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愿我們都能自信、勇敢、坦蕩、以自嘲的心態,面對這個偶爾嚴肅的人生。(書的前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個陽光明麗的冬日的早晨,坐在陽臺的軟椅上,沏一壺茶,翻開柳白編著的《自嘲》,——或深邃、或靈動、或沉郁、或輕淼的文字一行行映入眼簾;書香撲面而來;記憶的閘門悄然被打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的學生時代;那時書店沒有今天這樣的名人名言匯編;只能用筆在本子上記下書中讀到的、感覺能啟迪靈魂的各類文字。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仿佛跟一個高尚的人在談話。”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希望這樣的談話不斷持續下去;于是不斷記著、不厭其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知道自己的命運。總有一天,我的名字要同那些對非凡的事情的回憶連在一起,——對那空前未有的危機的回憶連在一起,對那最深刻的良心矛盾的回憶連在一起。對那些做出與迄今為止一切被信仰的、被要求的、被神圣化的東西進行斗爭的決定的回憶連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 — —尼采《瞧這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瞧,這個人》是尼采在1888年創作的自傳性作品,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于1908年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采在該書里展現了自己的思想歷程和哲學觀點;回顧了自己一生的哲學創作歷程;詳細闡述了自己在不同創作階段的思想轉變:如從受叔本華和瓦格納影響,到超越他們,再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書中,尼采闡述了自己對人生和命運的態度,提出“命運之愛”的觀點,認為一個人無論在未來、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希望改變任何東西,而應該去愛命運。他強調個體的天賦創造力,認為現有的價值體系和基督教信仰都在抑制這種創造力,因此他極力反對這些舊的價值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書中,尼采對傳統的哲學、道德、宗教和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認為基督教道德是一種“奴隸道德”,壓抑了人的本能和創造力。書中,他還以一種近乎自嘲的方式,探討了“為什么我如此有智慧”“為什么我如此聰明”“為什么我能寫出這么好的書”等問題。盡管這些標題看似自大,但書中內容卻充滿了對自我和哲學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尼采在書中還表達了對未來世界的展望,尤其是對“超人”概念的進一步闡述。他認為“超人”是人類的未來,是對傳統價值的超越。</p><p class="ql-block"><b> 《瞧,這個人》</b>不僅是尼采對自己一生哲學思想的總結,也是一本充滿哲學智慧和深刻見解的著作,展現了尼采的思想激情和對人生、命運、哲學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b> “人要么永遠不做夢,要么夢得有趣;人也必須學會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b></p><p class="ql-block"><b> —— 尼采《快樂的科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快樂的科學》出版于1882年,全書采用箴言形式,由五部箴言/格言組成,共有383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本書在尼采的思想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被視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先聲。尼采在書中首次提出“上帝死了”這一著名論斷,認為上帝的死亡不僅意味著宗教信仰的幻滅,也預示著傳統道德、目的論和知識體系的崩潰。尼采認為,這一事實并非令人悲傷,而是帶來了一種“新的光明、幸福、輕松、歡愉”,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和創造價值。</p><p class="ql-block"> 尼采在書中還提出了“永恒輪回”的觀念,認為這是一種肯定人生的最高形式。永恒輪回強調生命的循環往復和肯定當下的重要性,要求人們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的重復。</p><p class="ql-block"> 書中,尼采批判了傳統科學的機械宇宙觀,認為科學并非萬能,有其局限性,主張以語文學和心理學來取代物理學,強調解釋的可能性而非確定性。同時也探討了科學與藝術的關系,認為二者應超越對立,達到一種和諧的統一。</p><p class="ql-block"> 其它觀點:尼采強調個體的自由和獨立性,主張擺脫傳統道德和信仰的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他認為,個體應當超越群體的局限,創造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p><p class="ql-block"> 尼采認為,真正的快樂并非簡單的愉悅,而是對生命深刻理解和積極面對的結果。他倡導以幽默和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和挑戰,認為快樂源于自我超越和成長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尼采對西方傳統道德進行了深刻批判,尤其是基督教道德。他認為,善與惡是相對的,取決于個人的價值觀,而“超人”則是超越傳統善惡的理想人物。</p><p class="ql-block"><b> 《快樂的科學》</b>不僅是尼采哲學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他對人類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探討,尼采試圖引導讀者擺脫傳統的束縛,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科學、藝術、道德和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我們來自同一個深淵,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試圖躍出深淵。我們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讀自己的人只有自己。”</b></p><p class="ql-block"><b> ——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爾曼·黑塞是20世紀德語文學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國卡爾夫,父親是傳教士,母親是印度學家的長女。他</p><p class="ql-block"> 赫爾曼.黑塞自幼接受開放的世界性和宗教教育,7歲開始寫詩。1899年,他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浪漫之歌》。1904年,憑借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一舉成名。1919年,黑塞移居瑞士,并于1923年加入瑞士籍。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8月9日,黑塞因腦溢血在瑞士蒙塔紐拉去世。</p><p class="ql-block"> 黑塞的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代表作包括《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悉達多》《玻璃球游戲》等。他的作品風格獨特,融合了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現實主義,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黑塞被譽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他的小說具有心理深度,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托馬斯·曼評價他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黑塞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內廣受歡迎,至今仍激勵著許多在彷徨中追求的青年。</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b>是赫爾曼·黑塞于1919年創作的一部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埃米爾·辛克萊爾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在這一過程中經歷的內心掙扎與自我發現。</p><p class="ql-block"> 辛克萊爾出生并成長于一個傳統的、道德規范嚴謹的家庭,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秩序的“光明世界”。然而,他偶然發現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里充滿了紛亂和黑暗,使他感到焦慮和困惑。在學校里,他遭遇了孤立和霸凌,心靈受到傷害,這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身份和存在意義。</p><p class="ql-block"> 在辛克萊爾陷入困境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同學出現了。德米安是一個獨立、充滿個性的人,他啟發了辛克萊爾,幫助他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德米安引導辛克萊爾思考權威、道德、信仰和自我,鼓勵他超越傳統的束縛,追求內心真正的聲音。在德米安的影響下,辛克萊爾開始探索自我,追尋內心的真實與自由。經歷了多次內心的掙扎和試錯,逐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而真正的智慧來自于對內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對外界經驗的開放接納。辛克萊爾在經歷了戰爭等重大事件后,逐漸認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完成了從一個模糊少年到一個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的個體蛻變。</p><p class="ql-block"> 小說的核心主題是自我發現和成長。黑塞試圖打破善惡二元對立的傳統觀念,提出超越人類在善與惡之間矛盾和沖突的個體精神成就的可能性。書中細膩地描繪了青春期的孤獨、膽怯、彷徨、叛逆以及對愛情的渴望等心理狀態,展現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德米安:彷徨少年時》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巨大反響,其受歡迎程度唯有《少年維特之煩惱》能夠與之媲美。這本書不僅解答了當時一戰后歐洲青年普遍的迷惘,也為后來的讀者提供了關于成長和自我發現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當一個人有了靈魂,他就會傾向于把失望稱為清醒,把所有的不幸稱為真實。”</b></p><p class="ql-block"><b>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很多人說和自己握手言和,我不要做這樣的人,我要拿塊石頭打磨我這塊石頭。會一直讀書,一直痛苦,一直愛著從痛苦荒蕪里生出來的喜悅。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在一生中這是很難得很難得的一件事。</b></p><p class="ql-block"><b> ——阿爾貝、加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爾貝·加繆(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哲學家、記者,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加繆出生于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城,父親是法國血統,母親是西班牙后裔。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后,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的外祖母家,生活極為艱難。加繆靠獎學金完成了中學學業,并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1932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1940年,加繆來到巴黎,后因納粹入侵離開巴黎。1942年,他因發表中篇小說《局外人》而成名。二戰期間,加繆積極參與抵抗運動,擔任地下報紙《戰斗報》的編輯。1957年,加繆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0年1月4日,加繆因車禍意外去世。</p><p class="ql-block"> 加繆的思想核心是“荒誕”,他認為世界本身是無意義的,而人類試圖尋找生命意義和宇宙秩序的欲望與這種無意義的現實之間存在沖突。面對荒誕,他反對自殺和逃避,主張人們應該接受荒誕并奮起反抗。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話》《反抗者》等。</p><p class="ql-block"><b> 《局外人》</b>是加繆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于1942年首次出版,被譽為存在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荒誕哲學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好不容易發現了自己的平庸,卻為時已晚,這才是最殘忍的事情啊!”</b></p><p class="ql-block"><b> ——毛姆《人性的枷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短篇小說家,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毛姆出生于巴黎,父親是英國駐法大使館的律師。他8歲時母親去世,不到10歲時父親也去世,隨后被送回英國由牧師伯父撫養。他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讀書時因口吃受到同學欺凌,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1892年,毛姆進入倫敦圣托馬斯醫學院學醫,期間他接觸到底層人民的生活,并開始嘗試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1897)以他在貧民區的見聞為素材,取得了初步成功,使他決心放棄醫學投身文學。他的戲劇創作在1908年達到巔峰,倫敦同時上演他的四部劇作,成為當時英國戲劇界的盛況。他的主要成就在小說領域,代表作包括《人性的枷鎖》(1915)、《月亮與六便士》(1919)、《剃刀邊緣》(1944)等。 </p><p class="ql-block"> 一戰期間,毛姆被英國情報部門招募為間諜,前往瑞士和俄國執行任務,這段經歷后來成為他創作間諜小說的素材。他還是一個熱衷旅行的人,足跡遍布亞洲、歐洲、北非等地,這些經歷也為他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背景。</p><p class="ql-block"> 毛姆的作品以清晰、簡潔的文風著稱,善于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展現人性的復雜與矛盾。他的短篇小說被認為有“英國莫泊桑”之稱。毛姆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廣受歡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p><p class="ql-block"> 毛姆晚年居住在法國尼斯,1952年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54年被英王室授予“榮譽侍從”稱號。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尼斯去世。毛姆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還是一位間諜、旅行家和戲劇家。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廣泛閱讀,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你以為,就因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既沒有靈魂,也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要是上帝曾賦予我一點美貌、大量財富的話,我也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b></p><p class="ql-block"> ——夏洛蒂.勃朗特《簡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長在普通家庭,一張普通的臉,普通的成績,想普通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的修身原則:不工作;沒人管;一個人。”</b></p><p class="ql-block"><b> </b>——木心《文學回憶錄:1989—199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呼吸、睡覺、吃飯、消化,所有這些最為簡單的動物性行為對我們來說永遠是痛苦和勞累大于歡娛。”</b></p><p class="ql-block"> ——赫爾曼.黑塞《紐倫堡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一個人是無法在工作中、享樂中,世界上或修道院里找到平靜的,只能在靈魂中找到它。”</b></p><p class="ql-block"> ——毛姆《面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毛《親愛的三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愛人類,但我對自己實在大惑不解:我越愛整個人類,就越是不愛具體的人,即一個一個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陀思托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有的人走到哪兒都能帶來快樂,有的人只有走了才能給人帶來快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爾德《莎樂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有心而沒有頭腦的傻瓜,跟一個有頭腦而沒有心的傻瓜一樣,都是可憐的傻瓜。”凱爾泰斯·伊姆雷(Imre Kertész)是一位匈牙利作家,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0^]。1944年,14歲的他被納粹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后被轉移到德國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直到1945年被蘇軍解放[^1^]。戰后,他回到匈牙利,曾在布達佩斯《火花》報社擔任記者,后因拒絕服從共產黨文化政策而轉為自由撰稿人和翻譯[^2^]。他主要翻譯德國作家的作品,如尼采、弗洛伊德和維特根斯坦等,這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3^]。1975年,凱爾泰斯的處女作《命運無常》(Sorstalanság,臺灣譯《非關命運》)出版,這部自傳體小說以他在集中營的生活為背景,但直到1988年和1990年其兩部續篇《慘敗》和《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發表后,他才逐漸在世界文壇上獲得認可[^4^]。2002年,凱爾泰斯因其“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劃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5^]。凱爾泰斯的寫作風格以冷靜、客觀著稱,他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展現了集中營生活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面性[^6^]。他的作品不僅記錄了歷史,也對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7^]。晚年,凱爾泰斯和太太移居柏林,后又返回匈牙利,2016年3月31日在布達佩斯的家中去世,享年86歲[^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人們互相蔑視,又相互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就走遍了半個世界。”</b></p><p class="ql-block"> ——馬克.吐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現在人們有時候罵人為“畜牲”,我覺得這是對畜牲的污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季羨林《牛棚雜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世界上的事,若不讓別人尷尬,也不讓自己尷尬,最好的辦法就是作賤自己。”</b></p><p class="ql-block"> ——賈平凹《人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想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里,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他不知道他是幸福的;僅僅是這個原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每個人都想出生在美好家庭,可人沒法自己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野圭吾《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做一份好的工作,在默默無聞的情況下過一種清貧而節儉的生活,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嗎?我不要錢,什么都不要,只想心中保持一種遠大的自尊,無聲無息地活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宰治《蛐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b></p><p class="ql-block"> ——魯迅《無聲的中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豬是否快樂得像人,我們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滿足得像豬,我們是常看見的。”</b></p><p class="ql-block"> ——錢鐘書《論快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b></p><p class="ql-block"><b> ——笛卡爾</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近代哲學之父”和“近代科學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笛卡爾主張對一切知識進行懷疑,以尋找不可動搖的真理。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認為懷疑一切的過程中,唯一不能懷疑的是懷疑本身,即“我思”。</p><p class="ql-block"> 他將世界分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認為物質世界遵循自然法則,精神世界則由上帝創造和主宰。</p><p class="ql-block"> 笛卡爾認為,人的心靈中存在一些天賦的觀念,這些觀念是上帝賦予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 </p><p class="ql-block"> 笛卡爾創立了解析幾何,將代數與幾何相結合,為現代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他引入了坐標系的概念,使得幾何問題可以通過代數方法來解決。他引入了許多現代數學符號,如“x”、“y”、“z”等表示未知數,以及“+”、“-”、“=”等運算符號。</p><p class="ql-block"> 笛卡爾提出了運動定律,認為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為牛頓力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p><p class="ql-block"> 他在光學領域也有重要貢獻,研究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現象,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p><p class="ql-block"> 他的著作《方法論》:闡述了他的懷疑方法和哲學思想。 《幾何學》:系統地介紹了解析幾何的理論和方法。《哲學原理》:對他的哲學體系進行了全面總結。</p><p class="ql-block"> 笛卡爾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懷疑方法和二元論為近代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解析幾何的創立推動了數學的現代化進程,運動定律和光學研究也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學習不是舒服的事情,它讓人痛苦。”——亞里士多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之一。 </p><p class="ql-block"> 亞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臘北部的斯塔吉拉,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p><p class="ql-block"> 亞里士多德17歲時前往雅典,成為柏拉圖的學生,后來在雅典創辦了自己的學園——呂克昂學園。</p><p class="ql-block"> 亞里士多德的學術成就廣泛,涉及哲學、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工具論》、《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在邏輯學方面,他創立了三段論的邏輯體系,為西方邏輯學奠定了基礎;在倫理學上,他提出了“中道”理論,強調德性的培養和實踐;在政治學領域,他對不同政體進行了分類和分析,探討了理想國家的構建。</p><p class="ql-block">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在中世紀被基督教神學吸收和融合,成為經院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進行了重新審視和評價,他的許多觀點仍然對現代哲學、科學和文化產生著重要的啟發和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b></p><p class="ql-block"><b> —— 歌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和畫家,也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皇家顧問,母親來自一個富裕商人家族。</p><p class="ql-block"> 歌德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p><p class="ql-block"> 1773年,歌德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里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p><p class="ql-block"> 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使他名聲大噪。</p><p class="ql-block"> 1775年,歌德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于是1786年化名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p><p class="ql-block"> 1788年回到魏瑪后,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主要作品有 《葛茲·馮·伯里欣根》: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歷史劇,劇中對當時黑暗社會的譴責,對自由和統一的熱烈向往,對個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頌,都表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少年維特之煩惱》:書信體小說,寫一個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更遭封建勢力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p><p class="ql-block"> 《浮士德》:詩體哲理悲劇,取材于德國16世紀關于浮士德博士的傳說,把浮士德寫成一個不斷追求、進取的理想人物。作品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手法為一體。他的作品不僅在當代廣受歡迎,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和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人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b></p><p class="ql-block">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蘭·昆德拉(1929年4月1日—2023年7月11日)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小說家、文學評論家。他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1975年移居法國,1981年歸化為法國公民,2019年重獲捷克公民身份。</p><p class="ql-block"> 昆德拉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敘事風格著稱,他的小說常常探討生命、愛情、歷史和哲學等主題。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小說依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劇變,以托馬斯與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愛情為主線展開故事,不僅僅是描述幾對男女感情上的糾葛,也不僅僅是書寫個人命運在大的境遇變遷中的沉浮、個人在變革時刻的選擇,更是一部層次豐富、意象繁復的哲理小說。他的其他重要作品還包括《生活在別處》《玩笑》《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朽》等。</p><p class="ql-block"> 昆德拉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如1973年獲美第奇文學獎,1985年獲耶路撒冷文學獎,2001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2020年獲卡夫卡國際文學獎。盡管他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但最終未能獲獎。</p><p class="ql-block"> 昆德拉的文學創作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思想上對讀者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作品常常引發人們對生命意義、個人自由和社會責任等問題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昆德拉于2023年7月11日去世,享年94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人生,對于多數人來說,不是一種應該真誠去體驗的幸福,而是在一個由各種壓力、懲罰和必須去相信的謊言構成的狹窄空間里,不斷去扮演一個角色的狀態。”</b></p><p class="ql-block"> ——奧爾罕.帕慕克《純真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奧爾罕·帕慕克(1952年6月7日—)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他出生于伊斯坦布爾,自幼學畫,大學主修建筑,后從文。2006年,他因“在探索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6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并論。</p><p class="ql-block"> 帕慕克的第一部作品《杰夫代特先生和他的孩子們》于1982年出版,他也因此獲得了1983年的奧爾罕·凱末爾小說獎。</p><p class="ql-block"> 歷史小說《白色城堡》一經出版便廣受歡迎,也奠定了帕慕克的國際名聲。他的其他著名作品還包括《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和《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生命真是充滿諷刺,它用悲傷讓你了解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會你欣賞寂靜,用缺失來評價存在,到了今天,就連謊言也不再真實。”</b></p><p class="ql-block"> ——凱爾泰斯.伊姆雷</p><p class="ql-block">凱爾泰斯·伊姆雷,匈牙利作家,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44年,14歲的他被納粹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后被轉移到德國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1945年被蘇軍解放。戰后,他回到匈牙利,曾在布達佩斯《火花》報社擔任記者,后因拒絕服從共產黨文化政策而轉為自由撰稿人和翻譯。他主要翻譯德國作家的作品,如尼采、弗洛伊德和維特根斯坦等,這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 1975年,凱爾泰斯的處女作《命運無常》出版,這部自傳體小說以他在集中營的生活為背景,但直到1988年和1990年其兩部續篇《慘敗》和《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發表后,他才逐漸在世界文壇上獲得認可。2002年,凱爾泰斯因其“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劃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p><p class="ql-block"> 凱爾泰斯的寫作風格以冷靜、客觀著稱,他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展現了集中營生活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他的作品不僅記錄了歷史,也對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晚年,凱爾泰斯和太太移居柏林,后又返回匈牙利,2016年3月31日在布達佩斯的家中去世,享年86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美就像是山頂的制高點,當你終于攀登到那里時,你會不會發現除了轉身下山之外無事可做。”</b></p><p class="ql-block"> ——毛姆《真、美、善之我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安顺市|
敦化市|
宜丰县|
肥城市|
泰和县|
马鞍山市|
河东区|
嘉峪关市|
同德县|
南川市|
新乐市|
湘乡市|
额尔古纳市|
玉树县|
长治市|
郴州市|
孟连|
鄄城县|
武山县|
文成县|
云阳县|
达孜县|
分宜县|
山西省|
云龙县|
嵊泗县|
霍林郭勒市|
正蓝旗|
绩溪县|
莱西市|
孟州市|
精河县|
贵州省|
景谷|
伊吾县|
墨竹工卡县|
仙居县|
陆良县|
塔城市|
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