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甲辰龍年末,大哥回老家,特地除了父母親墓碑周遭的雜草,鋪以水泥,修葺一新。視頻傳來,甚感欣慰?;叵脒^去三十年,回家拜祭的次數屈指可數。記得上次是2015年春節,三兄弟全家聚集一堂。那時父親尚在,我們在母親的墓前祭拜,來年母祭日,寫下一段小文以懷念,回想起來,盡是母親的眼淚。</p><p class="ql-block">一彎背影,</p><p class="ql-block">二尺荒原。</p><p class="ql-block">三兒多年難聚,</p><p class="ql-block">四孫一朝同框。</p><p class="ql-block">五地對月相望,</p><p class="ql-block">六載抱病無怨。</p><p class="ql-block">七更床榻盼天明,</p><p class="ql-block">八行書箋讀半生。</p><p class="ql-block">九曲回腸無盡路,</p><p class="ql-block">十里車站送書郎。</p><p class="ql-block">百般無奈,</p><p class="ql-block">千種思緒,</p><p class="ql-block">萬語叮囑道不完,</p><p class="ql-block">千轉輪回,</p><p class="ql-block">百年樹人,</p><p class="ql-block">十指成繭在田間,</p><p class="ql-block">望盡九重天。</p><p class="ql-block">八月荷香穿四壁,</p><p class="ql-block">寒暑踏浪高七尺,</p><p class="ql-block">六月急雨濕前堂。</p><p class="ql-block">五方冷風撕雙鬢,</p><p class="ql-block">四十余半人世,</p><p class="ql-block">三生緣定古槐。</p><p class="ql-block">二行淚流,</p><p class="ql-block">一夜細雨。</p><p class="ql-block"> 2021年,算算大概這年,我和母親去世時的年齡相當,再次回想起來,不由得心情沉重,往事在母親的淚花中閃爍,寫下這篇小文以祭母親。</p><p class="ql-block"> 那是1996年8月,天公不作美,連續下了兩個月的雨,雨水無情地傾倒在我家鄉的土地上。經過雨水的浸泡,門前的小路像吸飽水的海棉,雨終于停了,開始享受難得的陽光。田里的稻子軟綿綿地趴在水面上,本該是碩果累累的金黃,但如今稻子還泛著綠,甚至發黑,這季稻子是沒有收成了。小樹林顯得郁郁蔥蔥,肥厚的葉面上留著的水珠,欲去還留。男人們光著腳,腳丫有些潰爛,他們猛抽著煙,疲憊地看著眼前的一切。水終于退了,這段時間,男人們一直在大堤上抗洪搶險,家園是保住了,但沒有了收成?;鞚岬暮铀谖壹覊Ω驴滔乱粚訙\淺的泥印,慶幸的是,水離我家門檻還有一步之遙,最后沒有沖進家門。母親在病床上己有些時日了,吃不進東西,而且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吃了,醫生有時給她輸一瓶液,手臂上的肉也似乎消失殆盡,只剩皮包骨了。8月5日,天剛暗下來,母親喊我到她的床前,非常吃力地對我說:你要去讀書,還留了點東西給我,放在哪里哪里……吐詞也非常不清晰。黑夜里天空中扯岀幾道閃電,照亮了小屋,照亮了母親蒼白的臉。不一會又下起了傾盆大雨。我站在門前獨自哭泣,對著這黑夜,不想讓母親聽見。或許她己經聽見,所有千言萬語,要交待的事,放心不下的事,都溶解在這傾盆大雨中。母親這段時間一直撐著,為了等我高考的消息。但等來的是我高考失利的消息,這幾天她一直沉默不語,雖然我承諾她我要去復讀,己經打聽到,這個分去復讀,學校不收學雜費的,來年一定要考上大學,讓母親安心養病。到最后母親還是放心不下,要交待我要去讀書。母親曾經說過,我身體弱,在農村種田,靠的是體力,說不定會餓死,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第二天早上,我們發現母親離開了這個人世,是幾時幾分離開的,我們都不知道,大概是昨天最黑的時候吧。曾經身材高大,挑著兩桶水飛奔的母親,此刻的身材是那么細長。新縫制的壽衣覆蓋著她,臉上依然還是那么慈祥,母親終于擺脫了病痛的折磨、生活的重擔以及孩子們給您的酸甜苦辣。母親的一生,向我們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一直燃燒著的生命,在臨走前,依然留下螢火蟲的光,指引我們向前。</p><p class="ql-block"> 1997年夏天,大旱,河里沒有一滴水,河底岀現的裂縫足以藏得下腳板。去年白浪滔天的洪湖,只剩下湖心一汪濁水了。這年,我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帶著母親愛吃的糖果,長跪在母親的墓前,告知這個好消息。98年是比96年更大的洪水,這年,我遠在云南昆明的美麗校園里,遙望家鄉的方向祈禱。這三年,讓人們見識了自然災害的力量。大災難面前,底層人民的生活突然變得如此艱難。如果母親在世,我想她必然不會畏懼,也會勇敢面對。</p> <p class="ql-block"> 母親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從外公的那套高大而又考究的木制房子可以看岀,從小應該衣食無憂,相對于同齡人,應該是沒有吃過什么苦。而且聽說母親還去學堂讀過幾年書,這在當時的女孩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我小的時候,偶爾聽母親抱怨外公沒有繼續送她讀書,導致她字寫的不好,字也認識的不多。母親時時盯矚我,有讀書條件時,珍惜讀書的好時光。只可惜我兒時沒有體會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畫得一手好畫,刺繡也相當不錯。在我開始有記憶起,我們的房間仿佛是花鳥的海洋,鞋墊上繡的喇叭花,由中間向兩邊依次綻放,花朵上的不同顏色,用不同的細線勾勒得錯落有致,過渡自然。特別是蚊帳簾,在一塊長方形紅色的厚布上,碩大的花朵爭奇斗艷,一對鴛鴦游戲其間。就連梳妝盒上用來防塵的蓋布,也繡著清雅的牽?;?,仿佛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只可惜這些嫁妝,在我大概四歲時,被我無意中的一次玩火,把這些嫁妝燒的殘缺不全,從此記憶中多了那突突的火苗,以及還冒著煙的那張刺繡,從此便對火有了強烈的敬畏之心。村里的待嫁女孩經常找到母親,請求母親在鞋墊畫畫,她們自己在畫上刺繡,織就著她們美好的憧憬,或許是嫁得一個好人家,或許是恩愛的夫妻生活。 在我現在看來,當時母親下嫁到黃家我是迷惑不解,因為據我奶奶經常講,她們那時的生活過得非常苦,一遇大水或大旱,爺爺一個扁擔挑著兩個籮筐,一頭裝著伯父,一頭挑著老爸,從湖南挑到湖北,從湖北再挑到湖南,沿途拾撿有收成稻田里別人收割后掉下的谷粒,撿到一包,碾壓成米粒,夠一家人喝碗稀粥。那時的他們,遇到生病,往往聽天由命。可以說,老爸能成活長大成人也是一個奇跡了,更別說有什么值錢的家當。嫁入黃家,門不當戶不對,前途一片黯淡。前年,父親去世,料理后事后,我們特地去看望姨媽。遠遠看著姨父和姨媽,走在屋前的小路上,互相攙扶著,在我們看來,像姨父這樣的人才可以托付終身啊。我們坐定后,姨媽感嘆道:“終于了結了”。我們還是忍不住要問這個隱藏多年的大問號:當年母親為什么會嫁入黃家受苦!姨媽不停地抹著眼淚,她們的姐妹情依然那么濃,姨媽終究還是說岀了其中的故事:說當時除外婆外,其他家人都反對這門婚事,甚至威脅母親不要嫁入黃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母親還是堅持。據說,母親嫁得近一點,可以照顧到外婆。而且當時老爸人非常老實,不會有害人之心。母親可能看中了這些。外公一家都不理解,也無可奈何,最終只說母親是鬼使神差了。</p><p class="ql-block"> 母親偶爾講她年輕時的生活,說那時的人民如果懶惰,或者不勞而獲,或者用欺詐手段會遭到周圍人的唾棄,所以當時的民風很好,夜不閉戶。她們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勞動,通過勞動獲取工分。勞動時女人們唱歌,背誦著巜毛主席語錄》,唱著巜萬丈高樓從地起》的歌,響應國家人多力量大的號召,多生孩子。那時,許多家庭悄悄地把茅草房或者土坯房換成了高大寬敞的磚瓦房,我們家也是,這是對勤勞人民的獎賞。當我依晰記事起,田間勞動成了母親生活的主旋律。后來我明白了,一種叫聯產承包制的分田到戶的政策流行開來,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積極性。我依晰記得,天蒙蒙才亮,母親很早就起來做好了一家人的飯,匆匆帶好一天的糧食,架船去洪湖里獲取一種叫"絲草"的東西,這種草散布在田里,用腳踩到泥士里,是一種很好的肥料。當季稻子的收成就靠它了。每當到下午,小孩們在小河邊,一船船載滿絲草從眼前經過,絲草堆得方方正正,把船壓得很低,似乎一不小心就會翻了。小孩們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回來,都歡呼鵲躍。小孩們最高興的是在草里"尋寶",或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蚌殼,或許能找到可口的菱角,或許能找到一兩條小魚去討好貓咪……大人們卸下一船的勞動所得,把絲草拉到田里,這一天結束,天早己黑了。有時經常在睡夢中聽到廚房里做飯的聲音,然后是把小孩們喊醒,要小孩們吃飯。于是,在滿天星辰,月光灑滿田地的晚上,一天的繁忙終于安靜下來。后來,這種獲取肥料的方法逐漸被一種叫化肥的袋裝物取消了,從此,那支船隊便消失在那條繁忙的河流中。</p> <p class="ql-block"> 分田到戶給村民們帶來了積極性,勞動的節奏比以前更快了。這段時間,勞動所得的稻子,大部分以公糧的形式上交國家,剩下的都是自己所得。而這些剩下的糧食足以告別以前全家吃不飽的年代。這些田地便成了母親的心甘寶貝,全身心地呵護它們。我們家的田,沿河邊一字排開,從一端望去,似乎看不到另一端。記得有次,大人們都在地里勞動,突然天色黑下來,田里的人都相互吆喝,"要下雨了,回去躲雨啦"。母親要我先跟著其他大人們回去。果然,天上開始下起小雨,不一會就下起了瓢潑大雨。我沒看見母親回家。想起母親可能還在路上,拿起一件雨衣往田里走去。遠遠望去,母親還彎著腰在田里插秧,那彎孤獨的背影,印在水田里渾濁的水面上。她頭頂上戴著從池塘里摘來的荷葉做的簡易帽子,渾身都濕透了。當我把雨衣送到母親那里時,雨就停了,母親說,"這雨下的時間肯定不長,這些秧苗必須趕時間插完。",而且笑著對我說:"兒子懂了點事了".因為這句夸獎我印象深刻,還有很多次天公不作美的時候,母親用這種熬的方式來挺過去,年青人,認為身體可以扛得住。左鄰右舍的人用一個詞來形容母親:憨!后來,田邊的小河要開挖,建一條更寬的用來排灌的河,田的一半被新的堤岸覆蓋,仍有半幅還在一天天上演著那些關于淚水與汗水的故事。前些年回老家,這些田再次經歷重新分配承包,輾轉那半幅田上全部蓋滿了各家各戶一字排開的各式住宅房,那些小時候拔過的稗草,那些青青的秧苗,那些沉甸甸的稻子,那些金燦燦的油菜花,以及伴隨它們的故事,或許就深藏在張家的墻根下,李家的廚房里?;蛟S這就是老百姓的滄海桑田,而那時的母親可能就是一個信念:讓田地盡量多產糧食,不讓孩子們餓著。</p><p class="ql-block"> 自從稻田聯產承包到戶后,一些荒地也成了當時墾荒人的另一片天地。除掉厚厚的茅草,挖掉其根,施上有機肥料,不岀一兩年,就可以長岀像樣的經濟作物,像油菜,蠶豆,黃豆,麻,小麥等等。母親也是那時的拓荒者之一。記憶中有好幾片旱地,母親在水田作物忙完后,接下來是旱地。那時的她,挑著一大擔水毫無壓力。放學回家,幫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能體會到其中的艱辛,最終收獲也是豐富的。一大堆白蘿卜,清洗干凈后,用一個大水缸腌制起來,基本上可以吃到來年蘿卜再長起來的時候。小麥加大米熬制的麥芽糖,一次熬制一大鍋,制作成炒米糖,一直可以吃到來年夏末。更別說蠶豆黃豆等等,曬干后一袋袋儲存起來,每頓都可以用來作菜。油菜籽收獲后,送到街上機器上炸,菜子油可以吃上一年,多余的菜籽可以賣錢。芝麻收割后,做成我們最愛吃的芝麻糖。那些年是母親最辛勞的時候,那時也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候,這些"傳統小吃",我們是一項也沒落下,特別豐富,我們也從沒餓過肚子。現在這些小吃也隨著時光的流逝,留在了我的記憶中,再也吃不到了。前些年回去,有些地在送給別人種,有些地又恢復到原生態,荒草叢生,可能這是輪回吧。</p><p class="ql-block"> 我也隱隱約約感覺到,母親的身體在變差,母親也似乎感覺到,田間勞動越來越有心無力了。她想"轉型"。那時大隊里,冬季的活動就是開挖河道。每家根據分的田的多少,分配勞力去修水利,一般是開挖大河,或者筑高防洪大堤。母親偶爾也會拿出她的看家本領:自制豆腐花。挑到工地現場去賣,也能賺到一些小錢。后來又養了一頭母豬,每年可以生一兩窩豬仔,豬仔養到二十斤左右賣掉,也能得到可觀的收入。只可惜有天晚上,母親生病躺在床上,屋里的炭火燃著了豬仔的草窩,當母親發現時,她拼命搶救那些豬仔,事后發現,母親的手上,腳上都是被火燙傷的大水泡。這次事故損失慘重,燒死了幾只豬仔,再加上嚴重燙傷的母親的雙手和雙腳,這對病中的母親打擊很大,沒有能力照顧這些小豬仔了。隨著母親病倒,這頭母豬也因沒有人精心照料,病死了。母親的這些小買賣的想法,可能來自外公的影響,小本買賣,持續累積下來,也可以維持生計。記憶深刻的是,母親種了一些蘿卜種子,到第二年蘿卜快要播種時,讓我提著一個藍子,裝滿一包包的蘿卜種籽,一村接著一村叫賣,見人就問:要蘿卜種不?我覺得,對母親的這些“旁門左道“不是很理解,覺得很丟面子。如果母親還在,我會建議母親往刺繡方向發展,這是她的愛好,活也不重,也可掙點小錢。只可惜那些買賣,隨著母親病倒,便煙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 聽別人說,母親總共生了五個孩子,我所知道只有存活的三兄弟了。我還有兩個姐姐,都夭折了,聽說是餓死的,有的說是病死的。以前沒向爸媽求證過,懂事后,也沒想問,怕她們傷心。那時的我們,飯量大,但還不能干農活。屬于收支嚴重失衡。而且,母親對孩子們的教育無條件的支持。記得大哥當時讀初一,在學校住宿。星期天要上學,除了拿一星期所用的米、柴到學校外,還要一點零花錢,2塊錢或5塊錢。去上學前沒有,第二天早上就讓我提著晚上捕捉的鱔魚泥鰍,送到哥哥的教室,讓他去賣了當生活費。母親常說,三兄弟讀書用的錢,像細流,一點一點節省,總會有法子的。終于,大哥扛不住了,初一沒讀完,就不肯讀了,母親怎么勸也勸不動。從此,大哥就成了家中的勞力,母親就開始為他末來的婚事做籌劃了。輪到我們兩個弟弟上初中了,我讀初二,弟弟讀初一,沒讀多長時間,弟弟開始動搖了。有天,弟弟剃光了頭,把書包往家里一撂:老子不讀了!母親又是勸又是恐嚇,要弟弟去上學,最后無濟于事,弟弟又成了家中的勞力。說實話,三兄弟只有我一人讀書,我是尷尬的。在當時"讀書無用論"的大環境下,我的內心也是七上八下的,我希望早點回家種地,可以有收入,又減少了教育的支出,這一進一出,可以省多少錢???母親這么精明,這本賬應該算得清楚。哥哥弟弟休學后,家里經濟有了起色,家里每年購置一大件農用工具。一艘大木船,一臺柴油機,一臺抽水泵,一臺耕整機,一臺船用尾輪,這個家向著美好的方向前進。初三畢業時,聽說讀師范不要學費,還有工資發,畢業后當老師,可以吃國家糧。這是我想要的,所以報考師范學校,只可惜成績不好,沒考上師范學校,為家減負的愿望落空了。中考失利后,準備安安心心種田。甚至有天想離家出走,想等開完學后再回家,這樣斷了母親的念想,不要逼著我去讀書了。我如愿在家干農活。半年的農活,深刻體會到,農活真的是對體力極限的考驗,背一袋稻谷都難,很快就發現,我在拖哥哥弟弟的"后腿",還落下一個"書生"的名號。母親臥病在床的頻率越來越多了,她的話也越來越少,似乎我越努力干活,她越不開心。她時不時提醒我,要讀書,要讀書!我此時才明白,母親心里的郁結,于是和母親說:"我還想讀書。"這年下學期,母親一下子來了勁,輾轉打聽張羅,幫我在鎮中學成了一名復讀插班生。我從此一心念書。母親似乎開朗了很多,干農活也更帶勁了,而這也是我不想看到的,我真不想她為了我活得這么累。母親說:她覺得值,他還有一個孩子在上學。聽母親說,我出生時就很不聽話,腳先岀來,接生婆都說很少見。我到四歲時還不會說話,附近同齡小孩經常追著我喊"啞巴,啞巴……",母親急著把我護著,安慰自己說:我的孩子才不是啞巴。有天,她讓我躲在背窩里,在外面使勁敲臉盆,竟然發現我能聽得到聲音,因此喜出忘外,自己的孩子確實不是啞巴。還記得我很小時,家里人在田地里忙農活,我一人在家,不知怎么突然想起,把廚房里的醬油,醋和菜油以及鹽,混在碗里吃了下去,母親回來時發現我上吐下瀉,看到地上打翻的瓶子,頓時嚇壞了。她急忙背著我去鄉村醫生那里處理,趴在母親的背上,我感覺她深一腳淺一腳的,走在泥濘的路中,每走一步似乎要滑倒。更別說我體弱多病,動不動就出現瘧疾,水痘等病,那時母親的后背便是我最安全的港灣。想起來,即使那么多失敗,那么不聽話,我從沒聽到母親有任何責罰,更別用說打罵了。我寧愿在沒考上師范學校時,讓她吊打我一頓!我寧愿在我學習松松垮垮時,她罵我一頓!我寧愿她當年不要生下我,這樣她會少些人世間的苦痛。而今,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吃喝拉撒也足以讓頭發變白,看不到生活的盡頭。但一看到小孩淚汪汪的雙眼,即使是鐵石心腸也會被軟化??赡苣赣H能堅持下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㈠X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是流行在我們初中時的一句口頭禪。錢主導著人民的生活。有錢可以買充足的肥料,稻子的產能越來越高。母親也把錢守得緊緊的。她把家里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岀算得清清楚楚。對錢的使用,有時令我現在無法理解。有時,她和司機討價還價,為了便宜一毛錢的車費。費了半天口舌,司機實在是不耐煩了才讓步。我很反感,在眾目睽睽下的不安。有幾次,她送我去學校后,回程時為了省一元錢的車費,走很遠的路回家,可能她在想,每省下一分錢,就增加孩子們不受苦的一分希望。她很少為自己縫制衣服,衣服破了補,補不上了打補釘,我印象中,母親即使穿那些破舊衣服,她那高大的身影,她那爽朗的笑聲,依然是最美的。母親從不照相,可能為了省錢,因此留給我們的,都深深印在腦海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越發模糊,。母親在這世界上沒留下什么東西,但三兄弟每每聊到母親的往事,都會淚流滿面,心酸不已。我們懂事后,明白母親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因此更加尊敬母親的為人。三兄弟更明白,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無論何時何地,一定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不枉一母同胞之誼。</p><p class="ql-block"> 母親雖然從來不打罵我們,我印象中,母親也有潑辣的一面。母親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那時土地觀念相當強,鄰居家菜園的籬笆,又往自家菜園來了半寸,頓時火冒三丈,破口大罵。哪家的鐮刀被偷了,失主村上村下破口大罵祖宗十八代,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母親似乎也堅守她的"理性",我很小的時候,見母親經常和右鄰的女主扭打在一起,互相扯著對方的頭發不放,我依晰記得,"戰火"都在我家里燃燒,人說"不是怨家不聚頭",這對左鄰右舍的怨家競爭斗了很多年。有次,母親和右鄰的男主因為田里取水的事情爭吵了起來,母親認為男主取了我家的儲存的水而制止。男主竟拿起農用工具,把母親打的傷痕累累,我依晰還記得那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最后是以村干部調解,村里用廣播對男主通報批評不了了之了。那時的田地,縱橫交織,因為田間用水的問題經常發生矛盾。我們家有好幾塊水田"得天獨厚",靠近小河邊,取水方便。而往里的水田用水必須從我們家的田里過。其中有一位某天要用水,因為我們家地剛施過肥不久,那位沒有告知我們家,直接取水,我家水田里的“肥水"直接流進了下家。母親知道后找他論理,反被他暴打了一頓,母親沒法,把情況反映到村書記那里,書記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清官難斷家務事,很容易從書的臉上讀出來,他也不會為我家作主。母親像一只正在哺育一窩雛鳥的鳥媽媽,用一雙稚嫩的翅膀,守護著窩里的小鳥,不惜以頭破血流來抵抗外來的侵襲者。因為水資源的問題,村里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兄弟反目,家族崩裂,鄰里視而不見。人們從集體勞動的"無私",經過一二十年的演化,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甚至為了私有財產最大化而不惜一切手段,強者勝適者存的森林法則在無形中左右人們的行為。幾年前回老家,特地去看了曾經勞動過的田地,那些地早已重新分配,一大塊一大塊地分隔開,田的周圍都挖了深深的蝦池,每塊地接上了獨自自的灌溉系統,或許水的糾紛己經解決了吧。但愿這里不再有憂愁,不再有爭斗。</p><p class="ql-block"> 母親精心守護著這個家,讓我們的童年無憂無慮,家境似乎越來越殷實。我記得小學時,村里開始流行一種叫做麻將的東西,特別是逢年過節,家個喜事或者農閑時,人們更是打的不亦樂乎。因此村里出現了"茶館",它和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喝茶聽戲不一樣,這里的茶館是打麻將的集散地。里面人聲鼎沸,煙霧繚繞,夾雜大聲的"吃","杠","糊"的不同的聲音。旁觀者更多,抽著煙提醒自己,也提醒別人。一邊喝著茶,一邊磕著瓜子,空氣中似乎還夾雜著咸的味道。那時父親也開始迷上了這種玩意,不可自拔,有時很晚才回家,第二天一直睡到中午才起床。有時候,母親讓我們去茶館喊父親回家,我們這些小孩最后也成了那里的??停贿^想蹭吃蹭喝。母親像這個家庭中的一股清流,對這種行為恨之入骨,又無計可施??嗫鄤裾f也無濟于事,因此上升為爭吵,冷戰,再爭吵。有次,母親挑著一擔糞到茶館那里,往父親的麻將桌上不由分說就是一頓亂潑。這可得罪了很多人,包括茶館老板,最終結果是老板不讓父親在他那里打麻將!母親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后來,父親的“根據地"不停地更換,甚至到更遠的想不到的地方,她們就像在玩貓抓老鼠的游戲,日子就這樣的過著,母親似乎崩潰了。有時我見她在一旁偷偷哭泣,手里拿著繩子,似乎在決定什么。后來,我們懂事些的時候,母親說“要不是為了我們三兄弟,她就自己走了,活著沒什么意義”。我那時驚出一聲冷汗。那時,村上村下己經岀現這種因夫妻不和而采取的極端動作,多少家庭因為這股麻將風吹得支離破碎,分崩離析。更有甚者,后來賭博的風氣也流行起來,拼起幾張桌子,兩顆色子,一個從酒杯或茶杯臨時當作的盅。莊家坐在中間搖色子,四周擠滿了男女老少,只有兩個選押,要么押“單",要么押“雙",盅內的兩只色子加起來為單數,那么押"單"的就贏。押多少賠多少,反之,押另一方的錢全部歸莊家所有。人們盯著莊家搖色子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解讀著,推測下一個會是"單"或“雙“,在舉手之間,有的人手里的鈔票越來越鼓,有的人手里的鈔票慢慢消瘦。贏了錢的,買只香噴噴的雞肉,現場吃起來,和大家交流贏錢的秘密,輸了錢的,默默聽著,恨不得再來大干一場,只可惜沒有本錢了。于是,在一輪一輪的吆喝聲中,有些人家的窗戶內又傳來打或罵的聲音,咒罵這些賭鬼們。那時可能最和氣的是一家人來賭的,大家都輸了,不會互相埋怨,大家都贏了,歡天喜地,一個贏一個輸大不了揶揄幾句,兩個人在一個頻道上,開開心心過日子。對于賭,母親也是想開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反正家里沒錢,也管不了那么多。那時出現一種高利貸,手中有些積蓄的,貸給那些急需要錢的人,月息是10%,明眼的人知道,這種錢不到萬不得已才拿的。偏偏有些高利貸流到賭桌上,因此多少家庭悲劇便岀現了。到了年尾,討債的經常登門,那時母親便將債主一頓臭罵,說他們明知家里窮,還把錢貸給了父親。并且向外界宣布,這種錢一概不認,一概不還,這種霸氣至今縈繞在我腦海中。然而,最終扛不住每年年終討債人登門討債,很多錢當時母親也想辦法還了。前年回去,聽弟弟說,有位老年人對他講,當年老爸在她手上拿了100元"例錢",到按10%的息錢算,到現在估計是一筆不少的錢了,經協商,弟弟給了150元,估計債務都還清了。那時眾多表哥陸陸續續結婚,他們也面對麻將這個問題,也會因對打麻將的分歧造成新婚不和。那時表嫂們受了委屈后,就去娘家住上個十天半個月。母親經常去女方家勸說,領表哥去認個錯,勸表嫂們回來。而我也常跟隨,看她們聊天說地,家長里短,做長輩的都希望后輩們家庭和和睦睦。其實母親又何嘗不想有個和睦健康的家庭呢。</p> <p class="ql-block"> 母親從一個衣食無憂的大家閨秀,用那雙寬大的手掌支撐起這個家,撫養我們三兄弟長大,而自己受盡人間苦難和屈辱,最后在正盛年時因病纏身,含恨離去。母親臨走前留給我的兩塊“袁大頭",用一些小碎布縫制成的小布袋裝著,外婆在母親出嫁時,給了一些金銀首飾做嫁妝,這些值錢的東西,在家境困難時全部變賣給母親的侄兒侄女們,算是沒有流入外人田吧。母親還特地留了兩個"袁大頭"銀元,沒有賣,留給了我,可能想是給我留個紀念吧。而今,這兩"袁大頭"己變得銹跡斑斑,難以辯識。但我似乎還感受到外婆和母親勤奮以及節儉的影子,似乎還留著她們手掌的溫度。我欠母親太多,一直無法釋懷。兒子少時不懂事,玩火燒掉了母親心愛的嫁妝。初中時沒努力讀書,一心想回家務農,卻嚴重傷害了母親的心。高考失利,沒能給病重中的母親一絲安慰,而遲來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只能擺在母親墓前,不知泉下母親是否知道?</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年,彈指一揮間,我大約與母親走的時候的年齡相當,這年也是建黨100周年,謹以此文,深情懷念一位生活在農村最底層的普通的母親,向那個時代,把青春奉獻給國家,輸送公糧養活眾多城市人口的可愛的勞動人民。今天的農村,陸續岀臺了很多好政策,讓農民不再那么勞累,心累。感謝曾經無私資助過我們的人,讓我們感覺沒被生活拋棄,沒有被社會拋棄。感謝國家強大,免受戰火的蹂躪而休養生息,愿天下母親身體安康,愿天下太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但愿您能善待自己的母親,不論她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故事停留在她的45歲,母親的淚如花,開在我們兄弟三人的心里,我們繼續虔誠地呵護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徐水县|
滁州市|
江永县|
曲阜市|
营口市|
巫山县|
滁州市|
邵阳市|
永康市|
麻阳|
温州市|
洞口县|
永州市|
曲阳县|
托克托县|
漯河市|
平塘县|
沙田区|
交口县|
锦州市|
寿光市|
自治县|
鄯善县|
临泽县|
旅游|
怀安县|
永嘉县|
海淀区|
伊通|
金昌市|
崇礼县|
郧西县|
潍坊市|
大新县|
马山县|
汉寿县|
保靖县|
玛曲县|
陆川县|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