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節,即農歷新年,乃一年之始、傳統意義上的盛大節日。它有著諸多別稱,如新春、新年、歲旦、大年等,人們在口語中也親切地稱其為過年、過大年。春節對于漢族而言,是極為重要且隆重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人生最歡樂的時光莫過于童年。而故鄉,那片魂牽夢繞的土地,其間的年味,恰似我們童年快樂的源泉,流淌著無盡的溫馨與回憶。</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鄉坐落于江西貴溪的鄉村,兒時那濃郁的年味,蘊含在“盼過年”“殺年豬”“辦年貨”“灶公公上天”“磨豆腐”“熬米糖”“打粿哩”“團年飯”“放鞭炮”“拜年”“老鼠嫁姩”“跳龍燈”等一系列年俗之中。那縷縷鄉情縈繞心間,鄉下那充滿喜慶、淳樸且濃厚的年味,更令人難以忘懷。</p> <p class="ql-block">對于每一位中國人來說,春節無疑是全年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承載著團圓、關愛、希望與幸福。春節不僅是一個有溫度、有文化、有內涵的節日,更需要我們去親身體驗與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直至正月十五或二月二龍抬頭才告一段落,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過年的習俗是社會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內容。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有些習俗仍在傳承,有的在某些地方獨守,有些則漸漸消失。但總體而言,過年習俗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凝聚著人們對人生的感悟。</p> 祭灶王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日子,標志著農歷新年慶祝活動的序幕正式拉開。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p><p class="ql-block">小年的由來:小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對灶神的祭祀活動。傳說中,灶王爺(或稱灶君、灶神)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神靈,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他會上天向玉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行為。因此,人們為了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便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祀儀式,供奉糖瓜、糕點等甜食,希望灶王爺吃了甜食后嘴巴變甜,多說好話,保佑家人來年平安吉祥。同時,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小年是灶王爺返回天庭的日子,人們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灶王爺的感激與敬意,并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家宅平安。</p> 撣塵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四:掃塵日,是中國民間及海外華人的民俗節日,一般指臘月二十四,人們進行年終大掃除,干凈迎新春。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以表達除陳、辭舊的意愿。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p> 磨豆腐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習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p> 殺豬搭肉 <p class="ql-block">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p> 趕集備年貨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p> 帖春聯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后被紅紙代替,人們會在這一天貼上紅紅的春聯,為新年增添喜慶的氛圍。貼春聯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是從東向西貼,從屋外向屋內貼。門扇上、墻垛上也要貼上大大的“福”字。全部對聯貼完,家家煥然一新,在陽光的映照下,對聯分外紅艷,分外耀眼,充滿一派祥和的氣氛!真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 上墳祭祖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中國農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表達對祖先的敬意與懷念,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后代平安幸福。老家桐源在除夕前一天(小除夕)過“小年”。</p> 大年三十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人們會提前給孩子教導一些講究的知識和禁忌,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或者打碎東西等,以確保新年順利。到了三十下午,人們會將家里的衛生打掃得干干凈凈,半下午去請祖先,擺上貢品,隨后便是闔家團圓的年夜飯。吃完飯后,洗完鍋,還要把初一早上和中午的飯菜都準備好,因為初一不準動刀切菜,不準掃地,還有特別講究的人,除夕睡覺之前,會把剪刀口用紅繩子扎上。夜子時前必須“封門”,祭門神。先在大門口插兩支“大門香”,用豬爪作祭品,然后點燭鳴炮,在門上貼寫有“封門大吉”字樣的紅紙,并關上大門,并隨以紅皮甘蔗兩支倚門,稱為“戤門甘蔗”,取甜福倚門的意思。封門后家人不外出,任何人叫門也不得開,據說這樣可以躲避討債。同時,這一習俗也象征著對過去一年的告別,貼上“封門大吉”的紅紙,寓意著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福氣滿滿,希望能把好運和福氣都封存在家里。此外,甘蔗倚門也有生活甜蜜、幸福長久的美好期盼。除夕夜,家里的燈也要長明一晚,寓意著新的一年光明燦爛。</p> 正月初一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金雞報曉,燃鞭炮“開門”迎神。大年初一,是中國農歷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國傳統的習俗,它標志著農歷新年的開始。人們會特別講究,擇子時、寅時、辰時等吉時舉行隆重的“開財門”儀式,將大門打開,燃放鞭炮。過去還講究提前準備一捆柴放到門外,初一開門時把柴抱進院子,因為在漢字文化中,柴象征著“財”,意為“進財”。之后人們會說一些吉祥話,如“我家財門大打開,天官賜福送財來。送來一棵搖錢樹,再送寶盆聚寶財。三送平安吉祥福,大吉大利把門開”等,以祝福新的一年財源廣進。洗漱完畢,全家大小邀集緊鄰去“出行”,其實是到“社寺”去請神敬神。敬神之前先點燃蠟燭,再點三柱香,三柱香代表的是天、地、人。一柱香敬天,代表世間萬物,國泰民安。二柱香敬地,代表五谷豐登,年年有余。三柱香敬老祖宗,感恩留下美好傳統和優良美德。上完香后請神,先請灶神一家主,再請財神四方來財,再請土地神保五谷豐登,最后請門神好事往回叫,壞事往外趕,念完這個經,表示各神請到家了。社寺前放鞭炮,燃香紙,向四方作揖禮拜,預祝一年中去四方均大吉大利。等吃完中午飯,到半下午一般人就不太講究了,就可以把早上放鞭炮的垃圾掃一掃,玩的玩,逛的逛。總之,大年初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所以,人們特別講究這一年的開始。</p> 迎婿日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二:金吠報春。又稱迎婿日,回娘家,走娘家,客家傳統叫法又叫“轉妹家”。在舊時代,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除夕和初一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和夫婿同行俗稱“迎婿日”,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這一天,貴溪還有新姐夫給岳丈親眷拜年,一大家族,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大家歡聚一堂,共度佳節。《占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p> 老鼠嫁姩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肥豬拱門。依據地區風俗不同又被叫做“豬日”、“老鼠娶親日”。據傳在大年初三這一天,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會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并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晚輩開始給長輩及娘舅等親戚拜年。</p> 迎灶神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四,是女媧創世神話的“羊日”,故常說的“三羊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傳統的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而年前臘月二十三是送神的日子。俗諺說:“送神早,接神遲”。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正月初四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人們通常會留在家里,準備豐盛的果品,點燃香燭并燃放鞭炮,以迎接灶王爺的歸來。因為“小年”那天,灶王爺已經上天庭做匯報,正月初四則是灶王爺返回人間的日子。人們相信,通過這樣的儀式可以迎接灶王爺的歸來,同時也祈求家庭平安、幸福。這個習俗體現了人們對灶王爺的敬畏和感恩,也表達了對家庭和生活的美好愿景。</p> 破五節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根據古人的“主示日”概念,初五這天被稱為“牛日”。又因民間信仰,春節期間的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破五節”。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是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祈求來年財運亨通,財源廣進。</p> 送窮 正月初六,又稱“送窮日”,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春節的一部分,是農歷正月第六天。傳說女媧在正月初六這一天創造了馬,所以也叫“馬日”。這一天”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中國各地有送窮、開市、出行、搶財神等習俗,祈求來年遠離貧窮,迎接財富與好運。 人日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又稱“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重要節日之一,擁有至少二千年以上的歷史。關于正月初七作為“人日”的定義,漢時東方朔的《占書》中有明確記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此描述揭示了正月初七作為“人日”的核心思想,即祈愿人民安康、社會和諧。</p> 谷日 <p class="ql-block">農歷正月初八為谷神節,是谷子的生日,又稱“谷日”。傳說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欠。有占谷、開業、接星、觀谷食谷、養谷等習俗。</p><p class="ql-block">谷神節,中國民間還習慣祭祀五谷神,或是到后土廟祭祖拜神。是日太陽出山時,取五谷雜糧各一份,在田間地頭,迎日揚灑,意喻五谷豐收。</p><p class="ql-block">"谷日”的習俗,是對寫有谷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但不吃煮熟的谷物。這種習俗蘊涵著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是最接地氣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孩子們來說,也是農耕文化的教育。</p> 天曰 <p class="ql-block">農歷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玉皇會”,道教稱此日為玉皇大帝誕辰。玉皇大帝主宰宇宙,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天神,傳言各路神仙會在這天為其隆重慶賀,其于誕辰日下午返回天宮。正月初九,民間還流傳著“七不出,八不歸,上九辦事一大堆”“安太歲”“三六九、往外走”等諸多習俗。這一天,各地節日活動精彩紛呈,有熱鬧的社火表演、五彩斑斕的鬧花燈、人潮涌動的逛廟會等。宋代詩人蘇泂所云“大似新年逢好事,春風吹寶入貧家”,生動描繪出正月初九的喜慶與美好。</p> 石頭節 <p class="ql-block">農歷正月初十日,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并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p> 子婿日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一,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中國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p> 搭建燈柵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二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p> 點灶燈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該日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民間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p> 順天圣母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圣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作為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p> 鬧元宵 <p class="ql-block">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習俗多多,但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在漸漸消失,人們對過年的渴望也越來越淡,簡簡單單的生活習俗逐漸代替傳統習俗。以前過年的感覺也越來越遠!</p> <p class="ql-block">童年是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承載著兒時無數的快樂。雖然如今的年味兒和過去相比,淡了許多,但那份深藏在記憶中的溫暖與快樂,卻永遠不會消逝。它就像一杯陳釀的美酒,越品越香,成為我們心中最柔軟、最珍貴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申明:圖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阳新县|
罗城|
灌南县|
英吉沙县|
尖扎县|
松溪县|
崇仁县|
平罗县|
闻喜县|
渝北区|
云霄县|
米易县|
黄平县|
郯城县|
社会|
洛隆县|
南漳县|
石柱|
五大连池市|
平昌县|
龙井市|
唐山市|
临颍县|
邢台市|
辰溪县|
漳浦县|
遂溪县|
乡宁县|
崇州市|
隆林|
通辽市|
泰顺县|
万宁市|
彭水|
兴隆县|
界首市|
仁化县|
天等县|
阿克|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