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上博東館青銅館里的見聞

悠外婆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0日,悠悠結束了學期考試。我們便安排去上海博物館東館參觀。</p> <p class="ql-block">上博東館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大道1952號,屬于家門口的文化場館。與上海科技館、上海圖書館東館、東方藝術中心等文化設施比鄰,共同形成文化集聚效應。東館定位為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著眼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十三五”時期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p> <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25日,上海市發改委批準項目立項。2016年2月,正式啟動國際方案征集和設計方案招標。2017年3月,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的設計方案中標。2017年9月27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2024年2月2日,“青銅展廳”試開放。當年的12月3日,東館正式全面開放。</p> <p class="ql-block">設計者詮釋建筑造型:整體呈矩型,造型簡潔大氣,局部外立面用大理石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濤起伏。既暗合上海這座城市“通江達海”的地理位置,也象征著上海“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精氣神。</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館東館設計理念來自于WINDOW,即“上海之窗口”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觀賞</p> <p class="ql-block">展覽館占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32萬平方米。陳列展示區總面積約3.36萬平方米,共設20個展廳和互動體驗空間,包含文物類常設展13個、互動體驗空間4個、特展廳3個。</p> <p class="ql-block">學生們開啟寒假生活模式了,博物館成為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重點參觀位于一樓的青銅館。中國古代青銅館為觀眾呈現海內外體系最完整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陳列。</p> <p class="ql-block">展廳以中國青銅工藝的發展史為線索,分為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融合期、復古期七個板塊,展出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清中期的3600年間的500余件精選展品,充分表現不同時期青銅工藝的特點,展現中國青銅藝術的燦爛輝煌。</p> <p class="ql-block">一走進青銅館,我們立刻被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所吸引,盛酒、盛水、盛食物的青銅器琳瑯滿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不暇接。</span></p> <p class="ql-block">萌生期 ——夏晚朝(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紀左右的夏朝,中國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山西陶寺遺址、陜西石峁遺址發現小件青銅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了青銅容器、樂器、兵器、工具和飾件,并發現了鑄造遺址,夏代晚期的二里頭文化已經是比較成熟的青銅文化。</p> <p class="ql-block">鑲嵌十字紋方鉞(yue')</p><p class="ql-block">鉞是砍殺兵器,始見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至戰國。由于鉞大多作為儀仗用器,因此成為王權的一種象征。</p> <p class="ql-block">對照實物認真聽講解。</p> <p class="ql-block">此時青銅容器的造型規整,器壁勻薄,裝飾簡單紋飾,陶范鑄造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出現獸面特征的紋飾和綠松石鑲嵌工藝,青銅器已經具有禮制內涵,標志著中國業已步入文明社會。</p> <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早期、商中期 (公元前16世紀一前13世紀) </p><p class="ql-block">育成期的青銅器以獸面紋為主。</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和中期是青銅藝術形成并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以酒器組合為主的禮器制度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少數青銅器開始出現單字銘文。分鑄法的應用已較嫻熟,制范、合范技術相當進步。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黃河、長江流域多有發現,奠定了中國古代青銅藝術鼎盛繁榮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斝(jiaˇ),</span>溫酒器。有三足,兩柱,圓口,平底。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主要盛行于商代。也用作祭祀時盛酒灌地降神的禮器。</p><p class="ql-block">斝作為古代酒文化的重要載體,其造型和紋飾往往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工藝水平。</p> <p class="ql-block">瓿(bu`)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中期至商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甗(yanˇ)是蒸食器,上部為甑,下部為鬲,甑用以盛稻梁,鬲用以煮水,甑與鬲之間有算子相隔。始見于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晚期。</p> <p class="ql-block">鼎盛期 ——商晚期、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一前11世紀。</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于完善,酒器的種類和數量繁多。獸面紋、龍紋和鳳鳥紋等動物紋飾空前發達,既莊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紋飾大量采用平雕、浮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的酒器種類基本齊全,新出現解、鹵、觥、方彝、益等器類,器形也豐富多彩,出現動物造型的鹵、尊、觥等,禮器組合形式最主要的是爵與觚或角與觚。西周早期酒器開始出現式微跡象。</p> <p class="ql-block">觚,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細腰,高圈足。</p> <p class="ql-block">方彝是中國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也有少數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狀。</p> <p class="ql-block">罍(lei')是大型盛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亞寞方罍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一前11世紀初)</p><p class="ql-block">此罍以細密的云雷紋為底,從上到下裝飾六層浮雕狀的花紋,體態雄奇厚重,精美瑰麗,是典型的“三組滿花器”,代表了鼎盛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方型的造型,也比圓形的罍等級更高。</p> <p class="ql-block">尊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禮儀場合。其形制多樣,包括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等特征。尊在商代至西周時期盛行,春秋后期已經較為少見。著名的尊有四羊方尊等。</p><p class="ql-block">尊的分類主要包括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幾類。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多樣,如大口寬折肩式、大口圓肩式等。此外,尊還可以分為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通常帶肩,觚形尊形似抓而體較粗。這些分類反映了尊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多樣化的使用場景。</p><p class="ql-block">尊作為青銅禮器,象征著權力和地位。其厚重的器體和莊重肅穆的紋飾體現了尊貴和敬意。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體系中,尊與其他酒器如爵、斝、卣等共同構成了豐富的酒器體系,用于不同的祭祀和禮儀活動中。</p> <p class="ql-block">青銅器多有標識家族和祖先的銘文,商末開始出現紀事體銘文。西周早期青銅器上開始出現長篇銘文。</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食器種類和數量有所增加,新出現了盉、豆等,出現了由"重酒"體制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西周早期延續這一趨勢并有極大發展,出現了以方座簋為代表的典型周文化器物。</p> <p class="ql-block">盉是注水器,古代將水稱作"玄酒",用來調和酒液的濃淡。除了調酒,盉也可以用作盥洗。始見于夏代晚期,至漢代仍比較流行。</p> <p class="ql-block">豆是盛食器,主要用來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也可以用作盛放黍、稷等飯食。始見于商代晚期,是行用時間較長的青銅容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簋(guiˇ)是盛食器,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始見于商代早期,是行用時間較長的青銅容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由于政治制度、宗教禮儀的相異,西周產生了與商代晚期不一樣的重食禮器體系。</p> <p class="ql-block">四羊首瓿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11世紀)?四羊首瓿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其作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以及在宗教信仰、禮儀制度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四羊首瓿不僅在藝術上有非凡的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承,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四羊首瓿的制作工藝精湛,雕刻細膩,展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雕塑藝術水平和審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父乙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飲酒器,</span>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觥的造型有兩類,一類完全模仿動物造型,另一類如父乙觥,則在上半身模仿動物形象,下半身為器物造型。這種頭上長角的造型,在觥中比較常見。</p> <p class="ql-block">鐃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打擊樂器,小型鐃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大型鐃流行于春秋時期的吳趣地區。</p> <p class="ql-block">磬是商晚期出現的青銅制成的打擊樂。</p><p class="ql-block">龍形磬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一前11世紀初)</p> <p class="ql-block">青銅樂器的種類在商代晚期開始增多,出現成組的青銅饒,通常3件或5件為一組,具有一定音律關系,對西周早期青銅編鐘的出現和禮樂制度的產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中原地區以外的青銅樂器也展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轉變期 ——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紀末一前7世紀上半葉)</p> <p class="ql-block">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青銅藝術發展的轉折階段。春秋早期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延續于西周中晚期。各諸侯國普遍擁有青銅鑄造業,但發展呈現不平衡的狀態。</p> <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開始,酒器的種類和數量銳減,這是周人漸進式改變商人重酒體制的結果。鐳是新出現的大型盛酒器,長柄爵是新出現的裸酒器。西周王室雖然嚴令禁止酗酒,但在禮儀場合中,酒仍是不可缺少的祭品。</p> <p class="ql-block">禮器的"重食"體制完全成熟,列鼎、編鐘、盟洗器等全新組合方式的出現,標志著禮制和社會風尚的重大變革。</p> <p class="ql-block">列鼎是一組造型、紋飾相同,按大小依次排列的鼎。列鼎制度是西周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指通過規定祭祀用器的數量以顯示擁有者社會等級的高低。奇數的鼎與偶數的簋組合使用,即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依次遞減。</p> <p class="ql-block">西周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銅器,于清朝光緒中期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p><p class="ql-block">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中又飾小獸面紋,并有觚棱凸棱,整個造型莊嚴厚重。腹內鑄銘文290字,銘文行間皆有線相隔,筆勢圓潤。銘文內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p><p class="ql-block">西周大克鼎是西周時代極為重要的青銅器,也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p> <p class="ql-block">齊候匜(yi')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上半葉——前771年)。匜是一種注水器,始見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p> <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龍耳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時期青銅器表面的獸面紋等動物紋飾消失,代之以樸質簡率、宛轉流暢的動物變形紋。</span></p> <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盤,<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水容器。</span>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p><p class="ql-block">這是齊國公主子仲姜出嫁時的嫁妝。盤內鑄有銘文32字,記載了這件事。子仲姜盤采用分鑄技術制作,盤里還有若干小動物,都可以360度旋轉,非常生動。</p> <p class="ql-block">周人對音樂的社會功能已有充分認識,將"禮"與"樂"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編鐘是一組構成一定音階關系、按大小相次排列的鐘,以懸掛敲擊方式奏樂。由于是雙音鐘,可以用較少數量的鐘,組成較為完整的音階,以求演奏優美流暢。以編鐘為核心的禮樂器組合及其使用等級規范,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戰國(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一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春秋中期至戰國,青銅藝術的發展再次出現高潮。諸侯列國的青銅器趨向成熟,區域特征明顯,中原地區的秦晉齊魯燕、南方荊楚、東南吳越、西南巴蜀、北方草原等地區的青銅藝術交相輝映。鑄造工藝中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得以應用,鑲嵌裝飾絢麗工巧。</p> <p class="ql-block">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強,禮器功用在逐漸消失,出現了許多奇譎精麗的新樣式。以龍紋為主題的紋飾細密繁,</p> <p class="ql-block">蓮瓣蓋龍紋壺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一前6世紀上半葉)</p> <p class="ql-block">鑲嵌狩獵紋高柄壺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一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交龍垂鱗紋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一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鑲嵌畫像紋壺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一前4世紀中葉)。人物活動的畫像栩栩如生,作為主題紋飾出現在器皿上。</p> <p class="ql-block">透雕蟠龍紋鼓座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一前476年)這是建鼓的底座部分,建鼓是種大型打擊樂器,既可用在宴樂禮儀場合,也可用于戰爭。<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整的建鼓由木腔皮鼓、鼓柱、鼓座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該</span>器物裝飾有12條相互纏繞的蟠龍,將圓雕、高浮雕、淺浮雕、陰刻手法融匯一體,使用了分鑄、鑄接、銅焊、镴接、鑲嵌等工藝,以多變的形態和對稱的布局構成了群龍仰首弄尾、穿插糾結的立體造型,是鑄造工藝和藝術造型相結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鑒是大型盛水器,出現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p><p class="ql-block">這是吳王夫差鑒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楚文化青銅器 楚國位于長江中游地區,春秋戰國時期走向繁盛,疆域漸居群雄之首。早期楚文化青銅器深受周文化影響,至春秋中期開始逐漸形成自身特色,鑄造工藝精湛、紋飾繁密細巧,戰國晚期出現造型宏偉、裝飾雄健的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巴蜀地區的戰國銅劍,形似柳葉,也稱柳葉劍。</p> <p class="ql-block">融合期——秦朝至五代(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p><p class="ql-block">秦至五代的青銅藝術處于衰落與融合階段。隨著大一統秦漢帝國的建立,青銅器的禮制意義已經淡化,開始崇尚簡樸的工藝及審美,具有更強的功能性、實用性。許多日常生活用具被瓷器替代。西漢時期鐵器的普及使得刻紋裝飾比較流行,錯金銀、鎏金和彩繪等特殊工藝仍然充滿藝術魅力,同時西南地區滇文化青銅器盛極一時。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融合進程加快,青銅器的傳統文化內涵發生更大改變。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一些生活用器呈現出異域文化特點。</p> <p class="ql-block">大一統王朝的青銅器</p><p class="ql-block">秦漢青銅器中生活實用器占據主導地位,銘文以記錄地名和重量為主。東漢以后,在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背景下,許多日常生活用器被瓷器替代,青銅器實用地位在下降,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唐、五代時期。</p> <p class="ql-block">滇文化青銅器</p><p class="ql-block">滇是戰國秦漢時西南夷的主要部族之一,有著發達的青銅文化,青銅器類型繁多。專門用來放貝幣的貯貝器,動物搏斗紋飾件和各式工具、農具最具特色。鎏金、鑲嵌和線刻工藝達到很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八牛貯貝器 西漢(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1956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是古滇國人貯存貝類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代表性器物——</span>存錢罐”。這件貯貝器蓋子上的八頭牛和把手上的兩個老虎造型都非常生動,充滿力量感,風格和中原青銅器大異其趣。</p> <p class="ql-block">西漢時期五牛枕,出土于云南李家山。牛是滇地青銅器常見的形象,五牛枕是點文化特有的器型,體現了滇人對牛的珍視。</p> <p class="ql-block">博山爐是熏香用具,因其造型類似神話中的仙山得名,流行于漢代。</p> <p class="ql-block">魚舟紋虎鈕錞于 東漢(25-220年)</p><p class="ql-block">錞于,一種打擊樂,春秋時期出現,流行于戰國到東漢時期。</p> <p class="ql-block">銗鏤是盛裝酒類和湯汁類羹食的容器,流行于西漢時期。</p> <p class="ql-block">復古期——北宋至清中期(公元960-1840年)</p><p class="ql-block">北宋時期,統治階層面臨政治革新,致力于重塑禮制,建立禮法秩序,隨著地下不斷出土的夏商周三代青銅器,在皇室與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里彌漫著一種向往"三代"的復古情緒。從宋徽宗制禮作樂開始,賦予了青銅藝術新的禮制內涵。元明清時期,由于統治者對朱熹理學的推崇,各級儒學和宗祠禮器秉承了北宋以來的禮器樣式,并影響到整個東亞文化圈。</p> <p class="ql-block">《三禮圖》系統的禮器</p><p class="ql-block">北宋初年,經學家聶崇義據漢代至五代的六家(三禮圖)編著(三禮圖集注》,作為按照禮書文教制作禮器的范本。這種"以經器"的方式深刻地影響了民間祭拍用器,但據此制作的器物與夏商周青銅器相去甚遠。</p> <p class="ql-block">《博古圖》系統的禮器</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敕命編撰的《宣和博古圖》,是依照出土實物制作禮器的范本,并據此鑄造有大晟禮樂器。南宋朱熹的《紹熙州縣釋奠儀圖》,秉承了"考古作器"的精神,對官方祭祀用器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五代時期常熟儒學文廟鼎,斂口方唇,束頸,雙立耳,鼓腹,腹壁向下內收成圜,三蹄形足。頸部飾兩圈方折的連續回文,其下飾凸弦紋一道。</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時期根據出土文物編制了《宣和博古圖》,并據此鑄造了大晟禮樂器。這種精神對官方祭祀用器影響深遠。這件北宋大晟蕤賓中聲鐘,北宋徽宗時期由掌管宮廷音樂的官署——大晟府所制作的大晟編鐘中的一件。據記載,編鐘的形制、紋飾是仿制當時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戌鐘,共鑄12套。正背刻有“大晟”“蕤賓中聲”銘文,其應是中聲第七件。</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鑄造的鎏金龍紋蕤賓鐘、<span style="font-size:18px;">鎏金龍紋黃鐘鐘等,裝</span>飾和先秦已經相去甚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銅館所見的一切,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歷史的見證。每一件器物都讓人感受到我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生動展現古代勞動人民如何以驚人才智與靈巧雙手,鑄就了燦爛瑰麗的中華青銅文化。</p> <p class="ql-block">參觀青銅館,我的漢字水平受到極大挑戰,不少展品叫不出名,見到字冷僻不識,要記住還真不易,需要標記。同時,參觀一次展覽,可能沒有多久就會遺忘,這也是我做此美篇的初衷,為了忘卻的記憶。</p><p class="ql-block">展品介紹均采用展覽介紹和查找的資料。</p><p class="ql-block">完成于2025年1月2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双鸭山市| 文化| 安多县| 凌海市| 太谷县| 南京市| 廊坊市| 上杭县| 射洪县| 南昌市| 固始县| 黑河市| 三都| 徐水县| 务川| 阿巴嘎旗| 依兰县| 富蕴县| 阿合奇县| 合作市| 英吉沙县| 长春市| 安国市| 巴塘县| 新兴县| 贡嘎县| 元朗区| 封开县| 冷水江市| 孟州市| 临西县| 赫章县| 明光市| 孙吴县| 延吉市| 左权县| 巴楚县| 吐鲁番市| 闽清县| 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