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地中海三大半島中的亞平寧半島,又稱意大利半島,外形酷似一只長筒靴子,靴后跟部,以行政區論,屬普利亞大區(Puglia)管。跟尖突出的部分,三面臨海,顧自形成了又一個次半島,名薩倫托半島(Salento?Pennisula),那里是意大利最遙遠的東南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薩倫托半島,包含了普利亞大區幾個重要的城市:萊切(Lecce),布林迪西(Brindisi)和塔蘭托(Taranto),許多美麗的海濱小鎮:奧斯圖尼(Ostuni),?奧特朗托(Otranto),?特里卡賽(Tricase),萊烏卡(Leuca)?和加利波利Gillipoli)?,一併構成了伊奧尼勒海岸的綺麗風光(上圖?源自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蘭托市位于靴跟的底部,是普利亞僅次于首府巴里(Bali)的第二大城市,她有著特殊的地理構成及不容小覷的優勢,正是由于這一特質,決定了塔蘭托數千年來的興衰榮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離開東海岸的帕埃斯圖姆后,折轉向西,橫穿亞平寧山脈,一路艱辛,最終抵達塔蘭托灣,出山再次見到海,小有興奮。這是我們初次到訪普利亞,塔蘭托為初始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進入塔蘭托老城區,已是掌燈時分,預定的民宿恰好位于市政廳旁。沒承想,市府門前的廣場,即沒柵欄也沒警衛,反而是停車場兼環島,車來人往穿流不息,喧鬧繁忙(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民宿鬧中取靜,樓前一方空場。房間的視野很好,自窄小的陽臺望出去,可以看到小海(Mar?Piccolo)和部分的運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次日,晨曦初露,原本空寂的小廣場就有了人聲,此處原來是個海鮮市場。半夜出海的漁民,此刻已紛紛回港,正在擺攤出售捕獲的海產品(上圖),漁村,是塔蘭托給我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出行前做了些功課,從觀光的角度講,塔蘭托并非理想之地。這里沒有潔白的民居,沒有美麗優質的沙灘,海岸邊緣粗礪,卻又過于平坦,缺少天然奇景。老城破舊,古遺有限,加上歐陸最大鋼鐵廠的入駐,嚴重污染了環境。</p><p class="ql-block">那么塔蘭托有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有歷史,冗長而令人眩目的歷史,有奇特的地理位置,大小兩片海洋,一分為二的城區,有心曠神怡的伊奧尼勒海灣,更有鮮美多樣的海產品。這些豐富的海洋遺產,賦予了這座城市特有的個性,何況她是南部地區重要港口城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蘭托建于兩海之間,又被稱為"兩海之城"。從地圖上看,她是由三個天然半島和一個浮島,圍繞著大、小兩個海灣構建而成(上圖?源自網絡),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海(Mar?Grand)面朝伊奧尼勒海(Ionian?Sea),且有數座天然小島構成屏障,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港灣,這一地理上的優勢和戰略地位,使之成為了地中海歷史上爭奪的焦點,現在依然是意國重要的商港和軍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海(Mar?Piccolo)被視為瀉湖,與大海之間隔著海岬,后在此開通了運河,與陸地分開,形成了浮島。大小海的水體不同,也不共享潮汐。小海水質特別,海中擁有30多個甜水泉,泉水從海底不斷涌出,與咸海水相互混合,形成了貽貝和牡蠣(生壕)等貝類最適宜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塔蘭托貽貝之鄉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代塔蘭托城是從浮島開始的,現在作為歷史中心加以保護。島的兩端,分別經由那不勒斯門橋(Ponte?di?Porta)和吉雷沃勒橋(Ponte?Girevole)與大陸地相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實在不太理解,初建者為什么會將定居地的原點,選定在這塊窄小長方形的島嶼上?之后的上下數千年間,各方稱霸地中海的強權,幾乎也是在這片小島上來回的折騰,憑著拳頭你爭我奪,戰事不斷,城廓毀了再建,建了又毀,幾度興衰,飽受折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時間走到了現代,對今天的塔蘭托而言,這一復雜悠久痛苦的歷史進程,反而豐厚了她的內涵,賦予了城市文化與海洋融為一體的魅力。歷史無疑是城市的底蘊所在(上圖,源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介紹些歷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與上篇的帕埃斯圖姆一樣,塔蘭托也是大希臘時代的殖民地城市國家,但她比前者有名而且強大的多,在其鼎盛時期,一度是南部沿海最大的城邦之一,擁有最強大的軍力和海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城建者是來自希臘的斯巴達人,時間為公元前706年,相當于中國的周朝。眾所周知,斯巴達是古希臘三大城邦之一,與雅典齊名。雅典崇文,斯巴達尚武,本質上是個軍事社會。男孩只屬于國家,自小進入軍營訓練,隨時準備戰斗,故以軍事實力而聞名。公元前6世紀崛起后,迅速占據統治地位,在著名的波希戰爭期間,被眾城邦公認為領袖,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擊敗了雅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塔蘭托的起源有點奇特,據說是由一群被稱為"Phalanthus"(處女之子)的"混血斯巴達人"創建的。古代的希臘,戰事頻繁,斯巴達人四方征戰,需要更多的男丁補充兵源,故特許斯巴達未婚女子和自由民男子(非公民)結合,他們的后裔被叫做"Phalanthus"。斯巴達最初允諾Phalanthus可以成為斯巴達公民,但之后又食言,至使一眾"處女之子"成為了流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些沒有正式身份的混血后裔居無定所,不知何去何從,便在領袖的帶領下,前往圣地德爾斐(Delph)求問神諭。神諭為這群流放者指定了塔蘭托這片海灣為新的定居點。Phalathus們便依照神諭來到了半島的靴跟處,安頓下來,建立城市,取名塔拉斯(Taras)。</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數百年后(公元前4世紀),塔拉斯出了個能人叫阿基塔斯(Architas),史家定義他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和數學家。在他統治的七年中,塔蘭托的權力和財富達到了頂峰,于大希臘一帶確立了霸主地位,擁有南部主要的商港和最強大的軍隊和海軍。公元前347年,阿基塔斯去世,自此,塔蘭托好運不在,進入了頻繁的戰爭,動蕩,衰落的漫長歷史進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蘭托現存的古希臘遺址基本不在,僅有兩根神廟石柱和少許城墻,似在頑強的證明她的出處(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希臘人之后,直到1860年併入意大利王國的兩千多年中,塔蘭托經歷了羅馬人,哥特人,拜占庭人,撒拉森人的控制,經歷了諾曼王朝,拜占庭帝國,阿拉貢王國,那不勒斯和兩西西里王朝的統治,所有的后繼權者,都是靠戰爭手段贏得的塔蘭托,頻繁的戰事,無非就是為了掌握制海權。戰爭中,城市數度被毀,居民被賣為奴,人口銳減。尤其是撒拉森海盜的反復洗劫,掠奪,經常令其處在不安定的狀態下,無法經營安居樂業。塔蘭托的城市功能,被明確定義在軍事用途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戰時,這里是意大利皇家海軍的基地。二戰期間,是著名的塔蘭托海戰的(Battle?of?Taranto)發生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在地中海布署了光輝號航空母艦,艦載機是當時先進的魚雷轟炸機。在塔蘭托海戰中,英國首次起用了這款戰機,發動全機艦對艦海上攻擊,用空中魚雷襲擊了停泊在大、小海的意大利戰列艦,使意大利海軍全面癱瘓,塔蘭托港及城市最后被英軍占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戰后,塔蘭托仍然是該國南部重要的軍港,延續著傳統的防衛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攜歷史漫步在老城區,一派安寧。保留下的老區,恍如一座誘人的迷宮,狹窄的小巷遍布如網,街巷離海岸都不太遠,時常回蕩著漁民從海上辛苦勞作歸來的聲者。大部分的建筑,應是17/18世紀的產物,基礎落在被摧毀的古代城池之上,踩著歷史往前走。巷子里不乏一些瑰寶式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年久失修的危樓,墻壁上涂抹著并不精致的涂鴉,窗外懸掛著衣物,隨風飛舞。魚市與咖啡館酒吧并存,還有眾多的海鮮餐廳,從里面不時地傳出正在播放的當地樂曲,不覺之間,你便被牢牢地包裹在意國南部濃郁的氛圍中(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卡塔爾多大教堂(Cathedral?di?san?Cataldo?上圖),1713年重新設計建造,老城中最有價值的文化景觀,建在網格狀街巷中的一塊小廣場上,和雄偉壯觀沒有關系。教堂前立面呈現巴洛克風格,圣卡塔爾多的雕像,位于上方正中位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的歷史很悠久,始建于公元5世紀,初心奉獻給圣母瑪利亞,之后改為崇拜卡塔爾多圣人(San?Cataldo),他被當地人奉為保護神。公元10世紀時,奉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之命重建,初成現在的規模。之后又經歷了多次結構和裝飾藝術的改動,最后定格于1713年的巴洛克風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之所以受到皇帝的親睞,只因為這里是圣人的安葬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卡塔爾多是位生活在7世紀的愛爾蘭主教,升任主教之后,因不適安逸,且心懷宗教沖動,便冒險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當他從圣城返回時,不幸船在塔蘭托附近失事,落難主教受到了當地人熱心的幫助與鼓勵,故而接受了當地的教職,定居于此,熱心傳教。據說卡塔爾多后來顯現的一些奇跡,令塔蘭托免受瘟疫水患之災,得到了塔蘭托人的崇敬,視他為神人。公元685年死于塔蘭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1世紀時,他的棺木偶然在教堂中被發現,和遺骸一起發現的,還有下葬時的一柄金十字架,依然完好如初(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正殿極為簡樸,地面上殘留有拜占庭時期流行的馬賽克拼圖(上圖)。主祭壇兩旁設有兩座大禮拜堂,右側一間,走入金屬大門后,就是圣卡塔爾多禮拜堂(Chapel?of?San?Cataldo),一座精致唯美的巴洛克建筑藝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卡塔爾多禮拜堂(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橢圓形的教堂,用材考究,采用了多種色彩明麗的不同材質,如珍珠母貝,天青石,玻璃珠等材料,與大理石相互嵌和,組成一幅幅精美的壁畫。六座大型人物雕塑,出自雕塑家薩馬蒂諾(Sammartino)之手。祭壇中,安放著11世紀發現的圣人遺骸,那柄金十字架,豎立在祭壇正中,閃著光。塔蘭托人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圣人的崇敬,并以此尋求心靈的救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從教堂廣場右側的小巷穿出去,就能撞到海,景致豁然開朗,海灣和港口近在眼前,遠方是更為遼闊的伊奧尼勒海,記憶中,我還是第一次與這片海洋見面。一條海濱大道,沿海岸蜿蜒,自那不勒斯門橋,一直通往另一端的古城堡,其間,建有多處觀景平臺,看海,閑坐,冥想,發呆(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拉貢城堡(Aragonese?Castel),塔蘭托城最重要的歷史古跡。現存的古堡完成于15世紀,由當時的統治者,阿拉貢王國(同時也是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一世下令修建。從空中俯瞰,城堡是一座四邊型加中央庭院的建筑物,正式名稱:圣安吉洛城堡(San?Angelo?Castel?)(上圖,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城堡的位置,在平轉橋老城一側,最早是古希臘人殖民時期的防御工事(公元前3-4世紀)。公元780年,拜占庭帝國時期,為了抵御撒拉森海盜(阿拉伯人)和威尼斯共和國的進攻,建起了城堡芻形。隨后接手的諾曼王朝,繼續對其加以完善,據說,城堡中短而寬的大廳,就是諾曼人的特色。1486年,西班牙人統治了塔蘭托,為了對付日益強大的勁敵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進犯,國王下令,對城堡進行了完整的修整擴建,尤其改進應對火炮進攻的能力。1594年,改建后的城堡,成功擊退了奧斯曼人的進攻,成效顯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堡的四個巨型塔樓,各有各的名稱,分別從四個角度封鎖住海面,相互之間又組成四個重疊的射擊位置。塔樓之間,有內走廊相互連通,彼此照應(上圖,墻樓一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央庭院(上圖)可通往各個區域,簡單而實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城堡御敵的軍事方式漸漸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功能,18世紀初,哈布斯堡王朝時期(西班牙帝國),它被改建為監獄,其中不乏關押過一些著名的將領,后又被用做兵營,這似乎是所有古城堡的宿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1883年以來,古城堡一直歸屬于意大利海軍,修復和考古工作也由海軍負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堡一側的運河,開鑿于1481年(長375米,寬73米),打通了大、小兩片海間的航道,增強了城堡的防御功能(上圖)。同時,也讓老城區與大陸地徹底分離,成了個弧立的小島,兩者之間全靠運河上的拱橋相互連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吉雷沃勒橋(Pone?Girevole?上圖)橫跨運河兩端,一頭連接浮島老城(Borgo?Antico?Island),一頭通往半島新城(Borgo?Nuovo?Peninsula)。</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鋼木結構的橋,建于1886年,液壓動力系統,現在的橋,重建于1958年,改為電力系統,拱形橋身,可以開合。拱橋以水平移動的方式打開,每半個橋,分別以兩端的混凝土橋墩為軸心,水平旋轉至與岸平齊,所以又叫平轉橋(swing?bridge)。大橋打開之后,交通暫時中斷,城市被分為兩部分,為的是讓軍艦通過運河,進入位于小海的兵工廠進行維修。每當此時,兩岸人群聚集,船員們在甲板上向人群及親人揮手致意,每每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因故吸引了電影和文學藝術家的注意,在各自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若要說到塔城的精華,必定是運河兩岸的風光,塔城人以此作為城市的象征,一張名片,將自己展示給世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一帶風景區的特色,是以平轉橋為紐帶,聯結古城堡、古運河、兩片海,兩座城,亦古亦今,新舊并存,綜合了人文與自然兩種元素,勾勒出很強烈的畫面感。同時,也將塔蘭托特有的地貌特征,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畫面里,運河的存在太重要了,開鑿的初衷,只是為了加強古堡的防御能力,可無意間,卻切分開新舊兩個世界。當于橋心處眺望,一河兩岸,一邊停在古典,一邊邁進了現代。水道恰似一條代際分割線,將相差了數百年的兩種不同,分隔的清清楚楚,甚至沒有過渡地帶,這在其他古城似乎很難實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城一側寬大的觀景平臺,視野開闊,景致壯麗怡人,無論攝影還是觀賞,都是最佳角度無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沿海步道自此繼續向新城方向延續,一直伸展到建于海岸邊的省府半圓型大平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蘭托是塔蘭托省府所在地,為此建造了一座寵大的宮殿"塔蘭托政府宮"(Palazzo?del?Governo?上圖?源自網絡)。這座宮殿式的政府機構,集省總部,警察總部和省、縣辦公機構為一體,設計師是阿曼多.布拉西尼(Armando.?Brasini)。建筑的正立面,使用了大量的紅磚,整體感覺厚重、沉悶、壓抑,如同古羅馬時的一座城堡,威嚴有余,美感不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工程耗時四年,耗資巨大,卻得到了時任總統墨索里尼的欣賞,并親臨了1934年的落成典禮。墨索里尼似乎偏好此類復古且巨型的建筑風格,在他主政時期,風格大抵雷同,典型如建于新羅馬地界的"意大利文明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完城,切記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品嘗海鮮,尤其是貝類,它們是市場上的主調。這里隨處可見早上的漁市,還有印象深刻的海鮮碼頭,或早或晚,都能見到漁船回港的情形(上圖)。漁民很辛苦,大多半夜出海,到港后不適休息,立馬收拾起漁網,腳上蹬著雨靴,忙碌著將捕獲的各種海產擺在幾張桌子上,便成了市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活貽貝是塔蘭托的驕傲,還有生壕(牡蠣)。在市場上,用刀撬開就吃,不加任何佐料,據說口感極好。價值不便宜,每只2歐元,王老板試吃一只,大呼過癮,礙于銀子,沒敢吃第二只(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他貝類如骨螺,烏蛤,海膽,黑貽貝及各式魚類,鮮蝦,鮮活豐富,極有誘惑力。只可惜我們僅是過客,不能像當地人那樣,自由選擇,親手烹飪。只好留下點遺憾,待他日變為現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鮮餐廳是不二的選擇,塔蘭托有許多家,我們擇定的這家,位于老城的運河邊上。評分不錯,價格小貴,位置好,環境上乘,碩大的落地窗外,是如畫般的小海風光,還有運河與吉雷沃勒橋。餐廳名字以位置取之,就叫"AL?CANALE"一一"運河"(上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食材的新鮮度不必質疑,做法超級簡單。若生吃,僅點少許檸檬汁,若烹調,基本就是火烤,貽貝水煮,?調料就是鹽和胡椒,這是意大利餐的基本作法,堅守清淡、原汁原味,遠離各種醬料(上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要離開去下一站了,若再來,全憑機會。塔蘭托算不上熱點城市,離旅游的主旋律比較遠,雖停留時間不長,卻留下深刻印象。心想,若冬天能來小住,最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乌什县|
通州市|
旺苍县|
宁蒗|
康保县|
桓仁|
石楼县|
根河市|
浦东新区|
台前县|
新田县|
勐海县|
龙陵县|
汉源县|
从化市|
丹阳市|
阿拉善盟|
纳雍县|
砚山县|
遵义市|
怀化市|
清丰县|
融水|
天等县|
广昌县|
东乡|
平罗县|
綦江县|
凤阳县|
吉木萨尔县|
曲沃县|
务川|
荥阳市|
商丘市|
齐河县|
韶关市|
哈尔滨市|
肥东县|
界首市|
正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