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春節將至,處處已是年味十足,煙火氣十足。各位,今天隨我一起,到我的家鄉九江,體會一下屬于九江特有的年味和鮮活人文經濟春天的氣息吧。</p> <p class="ql-block">烈火爆谷雜質焚,大圓小圓塑金身。</p><p class="ql-block">待到花苞開口笑,滿屋飄香十里聞。</p><p class="ql-block">這是詠贊九江煎堆的詩詞。有人說,做比吃重要,別人吃比自己吃重要,把香甜裹緊,壓扁在日子的油鍋滾燙下,人間一片金黃,讓所有的秋天回家,哪怕大地饑腸轆轆,我給你的,永遠是煎堆碌碌,金銀滿屋。</p> <p class="ql-block">“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這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每年春節前后很流行的一句話。“喜相逢”煎堆是南海九江乃至整個佛山地區市民百姓、甚至是港澳和海外華人華僑新春佳節的必備的傳統美食。</p> <p class="ql-block">九江大谷“喜相逢”以生產九江酥皮大煎堆聞名遐邇。九江煎堆,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和文化沉淀。九江煎堆,是九江人的傳統年貨特產,1986年更被編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喜相逢”繼2018年獲得中華名小吃認證之后,更成為佛山市老字號,最近更被評為佛山地標美食。</p> <p class="ql-block">九江煎堆是全國唯一的扁形煎堆,以扁圓造型出眾,以薄皮酥脆著稱,色澤金黃,皮薄餡精,不含油份,開袋即食,滿口留香,是佛山人走親訪友的拜年佳品。關于為什么九江煎堆是扁形而不是圓球形的呢?這里面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p> <p class="ql-block">話說在明朝永樂時期的有一年春節前,九江九曲十三灣中有一大戶人家,照例雇來大廚到家里來做煎堆。在做的過程中,大廚一不小心將一個尚未做好的煎堆弄掉落地下,剛好這時主人路過廚房,大廚怕被主人看見會責罰,于是急中生智用腳踩住掉落在地上的煎堆。待主人離開廚房,大廚抬起腳,發現原來圓碌碌的煎堆已被自己踩扁了。大廚覺得被踩扁的煎堆如果扔掉了實在可惜,于是大廚將踩扁的煎堆與其他圓碌碌的煎堆一同入油鑊,炸好后大廚偷偷將扁的煎堆帶回自己家吃。</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大廚回到這戶人家繼續炸煎堆時,沒有急著奔廚房,而是來到主人家的客廳,笑臉迎人地向主人家說,我這段時間日思夜想,總希望能為老爺您做出與眾不同又特別好吃的煎堆,我終于想到法子了。主人家忙問倒底如何?大廚笑著對主人家說,請老爺隨我到廚房一看便知。</p> <p class="ql-block">眾人來到廚房,只見大廚將爆谷加糖漿拌勻后,用碟子將爆谷壓成圓扁狀,包上薄薄的面皮,再粘上芝麻,然后送入油鑊炸,不多久,色澤金黃的扁圓形的煎堆便做好了。待涼了之后,主人家抱著懷疑的心態一嘗,哇,不嘗不知道,一嘗之后大家都贊不絕口,好吃!好吃!為此,主人家還額外獎勵了大廚好幾枚“永樂通寶”。</p> <p class="ql-block">九江九曲十三灣,灣灣有財主。富貴人家過年過節相互上門拜年是春節的重要活動。這種扁圓形煎堆一時間被品嘗過的人們相互傳頌,一時間竟成了“網紅”年貨食品。所謂世事無絕對,只有真情趣。從始之后,九江煎堆便從圓球狀變成了扁圓形,一直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九江大谷,作為“飯香刀”九江傳味人的朱浩成,從小就對九江煎堆有著濃厚的興趣,于1989年創建了“喜相逢”煎堆屋,寓意喜氣盈盈相逢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喜相逢”創始人浩哥認為,做煎堆和炒菜一樣,要用最好的原材料,要恰到得火候,才能制作出純正的九江煎堆。浩哥為此理念一直堅持,為了大家能品嘗到最純正的九江煎堆,創業32年來信念不改。</p> <p class="ql-block">以“喜相逢”為代表的九江煎堆,色澤金黃,口感純正,健康美味,是每個九江人的味蕾記憶。“煎堆碌碌,金銀滿屋”,一代又一代的九江人,以此傳承了九江文化,延續著對家鄉的濃濃情結。</p> <p class="ql-block">九江有句老話說,九江丁共宋,有剩南雄種。大概意思是說,九江人的先祖絕大多數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中原遷徙而來,較為大規模的遷徙是宋代從粵北南雄而來。所以,九江人的民俗或習俗里有不少都帶有古代、尤其是宋代中原人的生活印記。很早的時候,包括中原在內的北方就有過年吃水餃的習慣。九江人過年吃角仔的習俗就是由此發展過來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中國宋史研究會原會長朱瑞熙教授曾撰成《宋代角子考》一文(載《中國烹飪》2000年第1期),詳盡考釋史料,認定宋代的“角子”或“角兒”肯定不是餃子。按古音而言,宋人的“角子”讀角(gok)子,不是餃(jiǎo)子,這個讀音跟今天的粵語、吳語相同。角仔從名字到形狀,都是模擬銀角子(銀元寶)、金角子(金元寶)而成形的。角仔用油炸過后,黃澄澄金燦燦,與金元寶相似,祈愿新的一年財源滾滾,這是我們一直以來過年吃角仔最初的民俗含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廣東方言中“角”及“餃”的發音接近,而油角的形狀及制法亦的確與餃子類似。只是油角的餡是甜的,還拌以椰絲、炒花生、芝麻等攪碎而成。記得孩童時代,我們家住在九江這古鎮的黃家四巷(即現在紅棉公園后面),每到春節將至,一家人都圍在一起包角仔,炸煎堆和角仔。那時的熱鬧面場至今還清晰記得,和面的和面,搟面的搟面,備餡料的餡料,燒火的燒火,好不熱鬧。</p> <p class="ql-block">春節前的一天下午,我回到家鄉九江儒林社區萬壽街街坊會,在那里體驗了一次包角仔炸角仔,孩童時代的年味記憶,以及親情,滿滿的,似乎又回來了。</p><p class="ql-block">角仔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需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完成。首先是準備好主要原料 ,即面粉、水和油,以及餡料椰絲、炒花生碎、芝麻等。面粉需要選用優質的低筋面粉,加入搞拌好的蛋槳、豬油和適量的溫水調制成面團,面團醒發后,再用搟面杖反復折疊搟成薄片,折疊層次越多越好,然后再用圓型小器皿切出成直徑約兩寸的圓形小塊備用。記得當年我們家是用電筒的鐵簡蓋將搟好的面皮圈切出的。包角仔與包餃子不同的是不用褶邊而是鎖邊,加上適當的餡料后對折粘合好,用手指沿著邊輕捏成麻繩狀的花紋,便大功告成了,然后放入油鑊炸。這樣做的角仔金黃酥爽、芳香宜人、松脆爽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孩童時聽嫲嫲講,角仔捏花紋不光是為了美觀好看,更是一種心愿,一道道花紋,就是一個個心愿。花紋要做得好看還真需要一定的技巧,用手在面皮粘合處一下一下地捏出一道道紋痕,用力要均勻,排列要整齊,既有效地縫合面皮,又美觀大方。只有這樣,炸出來的角仔,一道道花紋才能溫柔地呈現出來,似乎有無盡的心愿在蓬勃綻放,令人看到口水都流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九江人過年吃的角仔,乃宋代角子的遺意。以往每到臘月二十四日,九江人都會開油鑊,油炸各種年節食品,其中的主角就是角仔。按舊時習慣,角仔首先用來上供祭祖,然后才是自家人食用,在開年后親朋來訪時也用作招待食品。角仔象征金元寶,意頭好,與“恭喜發財”的吉祥語正相配套。</p> <p class="ql-block">炸角仔不僅是一種地道的美食,其實也是九江人的一種生活態度和文化,征著九江人追求生活品質的生活態度,體現了九江人重視家庭和親朋好友過年聚會的社交文化。金黃酥香的角仔,傳承和蘊含著合家歡樂之情懷。過年,怎么可以少了煎堆和角仔呢?</p> <p class="ql-block">進入新時代,居民小區建設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基礎工作,也是扎實推進“百千萬工程”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共建共享。</p><p class="ql-block">以文化資源串聯街坊,以具體的有效活動賦能“創熟”,家鄉九江儒林社區在探索打造“創熟”人文街區,促進社區居民相熟共融方面,的確是成績斐然。如組織街坊志愿者每年春節前炸制角仔、蛋散等傳統年貨,至今一做就是七年,成為儒林街坊會最具代表性的微創投項目活動。“傳承傳統手藝,促進鄰里關系”油角制作興趣班的成功舉辦,更是微創投項目的一個成功代表。</p> <p class="ql-block">文化傳承是儒林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需要繼往開來和傳承。包角仔,看似簡單,但卻蘊含了老街坊和老一輩匠人的經驗與技巧,以及生活態度。這既是傳統技藝的承載,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現代美好生活中最有溫度的體現。</p> <p class="ql-block">親臨儒林街坊會炸角仔現場,觀察、交流、動手參與,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儒林街坊會借助“共享文化”契機,傳播集體主義精神、街坊互助互愛、慈善公益等理念,是如此的強烈、鮮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川省|
贡山|
霸州市|
德清县|
孙吴县|
淅川县|
游戏|
文安县|
万宁市|
德令哈市|
乌海市|
丰顺县|
铜川市|
康马县|
南木林县|
高尔夫|
萨迦县|
堆龙德庆县|
天门市|
青阳县|
繁峙县|
行唐县|
双桥区|
邹平县|
望都县|
革吉县|
茂名市|
如皋市|
额敏县|
宁明县|
临武县|
黄浦区|
贞丰县|
乐安县|
抚宁县|
南江县|
庆安县|
宁南县|
林甸县|
绥江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