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今年元旦前,我們一幫子平均七十多歲的老友們正好在云南省騰沖市那里轉游著。聽說云南省臨滄市毗鄰緬甸國界線上的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有處由《中國地理雜志》稱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一一翁丁”的古村寨。頓時萌發好奇心,并且興致大增,商議決定繞彎專門去那里探訪一次。 </p><p class="ql-block"> “翁丁”的原意,按佤族人的解釋是在那大山深處一個“云霧繚繞的地方”。它具體位置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城西北方向約40公里處,是個以佤族為主的聚居村落,建寨有400多年歷史,全村土地面積15.88平方公里,海拔為1500米,轄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共有302戶,1261人。周圍自然景觀秀美,民族風情濃郁,至今仍保留著佤族寨門、圖騰柱、寨樁、祭祀房、神林、木鼓房、傳統手工藝作坊和佤族桿欄式茅草房等原始生態、獨具特色的佤族文化傳統,是佤族傳統歷史文化的活態博物館,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群居村落。</p> <p class="ql-block"> 那天早飯后,我們一行在崇山峻嶺中,上上下下不知道繞了多少個彎,直到十點半鐘時終于趕到那個翁丁部落村。在景區接待處辦理進村手續后,接著換乘進翁丁的觀光車,又行駛3公里才進入那塊雕刻著“翁丁”兩個大字的巨石前。轉過身當踏入第一座寨門時,有幾位身穿佤族服裝的中年男女,正敲動木鼓、大皮鼓、唱著、跳著迎接著我們這一波波游人。 </p><p class="ql-block"> 爾后順著一條彎曲并鋪著石塊的村道向前走去。路兩旁各排插著一溜由圓木扎成的木柵欄。走不多遠,道旁邊出現一根樹立著“人頭樁供放點”字樣的獨立朽木,據導游介紹這便是過去寨中祭祀時殺活人祭奠擱放人頭之處。又走了幾十米遠,路旁靠山的一側又出現一條進山的石經,旁邊標示的地方是“神林”。緊接著相隔不遠處,路旁邊有幾棟過去佤族人儲存糧食的糧倉。 </p> <p class="ql-block"> 又一道寨門聳立在面前,陪同我們的云南司機串曉東先生講:這座寨門才是過去佤族翁丁人的進村大寨門?!罢T”,佤族人稱作“文龍”,是翁丁人進出村寨的唯一通道,它是為村民抵御外敵、匪患、災難、邪惡入侵設置的一道防線。寨門由梁柱、門框、門扇、門閂組成,木材結實、牢固。過去,進出寨門要下馬,以對寨神及寨人的尊敬。未經同意者擅自闖入,被視為入侵。寨門有專人專職守護,早晨開啟,晚上關閉。寨門關閉后,外人是無法進入寨內的。每年當地的“新米節”前要擇吉日維修,以祈求糧食豐收,寨民平安健康。 </p><p class="ql-block"> 在寨門下我們駐足觀察、欣賞、拍攝了一陣子才慢慢跨進寨門。突然眼前出現一片原始的部落茅草房建筑,那些建筑依山勢而建,隨一條條曲折的小路上上下下、層層疊疊、排排而立。點綴在房前路旁的香蕉、榕樹等象似房子建在林中,樹、蕉等又長在房下。新來乍到的游人置身其中,真的有一種特有的不知何年何月在何地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大概感覺新奇吧,大家對那些茅草房特感興趣,屋外看完覺得還不過癮,干脆鉆進那一棟棟房子內瀏覽起來(當然要征得房主人的同意才能入內喲)。佤族傳統的干欄式建筑主要是以草、竹、木為主要建筑料,就地取材、結構簡單、施工便捷、造價低廉,房屋通風散熱、冬暖夏涼、排水性能好,適宜于炎熱多雨地區。佤族干欄式建筑與其他民族的干欄式建筑最大的區別表現在屋頂兩側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欄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筑以木為柱,以扎編后的竹子或木板為墻,以茅草片蓋頂,屋頂大多設有丫叉形的搏風板,用整木制作樓梯。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梁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場地。 </p><p class="ql-block"> 圍著那些茅草房轉游了多時,了解到村民們雖然搬入不遠處的新建住地房舍。但每一處有代表性的茅草房處都有翁丁人在活動。干活勞作的,什么織布的、舂米的、兜售物品的,還有唱歌、跳舞的。對,佤王府大廳里的爐火火焰正旺著呢!</p> <p class="ql-block"> 初次進入翁丁村寨的游人一般都會轉向的,轉來轉去猶如進入迷魂陣內。據說當初立寨人引入八卦中的風水學,它不僅巧借山勢布局建房舍,而所有建筑的樓梯入口都朝向寨心。民居分布最為重要的特色,便是根據地形地貌形成居住的臺地模式。大寨坐北朝南,整個寨子形似大椅子,周邊有連綿的大山相圍。村寨內部分布有寨心,寨心是舉行祭祀活動、節慶活動的場所;牛頭樁多集中立于寨門前入村道路兩側及民俗廣場;女神圖騰樁立于民俗廣場西南側。</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行踏著石頭路,繞著一棟棟茅草屋走來走去,一直走到寨中一處較為寬闊的地方。串曉東先去解釋此地就是翁丁寨的寨心,我們駐足看著那處石臺上樹立著一根獨木雕刻著大木樁,與之比肩而立的著還有一根高高的旗桿一樣的高竹桿子,竹桿的頂部懸掛著一些古怪的魚、船樣的物品。而旁邊的標牌上的文字標示的是“寨樁”,佤族語稱“司崗永”。寨樁位于寨子中央,它也是佤族村寨的標志。每逢重大節慶全寨人要圍著寨樁通宵打歌。寨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記錄司崗里故事的木塔,從上往下第一木刻是葫蘆蒂,是對生命之源,男根的崇拜;第二木刻是葫蘆身,象征孕人的腹部,是孕育生命“司崗”的容器,梁上木刻闡釋人類生命誕生之源司崗里的內涵。其他木刻代表鍋碗、甑子、三角架等生活用具。二是由寨樁和臺板合組成的供臺,用來放置祭品。三是“栲筒”,由竹桿、經幡、魚、船、鳥、花組成。四是寨樁臺,臺上有個建寨時放置的寨心石,代表寨子的心臟。了解了文字的內容后,頓時我們幾位同行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進入古寨內走著走著竟然跑進佤王府內,一開始并未意思到是王府,跨進一個木制大門后,感覺此院落比村內其他人家的院子大一點,房子寬闊、高大一些。當看到院中的標志牌后才恍然大悟,“喲,佤王府!”,佤族語稱為“捏翁佤”。佤王府既是佤王家人居住的住所,也是佤王召集各部落頭人議事的地方。其結構、布局與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寬暢、高大、莊重些。內設三個火塘,即主火塘是佤王家人專用,客火塘是接待客人專用,鬼火塘是祭祀時專用。以主火塘為中心,大堂正中心為佤王椅,兩邊是親王、小頭目、貴賓與長輩的座椅。</p><p class="ql-block"> 您還別說,這王府的氣場挺大的,院落內不同的位置處還樹立著“女神樁”、“十二生肖樁”等。這里也是寨中地勢較高的地方,站立此處還可以俯瞰整個寨子。我們幾位還堂而皇之的跨進佤王的“議事廳”,只見廳內爐火正旺,火上爐上擱著一只煙熏火燎的黢黑茶壺,正“卟卟”的冒著熱氣。一位佤族中年人正端坐在那里鼓搗著幾只粗陶茶杯,見我們幾位進入后便熱情的打著招呼。隨行的兩位老友趕緊上前搭訕問候著,并受邀坐下端起茶杯喝起茶來。</p> <p class="ql-block"> 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中已近中午12.50分,帶隊的負責人招呼著大家趕緊撤出古寨,去吃午飯呢!回撤的路上還經過“木鼓房”、“水舂碓”等等。唉,這原始部落之地安排游覽的時間似乎短了些,有的神秘之地還沒有觀賞到呀!(部分文字資料來源于翁丁景區、網絡、串曉東先生,在此一并致謝!)</p> <p class="ql-block"> 謝謝欣賞和鼓勵!</p><p class="ql-block"> 文字編寫: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攝 影: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配 樂: 高山流水一一古箏獨奏曲</p><p class="ql-block"> 拍攝地點: 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泾阳县|
夏邑县|
桓仁|
崇州市|
海宁市|
岑巩县|
潼关县|
玛多县|
始兴县|
石楼县|
小金县|
绥芬河市|
温宿县|
左云县|
海晏县|
共和县|
莱西市|
稷山县|
枣强县|
福海县|
延长县|
芜湖县|
呼图壁县|
兖州市|
盐亭县|
宁夏|
美姑县|
丹阳市|
延川县|
景谷|
梅河口市|
新乡市|
锡林郭勒盟|
南投市|
凭祥市|
竹山县|
石家庄市|
郓城县|
海门市|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