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蒙古人祭天、祭地、祭火。蒙古人始終把火視為最純潔的神靈,杜絕一切臟東西進入。近期,不少地實行集體祭火儀式,遭到部分學者、長者反對,認為不能在室外進行祭火,這種反對顯然錯了,蒙古國著名文學家博,仁欽所著《占、扎錄臺》刻畫原始社會狀態生活環境,其中描寫了祭火性細節,是我所讀到描寫蒙古族最早期祭火儀式文字。許多正規出版文獻或民間傳說,間接、直接證明蒙古族祭火從原始社會開始,所以就室外祭火沒有可反駁爭論的必要,當時根本沒什么房屋可談,最初原始社會時期祭火自然在室外,甚至在野外。人們最初遇到天火時產生恐懼,后發展成敬重、依賴心態,人們最初用天然火發展到人工取火過程,經歷恐懼、敬仰、使用、依賴火,逐然形成祭祀火習俗,并容納薩滿教方式,元朝中后期接納佛教禮儀。元朝時期祭火儀式與中原祭灶火神習俗不謀而合,證明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推進的發展過程,兩個民族祭祀日也同一個日,都在臘月廿三或廿四。</p><p class="ql-block"> 這里簡單說說我所掌握的祭火習俗。臘月廿三祭火,認為該日火神到達天宮與各路神仙一起述職并朝拜。火神是女的,其軀體紅色,祭火時做服裝不需要紅色,注重綠色,蒙古人以羊胸脯肉為肉中精品,臘月廿三日清理干凈房舍,煮羊胸骨為首的羊肉,并用最好的米做出“阿木蘇”(大約意思是:美味飯)祭火,目前祭火主需貢品有酒、肉、香、黃油還有給火神做的五色服裝等。</p><p class="ql-block"> 部分家庭在臘月廿四祭火,說法有多種,第一種是隨軍參戰未能屆時回家,推遲一天祭火。第二種說法,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貴族在廿四祭火,原因是他們在廿三那天分組分區,在自己管轄地區攜帶著糧食、肉、酒、圖力嘎(鍋撐)等祭火用品,救濟貧窮家庭完成祭火禮節,第三種說話是少數仆人當天在王爺府幫助主人完成祭火,未能實施自己家祭火儀式,延遲一天;第四種說話具有污蔑性,自然是后人編造的故事,這里不講。第三種說話自然不成立,我所了解的廿四祭火家庭中有許多博爾貼近家族后代,可以推理第二種說話很有說服力。可見沒落的封建地區貴族愛民助民的品行,相似現在領導下去進行慰問貧困戶。</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祭火和生活緊密相連,出門前用黃油祭火,每日點火時祭火,還有月祭、季祭、年祭,年祭就是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平武县|
广西|
阳山县|
永嘉县|
东乌|
灌南县|
民勤县|
长丰县|
菏泽市|
凌云县|
尼木县|
潞西市|
康马县|
华蓥市|
雷州市|
天峻县|
德庆县|
保康县|
赣州市|
肇源县|
辽中县|
五家渠市|
平罗县|
泰州市|
博客|
蕉岭县|
延吉市|
承德市|
巫山县|
桦川县|
通山县|
桐梓县|
台南县|
无棣县|
玉溪市|
壶关县|
新田县|
宕昌县|
崇礼县|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