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align="left"><b>——程遠《素描系列》</b><br></h1> <b>如果不是文革,本人絕不會踏入繪畫領域,盡管父親是位畫家。<br>因為從五歲起,咱就生活在清華大學的環境中。這是所理工科院校,系的名稱凈是些“電機”“化工”“自控”“無線電”“水利”“土建”什么的。每逢招生,一條巨大橫幅便被懸掛出來:“歡迎你,未來的紅色工程師”。<br>我小學功課不錯,1965年考上了著名的清華附中,而且還被選在年級分數排名第一的初651班。班主任宣稱:“你們班不用考試,就直接升入高中、清華大學……”致使自己內心充滿了喜悅、懷疑與壓力。</b><br> <i>全家在清華園合影。穿海軍服的是本人</i> <p class="ql-block"><b>不想才學一年,文革爆發,以“學習成績優劣升級”的程序被打斷。同學們都跟沒頭蒼蠅似的,或參與運動,或在底下瞎混。時至1968年末,本人遭受這輩子最為沉重的打擊,父親被迫害致死。</b></p><p class="ql-block"><b>緊跟著,上山下鄉運動興起。1969年1月,我伙同清華附中一幫初一的,前往陜北延川縣聶家坪村插隊(當時自己16歲)。</b></p><p class="ql-block"><b>面朝黃土背朝天干到插隊的第二年,隊里知青對知識的貧瘠感到恐慌。于是在某些人帶動下,村內掀起一股自學數理化的風潮。背后所支撐的,還是過去認同的老觀念:“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b></p><p class="ql-block"><b>我們把這個行為稱之為“奮斗”。實際上那年頭,“奮斗”并不是個好詞。像影射貝多芬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雖倍受眾同學的推崇,但于社會層面卻將之歸為“資產階級個人奮斗”。</b></p><p class="ql-block"><b>咱出身,在隊里算是最差的之一,前途一片渺茫。面對全村知青“自學數理化”局面,猶如抓住了一根稻草,也參與其中。</b></p><p class="ql-block"><b>縣里的趙書記后來有個評價:聶家坪知青最愛學習,學習風氣很濃。</b></p><p class="ql-block"><br></p> <i>奮戰“數理化”的聶家坪男知青。二排左四為程遠</i><br> <i>每逢春節,聶家坪知青都會從祖國各地回到北京聚會</i> <h1><b>人生大方向的確立</b></h1> <i>左起 程遠,王如駿。兩人初期一起繪畫場景</i><br> <p class="ql-block"><b>1972年,我返北京,準備由陜北轉回。最初,依然保持著村里自學數理化的習氣。之所以沒多久離經叛道改學藝術,源于好友王如駿。</b></p><p class="ql-block"><b>一天,我正與他哥王如驥(同村插友),在清華甲所東邊空場上打羽毛球。王如駿踱步過來,說了句:“哎,咱們一塊學畫吧。”</b></p><p class="ql-block"><b>本人,竟答應了! </b></p><p class="ql-block"><b>孰料這個無意中的偶然決定,使本人擺脫了多年來“無為在歧路”狀態,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大方向。盡管當時,并未意識到這點。</b></p><p class="ql-block"><br></p> <i>左起 王如駿、吳承露先生、程遠</i><br> <p class="ql-block"><b>那陣,王如駿由于愛畫畫,已被清華附中有意培養成美術小老師。他把我引薦給其教畫者吳承露先生(北京市中學特級教師)。</b></p><p class="ql-block"><b>吳先生在鉛筆寫生、水彩、水粉、寫意國畫、書法等諸方面,均有造詣。其麾下有個美術組,里面常活動的約有二三十名學生,大家在一起共同寫生,相互畫像,其樂融融。</b></p><p class="ql-block"><b>吳先生教誨,讓本人銘記最深的有兩條。其一:如果你畫出的畫摞起來比自己高了,那時,你也就成功了。</b></p><p class="ql-block"><b>其二:要求其上,護法為中;要求其中,護法為下;要求其下,一無所獲;要求上上,僅得其上。</b></p><p class="ql-block"><b>這第二條,日后我當了教師,幾乎年年都要給自己的學生們講述的。</b></p><p class="ql-block"><br></p> <i>吳先生繪制的美術組女生<strong>?</strong></i> <p class="ql-block"><i>清華附中美術組部分男成員。一排左起 關道詢、程遠、王如駿。二排左起 盧元、胡潔、楊曉全、朱少宣 </i></p> <p class="ql-block"><i>請吳先生吃火鍋。一排左起 楊曉全、吳承露先生、王如駿。二排左起 鐘鈴、盧元、程遠、關道詢、朱少宣、胡潔</i></p> <h1><b>主攻素描</b></h1> <p class="ql-block"><b>本人自1972年學畫起,至1977年考入大學以前,所追求的畫風極其明確,就是要一心練好寫實性素描,掌握黑白組合的規律。除去美術組,為能進步得更快,還特地光顧了一趟發小楊曉斌插隊的村(海淀蘇家坨),每天畫十個“小插”,約二十天。</b></p><p class="ql-block"><b>同期,獲悉世上有個“契斯恰科夫體系”。由于在文革期間未見過專著,但大概其知道內涵是:“依據光影規律,來塑造形象的體面關系。”</b></p><p class="ql-block"><br></p> <i>本人早期的人像寫生畫絕大部分都遺失了。幾年前忽然有個美術組的人,用微信發來這兩張他所收留的本人作品</i>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勇敢拜師</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曾善慶22歲自畫像</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時美術組里,盛傳有位叫曾善慶的,因美術才華出眾,被徐悲鴻收為關門弟子,并進入北平藝專學畫(后來的中央美院)。央美畢業后,他被借調至清華建筑系當美術老師,跟本人父親成了同事,所以我管他叫曾叔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叔叔的素描功力極其深厚,據畫友李持介紹:他將兩個荷馬石膏像,一正一側擺列,繪制得既結實有力,還空間虛實有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耳聞于此,我便產生了前往拜師的渴望。記得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我徘徊在曾叔叔所居的一區家門前,走過來踱回去,心中非常猶豫。自己父親去世,出身如此惡劣,現又處于政治嚴酷時期,人家肯冒險接待我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一咬牙,過去敲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門一開,曾叔叔和夫人楊燕萍阿姨見到我后,非常熱情。一掃剛才本人惶恐、怕被拒之心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坐在屋內,洗耳恭聽曾叔叔對本人畫作的點撥。回家路上,依然反反復復咀嚼著他每一句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這次的本人成功“勇敢拜師”行為,讓王如駿等畫友羨慕了好一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次我去給曾叔叔看畫,他都指出“耳朵”部位畫的不好。我想,為什么不說眼、口、鼻重要位置呢?恐怕是強調畫面要關注整體效果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來,我就很注意畫好耳朵。如下圖</b></p> <i>本人寫生作品</i> <i>本人寫生作品</i> <i>本人寫生作品</i> <i>本人寫生作品</i> <div><b>考入中央工藝美院的頭年,素描作為基礎仍是主要課程。課上畫石膏像,課下進行人物寫生。</b></div><div><b>第二年,依據專業需求則轉而學習線描、裝飾之類。</b></div> <i>石膏像</i> <i>本人現場寫生</i> <b>1982年,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北京市裝潢研究所。下班之余,大部分時間用來編造受學院影響的裝飾畫。并時不時去附近同學霍然家中,一起重溫以往的素描人物寫生。</b> <i>在同學霍然家繪制的人物</i> <p class="ql-block"><b>某天,以裝飾及綜合意向為著稱的小老師王懷慶,到霍然家來看我們的作品。隨即點評到:“都畢業了,怎么還畫光影寫實的風格呢?”</b></p><p class="ql-block"><b>此話,讓我有點不好意思。</b></p><p class="ql-block"><b>之后,我便略改了點風格,如下幅。</b></p> <h1><b>充當美術教師</b></h1> <b>1984年,本人調入清華大學建筑系當美術教師,出于課程要求,開始恢復素描運作。內容包括:室內靜物、室外植物及建筑寫生。</b> <i>清華建筑系入學的分極高,但學過美術的人極少。此幅,是本人所做的石膏寶瓶示范圖</i> <i>本人課堂示范圖</i> <i>示范圖</i> <i>此示范圖題材與上圖一樣,但本人給同學做了個帶有變形意味的</i> <i>建筑系學生需要刻畫植物。這是本人在“水木清華”地界,給同學所做的柏樹示范圖</i> <h1><b>任教期間,我出版了一系列有關教學的書籍。</b></h1> <b>以下,便是所摘抄的有關“素描”內容:<br>素描這個詞,是從西方傳來的,早期意為草圖。16世紀美術學院在西方成立后,素描作為一個專業名詞,有三種主要作用:一、造型基礎。二、草圖。三、獨立的繪畫語言。<br></b><br><br> <b>黑與白是素描的生命線,如果你找不到黑白,就等于失去素描的一大半意義。<br>紙張,以白為底,因此畫黑就顯得尤其重要,黑畫對了,白很自然地留在紙上。在白紙上作畫,畫什么?抽象地講,就是畫黑,形成黑白對比。</b><br> <p class="ql-block"><i>本人所做的“古月堂”示范圖</i></p> <b>黑與白是明度概念中兩個極端的說法。其實專業術語中經常提及的是:黑、白、灰。灰是黑與白的混合產物,它的界限并不清晰,有的偏于亮灰,有的偏于中灰,有的偏于深灰。在畫面上,灰的成分是很多的。一般來講,灰色總是大部分流動,而造成小部分的黑白強烈對比。能找出黑、白、灰的布局秩序,是畫家成熟的表現。<br>每個學生都應當注意的,你必須先要從黑與白的認識出發,從宏觀整體上,一下子就發現對象的黑白布局。<br>而往往的情況是,初學者面對著稍微復雜的對象,除去頭腦中飄忽著老師剛講過的無數專業術語或概念外,眼前呈現的是一堆瓶瓶罐罐的無數細節,和亂七八糟的黑、白、灰混合。強調黑白的意義在于:能使初學者面對如此繁雜、豐富的色調景象,不至于陷入一種茫然、猶豫的境界。你必須從黑與白的認識出發,找到對象的黑白布局。如果找不到黑白,就等于失去了素描的一大半意義。</b><br> <i>本人剛到清華時,所做的“北院”示范圖。風格為“線、面”結合</i> <b>你首先要在對象中找到黑。<br>我說的黑,不是一點黑、局部的黑,而是一塊或幾塊黑團塊、黑色調、整體黑白布局,是光的感覺。只有找到黑,才能表現出黑。再說一遍:由于紙是白的,我們只要把黑畫對了,白就很自然地留在紙上。在具體刻畫中,黑的表現要優先于白,確切地說:白可以先不畫。</b><br><br><br> <i>本人所繪的“老樹根”</i> <b>容易犯的錯誤。<br>許多同學一入手,總愛往白或亮灰的地方描繪,將那里的變化畫得很多,因為那里的層次看得清楚。當老師提出,其暗面要優先處理時,他們往往振振有詞:“我還沒畫完呢。”<br>其錯誤,主要是未能從整體角度出發,未理解在白紙上最重要的是畫黑。黑沒表達出來,哪有對比?這種從觀察到入手的局部表現,大部分的畫面都呈現出:黑的不黑,白的過黑的現象。評語為:花、亂、碎、拼貼、堆砌等。<br>再重復一遍:明度的關鍵就是黑白。有了黑的秩序,灰就很自然被“鎮”住了。由于用的是白紙,對黑的觀察與表現要放至首位,只有黑的區域、形狀、比例看出來了,表現才會容易起來……<br><br></b><br> <i>本人所繪的“照瀾園照相館”示范圖</i> <i>本人繪制的“照瀾院1號”范圖</i> <i>柵欄與路 程遠繪</i><br> <i>臨江風景 程遠繪</i><br> <i>陜北民居 程遠繪</i><br> <h1><b>紐約街頭畫像所得到的啟示</b></h1> <i>本人在美國辦畫展時,當地報紙所給予的宣傳</i> <b>1991年,本人被邀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舉辦畫展。之后,于紐約逗留下來。1991至1994年間,我在紐約街頭共畫了有幾千張頭像吧。可惜,最后只留下一張。</b> <i>僅留下的一張畫面</i> <b>不過,卻得到一個啟示。<br></b><br> <b>本人曾瀏覽過《西方美學史》。書中介紹哲學開拓者亞里士多德,其特色,在于“歸納”。由此才得以涉足諸多領域,著書浩瀚。<br>而“歸納”的詞義為:是從眾多個別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的思維方法。既而,演繹至所需的領域當中。<br>依本人理解,歸納產生抽象意識,歸納讓復雜變為簡單,歸納與秩序性共建同盟,歸納將導致融會貫通,歸納是使自己提升段位的必然途徑。</b><br> <b>既如此,咱在紐約街頭畫了幾千幅頭像,不就有了“歸納”的可行性嗎!具體來說,就是發現了不管形象如何變化各異,其實全是由黑、白、灰三個大層次的秩序所構成。<br>這三大秩序,以前教科書或老師講過,自己也力圖執行,但那畢竟歸為被動、半理解、半模糊狀態。而紐約街頭經過幾千幅的重復性實踐,是自己親身體會,既而“歸納”得來的啊,實屬金不換也!</b><br> <i>本人日前通常的畫面尺度</i> <b>開了竅,在臨近退休年齡,本人便挾持此等“歸納認知”,輕輕松松、簡簡單單地展開了大規模的繪畫創作。那所畫的黑白作品,比起初始階段,顯得磅礴大氣多了。</b> <i>長城門洞 程遠繪</i><br> <i>西江苗寨 程遠繪</i><br> <i>屋瓦 程遠繪</i><br> <i>教堂 程遠繪</i><br> <i>畫面通常的尺度</i> <i>樹之門 程遠繪</i><br> <i>胡楊 程遠繪</i><br> <i>玉米 程遠繪</i><br> <i>村寨 程遠繪</i><br> <h1><b>感謝歸納所帶來的魅力!</b></h1> <h1><b>除以上作品之外,本人還繪制過一些鉛筆小構圖</b><br></h1> <i>醉的展望 程遠</i><br> <i>擠進 程遠繪</i><br> <i>回憶 程遠繪</i><br> <b>最后,“龍年”及我的本命年將過,祝大家新春愉快!</b>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大洼县|
宜兴市|
怀来县|
平凉市|
绍兴市|
冷水江市|
洛隆县|
和林格尔县|
阿克陶县|
安仁县|
南郑县|
崇礼县|
德令哈市|
措美县|
襄樊市|
安徽省|
东阳市|
贵南县|
丘北县|
珠海市|
固阳县|
汾阳市|
丁青县|
芜湖县|
丘北县|
新昌县|
昌宁县|
荥阳市|
阿拉善右旗|
齐河县|
崇礼县|
铅山县|
宁河县|
莫力|
永福县|
五大连池市|
诏安县|
奎屯市|
孟州市|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