拜拜老天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們還搞了好多有意思的民俗活動,其中最有看頭的就是驅儺儀式。大家戴著奇奇怪怪的面具,手里拿著兵器,那架勢,就像是要和看不見的敵人來一場大戰,目的就是趕走疫病和惡鬼,保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你再看現在過年的舞龍、舞獅表演,那熱鬧勁兒,其實源頭就是當年的驅儺儀式。從趕鬼到圖個喜慶熱鬧,不管形式怎么變,過年的歡樂氛圍一直都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后,也想把歷法統一了,大手一揮,規定十月是一年的開頭。不過秦朝“保質期”太短,還沒等春節習俗跟著大改,就“拜拜”了。</p><p class="ql-block"> 真正讓春節“定型”的,還得是漢朝。漢武帝整出了《太初歷》,又把正月變回了歲首,正月初一叫“正旦”。從這以后,春節的時間算是基本穩定下來,成了正月初一。</p><p class="ql-block"> 漢朝人過年,那可太熱鬧了!除了老祖宗傳下來的祭祀、驅儺,又新添了好多好玩的習俗。比如拜年,大家春節期間串串門,互相嘮嘮嗑,送上新年祝福,主打一個熱熱鬧鬧、和和美美。還有貼桃符,當時的人覺得桃符能像超級英雄一樣,把邪祟、鬼怪都趕跑,就把它掛在門上,圖個平安。另外,放鞭炮也是從漢代興起的。想象一下,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一響起,年味兒一下子就有了,和咱們現在過年是不是很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唐朝,鞭炮越來越火,尤其是在宗教祭祀和過節的時候,那場面,簡直就是鞭炮的“主場”。在唐朝的文獻里,已經能找到“爆竿”的身影啦。這“爆竿”,其實就是把硝石裝進竹筒里然后點著,別看它模樣簡單,這可是后來裝硝爆竹的“初代版本”,妥妥的鞭炮界“老祖宗”。</p><p class="ql-block"> 唐朝,那可是個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黃金時代,春節在這時候也跟著“水漲船高”,變得愈發隆重熱鬧。當時,春節有“元正”“元日”等好幾個酷炫的名字。大年初一這天,皇帝會搞一場超大型的朝會,場面那叫一個氣派,滿朝文武都來向皇帝“打卡簽到”,獻上新年祝福,就像一場豪華的“皇家年會”。</p><p class="ql-block"> 民間更是熱鬧非凡,到處張燈結彩,人們歡天喜地,各種慶?;顒討硬幌?,比現在的跨年還嗨。在詩人孟浩然的筆下,“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簡簡單單幾個字,就把大家喜迎春節、對新年充滿期待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不愧是大詩人,連過年的心情都能寫得這么有詩意。</p> <p class="ql-block"> 宋朝時期,鞭炮迎來了大發展?;鹚幈话l明后,大家的腦洞也跟著打開了,用紙筒和麻莖把火藥包起來,做出了“編炮”,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鞭炮。從這以后,鞭炮的花樣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不管是街頭巷尾的小慶祝,還是大型的節日慶典,都少不了它。它就像節日的氣氛擔當,只要一登場,歡樂喜慶的氛圍瞬間拉滿,徹底成了節日慶祝里不可或缺的“頂流”元素。</p> <p class="ql-block"> 再瞧瞧元朝,那可是蒙古人當家作主的時代。春節習俗不可避免地被蒙古文化“染了色”,但漢族的春節傳統就像頑強的“小強”,依然頑強地延續著。人們還是會按老規矩,在春節期間舉行祭祀、拜年這些活動,堅守著對傳統的執著。</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怎么過節呢?他們超愛白色,大年初一,從大汗到老百姓,全都一身白,互相送白色禮物,主打一個純潔好運。拜年時,晚輩要手捧哈達向長輩行禮,長輩回贈祝福,儀式感拉滿。而且,臣民之間還流行互相抱吻,這畫面,想想都覺得歐耶!</p><p class="ql-block"> 朝廷里,初一的朝賀儀式超盛大,官員們齊聚皇宮給皇帝皇后叩拜,完了還有“詐馬宴”。到了臘月二十三,祭火儀式也必不可少,主人繞著住宅點香,再往火盆里投祭品,祈求來年紅紅火火。只能說,元朝春節,主打一個中西合璧、熱熱鬧鬧!不過,元朝統治者熱衷于文化融合,各種統治政策也像“變臉”一樣變來變去,這就讓春節的一些習俗在形式和內容上發生了有趣的變化。只能說,這春節在元朝,經歷了一場奇妙的文化“變形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時候,春節又把“元旦”這個老名字給“撿”回來了。這一時期,過年的花樣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貼春聯成了新潮流,大家把對新年的美好愿望寫成吉祥話,往紅紙上一寫,往門上一貼,年味瞬間就滿格了。掛年畫也是必備項目,花花綠綠的年畫往家里一掛,喜慶又好看,就像給家換上了一身漂亮的新年新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還有逛廟會,那簡直就是古代的“大型歡樂集市”。廟會上,不僅能買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還能盡情娛樂,看各種民間藝術表演,什么雜技、戲曲,熱鬧非凡。大家在廟會上逛吃逛喝,順便還能和親朋好友嘮嘮嗑,妥妥的社交、購物、娛樂一站式體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春節習俗基本就是照著明朝的“劇本”在演,不過在一些小細節上還是玩出了新花樣。就說吃的,那可豐富多了,各地特色美食紛紛“登場”,什么餃子、年糕、湯圓,還有各種叫不上名的地方小吃,讓人看得直流口水,感覺過年就是一場“舌尖上的狂歡”。</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統治者對春節那叫一個重視,宮廷里的慶祝活動堪稱“豪華頂配版”。規模大得超乎想象,儀式也是繁瑣得不行,一道道流程下來,就像是在演一場大型古裝“春節慶典劇”,把過年的儀式感拉到了極致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4年1月,民國的內務總長朱啟鈐,突發奇想給袁世凱寫了個提案。這提案里,他建議把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和國際上的公歷接軌。農歷正月初一改成“春節”,還想著端午叫“夏節”,中秋叫“秋節”,冬至叫“冬節”,放假一天美美過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袁世凱一看,覺得挺有意思,大筆一揮就批準了。就這么著,農歷正月初一有了“春節”這個新名字。這一改,傳統農歷節日和公歷紀年就這么“握手言和”了。既跟上了社會革新的潮流,又沒丟了咱傳統節日的韻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那以后,每到春節,大家還是熱熱鬧鬧地貼春聯、放鞭炮,一家人圍坐吃年夜飯。這“春節”的名字,就像個貼心小衛士,穩穩當當地守護著咱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團圓情感,一直到現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中圖片均由作者用AI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锡林郭勒盟|
棋牌|
元江|
泽库县|
宁安市|
张家界市|
临海市|
桃江县|
阿拉尔市|
北安市|
镇赉县|
乳山市|
蒲江县|
九台市|
贵溪市|
祁东县|
忻城县|
昆明市|
嘉义县|
民县|
荆州市|
临高县|
平阴县|
林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永修县|
建始县|
通化县|
通化市|
新源县|
两当县|
噶尔县|
儋州市|
绥中县|
通榆县|
日土县|
庆元县|
滦平县|
绥德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