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朝代名稱歷來有自稱、他稱、后稱、敵稱等多種稱呼。</p><p class="ql-block">夏朝究竟是自稱還是他稱?《白虎通》說:夏曰夏邑,商曰商邑。</p><p class="ql-block">商朝與夏朝是敵對方,卻沒有對前朝稱夏的記載,殷墟甲骨文里稱前朝為西邑,后世史書記載是西邑夏和夏。</p><p class="ql-block">商朝自稱商,大邑商,天邑商,從不稱殷,后世文獻卻稱殷,如《史記.殷本紀》。甲骨文記載商王入商、入于商,商王是要去哪兒?</p><p class="ql-block">周朝前期謙遜自稱小邦周,稱夏朝為夏,稱敵對方商朝時,多數稱殷,少量稱商。周人稱殷大概是貶稱?</p><p class="ql-block">夏商周跨越千年,宗廟和國都處河洛之間,三代都城都從先王居,又緊靠夏社、天室、宗廟、神都。我們推定,如果天下有且只有一個地方是夏商周三代之居,那只能是古蜀三星堆。</p><p class="ql-block">關鍵詞:考證夏商周朝代名稱、都邑地點,推定其宗廟和國都處河洛之間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山海經》《尚書》《竹書紀年》《史記》《詩經》《遂公盨銘文》等典籍中得知,華夏最早的朝代是夏朝,距今有四千多年。</p><p class="ql-block">但距離夏朝最近的商朝甲骨文卻沒有直接記載夏,而是頻頻提到西邑。歷代商王擔心西邑鬼怪加害自己,于是不斷祭祀西邑。因為商人對西邑做了虧心事,擔心被西邑鬼怪謀害。顯然,西邑是商王忌憚之地。 </p><p class="ql-block">周朝史書被公認為最早的信史,書中不乏提及夏: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說周先人后稷是大禹的重要助手,負責“播奏庶艱食鮮食”等。周人自稱是夏朝的鐵桿盟友,對夏的稱呼或與夏自稱相同。周人普遍稱呼敵對的商朝為殷,很少稱商。春秋秦公簋作于秦景公時代,有銘文“虩事蠻夏”,專家們解讀為威震蠻族。虩字一般解釋為恐懼,可否理解為謹小慎微地侍奉蠻橫的夏?這個夏字,是專家們公認的最早出現的夏字。秦人自稱其十二代祖先都曾謹小慎微地侍奉蠻橫的夏,意味著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尚書.太甲上》說: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大意是夏末商初,商名相伊尹親自去過西邑夏,說明夏末商初就有西邑夏的概念。西邑夏是相對于夏都三星堆的方位而言,應該是夏的別都(傾宮、瑤臺、南巢)金沙。</p><p class="ql-block">商部落的都城在商丘(南亳、谷熟),曾是商祖契的封地,大概處夏都(三星堆)和西邑(金沙)的西南邊的彭州大邑一帶。史載,成湯代夏后,夏人東西南北四散而逃,夏桀被商湯流放到南巢(金沙)。史書還記載,上古時帝舜、大禹、商湯、后羿等明君對待前朝有重大過失的政治領袖人物,都使用流放等方式,而不是直接處死。堯帝、丹朱、太康、夏桀等,都因為行為不端,被英明之君取代政權后,再流放到偏遠之地。史書贊揚美化他們,彰顯明君的仁德。</p> <p class="ql-block">《竹書紀年》:大雷雨,戰于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葼),戰于郕,獲桀于焦門,放之于南巢。成湯在鳴條擊敗夏師后,夏桀逃回到夏都,商湯乘勝追擊,攻打三葼國(三星堆夏都)。夏桀被俘獲后,流放到了他的行宮南巢(金沙)。而且商軍還奪取了夏都寶玉,搬回商丘。湯的臣子義伯、仲伯由此寫下了《典寶》。成湯還曾想遷移夏社到商丘,沒法辦成,便寫下了《夏社》(今佚)。</p><p class="ql-block">春秋《叔夷鐘》銘文載:成湯(代夏后)咸有九州,處禹之堵(都,陽城三星堆)。《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載:湯受命(西王母昆侖神權)而亡夏,應天變夏作殷號(自稱),作宮邑于(夏)洛之陽(三星堆)。遷夏社...始屋夏社(先想遷走夏社,后又遷商都到夏社)。《竹書紀年》:成湯十八年,王繼位居亳(繁、蕃、商丘),始屋夏社。《史記.封禪書》總結說: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p><p class="ql-block">成湯為什么想遷而不能遷夏社,因為這里是三皇五帝諸夏的千年宗廟,祭祀中心,神權中心,成湯經過十八年的修復完善,最終把商都也遷到了夏社。夏代世室、商代重屋、西周明堂,眾帝之臺、千年宗廟、神都天府世代延續。三星堆青關山神廟是迄今發掘的商代時期建筑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筑,還是兩層樓建筑,就是最好的物證。</p> <p class="ql-block">《清華簡.尹浩》記載的內容,印證甲骨文的記載的真實性: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尹念天(天意,西王母神權授意)之敗西邑夏。《尚書.舜典》:帝釐(厘、治理)下土方,設居方。此時,下土方開始重建宗廟、國都;《詩經.商頌》: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下土方才真正成為一個王朝的神廟和大國都城(天下之中),這里的下即夏。《尚書.金縢》:乃命于帝庭(神都),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這里的下地就是下土方,與上天對應,一個寬泛籠統的地域概念,泛指與上天相對的所有地域。大禹成為下地、下土方之主。</p><p class="ql-block">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時期,土方(被趕到金沙的蜀夏)依然是商人的大敵,武丁每次征伐土方都會全力以赴: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共人五千伐土方。最終武丁征服土方,將其變為商土,武丁還不時視察此地。卜辭:王省土方。此時的土方(文獻中的朔方、馭方、鬼方等)是商附屬國蜀夏,它只是下土方(夏朝)政權的延續。朔是初始,以土模擬出萬物形象者。馭是駕馭控制。</p><p class="ql-block">周人曾是夏人鐵桿盟友,聯盟蜀夏等八國聯軍滅商之后,再談及夏朝,由于時間久遠,基于美化夏朝的原因,就用讀音相同的夏代替下。夏字有大、雅、蜀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周朝都豐鎬(宗周、彭州),武王伐紂后,對成周洛邑東都建設提出了要求,說道:定天保,依天室… 毋遠天室。…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明確指出,洛邑是華夏天寶神都,緊鄰昆侖天室建東都成周就會得到天神護佑。可見西周東都成周洛邑也在禹都陽城(三星堆),不可能在是河南安陽殷墟,也不在洛陽二里頭。</p> <p class="ql-block">縱觀典籍,除堯都窮桑在寶墩龍馬外,禹都陽城,商都大邑商,周東都洛邑,三代都處河洛之間,緊靠夏社、天室、宗廟、神都三星堆,從先王居。三星堆及其周邊的出土器物無不表明:上古中國,舍我其誰。在華夏大地出土的上古器物類型上,你有我都有,我有你們不能有。三星堆展現的正是華夏千年宗廟天府神都神圣、神奇、神秘祭天祭祖的頂層禮器和特有的祭祀儀軌。代表華夏追求太陽、光明的太陽輪及渦旋紋,代表正宗華夏圖騰的龍馬精神,代表君權神授的河圖洛書,代表鏈接天地人三界宇宙觀的青銅神壇,代表溝通天地、歷法授時的建木神樹,代表敬天娛神的金、銅、玉、石(磬)等禮樂器,代表三皇五帝祖宗百神崇拜的上百尊神像、黃金面具和圖騰紋飾,代表王權的黃鉞、黃金權杖、牙璋和玉琮,代表財富地位的象牙和海貝,代表身份等級的銅牌飾,代表文明胎記的十二生肖,代表無限探索精神的眼型器和縱目,代表高超審美情趣的造型雕刻繪畫藝術,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玉石青銅設計制作技術,代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的宗法禮制,代表華夏一統萬物歸宗的神都氣象等等,這些都是典籍所載作為上古華夏政治中心、信仰中心、天下之中、帝之下都和天府神都的必備條件。放眼天下,絕無僅有,上古中國,舍我其誰?</p><p class="ql-block">夏商周跨越千年,三代都從先王居,都城(宗廟和國都)處河洛之間,又緊靠夏社、天室、宗廟、神都。天下有且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古蜀三星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州市|
武冈市|
紫金县|
平阴县|
临朐县|
宁陵县|
兴城市|
西贡区|
吐鲁番市|
平定县|
安顺市|
平南县|
留坝县|
越西县|
隆回县|
手游|
宜宾县|
云阳县|
鱼台县|
西峡县|
左权县|
台湾省|
麻栗坡县|
攀枝花市|
沛县|
定结县|
新郑市|
玉田县|
岳池县|
土默特右旗|
无极县|
白玉县|
黄浦区|
江达县|
兰溪市|
克拉玛依市|
白水县|
广丰县|
佛坪县|
康保县|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