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清華百年校慶 人才濟濟牛人輩出

女兵講歷史/王民立

<p class="ql-block">為了了解李英杰,網上下載了一篇文章。意外收獲,原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到1970年十幾年的時間,培養大概將近兩千個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在這個兩彈一星的崗位上工作。平均年齡23歲!后生可畏!</p> <p class="ql-block">2011年04月29日 17:13</p><p class="ql-block">來源:鳳凰網專稿</p><p class="ql-block"> 核心提示:2011年4月24日是清華大學的百年校慶日。歷史上的清華大學人才輩出,陳寅恪、王國維都曾是清華的老師。今天的清華大學同樣是人才濟濟,既有科學家鄧稼先、吳建平也有學術大家李學勤,更有國家領導人吳邦國和胡錦濤。</p><p class="ql-block">鳳凰衛視4月23日《皇牌大放送》,以下為文字實錄:</p><p class="ql-block">解說:1948年底的北平,在隆隆的炮聲中,這個身材瘦削的男子登上一架飛機,離開了大陸。他就是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在清華的歷任校長中,梅校長居功至偉,備受清華人的崇敬。梅貽琦走后整整4年,清華大學都沒有校長,直到1952年的一天。</p><p class="ql-block">吳小莉:清華新來的這位校長,那一年只有39歲,這個人平時穿著實在普通,常常是一身藍布制服,在清華師生的眼中很不起眼。有一天他在禮堂的后面和一位工人在聊天,這位校長頭有點禿,而而這個工人剛好理了一個光頭,一位客人來找校長,居然分不清楚哪一位是校長,那名校長就叫做蔣南翔,和他的前任梅校長相比,他對于清華的影響同樣十分巨大。</p><p class="ql-block">解說:1950年代的清華,人們經常能看到一位年紀稍長的人,出現在一年級的課堂上。</p><p class="ql-block">方惠堅(原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那時候他就已經經常到課堂里去聽課,坐在后面,有人就說他拿著一個小的黃書包,里面放著他的教科書,然后他坐在那聽課。</p><p class="ql-block">解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跟新生們坐在一起聽課的就是新來的校長蔣南翔。他解釋說自己是文科出身,對理工科不熟悉,所以要來學習。</p><p class="ql-block">蔣南翔:出不了愛因斯坦出個B因斯坦也行</p><p class="ql-block">劉冰(原清華大學黨委第一副書記):他騎一輛破自行車,他挎一個破書包去聽化學課去,他跟群眾非常接近,學校里邊最優秀的學生、學習最好的,他能一二三說出好多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解說:這位文雅,謙遜的中年男子,早年可是一個叱咤風云的學運領袖,蔣南翔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在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中,是他發出那句著名的吶喊,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可能任誰都沒有料到,僅僅17年以后,蔣南翔從當年那個清華學子,一躍成為母校的校長。在他的身份發生巨變的同時,他身處的時代也正經歷著一場質變。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奪取大陸政權以后,在經濟領域逐步實行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政治上開展了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而知識分子則面臨著轟轟烈烈的“思想改造運動”的考驗。在整個社會都在急劇轉型的形勢下,清華大學也必須迅速完成自身的教育轉型。蔣南翔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針,他強調必須堅持和加強中共的領導,為了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人才,要實現“兩種人會師”。</p><p class="ql-block">方惠堅:兩種人會師就是說,老教師這邊要提高思想,當然也同時要提高業務基礎,然后年輕的這部分教師中間,在原來的思想基礎比較好的條件下,要業務上要成長起來。那么兩邊呢都最后做好又紅又專,這個會師呢會師到又紅又專這個教師隊伍。1950年代初清華大學在放棄了過去的美式教育模式后,急速引進了蘇聯的教育模式,不過對于蘇聯專家的意見,校長蔣南翔并不是盲目聽從。他堅決拒絕了蘇聯專家要把清華大學,變成水利土木建筑學院的建議,最終沒有使清華由大學降為專科學院。蔣南翔又獨立自主地決定,在清華創建新中國急需的一批專業,像工程物理學系,自動化工程學系,無線電工程學系和精密儀器工程學系等,在當時種種政治運動的漩渦當中,蔣南翔依然清醒地提出要把大學建成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要在大學教育中培養出第一流的人才。</p><p class="ql-block">張孝文(清華大學一九五七屆畢業生):他講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假如我們培養不出像林家翹先生這樣水平的學生的話,不能認為教育革命是成功的。清華假如出愛因斯坦是清華的光榮,出不了愛因斯坦出個B因斯坦也行。所以他這個對年輕人他希望他們能夠成才。</p><p class="ql-block">解說:蔣南翔那時還不知道,一場誰都無法掌控的政治運動即將到來,而他對未來的許多設想都將破碎,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發布,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6月10日也就是文革爆發后大約十天,蔣南翔被停職并接受批判。</p><p class="ql-block">吳亭莉(清華大學一九六五屆畢業生):那時候在西大操場那會兒,你知道西大操場嗎,西大操場那個臺子上批斗他,西大操場那個欄桿,那個主席臺的欄桿上有一個一個洞,一個洞一個洞,就是它那個欄桿,欄桿上有洞。讓他們頭從里頭鉆出來,一個一個的。</p><p class="ql-block">解說:盡管被紅衛兵輪番批斗,但蔣南翔一直堅持不認錯。</p><p class="ql-block">騰藤(清華大學一九五一屆畢業生):他怎么也不承認搞修正主義,蔣南翔說我搞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我從來是搞社會主義教育,我不是搞修正主義教育,沒有搞修正主義教育,不管你怎么斗,他都頂住了。</p><p class="ql-block">解說:為了讓蔣南翔做檢討,當時造反派找來了他原來手下的兩個干部去做說服工作。</p><p class="ql-block">方惠堅:他就跟他們說,你們不能這樣做,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該說的事情一定不要說,不能承認的錯誤一定不要承認錯誤,所以這兩個同志后來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就是說蔣南翔一直在這個,整個文化大革命中間就是堅持原則,沒有屈服四人幫的這種迫害。</p><p class="ql-block">解說:文革后期清華大學的實際掌控者遲群,在《紅旗》雜志上發表文章,全面否定建國后17年的高等教育,蔣南翔以極大的勇氣逐條進行了反駁,1970年蔣南翔改為由群眾專政,被安排在清華大學的鑄工車間參加勞動,這時他已是近60歲的老人了。</p><p class="ql-block">劉冰:你想到鑄工車間去做那種重體力活,他是有困難的,但當時很多工人很照顧他,不會讓他去做很重的活,他們生活上也很關心他。</p><p class="ql-block">解說:一直到了1974年國慶前夕,蔣南翔才獲得“解放”。</p><p class="ql-block">劉冰:這個場面我記得很清楚,當然在大禮堂宣布蔣南翔解放的時候,參加會的人熱烈地鼓掌,非常的高興,那在文化大革命那很少有出現這種,自發的這種場面。</p><p class="ql-block">解說:十年動亂結束以后,劉達受命執掌清華大學,在他的任上“文革”對清華大學的破壞影響,逐步得到清除。教學和科研工作也開始重新走上正規,而此時蔣南翔離開了清華,去國家科委任職,1979年在鄧小平的提名下,蔣南翔擔任了教育部長,1986年元旦蔣南翔突發心肌大面積梗塞癥,住進北京醫院,在那里度過了最后的歲月。</p><p class="ql-block">吳亭莉:已經這么多您沒見,蔣校長還記得我們的名字,都叫得出來,講了講我們這幾年都到哪兒去,做一些什么事兒,然后我記得我把一個就是最近設計,那時候設計了一個木偶劇院的一個照片,給蔣南翔看了一下,后來蔣校長還挺高興。</p><p class="ql-block">解說:蔣南翔被確認為癌癥晚期,在生命的最后,蔣南翔仍然叮囑前來訣別的老部下,要堅持共產主義。1988年5月3號下午,蔣南翔病逝享年75歲。</p><p class="ql-block">吳小莉:當年清華的老校長梅貽琦離開大陸之后,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教育理想,1955年他奉命著手在臺灣的新竹建立國立零清華大學,1962年梅校長去世,兩年之后國立清華大學恢復了大學部,參加聯合招生。大陸和臺灣這兩所清華大學之間的交流,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日益的頻繁,雖然分隔兩岸,但是兩所清華大學都延續著共同的傳統,遵循著共同的校訓邁步向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p> <p class="ql-block">鄧稼先:一定要為國家放個大炮仗</p><p class="ql-block">解說:1986年6月24日中國內地各大報紙突然刊發了一篇,名為《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報道,由此外界第一次知道了中國核武器之父的名字,而這時的鄧稼先,因為長期遭受核輻射而身患癌癥。正躺在北京的醫院里,再過一天就是62歲的生日,而他卻快要走向生命的盡頭。</p><p class="ql-block">吳小莉:鄧稼先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他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在抗日戰爭時期,他考入了西南聯合大學的物理系,后來又進入了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物學系,由于成績突出他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得到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才26歲。而在得到了博士僅僅9天之后,他就謝絕了恩師以及同窗好友的挽留,他加入了錢三強所主持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擔任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而那個時候的他可能沒有想到,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即將在他手上展開。</p><p class="ql-block">解說:1958年8月的一天,鄧稼先一生的命運被改變。</p><p class="ql-block">許鹿希(鄧稼先夫人):突然有一天那個錢三強先生,把鄧稼先叫到他辦公室,當時就用了一個啞謎,就是國家要放個大炮仗,叫你去作這個工作,怎么樣?就用這么一句話,這句話鄧稼先聽了以后心里一咯噔。</p><p class="ql-block">解說:鄧稼先立即明白,所謂“大炮仗”指的是什么,不過回到家里他只是輕描淡寫的對妻子說自己要出一趟長差。</p><p class="ql-block">許鹿希:我問他到哪兒去,他說他不知道,他不能說,我說調什地方去你給我一個信箱,我們好聯系,好通信,他說信箱也不行,也沒法通信。我說你干什么工作去?他也不能說。</p><p class="ql-block">解說:從此鄧稼先開始以戈壁沙漠為家,妻子根本不知道他究竟身處何地,而對外界而言,鄧稼先更是如同人間蒸發了一般。</p><p class="ql-block">許鹿希:我不知道他什么時候回來,也不知道他什么走,反正是電話一打過來就走了,突然一下就回來了。</p><p class="ql-block">解說:當時蘇聯承諾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并派專家來中國幫助研制。不過,隨著中蘇關系的逐漸惡化,蘇聯的援助最終終止了。</p><p class="ql-block">高潮(中國科協原黨組書記、工程物理研究院前副院長):當時蘇聯專家撤走以后,曾經有這個話,就是離開他們可能這個20年也搞不出來,當時我們就有那么一股勁,叫發憤圖強。</p><p class="ql-block">解說:這樣鄧稼先不得不帶著一群年輕的中國科學家,獨立自主地進行研發工作。</p><p class="ql-block">胡思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院長):他領導的都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領導這么支隊伍,開始我們自己的原子彈的理論設計,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他能夠可以說對每一個人,都規定了一個研究的重點方向,那他是動了很多腦筋。</p><p class="ql-block">解說:鄧稼先領導的團隊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1964年10月16日中國政府宣布,第一顆原子彈實驗成功。</p><p class="ql-block">胡思得:肯定是核爆炸絕對沒有問題,我告訴給毛主席,這個時候最早宣布的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東方紅劇團,整個的全體參加東方紅演出的演員,總理宣布我們今天下午三點,在我們的西北我們爆炸一個原子彈,那時候全團轟動,就是這樣子。大家拼命跳啊,后來總理有個照片,可以看到這樣子,總理意思說大家可以拼命鼓掌不要跳,別把人民大會堂的樓板跳穿了。</p><p class="ql-block">解說:鄧稼先又繼續投入對氫彈研究,并在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與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7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楊振寧,第一次訪問大陸,提出想見鄧稼先,他們是安徽老鄉,西南聯大的同學和美國留學的室友,兩人之間已經有22年沒有音訊了,楊振寧有所不知。<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當時正值文革,鄧稼先作為反動學術權威,正在青海某基地接受批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李英杰(</span>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黨委書記):關起來了1200多人,批斗了3800多人,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抓了所謂的反革命集團57個,哪國回來的人就是哪國特務,九院的這個在西北那個基地內傷慘重得很。叫他們破壞得很厲害,而且把它誣蔑成小香港,小臺灣,資產階級的大染缸,誣蔑的是一無是處。</p><p class="ql-block">解說: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親自過問下,鄧稼先得以被“解放”出來,回到北京與楊振寧見面,楊振寧心里頭有許多“敏感”問題,但他剛開始沒敢問鄧稼先,一直到他準備離開北京前往上海訪問時,才忍不住開口。</p><p class="ql-block">許鹿希:是不是有美國科學家幫著中國研制原子彈?這個時候鄧稼先怎么回答都不行,結果只好說你先上飛機,我回頭再告訴你。</p><p class="ql-block">解說:如何回答楊振寧提出的問題,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p><p class="ql-block">許鹿希:這個電話就是打到我這個電話機上,總理的意思當然就是說,讓鄧稼先如實地跟楊先生說。</p><p class="ql-block">解說:離開中國前夕,楊振寧在一個晚宴上收到鄧稼先托人帶來的一封信,說除了最早得到蘇聯的極少“援助”以外,中國原子武器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楊振寧看完以后激動得不能自已,只好起身到洗手間去擦眼淚,楊振寧無法想像,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鄧稼先一直身處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過著怎樣艱苦而危險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許鹿希:從1964年到1986年這28年中間,他一共是放了32次核試驗,鄧稼先親自在那個羅布泊,指揮那個工作隊的工作的時候有15次。</p><p class="ql-block">解說:在1979年的一次航彈試驗中,因為降落傘破裂,原子彈從高空墜落到地上。為了避免毀滅性的后果,鄧稼先冒著生命危險一個人搶上前去,抱著摔破的原子彈碎片仔細檢查,由此受到了致命的核輻射傷害。鄧稼先的名字在外界消失了28年,一直到1986年6月24日,大陸各大報紙突然同時刊發了,介紹鄧稼先事跡的報道。</p><p class="ql-block">許鹿希:一些同事或者親戚都不斷地給我打電話,就問這個問題,說一輩子這么隱姓埋名,一輩子這么樣子保密的人,怎么突然一下子報上把他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事全部都公布出來,就問我一句話說許鹿希,鄧稼先還活著嗎?</p><p class="ql-block">解說:一個月后的7月29日,鄧稼先在北京去世。許鹿希與鄧稼先結婚33年,在一起的時間卻只有6年。</p><p class="ql-block">許鹿希:他去世到現在已經20年了,我不懂他在那一行,過去他一個字都不跟我說他的工作,可是我一定得弄清楚,是什么力量,干的是什么事情,是什么勁,什么力量,讓他能夠這么樣子不顧一切的,把自己全部的他的聰明才智生命,全部的精力都貢獻給這個事業,我一定得搞清楚。</p><p class="ql-block">解說: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中國政府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與鄧稼先一起獲得獎章的一共有23位專家,他們當中有14位是清華人。</p><p class="ql-block">方惠堅:工程物理系到1970年十幾年的時間,培養大概將近兩千個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在這個兩彈一星的崗位上工作。</p><p class="ql-block">吳小莉:在中國爆炸原子彈的那一年也就是1964年,清華人在核能方面還干成了一件大事,也就是他們建成了屏蔽實驗反應堆,并且一次成功實現臨界啟動,參與者有清華的工程物理系,第一批風華正茂的大學生,這還包括了后來清華大學的校長王大中等人。當年他們平均的年齡只有23歲半,就在王大中等人的近二十年的努力之下,2000年清華成功建成了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的項目,使得中國在這個領域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先進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解說:在這一面紅色磚墻上,懸掛著75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照片,他們全部出自清華大學的物理系。在人們一般印象中,清華以諸多學術大師而聞名,而其實從這所學校也走出了一批治國棟梁。</p><p class="ql-block">吳小莉:1965年初蔣南翔到農村“蹲點”,他時常叫清華大學的同學到住處去聊天,有一天他說有一句口號,說清華是培養紅色工程師的搖籃,他覺得這句話并不全面,應當說清華不只是培養紅色工程師,而且它還是培養黨和人民各項事業的接班人,這還包括了將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將會從你們當中產生。當時學生們就覺得這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但是這句話卻被半個世紀后的事實所印證。</p><p class="ql-block">解說:在中共以及國家的高層領導人當中,有一個“清華現象”,經常為人所津津樂道,在1960年代,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的有,李蒙、曾培炎、黃菊、華建敏、賈春旺、胡錦濤、張福森、吳邦國、吳官正、汪恕誠等等,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領導人,出自清華大學?而又以60年代最為集中呢?1959年一個來自上海的年輕人,考上了清華大學水利系,當然那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以后將掌管共和國的水利部。</p><p class="ql-block">汪恕誠(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原水利部部長):那時我們都有校徽,比如說放暑假我回到上海去,別著這個校徽在路上走的話,那一些中學生,一些年輕人,呦清華的,很羨慕的眼光。當時作為清華來講,全國就比較知名了。</p><p class="ql-block">解說:那是一個求知若渴的年代,而恰恰清華大學名師云集,這就為青年學子們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學習機會。</p><p class="ql-block">汪恕誠:你比如說我們上水工,水工結構,張光斗老先生教我們的,水文學黃萬里老教授教我們的,無論是土力學、水力學、水文學,什么學都是知名的教授在教我們,因此我覺得,為什么清華后來培養出來的院士,總工程師,工程師比較多呢?這個風氣,學習風氣比較扎實。</p><p class="ql-block">解說:汪恕誠參加考試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交頭卷,而偏偏每次考試成績總是第一名,有一天從老家傳來一個噩耗,母親病故了。而汪恕誠必須要參加完一個重要的考試才能回家奔喪。</p><p class="ql-block">汪恕誠:我就買了火車票,那天考試我就拿著那個換洗的衣服、行李,就直接到了考場,考完以后直接上火車站,大概沒到一半的時間就交卷了。</p><p class="ql-block">解說:這次考試成績后來公布以后,第一名居然還是汪恕誠。在那個理想主義的年代,青年學子們不僅發奮學習書本知識,還投入了萬丈豪情去參加實習。</p><p class="ql-block">汪恕誠:當時實習哪有像現在工地上的條件,我們當時是打著鋪蓋,自己帶著行李的,然后坐了火車到了工地上,和工人住在工棚里邊的,住在班里面一起生活的。那時候條件就是這種條件,但是大家都很振奮。</p><p class="ql-block">解說:并不是每次實習都是令人振奮的,在寧夏青銅峽水電站的一次經歷,汪恕誠現在想起來還有些后怕。那次他跟水電站的技術員一起,爬上了高高的閘墩。</p><p class="ql-block">汪恕誠:從這個閘墩到那個閘墩很高,好幾十米高,用現在的話十幾層樓高,中間架了一個鋼梁,臨時的施工用的鋼梁,那鋼梁才多寬?也就是五六十公分寬吧,他在前頭背著包我們兩個人跟在后頭,他走過去了,我們也跟著走過去了,當時什么也沒想,就走過去了,我們也跟著走過去了。當走到那邊回過頭來一弄可就害怕了,好家伙,下面幾十米,將近四十來米高啊,只有這么寬的一個鋼梁。讓我第二次走,我再也不敢走了。</p><p class="ql-block">解說:汪恕誠這番歷險,把帶隊的實習老師嚇壞了,為此專門開了安全會議,不準再出現類似的情況,盡管這樣的日子充滿了艱苦和危險,但同學們都認為,能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是一種幸福。</p><p class="ql-block">汪恕誠:你比如說就拿映秀那個地方來說,映秀那時候就熊貓、猴子、獐子,麝香出麝香那個獐子,然后中草藥又特別發達,貝母貝母雞,耿達有個叫貝母雞的,那個雞老吃那個野生貝母,貝母就是治咳嗽的那種。像這種生活或者這種景色,這種大自然的風光一般人去不了的,搞水利水電別人去不了的地方,我們都能去,現在能回憶很多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解說:那時的年輕人都認為,能吃苦才能有所作為,所以到了畢業的時候,大家都搶著去偏遠的地區工作,汪恕誠分配到了四川映秀的一個水電站,當地的工作環境極其艱苦。</p><p class="ql-block">汪恕誠:尤其是晚上上零點班,就是晚上12點到早晨8點那個班,在那主要是打洞子,四川的地下水也比較豐富,雨水全身都濕透的,打的是打風鉆,打風鉆這個灰塵很大的,又冷又餓。就晚上零點班,所以下班的時候又冷又餓,回到家里說是來幾口白酒,那確實香。就這種樂趣,別人嘗不到的。</p><p class="ql-block">解說:工作時間長了,汪恕誠發現自己被一系列職業病給纏上了。</p><p class="ql-block">汪恕誠:后來就胃潰瘍就比較重,而且很快地就發展到胃出血,胃出血在工地現場那個醫院條件是比較差的,后來我就回到了北京動的手術,胃切除。</p><p class="ql-block">(文章很長,未完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呼和浩特市| 松溪县| 交口县| 东平县| 绥中县| 扬中市| 五家渠市| 陆丰市| 平原县| 阿拉善盟| 淮安市| 林西县| 仲巴县| 渝中区| 奎屯市| 阜城县| 梧州市| 临西县| 弥勒县| 那坡县| 汝南县| 喜德县| 安图县| 柯坪县| 葵青区| 贺兰县| 东山县| 淮北市| 庆城县| 肥东县| 浦县| 富源县| 长治县| 桐乡市| 津市市| 阜康市| 正定县| 涞水县| 咸丰县|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