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生命力頑強的老爸沒能再延續生命的奇跡,于2025年1月10日早晨7時15分,在睡夢中安然辭世,享年99歲。<br> 按照爸生前喪事從簡,不給組織和任何人添麻煩的要求,不設靈堂,不擺花圈、不掛挽聯,沒通知任何人,包括親屬。只有家人懷著悲痛和不舍,與身蓋黨旗的老人家做了最后的訣別。</div> 這些天我眼前總浮現出老爸的音容笑貌,腦海里再現與他共度的時光,內心涌動著無盡的思念,同時還有很多感慨。在緬懷中我努力將老爸讓我感觸最深、最令我難忘和欽佩的一些事留于筆端。 <b>老爸最讓我感觸的是他對黨的赤膽忠心 </b><br> 他一生聽黨的話,黨叫干啥就干啥,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在他對待職級待遇上體現的最為明顯。<br> 我爸是1946年參軍的老兵,當時在東北民主聯軍長春衛戍區司令部當勤務員。司令員是曹里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br> 1965年,爸是與區政府同級、歸市里垂直領導的沈陽市環衛局大東分局的局長。其及別、隸屬關系在區政協文件匯編中有明確記載。我在沈陽預備役師三團任政治處主任時,預任的副主任是大東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傅柏友,他曾經是我爸任局長時的局辦秘書,對當時的情況非常清楚。<br>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爸爸被送到孤家子“五七”干校勞動改造,恢復工作后安排在當時的皇姑區工業站,后來的工業局,並先后在無線電儀器廠、工程隊、標牌廠任書記、廠長。實際上由于政策上的不完善、檔案材料缺失等原因,他沒有得到相應職務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知道,參加工作的時間、職務級別無論對在崗和退休后的工資、醫療待遇影響很大,但我老爸對此事根本不上心。他不僅沒怨言,反而挺知足。開始我不理解,直到我在海城縣人武部當政工干事,與海城絲綢廠武裝部長劉長貴有了深入交往后,才在他那里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劉部長的人生很傳奇。1937年春天,他14歲投奔紅軍,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當通訊員,后隨東干隊來東北,參加過一百多次戰斗,屢立戰功。《毛主席和兩個小八路》是張極具歷史價值和意義的珍貴照片,他是兩個紅小鬼之一。</p> <p class="ql-block">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對自己的過去秘而不宣,從不提及。如果不是偶然的發現和后來深入采訪並見諸報端,引起軍內外廣泛的關注,落實了紅軍待遇,還原了他的英雄本色,他還是一個廠的普通專職武裝干部。</p><p class="ql-block"> 我問過他為什么過去不講講這些事,干嘛這么低調?他的原話是,和流血犧牲的戰友比起來,沒臉說自己曾是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的人。</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也對老爸為什不愿意直面他早年參加革命歷史的心態有了些理解。他和劉部長想法幾乎一樣,如他所說,當兵不久他就因病離開了部隊,與前線流血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啥可說的,為了職級遇待我怎么好意思去找老首長! </p><p class="ql-block"> 爸還告訴我,房大爺1940年參加革命、1941年入黨,1946年是機槍連的副連長,打四平時受過傷,是地地道道的老資格。 但他從不以功臣自居,從不向組織伸手。”爸說的房大爺叫房克宜,是爸任局長時候的書記,老哥倆搭多年,后來還成了兒女親家。</p><p class="ql-block"> 戰爭年代對黨員干部的考驗莫過于生死,和平時期集中體現在如何對待利益。我發現,像我父親、我房大爺這樣的黨員干部不是一兩個,而是整整一代人。他們黨性原則極強,從不患得患失,黨叫干啥就干啥,在他們的觀念里,黨員干部絕不可以向組織討價還價。</p><p class="ql-block"> 而現在有些人在提拔任用、調整變動時,提條件、搞攀比,精于算計。對比起來,是現在的黨員干部聰明還是老一代黨員干部犯傻?人們心中自有答案。但都不得不承認,那一代黨員干部高度的黨性原則和高貴的思想品格,值得我們每個人尊敬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b>老爸最讓我銘記的是他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b></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我們和胡同里的小伙伴打架或惹禍了,鄰居都不忍心向我爸“告狀”,因為他們知道,我父親不僅不“護犢子”,而且肯定會對我們一頓胖揍。不是一般的打,而且是苕帚疙瘩、皮帶侍候。他打孩子還有理論,打就打疼,打疼才長記性。</p> <p class="ql-block"> 爸給我們立很多規矩,比如大人說話小孩不許隨便插嘴,到了飯點不能在人家玩兒,坐公交車、看電影不許逃票,犯錯了勇于承認不行撒謊等等。</p><p class="ql-block"> 他特別嚴厲的警告我們,再好的東西不是自己的也不能拿,誰敢偷人家東西剁掉手指頭,那時我相信爸不是嚇唬人,就算不信也不敢挑戰他能否說到做到。</p><p class="ql-block"> 我雖然小時候挺老實聽話,但也沒完全躲過皮肉之苦。有一次我和爸去大東浴池洗澡,他從洗浴間出來往休息大廳走時,見一個搓澡工正跟我發火,說我在《意見簿》上畫個大驢頭,對他們不尊重,我說我只是看看,并不是我畫的。</p><p class="ql-block"> 事情就這么巧,那時我沒事愛涂鴉,隨手幾筆能弄出個驢頭馬面的,老爸為此認定是我做的案還狡辯,二話不說,抬手給我一個大嘴巴,打得我鼻口串血,一條毛巾濕透了血還完全止住。</p><p class="ql-block"> 這一個嘴巴讓我耿耿于懷二三十年。那一年老爸見我肩章上多了一顆星挺高興,我趁機舊事重提。我說,“爸呀,您別認為您一貫正確,您也有辦冤假錯案的時候,”他一愣,我告訴他,“當年那個大驢頭真不是我畫的!”爸爸只是微一笑,算是默認了。</p><p class="ql-block"> 雖然我這個嘴巴挨的有點冤,但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與權力、地位、財富無關;我們要學會尊重每個人,即使他是搓澡的、擦鞋的、揀垃圾的、干苦力的;人不能有勢利眼,嫌貪愛富,欺軟怕硬;做人心術要正,做官不忘初心;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次,在堂子街胡同,我見前邊那個人走路一瘸一拐,身體晃動的幅度比較大,就鶯飛燕舞的在后面學。當我為自己惟妙惟肖的模仿自鳴得意時,我旁邊的老爸狠狠地踢了我一腳,這一腳疼得我蹲在地上好半天起不來。回家后老爸依然不依不饒,又教訓了我一頓。</p><p class="ql-block"> 這一腳也真讓我長了記性。打那以后,我對有明顯缺陷的人故作視而不見,怕傷了人家自尊;當瘸子不說短話,注意嘴上積德。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善良,人家遇到困難或落難了,能幫則幫,不能幫也不要幸災樂禍,更不能傷口撒鹽,落井下石;你可以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p> <p class="ql-block"> 我成家立業多年后,爸還給我一次難忘的教訓。1999年,我在沈陽市于洪區人武部任政委。那年的7月25日,部里出現了一起車毀人亡的事故,在處理善后的空隙我去看望爸爸,他關切的問起這件事,我輕描淡寫的說,“這事與我關系不大!”我的本意是不想讓他為我擔心,沒想到這樣一句話把他惹翻兒了,他把茶幾拍的啪啪響,對我一陣訓斥。</p><p class="ql-block"> 晚上睡不著覺,父親的批評尤在耳邊:你作為武裝部政委、黨委書記,單位出了這么大的事兒,怎么能說與你無關?平時都行,遇事就躲,象個領導的樣子嗎?你要認真反思,深刻檢討,擔起責任!</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在沈陽軍分區全委擴大會上作檢討時先講了我爸和我急眼的故事。我告訴與會同志,老爸的話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深感內疚和不安。我的檢討態度誠懇,認識深刻,與會的首長和同志們都很認可。</p><p class="ql-block"> 責任擔當意識的增強,讓我很受益。后來我轉業到地方,因為下屬和工作上的問題,曾兩次“走麥城”,當我有些迷茫,感到委屈時,是父親當年的教誨,使我心態平衡,勇于面對,走出困境。</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春節,正是我落入低谷、由局長改為局調的時候,市局“一把手”、后來的市人大副主任王健對我非常關心,他能干事,敢擔當,也遇到不少壓力。我用微信給他拜年時感概道,戰爭年代有多少仁人志士為共和國的建立流血犧牲,和平時期有多少國土人為城市建設發展付出沉重的代價!</p><p class="ql-block"> 意猶未盡,又賦詩一首以銘志共勉: 屢遇波瀾處不驚,勇立潮頭仍從容,奮發有為寫忠誠,愈挫愈堅真英雄。 </p><p class="ql-block"> 蒼天不負。關志鷗同志到市局任黨組書記、局長不久,就親自主持黨組會議為我恢復了實職。在我兒子婚禮時,繼任他的黨組書記、局長李強不請自到。充分體現了的他們的擔當和對干部的負責,也充分體現了對我政治上的關心和生活上的厚愛,讓我非常感動。</p><p class="ql-block"> 去年,李強、關志鷗分別走上遼寧省副省長和國家自然資源部部長的重要崗位,我祝愿他們走得更遠,不為別的,就為他們德才兼備,行!</p><p class="ql-block"> 我們大了,爸爸老了。他問過我:“小時候打你們的事記得不,恨不?”我說,“記得,但不恨。”隨著歲月的流逝,特別當我也為人父后,讀懂了爸爸的良苦用心,鐵血柔腸,記下的是正言厲色的教誨,不忘的是深沉厚重的如山父愛!</p><p class="ql-block"><b> 老爸最讓我佩服的是他始終保持感恩和善良</b></p><p class="ql-block"> 他常念國家的好。早些年他總憶苦思甜,他常說,過去吃糠咽菜,有上頓沒下頓,現在應有盡有,一天不知道吃啥好?看看現在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再看看你們用的手機看的彩電,家里的汽車,出門坐的高鐵、飛機,過去一個釘子,還得叫洋釘,現在飛船可以登月,家里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過去做夢也不敢想啊!</p> 他說,中國是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人民群眾衣食無憂,社會安全穩定,能到現在這個程度不容易啊!千萬不要忘本,千萬不要忘了革命先烈,千萬不要忘了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他總拿自己起死回生說事。我父親95歲那年染上新冠,命懸一線,16天后病愈出院;98歲“五一節”的后半夜突然昏迷,在重癥室五天五夜,評估已沒有搶救價值,21天后生命指標正常。</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這是因為老爸有長壽基因,他不大贊同,他問我,你見過爺爺奶奶嗎?爸很小就失去父母。他也不贊成他創造生命奇跡的說法,在他看來,沒有強大的國家和社會醫療能力,什么基因都沒用,談什么生命奇跡?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感恩,源于他百年的人生經歷,一點水分都沒有!</p><p class="ql-block"> 他知恩圖報。我的爺爺奶奶闖關東時流落在東寧縣堿廠溝靠山屯。爸爸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就撒手人寰,他是靠乞討和鄰里鄉親的救濟才活下來的。建國后,爸專程去尋找和感謝救過他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前夕,我隨遼寧畫院老院長吳云華、軍旅畫家高陽等重走抗聯路,到東寧要塞等地采風。是我和父親講起東寧之行后,他才給我講起這段往事以及千里感恩的故事。其中還一個細節:下了汽車后還有十幾里路不通車,他是買了八個“果匣子”,用扁擔挑著去的。</p><p class="ql-block"> 他不忘窮親戚。父親上邊一個哥哥,早年參加抗聯。下邊一個弟弟,兩三歲就由我的舅爺舅奶抱回了山東老家。我的叔叔成家后也曾落戶沈陽。后來爸帶頭響應政府號召,動員弟弟舉家回到了偏僻山村。</p><p class="ql-block"> 當時爸爸做了一個黨員干部應該做的事,但卻虧了叔叔一家人!晚年,爸爸還說,我對得起黨和人民,但對不起我弟弟!困難時期,爸爸常把家里不多的糧食,衣物用來接濟弟弟和貧困的鄉親。</p><p class="ql-block"> 那個時期,雖然爸爸是當領導的,但家並不富裕,我們兄妹都是因為家里月收入人均不足八元免費上學的。</p><p class="ql-block"> 家里除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桌上有一個半尺多高的毛主席陶瓷塑像,此外再無一件像樣的家具和擺沒。</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有一次造反派把我爸拉到環衛車隊批斗,罪名是家象“安樂窩”,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結果這種莫須有的不實之詞,引起知情人的強烈不滿和反對,會場形成沖突對峙,最后批斗會“黃了”,弄得造謠生事者狼狽不堪。</p> 爸爸始終惦記弟弟,牽掛家鄉的親人,關注家鄉的變化。90年代,我第一次隨爸爸回山東老家,他們兄弟相見,相擁而泣。那種骨肉之情,天地可鑒!<br> 在老爸已是近90高齡的時候,我們兄弟和老家也在山東的幾個朋友陪他再次踏上回鄉之路。晚上,我們住在山下的賓館,爸執意和弟弟睡在老宅的土炕上。<br> 天剛一放亮,哥倆就牽手登上了老宅后面的山崗,輕撫著山風,聞著草木花香,聽著雞犬相聞,俯瞰裊裊炊煙。<br> 當離別時,老哥倆更是難舍難分,淚灑衣衫。爸爸充滿了對親人的不舍,對家鄉的眷戀。<br> 根據爸爸的遺愿,待清明過后,春暖花開之時,我們會把爸爸的骨灰安葬在他魂牽夢繞的土地,讓他魂歸雪野故里,與齊魯山河同在。<br> <p class="ql-block"> 他重情重義,心系職工百姓。爸為人真誠實在舍得,為官不謀私利,與干部職工貼心。</p><p class="ql-block"> 40年代,爸有個患難兄弟叫周元洙,他有病后爸常去看他,為他求醫送藥。他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難,爸常接濟他們。他去世多年后,趕上羅士圈棚戶區拆遷,爸從不為私事開口,這次破例讓我幫忙。我找到當時負責拆遷的和平區執法局領導,說明情況,最后按政策給予了滿意的拆遷補償。</p><p class="ql-block"> 50年代,爸在市農口負責“城糞下鄉”,與新民一些公社、大隊干部以及普通社員成了朋友。他們進城時常到我家坐坐。因此,我很小就知道新民有小梁山、大民屯。</p><p class="ql-block"> 60年代,爸當了領導后勞動本色不變。星期天照樣推著綠色垃圾車,搖著鈴,走街串巷收垃圾。與過去掃馬路的、掏糞的工人照樣很親,即使離開環衛系統多年,與他們還有聯系。</p><p class="ql-block"> 我有個陶叔是開垃圾車的普通司機,也是爸爸的好朋友,他退休近三十多年,都八十多歲了,還大老遠的來看爸爸。爸擔心他年齡大,路上不安全,說他,這么老遠你來干啥?陶叔說,哥,我不是想你嘛!聽了他們的對話,我心發熱,穿越時光的感情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 70年代,知青上山下鄉實行“廠社掛釣”,爸爸到與他們單位“結對子”的昌圖縣昌圖站公社太平大隊探訪考察,見到這里農民收入很低,有的一天分值才貳角肆分伍。特別是這里不通電,晚上用的還是小油燈。爸爸拍板決定,為這里辦電。</p><p class="ql-block"> 辦電的費用在當地是天文數字,對企業也是很大一筆支出;受地勢所限,架桿布線要翻山越嶺,施工難度大。但爸爸的性格就是這樣,說了就算,定了就辦,特別造福百姓的好事實事,只要力所能及,就全力以赴!</p><p class="ql-block"> 不到半年時間,這項百姓期盼多年的事干成了。通電那天,當夜幕降臨,繁星點點,推上電閘,光明照亮山村那一刻,全村沸騰了!</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爸爸為這里的百姓辦了一件好事,這里的百姓念了他四十多年的好。他們盼望爸爸能回村看看,爸爸也想在有生之年看看村里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22日,也是沈陽74屆知青下鄉紀念日的前一天終于成行。村里的人早早就聚到一起翹首以盼。老爸還有幾個沈陽知青以及和我一同來的昌圖籍戰友一進村,就感受到了鄉親們似火的熱情,屋里屋外飯菜飄香,歡聲笑語。村里的會計李德成握著爸的手,大聲說道:“我們全村人都感謝您,您是給我們送來太陽的人!”</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是老爸在工作崗位最后的十年。在市場大潮中企業起起落落,爸能做到的就是與干部職工團結一心,逆勢而上,基本保證了企業的穩定。他退休了企業也搬遷了。疫情前,他還讓我開車送他到新廠址去看看。當他看到熟悉的老員工,還有當年的老設備時非常激動,他對企業和職工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去年5月,身體一向無大礙的老爸忽然昏迷,幾天沒醒過來,靠呼吸機和插管維持生命,與爸共過事也是后來廠里的書記黃大姐聞信后,在剛做完眼疾手術的第一時間趕來看望我老爸。</p><p class="ql-block"> 在重癥室門前,她對我們兄妹說,你老爸可真是個好人。老書記特別善良,富有愛心,遇事總是為別人著想,每次有分房、晉級、評先的好事,他都讓給別人;老書記非常正直,光明磊落,心懷坦蕩,言而有信,誠實守約;老書記十分自律,辦事公道,不謀私利。老書記真是好黨員、好干部,也是大家公認的好人!</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黃書記對老爸的評價中肯準確,在此時此刻更凸顯一種特殊意義。善良是爸爸的一生追求;正直是爸爸表現出來的品格;自律是爸爸始終堅持的原則。</p><p class="ql-block"> 老爸還有另外一種自律我非常佩服。就是他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無論順勢還是逆境,都能榮辱不驚;無論面對晨鐘還是暮鼓,都能笑看人生;無論花開還是花落,都能知足常樂。即使面對死亡,仍然從容淡定。令人驚奇的是,爸在臨終前三天就有預感,告之我們他不行了,還微笑著拉著看望他的重孫女的手說:“茁壯成長!”這也是他最后的遺言。</p><p class="ql-block"> 他的自律也體現在他對良好生活習慣的堅持,他起居飲食十分規律,適度鍛煉和運動,從不“懶床”,我們就沒見過老爸在沙發和床上栽歪過,站或坐的時候都是板板的。他這種自我約束力,意志力,無形中也轉化成為了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怎樣才算是個好人?每個人的信仰、職業、經歷和格局不同,答案和標準也不盡相同。但好人一定是善良、正直、自律,已被多數人接受,形成廣泛共識。老爸做到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玉门市|
绵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贵港市|
西平县|
廊坊市|
樟树市|
宾川县|
兴海县|
涞水县|
苏尼特右旗|
巴彦县|
潮安县|
雅江县|
云阳县|
株洲县|
鹿邑县|
恩平市|
望城县|
上饶市|
遂平县|
颍上县|
嘉定区|
绥中县|
河北区|
香港
|
吉安市|
东安县|
邳州市|
太原市|
旅游|
华亭县|
牟定县|
简阳市|
天门市|
临安市|
文成县|
高陵县|
扶沟县|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