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張懷州</p> <p class="ql-block"> 《黃帝內(nèi)經(jīng)》有三處“黃帝坐明堂”與岐伯、雷公問答。后世都認為,《黃帝內(nèi)經(jīng)》是在明堂辨問論述形成的。明堂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調查中,范堂溝村老支書武喜圈、老黨員張子明、王富生等告訴我們,老輩相傳,明堂在石樓山上,除了這里有明堂外,在大隗山上還有黃帝大堂、二堂、三堂。而且這個問題在范堂溝村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常識。</p><p class="ql-block"> 明堂?大堂?二堂?三堂?果真如此嗎。</p> <p class="ql-block">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確實有關于明堂的記載,分別是在《素問》第四十六篇、第六十七篇、第七十五篇。一個是雷公問,黃帝答,一個是黃帝問,天師岐伯答,一個是黃帝問,雷公答。我們來看看這些圣人都問答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yè),傳之行教以經(jīng)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當,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爆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jīng)者。欲聞其狀。”(《黃帝內(nèi)經(jīng)》解微精論篇第四十六)</p><p class="ql-block">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zhí)鞄煻鴨栔唬赫撗蕴斓刂畡屿o,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黃帝內(nèi)經(jīng)》五論行大論篇第六十七)</p><p class="ql-block">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yī)之道乎?雷公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黃帝內(nèi)經(jīng)》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p> <p class="ql-block"> 黃帝時代年淹時遠,黃帝明堂一直很神秘。而黃帝居五帝之首,他建的明堂一直是后世帝王的模板,歷代的有為之君,莫不建明堂,以彰皇權神威、帝王尊嚴。明堂是什么地方,明堂是什么樣子,歷史上圍繞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多論述。</p><p class="ql-block"> 后世認為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是古代帝王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yǎng)老、教學等大典,均在這里舉行,是帝王專享的最隆重的建筑物。傳說在遠古時代始于黃帝,是專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設立的。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代才有“明堂”之稱。不過從上古至唐宋,其制度各異,歷代儒家議論紛紛。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guī)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tǒng)一的式樣。目前發(fā)現(xiàn)并考古發(fā)掘的明堂遺址僅有四處,分別為北魏平城明堂遺址、漢長安明堂、漢魏洛陽明堂和唐神都洛陽明堂。北京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 《孟子·梁惠王下》講:“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明堂非處理一般政務時所能開,惟處理極其重要政務、祭祀事務等時方能開。黃帝能在明堂請?zhí)鞄煻鴨栔环矫嬲蔑@黃帝對天師岐伯的敬重,另一方面彰顯黃帝所問之問題的極其重要性,彰顯著對話氣氛的肅穆性。</p> <p class="ql-block"> 《史記·封禪書》講:“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方智果在論文《明堂制度研究及汶上明堂的復原設計》中曾引用宋代汶上明堂復原圖如下:</p> <p class="ql-block"> 薛夢瀟在《“周人明堂”的本義、重建與經(jīng)學想象》論文中對周明堂作復原圖如下:</p> <p class="ql-block"> 后人根據(jù)《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玊帶所上“黃帝時明堂圖”文字記載在陜西橋山建造了黃帝軒轅殿,軒轅殿黃帝時明堂圖建筑格局,如以下諸圖所示:</p> <p class="ql-block"> 一般人都認為,黃帝如果有明堂,一定是在黃帝都城。新密市曲梁鎮(zhèn)大樊莊村古城寨城址是中原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龍山時代古城,經(jīng)考古發(fā)掘,城址中遺留了比夏代更早的宮殿基址,而且宮殿基址呈四合院形狀。根據(jù)這里的地望、性質、規(guī)模以及出土器物,專家認為這里就是黃帝都城軒轅丘。2000年被評為全國考古十新發(fā)現(xiàn),并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四光說,“中華文明步入文明時代就是從這里開始的。”</p><p class="ql-block"> 而軒轅丘離具茨山不到20公里。</p> <p class="ql-block"> 如果老支書武喜圈所說的石樓山上有明堂,很可能早在黃帝時期的明堂不一定非在都城,在黃帝常去的地方可能也會有。比如,黃帝為了跟岐伯、雷公等一批醫(yī)學家探討生命之道,可以會在岐伯、雷公等人工作駐地建個類似于后世行宮一樣的殿堂,因為是天子所居,就叫明堂。</p><p class="ql-block"> 石樓山主峰石樓當?shù)胤Q為“黃帝指揮樓”,意黃帝曾居此指揮訓練軍隊。石樓西側100米有軒轅宮,內(nèi)祀黃帝、岐伯、雷公,相傳君臣三人在此一問一答形成《黃帝內(nèi)經(jīng)》。軒轅宮前的巨石上刻著巖畫,是否《黃帝內(nèi)經(jīng)》還需要進一步解讀。巨石下方有一塊約半畝地的平地,平地的邊緣有一個祭臺,這塊平臺顯然是祭壇,這個祭壇。</p> <p class="ql-block"> 而武喜圈老人所指的明堂,就是祭壇這里。</p><p class="ql-block"> 我們于是明白了,為什么古人要在這里建個軒轅宮,以祀黃帝、岐伯、雷公,因為這里是明堂。</p><p class="ql-block"> 明堂就是這里。</p><p class="ql-block"> 明堂就在具茨山的一個山峰,石樓山上。而石樓山原來本無其名,這里都叫具茨山,或大隗山。</p><p class="ql-block"> 啊,民間信仰傳承著一個驚人的歷史秘密,它通過老百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祭祀來實現(xiàn),它能過把神話了的黃帝、岐伯、雷公當成神靈來敬仰實現(xiàn)消息的傳遞。</p><p class="ql-block"> 我們終于解了岐黃文化的歷史密碼,這個歷史密碼的樞紐就是明堂。</p><p class="ql-block"> 有了明堂,就有黃帝、岐伯、雷公,就有了《黃帝內(nèi)經(jīng)》,就有了岐黃文化發(fā)祥圣地。</p><p class="ql-block"> 范堂溝村的山民千百年來守戶著軒轅宮,原來就是守護岐黃文化的根與魂。</p><p class="ql-block"> 感謝范堂溝,感謝具茨山、大隗山。</p> <p class="ql-block"> 不止有明堂,在不遠的大隗山,還有黃帝大堂、二堂、三堂。</p><p class="ql-block"> 武喜圈老人說,大堂、二堂是黃帝審案的地方,下邊的武將抓住了罪犯,帶過來,交給黃帝,黃帝坐在大堂上,一一過審,過審后給他們定罪。</p><p class="ql-block"> 黃帝是個七品芝麻官嗎?當然不是,民間把黃帝傳說成普通的審讞定案的大法官了。這顯然是歷經(jīng)年久,不知其意,望文生意</p><p class="ql-block"> 大堂、二堂、三堂很可能是黃帝明堂。</p><p class="ql-block"> 古人把黃帝住過的地方都叫明堂。不過這個明堂不那么重要,就被叫做大堂、二堂、三堂了。</p> <p class="ql-block"> 大堂、二堂、三堂要不要去看看?一定要去看!</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鮮有人跡的地方,這里海拔在600米以上,幾乎沒有路,所以很少人上去。但是大堂、二堂有黃帝的秘密啊,一定要探一番。</p><p class="ql-block"> 在大隗真人洞上方,我和劉永濤踩著枯草、亂石,抓著樹枝、荊棘,一步一滑、戰(zhàn)戰(zhàn)兢兢上到大隗山尖峰之下。三面懸崖相環(huán),地下斜坡很陡,亂石橫臥、倒木縱橫,雞嘴峰筆直雄立,“雞嘴”朝東微張,似報曉司晨。雞嘴峰絕壁下的山縫里,形成一個洞口,“黃帝石床”夾在其中,不過石床經(jīng)過“七·二0”暴雨沖刷,已經(jīng)有點傾斜了。</p> <p class="ql-block"> “大堂”里早有沒有了屋宇之影,但是三面環(huán)山,卻把冷風擋之在外,攀爬在大堂里枯木、亂石間,感受不到一絲風寒。可能大堂是把的這個類似堂屋一樣的山坳吧。</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大堂最深奧處,十多米高懸崖上垂著一個冰瀑,在蒼山寒林里可外顯眼,我們是雖然腿乏無力,但是一見到冰瀑,頓時來了勁,一定要到冰瀑那近賞美色。</p><p class="ql-block"> 這是大隗山第二道冰瀑,下邊大隗真人洞口的冰瀑,因為氣溫不很低,雖有水滴不斷滴下,但是上下沒有連成一體。上邊這個冰瀑因為居于高處,溫度有所降低,冰瀑從頂?shù)降祝?米往上,渾然一體,光潔耀眼,我們站在冰瀑前,拍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 在大堂東北側翻過一道巨石崗,下邊是一個深溝,站在巨石上,有些眩暈,溝里就是二堂。由于人跡罕至,叢莽遮掩,看不到全貌。</p><p class="ql-block"> 還有黃帝三堂在哪里?王富生告訴我,三堂在山峰的另一邊,需要翻過山,到新鄭市境界,位于禹州市無梁鄉(xiāng)老山坪村上坪西山懷。</p><p class="ql-block"> 黃帝三堂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秘密。我們到考察后再說,不過,據(jù)說,那里有很多巖畫,再探三堂,很有必要,值得期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岐黃文化調查組:張懷州、王勝利、劉永濤、張富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15.1.26</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静安区|
塘沽区|
河池市|
景谷|
望奎县|
天峨县|
渝中区|
博野县|
清新县|
高碑店市|
阳谷县|
新和县|
余江县|
玛纳斯县|
射洪县|
海晏县|
观塘区|
彰化县|
额济纳旗|
霍山县|
嘉善县|
公主岭市|
菏泽市|
辽阳县|
新宾|
金湖县|
定州市|
博野县|
会宁县|
南充市|
韩城市|
芜湖县|
望谟县|
丹江口市|
克什克腾旗|
图木舒克市|
平罗县|
文水县|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