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到北京才過了八個月,又來到北京。參加完舅舅的告別儀式,有幸約上了國家博物館的參觀名額,于是利用離京前的一天多時間,參觀和游覽了天壇、景山和國家博物館等。 上次來天壇正逢周一閉館,沒能入內。這次雖天氣寒冷卻天清氣朗,特別有利于拍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網上下載的天壇公園全景</h3> 從東門進入祈年殿要經過一個長廊,,也只有東門有長廊。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整體面積達到 273萬平方米, 約是紫禁城的4倍。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天壇四周環筑壇墻兩道,把全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外壇大部分植有百年蒼松翠柏。主要建筑集中于內壇。內壇由祈谷壇、圜丘、齋宮三組古建筑群組成。祈谷壇位于內壇北部,圜丘壇位于內壇南部,齋宮位于內壇西部,一條長360米、北高南低的丹陛橋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祈谷壇用于孟春祈禱豐年,中心建筑祈年殿,是天壇的標志。(天壇的標志是祈年殿,天壇的名字源自圜丘)<div><br><div><br></div></div> 繞廣場一圈拍攝的祈年殿 祈年殿最早建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仿照南京大祀殿規制,在京城南郊營建“天地壇”,中心建筑“大祀殿”就是祈年殿的前身,是座廡殿式的長方形建筑。<div>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祀殿被拆除。1545年,嘉靖皇帝重新建的祈年殿完工。新殿為三重檐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象征天、地、萬物,并更名為“大享殿”。</div><div>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將三色瓦改為統一的藍瓦金頂,改“大享殿”為“祈年殿”,1753年大殿完工時,乾隆皇帝親自題匾。</div><div>光緒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遭雷擊起火被焚毀。次年重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竣工。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祈年殿樣式。</div><div>之后祈年殿經過多次修繕,最近的一次修繕是2005年,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div><div><br></div> 祈年殿是一座木結構圓形攢尖頂三重檐藍色琉璃瓦建筑,上檐下南向懸透雕九龍華帶金匾,青底金書“祈年殿”是乾隆御筆。在古代“年”字意味著稻谷成熟,即“收獲”。祈年殿不僅體現了古代建筑中的數學原理和象征意義,還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和宇宙上天的敬畏。 祈年殿 整個建筑高約38米,呈上屋下壇,下壇為巨大的三層漢白玉圓臺,通高約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有八處臺階。上屋即大殿,通高約32米,屋內沒有粱檁,由36根柱子支撐,木與木之間采用了中國最古老的榫卯工藝相連接,沒有一顆鐵釘。柱子的排列也是非常神奇講究。屋子最外圈由12根柱子圍成,支撐著一層的檐,這12根檐柱形成的開間象征著12個時辰。屋內對應有12根“金柱”,其形成的開間象征12個月,檐柱和金柱合起來的24個開間,就象征著中國農歷的二十四個節氣。大殿中間有4根通頂楠木柱,叫做龍井柱,這龍井柱形成的4個開間象征著春夏秋冬四季。這4根柱子的開間加上24就是28,象征著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屋頂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地板中央的一塊圓形大理石上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龍鳳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象征著皇權的神圣與莊嚴?。<br><br> 因大殿禁止進入,無法拍攝到頂上的龍鳳藻井,拍攝的是大殿正北(上圖)和西側面及龍井柱(下圖) 大殿北古稀門外拍攝的祈年殿。 祈谷壇有八處登殿臺階,只有正南正北的三層臺階鑲有巨幅石浮雕,其自上而下分別為“雙龍山海”、“雙鳳山海”、“瑞云山海,現在都用玻璃罩保護著。我只拍了最下面一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祈谷壇正北方向下古稀門外的皇乾殿</h3> 皇乾殿是祈谷壇的“天庫”。大典時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平日在殿內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親臨上香,行請神禮后,才由太常寺官員將神位以龍亭恭請至祈年殿內陳放。 在祈年門拍攝的祈年殿 出祈年門,過南磚門,就走上了丹陛橋。丹陛橋長360米,是連通圜丘壇和祈谷壇的一條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并沒感覺是橋)因大道下有東西向券洞通道,是專門給祭祀要宰殺的牛羊通過的,故稱其為橋。丹陛橋面寬30米,中間石板大路為“神路”,供天帝專用;東側磚砌路面稱“御路”供皇帝專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側的“王路”上行走,上下進退等級分明。 丹陛橋北段東側的具服臺,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具服臺為一方形石臺,周圍護以漢白玉石欄板。每逢祭祀大典,先于臺上支搭一黃云緞方形幄帳(俗稱“小金殿”)。具服臺屬于臨時建筑,每次皇帝參拜之前搭建,參拜之后,就拆除了。 丹陛橋南端的成貞門,成貞門是圜丘壇四門中的北門(在成貞門看遠處的祈年殿,近處的皇穹宇)。 跨出貞成門有一堵環形圍墻,沿著圍墻就來到皇穹宇。皇穹宇是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位的殿宇,也有稱其為“天庫”,與圜丘是同期的建筑,屬于圜丘壇的附屬建筑。現今的單檐圓形樣式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后的。其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開間五楹的配殿。 在皇穹宇有一個聲音的奧秘,看似普通的圍墻由于建筑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及使用的特殊磚塊和精湛的工藝,使聲音產生了奇特的回音效果。在這座院落里有三個神奇的聲學現象,分別是:回音壁、三音石和對話石。 皇穹宇穿過欞星門與圜丘在一條直線上。 圜丘是圜丘壇的主體建筑,是明清兩代皇帝冬至日舉行祀天大典的祭壇,也叫祭天臺,“天壇”的名字由此得名。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為一座藍琉璃圓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同時變藍琉璃為漢白玉石欄板,艾葉青石臺面。圜丘距今已有約五百年歷史。然而當跨進圜丘那一刻,忽然感覺視野空曠“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一種神圣和神秘感油然而生。<div><br></div> 圜丘有內外兩道紅色壇墻,內墻為圓,外墻為方,象征著天圓地方。內外兩層圍墻上面的琉璃瓦是藍色的,象征著藍天。兩道圍墻的東西南北各有一組欞星門,每組3門,組合又是24。而南北方向上的欞星門,中間高,東邊略小,西邊最小,這是因為祭祀時中間走的是皇天上帝的牌位,皇帝走東邊,官員走西邊。而東西方向的欞星門則中間高,兩側的門大小相同,而且整體矮于南北方向的門,這是因為皇天上帝的神牌是從南北入圜,而東西兩邊走的是犧牲、供饌,地位低所以高度也略低。 因圓壇上人多,且天心石總有人站在上面無法拍攝,于是從網上下載此圖。 圜丘為圓形漢白玉須彌座石壇,通高5.17米,三層壇面直徑下大上小,地磚以艾葉青石,環以漢白玉圍欄,柱頭雕以盤龍,出水飾螭首,而各層須彌座間則雕以雷紋、纏枝蓮紋。圓壇中心是直徑80厘米的天心石,又稱“億兆景從石”,天心石具有獨特的聲學特性,站在其上說話,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回音,仿佛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因此得名“天心石”。?環天心石有石板9重,每重石板用九或九的倍數,上層合計石板405塊。其他兩層也是9的倍數。祭壇上無論石欄、石柱、石墁、石陛等,都是9和9的倍數構成,古人認為,“9”為最大的天數,寓意至高至大。圜丘壇在營建上創造了“9”的數字神話,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設計技術,堪稱世間一絕。 站在圓臺上北眺,能望見遠處的祈年殿,近處的皇穹宇,圜丘的兩道壇墻和兩道欞星門。 <p class="ql-block">天壇的整體布局和建筑設計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固有的“天圓地”宇宙觀,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和祈福。歷盡滄桑的天壇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宏偉的建筑風格,成為東方古老文明的寫照。天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1998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遵义市|
台南市|
鄂尔多斯市|
新晃|
扶余县|
承德县|
崇明县|
即墨市|
甘德县|
福州市|
常宁市|
盐边县|
内黄县|
象山县|
九龙坡区|
凤城市|
宁国市|
惠安县|
松溪县|
修水县|
黑龙江省|
富锦市|
无极县|
乌兰县|
宜阳县|
建湖县|
文昌市|
鱼台县|
西华县|
新沂市|
大英县|
永春县|
米林县|
平南县|
武夷山市|
凉城县|
保山市|
封丘县|
渭南市|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