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臘月間我從塞外古城宣化來到了近千里的石家莊。</p><p class="ql-block"> 今天已是農歷臘月十五,看著小區里各處掛起的燈籠,假山上安裝就緒的串燈。讓我不禁想起在家鄉過春節時的情形。</p><p class="ql-block">在張家口市宣化一帶的鄉村有″進了臘月就是年″的說法。并延續著許多古老的習俗:</p><p class="ql-block">一、清掃房屋,拆洗被褥。</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人們的生活條件還不好,都買一種叫"白土"的白色石塊浸泡在盛了水的盆里,待其溶化后,用這種白色溶液將室內外粉刷一新。(因為當時農村的房屋外墻是用加了稻草的泥巴抺平的,房屋前墻的二分之一處安裝著帶有窗欞的老式窗戶,這窗戶下的半截墻一般人家都是要粉刷得白白的才顯得漂亮。)于是,整個房子煥然一新,一下子豁亮起來。</p><p class="ql-block"> 小時侯我跟姥爺姥姥生活在鄉下,趕上好天氣,姥姥便約上左鄰右舍的老姐妹或大姑娘、小媳婦們到村南的龍洋河邊去洗一前晌衣服和拆下來的被面褥面。洗刷掉過去一年的污垢,抖落掉一身的晦氣,祈盼新一年時來運轉。</p><p class="ql-block">二、剃頭</p><p class="ql-block"> 當地有正月里剃頭妨舅舅的說法,所以男女老少都趕在臘月里推頭剪發,那時鄉下還沒有推子,男人理發一律用剃頭刀剃,這是我最怕的,因為剃頭時小孩子都覺得有些疼,每回都哭鬧不止,要么就往院外跑,但最后還是被按在凳子上把頭發剃了個精光。</p><p class="ql-block">三、做豆腐</p><p class="ql-block"> 因為在那個困難年代,尤其是冬天不論城鄉除了淹菜和窖藏的一些土豆、蘿卜之外就沒什么蔬菜了。因此豆腐成了餐桌上的稀罕物,過年時鄉親們都會到村里的豆腐坊去預訂一鍋豆腐。(每鍋是三十二塊豆腐)嚴格說叫換豆腐,因為去預訂豆腐的村民是事先和豆腐坊主人商量好幾斤幾兩黃豆換一鍋豆腐,然后帶著自產的黃豆去換回自己的豆腐。</p><p class="ql-block">四、做年糕、炸油餅蒸饅頭</p><p class="ql-block"> "年糕"就是黃米糕,由于這種食品性粘,"粘"和"年"諧音;"糕"和"高”諧音。吃了"粘糕"就會"年高",一年內就會大吉大利。正是為了討這個口彩,圖個吉利,所以做年糕,吃年糕的習俗沿襲至今。有條件的地方還要炸麻花、炸油餅,蒸饅頭。按習俗每家每戶要準備半個月正月里要吃的主食,凍在大缺里,到時只做些菜就可以了。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家家不能吃"賴飯",要天天吃臘月里置辦下的"年飯",預示著來年天天吃好飯。因為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鄉親們手里沒什么錢,只有養幾只老母雞,用雞蛋換些鹽醋錢。白面幾乎是一年到頭見不到的,只有家里勞力多,糧食多的農戶可以用粗糧換些白面吃。姥姥家因為有母親的幫助,所以過年時可以少量蒸些饅頭。炸些麻葉、麻花什么的,但油炸糕可做得不少,每年的炸糕幾乎能裝滿一大缸(大概有幾十斤的樣子)把凍炸糕餾熱吃是我的最愛。炸糕餾過后,雖然不再發脆了,但也不再象剛炸熟那樣油膩了。</p><p class="ql-block">五、殺豬、買年貨</p><p class="ql-block"> 年飯準備差不多了,就該買年貨了。那時鄉下人條件有限,只是把自家儲存的葵花籽炒熟了,再少量買些糖果和紅棗。就算不錯了。最重要的是殺豬,等到殺豬那天,養豬的人家便</p><p class="ql-block"> 邀請屠夫來家,還有許多幫忙的親朋好友。屠夫每當綁豬時,豬都會發出呼天搶地的叫聲。離老遠就能聽到豬的叫聲,這時附近鄰居家的小孩就會聞訊前來看熱鬧,豬圈周圍往往被圍得水泄不通。只見屠夫將綁得結結實實的豬,在眾人幫助下抬到一張矮桌上后,然后便將一條腿脆壓在豬的前腿部位,準備下刀子,豬見了刀子會拼命掙扎如果豬的后腿部位幫忙按壓的人沒壓牢靠,或繩索沒綁結實,豬掙脫后會滿院亂跑。看熱鬧的人也會滿院亂跑,生怕狂奔不止的豬咬著自己,(據說豬咬著東西是不會撒囗的。)那真是弄得滿院狼藉。有時趕上技術差的屠夫在豬脖子處下錯了刀,豬會帶著血滿院亂跑,那就更恐怖了,當然這種情況很少見。屠夫在豬脖子處一刀下去,豬血會噴涌而出,一般事前都要準備好一個中等瓷盆專門接著這血,豬殺死后,被抬至早已燒開水的一口大鍋內退毛。接著便是開膛破肚,取出豬的心肝肺及腸子,然后便由屠夫將豬肉剔骨后分成若干份交給主家,主家為酬謝屠夫及幫忙的人,通常就把豬的內臟即豬下水烹飪好,再打些散酒(當時一般人家是買不起瓶裝酒的)同時再炸些黃米糕熱情款待大家。這是農家過年時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姥姥家也是這樣年年殺豬的,這也是我兒時盼望過年的一個理由。殺豬過后,姥姥就會把大塊的肉煮熟先讓家人飽餐一頓,以解一年無肉之苦。煮肉時雖然佐料只有蔥、姜、蒜和鹽幾種簡單佐料,但那肉的味道是現在用飼料喂養的豬所不能比的。由吃肉讓我再次想起離世多年的姥姥和姥爺,他們慈祥,可親的面龐時常會出現夢中。每當這樣的夢醒來時,枕巾常會被淚水洇濕……。</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最迷戀的莫過于買鞭炮,放鞭炮了。家里經濟條件差,加上母親一句"放炮,就是列臉光。"(列臉光:<方言>即一轉臉的時間一掛鞭炮就響完了。)所以,小時侯常常只能花三毛錢買一掛鞭炮玩,這掛鞭炮真成了過年的寶貝,為了防止鞭炮受潮,常常要將鞭炮提前放在熱炕頭的炕席下面炕干。有時候,小朋友把鞭炮炕得時間過長,結果鞭炮自燃了。于是屋里鞭炮齊鳴,硝煙彌漫。報銷了鞭炮不說,往往有時連炕席都會被燒掉一個角,當然這種情況很少見,當事的小朋友一般都會被大人打罵一頓。經過這樣處理的鞭炮在燃放時,個個響亮。小朋友都會向你投來羨慕的眼光。為了能使這掛鞭炮玩的時間長些。自己就化整為零,把一掛鞭炮拆開來,一個一個放,也很過癮。年節里大人們都忙這忙那的,我便和小朋友們在街巷里手執一炷香,點一個,放一個。隨著炮焾子一聲聲"嗞...嗞...的響聲"啪...啪..."的鞭炮炸響聲便回蕩在街巷中,回蕩在節日的夜空里……。</p><p class="ql-block">六、貼對聯,貼窗花</p><p class="ql-block"> 臘月二十八家家開始貼對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村里能寫毛筆字的只有兩種人,大隊會計和老師(方言念師為si),所以姥姥家早早就請了一位住在附近的宋姓大隊會計寫好了春聯。按照習俗,不論成不成聯,家里院里都要貼滿,家里墻壁上貼“抬頭見喜",磨盤上貼“白虎呈祥",畜圈上貼"六畜興旺”,井臺上貼“井泉龍王",農用車輛上貼“日行千里"雙扇門上貼“福”字或“五福臨門",米面缸柜上貼倒寫的“有”字。吃過早飯姥姥就出了一小瓷盆用玉米面敖制成的漿子。并找出一把暫新的用草制成的刷子一并交給我和二舅,我跟在二舅身后端著漿糊盆跑東跑西。那時冬天比現在冷多了。尤其是臘月雖戴著手套,但等到把滿院所有的地方都貼上春聯后,手也凍得有些疼了。看著滿院滿屋到處是紅紙黑字的吉祥話,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心里甭提有多高興啦!回到家里二舅趕快用他的大手掌搓我的手,搓一會兒才暖和過來。</p><p class="ql-block"> 進入臘月,小姨早早的和小姐妹抽空兒從趙川的大集上買回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窗花。小時候不知道這東西出自何方?是誰的巧手剪出來的?最近才從一些資料上找到答案。原來這窗花出自趙川西邊一個叫趄柳樹(當地人叫前柳樹)的村子,是村中趙、王兩姓人家中的能工巧匠剪出了這流傳了上百年的稀罕物。剪窗花用的紙就是當地人糊窗戶用的麻紙,它的圖案,通常有貓或雞之類的家禽,以及牡丹、石榴、水蓮這些花卉水果及魚身上騎一個胖娃娃等;要不就是猴子摘桃之類的,再配上一些吉祥話諸如年年有魚、花開富貴之類的,有時也將毛主席語錄寫在上面,如"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等等。其顏色大都是農家喜歡的大紅、大綠顏色,但花蕊往往是淺藍色的,一些邊邊角角時常也會出現一些黑色或紫色做搭配。每年臘月里打掃、粉刷了房間之后,老式木欞窗戶上換上潔白的麻紙,再貼上這五顏六色的窗花,那真是漂亮極了。這窗花物美價廉一般農家都買得起,年畫可以沒有,但這窗花年年必貼。小時候文革正搞得如火如荼,沒有什么書籍可看,這鮮艷的窗花倒成了我每天必看的內容,那憨態可掬貓咪、,那調皮、機靈的小猴子,那鮮艷欲滴的花朵,無不深深的吸引著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开封县|
喀喇沁旗|
余姚市|
郧西县|
丰镇市|
晋江市|
海阳市|
云阳县|
潞城市|
河曲县|
海伦市|
宝应县|
辽源市|
无锡市|
绥中县|
呼和浩特市|
肇州县|
上杭县|
南陵县|
永安市|
牡丹江市|
巴彦淖尔市|
长春市|
银川市|
新平|
城固县|
丹棱县|
泌阳县|
东宁县|
弥勒县|
长垣县|
林西县|
华亭县|
唐河县|
堆龙德庆县|
忻城县|
漳浦县|
三台县|
普兰店市|
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