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宿遷市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蘇北部,是</span>江蘇省轄地級市。宿遷古稱“鐘吾”、“下相”、“宿豫”,唐寶應元年(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p><p class="ql-block"> 宿遷有著2700多年的建城史,曾是東周時期鐘吾國都城,有“華夏文明之脈、江蘇文明之根、楚漢文化之魂”之稱。</p> <p class="ql-block"> 宿遷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項王故里坐落于宿遷市宿城區梧桐巷,這里是項羽的出生地。清康熙四十年(1699年)立碑以為紀念。↓</p> <p class="ql-block"> 項羽雕像背后是西楚古城門,也是景區入口。項王故里景區對“項”氏和“虞”氏游客免票。↓</p> <p class="ql-block"> 項王故里以楚地漢風為主,兼具宮廷建筑和園林建筑風格。項王故里為三進院落,整體布局前宮后院,建筑風格仿漢式。↓</p> <p class="ql-block"> 城門樓內為風云楚國八百年展廳。↓</p> <p class="ql-block"> 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擔任炎帝的火正。據《史記》記載,祝融是楚人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楚國立國的直接奠基人是鬻熊。鬻熊是商朝末年楚部落首領,帶領部眾依附周文王并盡心擔任火師之類的職責,才在周朝初年分封時占有一席之地。</span>在楚人祭祀的列祖列宗中,鬻熊地位僅次于傳說中始祖火神祝融。↓</p> <p class="ql-block"> 經過兩百多年十幾位楚國君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篳路藍縷,</span>熊通于公元前706年自稱楚王,開了諸侯僭號稱王先河。楚武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熊通是楚國歷史上最強悍和有作為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間,楚國辟地千里、稱雄南方。↓</span></p> <p class="ql-block"> 經過楚文王和楚成王的不斷擴張,極大地挑戰了當時霸主齊恒公,楚成王雖無霸主之名,已有霸主之實。↓</p> <p class="ql-block">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邲之戰中楚莊王擊敗晉軍,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p> <p class="ql-block"> 楚靈王、楚平王驕奢淫逸,奸佞受寵,國情每況愈下,至楚昭王時禍根爆發,被孫子、伍子胥等引吳兵攻入郢都,昭王倉惶出逃。↓</p> <p class="ql-block"> 經過了漫長的休養生息,至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國吞并越國,同年又大破齊師于徐州,楚國登上繁榮的頂峰,成為當時第一大國。↓</p> <p class="ql-block"> 楚威王后,楚國盛極而衰。公元前329年,楚懷王即位,接連喪師失地。不到二十年,楚國幾代人積攢的國力折損大半,從此失去了和秦一爭長短的能力。至戰國后期,楚國國都郢都被秦國攻破。↓</p> <p class="ql-block"> 楚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56年),楚滅魯,吞并其國土,至此后世所稱的“三楚”完全成形。南楚就是楚國南方故地;東楚主要為原吳越地區;西楚以彭城為中心,在淮河以北、沂水以西,由于這塊地區位于東楚的西面,所以叫“西楚”。↓</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次年,滅趙;再三年,滅魏。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傾國之兵六十萬全力攻楚,大破楚軍于薊(今安徽宿州東南),項燕自殺。次年,王翦揮師南下,攻破壽郢,俘楚王負芻,享國八百年的楚國宣告滅亡。隨后,秦再滅燕、代,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至此,六國盡滅,四海歸秦。↓</p> <p class="ql-block"> 隨著秦的統一,戰爭停息。但在楚國故土上,卻悄悄流傳著一句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統一六國時,下項的項羽才十一歲。公元前207年,楚將項羽擊敗了秦將王離率領的最后一支秦軍主力,秦國隨后滅亡。項羽是項燕的孫子,王離是王翦的孫子,歷史在短短的十七年間就完成了一個輪回。↓</p> <p class="ql-block"> 蓋世閣,是個演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將署,意為將軍衙暑,模擬古代官署建筑而建。將署內主要是介紹項羽生平的展廳。↓</p> <p class="ql-block">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項氏先祖因有功被封于古項國,后世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項氏由此而來。項家世代為楚國將領。項羽出生于下相梧桐巷,跟隨叔父項梁長大。后來項梁因殺人犯法,帶著項羽逃往吳中(今江浙一帶)避難。↓</p> <p class="ql-block"> 項羽少年時,先是學書不成,隨后學劍又不成。面對項梁的指責,項羽表示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于是開始傳授項羽兵法。↓</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出巡經過會稽郡,項梁與項羽同在人群中圍觀,望著秦始皇浩大的巡游場面,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項梁因此更加對項羽另眼相看。↓</p> <p class="ql-block">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和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假托秦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的名義,以“張楚”(意即復興楚國)為口號,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平民起義的序幕,吹響了秦朝滅亡的序曲。↓</p> <p class="ql-block"> 大澤鄉起義爆發后,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軍在經歷了相互爭斗和兼并后,最終形成了以戰國各國貴族后裔為代表的幾支主要力量,曾經被秦所滅的楚、趙、燕、齊、魏、韓先后復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秦二世元年九月,項梁起兵,奪取會稽郡,自封為“會稽守”,封項羽為“裨將”,從會稽郡下屬縣城征得精兵八千人,正式加入反秦斗爭。這一年項羽二十四歲,他與江東八千子弟的傳奇也由此開始。↓</span></p> <p class="ql-block"> 秦二世二年正月(公元前208年),秦軍擊敗陳勝起義軍主力,陳勝生死不明。陳勝部將召平假借陳勝名義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命其率軍西進救援。項梁與項羽一起率領八千江東子弟西渡長江,先后收編了陳嬰、英布、蒲將軍等幾支較大地方勢力,吞并陳勝義軍余部,成為全國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p> <p class="ql-block">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秦將章邯率秦軍在定陶一帶擊敗楚軍,楚軍主將項梁戰死。↓</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7年,秦將章邯先擊敗楚軍主力、后在巨鹿將趙軍圍困。項羽率領楚軍渡過漳水,破釜沉舟,以六萬楚軍擊敗秦軍四十萬,活捉秦軍主將王離,逼降秦軍將領章邯。<span style="font-size:18px;">巨鹿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span>此戰之后秦朝已名存實亡,項羽也由此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p> <p class="ql-block"> 楚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當項羽在巨鹿一帶與秦軍主力血戰之時,劉邦率先攻占咸陽并封鎖關隘。項羽聞訊大怒,在鴻門設宴,劉邦無奈到項羽軍中謝罪。鴻門宴上,軍師范增力勸項羽殺死劉邦,但是項不忍。范增又命項莊以舞劍為名刺殺劉邦,但是被項伯阻攔,隨后樊噲闖入大帳解圍,劉邦便以如廁為名離開宴席返回軍營。↓</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項羽率領諸侯進入咸陽,殺死秦王子嬰。</span>項羽滅秦后,召開分封大會。項羽尊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轄地有西楚、東楚與梁地共九郡,建都彭城,國號“西楚”。封英布、劉邦等十八路諸侯為王。↓</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5年,劉邦因不滿分封于漢中之地,趁項羽在齊地平叛、后方空虛之際,一舉攻占楚都彭城。項羽親率三萬精銳,避開漢軍防線,出其不意對漢軍迂回突襲,僅用半天就大獲全勝,史載“殺漢卒十余萬人,雎水為之不流”。↓</p> <p class="ql-block"> 彭城大戰后,項羽向西追擊,劉邦穩住陣腳,雙方在滎陽和成皋一線形成了對峙。楚漢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項羽與劉邦議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p> <p class="ql-block"> 鴻溝議和后,項羽當即履約,歸還劉邦父親妻子并撤軍東歸。劉邦趁楚軍撤退時突然襲擊,并以封地為許諾,聯絡韓信、彭越、英布等聚集六十萬大軍圍攻項羽。公元前202年,將項羽的十萬楚軍圍在垓下(今安徽固縣)。↓</p> <p class="ql-block"> 針對項羽最擅長的中央突擊戰術,有兵仙之稱的韓信,將六十萬大軍精心分成三條戰線、五個部分,擺出了一個五軍陣。不論項羽從哪個方向攻到中軍,都要面對龐大的中軍方陣以及兩個側后方形成的包圍圈,將陷入數倍于己的漢軍包圍,這就是后世所說的十面埋伏。↓</p> <p class="ql-block"> 決戰開始,楚軍強悍絕倫,死戰不休,他們迎著潮水般的漢軍,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沖擊,十萬楚軍戰死者八萬,足見戰斗之慘烈。漢軍在付出巨大傷亡的代價下仍然無法完全消滅楚軍,項王率剩余不到兩萬的殘軍突出重圍,退守營寨。↓</p> <p class="ql-block"> 入夜之后,四面八方的漢軍營地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謠,這些歌聲就成為壓垮楚軍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沉浸在決死悲壯氣息中的軍心漸漸被瓦解了。↓</p> <p class="ql-block"> 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以歌和之,為免去項羽后顧之憂,在吟唱“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后,拔出項羽佩劍,自刎而死。↓</p> <p class="ql-block"> 夜色中,項羽率八百騎突圍而出,一路且戰且走,到烏江時僅余二十八騎。他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于是謝絕了烏江亭長逃亡的建議,獨自斬殺數百追兵后拔劍自刎,結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時年三十一歲。↓</p> <p class="ql-block"> 名符其實的霸王餐。↓</p> <p class="ql-block"> 項王故居位于將署的北側。↓</p> <p class="ql-block"> 山門橫匾“項王故居”四字為末代皇帝之弟溥杰手書。↓</p> <p class="ql-block"> 鼎體現了項羽在中國政治歷史舞臺上的地位,在秦末漢初這段歷史時期,項羽曾問鼎天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位。此鼎高2.6米,直徑1.9米,約8噸重,被譽為中國第一銅鼎。 ↓</p> <p class="ql-block"> 英風閣內的項羽雕像,由漢白玉石雕刻而成,高三米一,重二十噸,身著戎裝,右手力抓萬斤巨石,左手緊握寶劍,龍威燕領,正氣凜然,盡顯西楚霸王的蓋世風采。↓</p> <p class="ql-block"> 霸王弓,弓身用玄鐵打造,重197斤,相傳只有楚霸王一人能拉動此弓。此弓為1.5倍藝術上的放大,展現了項羽氣勢上的勇猛。↓</p> <p class="ql-block"> 霸王劍,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的隨身寶劍,鋒利無比。青銅鑄造而成,總長一米二八,重一百余斤。↓</p> <p class="ql-block"> 霸王鎧甲,分為兩層,軟甲和重甲。軟甲以粗麻與皮革編織而就,成魚鱗狀,重甲非常華貴,以銅質鍍金,輔以少量暗紋。↓</p> <p class="ql-block"> 霸王戟,又名天龍破城戟。西楚霸王項羽賴以成名的兵器,長五米五,重三百斤,由隕石提煉鐵元素鑄造而成。戟桿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霸氣無比。↓</p> <p class="ql-block"> 項王手植槐,屬國槐,樹齡2230年,相傳為項羽16歲離開家鄉時親手所植。由于歷史上黃河改道導致泥沙淤積等原因,此樹主干部分被埋于地下,現地表所見僅為枝干部分,樹高12米,樹冠寬20米,胸圍6米。↓</p> <p class="ql-block"> 飲馬槽,1985年出土于此,為項羽屯兵彭城時飼馬之物,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項里桐,屬中國梧桐,別名青桐、桐麻,樹齡2200多年。早在秦漢之際,項王故里因廣植梧桐,故名梧桐巷。當前此樹樹高7.5米,冠幅6米,胸圍0.7米,為梧桐巷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棵發根梧桐。↓</p> <p class="ql-block"> 項家古井,在復建房屋挖地基時發現后修復的,在井深十米處出土有秦漢時期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 項王故居紀念室。↓</p> <p class="ql-block"> 項燕(右)和項梁(左)的塑像。項燕(?﹣前223年),戰國末年楚國著名將領,項梁之父,項羽的祖父。項梁(?﹣前208年),項燕之子,項羽的叔父。↓</p> <p class="ql-block">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和虞姬(?-前202年)的塑像。虞姬又稱虞美人,是虞子期之妹,沭陽縣顏集鄉人,與項羽青梅竹馬,嫁與項羽后常伴左右。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困該下時,虞姬作絕命悲歌《復垓下歌》,為激勵項羽斗志,拔劍自刎,霸王別姬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復原的項羽書房場景,陳設書案兩組、青銅燈一組、筆架兩套、書簡若干等。↓</p> <p class="ql-block"> 復原的項羽臥室,陳設項羽床榻、衣架、衣柜、銅燈等物。↓</p> <p class="ql-block"> 復原的項家客廳,是會客宴請的主要場地。客廳內有主人案榻、客人案榻、屏風、劍架、銅燈、熏爐等物。↓</p> <p class="ql-block"> 項家餐廳。↓</p> <p class="ql-block"> 項府正門。↓</p> <p class="ql-block"> 單手舉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兴安盟|
米林县|
吉安市|
阳原县|
澜沧|
高要市|
靖西县|
安岳县|
萝北县|
连山|
蒙阴县|
亚东县|
仪陇县|
徐汇区|
左贡县|
称多县|
吉首市|
大厂|
新龙县|
瑞昌市|
洱源县|
健康|
黔西|
柘荣县|
耒阳市|
中方县|
临漳县|
长武县|
灵山县|
德兴市|
饶平县|
宜章县|
荣昌县|
唐海县|
德昌县|
凤台县|
水城县|
汾阳市|
洪泽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