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馬耳他(6)~圣約翰騎士團之城首都瓦萊塔

又見炊煙

<p class="ql-block">馬耳他共和國首都瓦萊塔(Valletta),<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馬耳他本島東北端一個狹長半島上,</span>建于16世紀<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長期以來,馬耳他三島在地中海的重要戰略地位使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它先后被腓尼基、希臘、迦太基、羅馬、拜占庭、阿拉伯以及圣約翰會騎士團所控制。其中,騎士團在馬耳他的統治長達 268年,首都瓦萊塔與圣約翰騎士團的軍事、慈善歷史有著必然的聯系。</p> <p class="ql-block">1096~1291年,在全歐洲范圍內興起了長達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運動,其中有一支非常特殊的軍隊“圣約翰騎士團”,騎士由來自歐洲八個國家的男士組成,直屬教皇指揮。后來這支軍隊發展成一支獨立的作戰部隊,十字軍東征結束后繼續活躍在地中海各島嶼,成為海上一霸。</p> <p class="ql-block">1530年,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的查理五世(Charles Ⅴ)將馬耳他賜封給圣約翰騎士團,從此馬耳他島成為圣約翰騎士團的基地。整個馬耳他的行政管理也分別由各國騎士管理,每個國家的騎士選舉一名該國騎士的首領(大團長),然后各國共同選一名終身制的馬耳他大公。直到1798年,拿破侖大軍占領了馬耳他島,將圣約翰騎士團驅逐出境。</p> <p class="ql-block">1565年,馬耳他島遭到土耳其的入侵,大公讓?德拉?瓦萊塔(Jean Ransot de Valettee,法國,也是騎士團第六任大團長) 率領騎士和士兵英勇作戰擊退入侵者,這就是著名的“馬耳他大突圍”。次年,瓦萊塔出自安全考慮,決定修建一座新要塞?!?lt;span style="font-size:18px;">馬耳他大突圍”的勝利決定了馬耳他的命運,一時間,騎士團成為了全歐洲的英雄,各國紛紛提供財富和技術。1566年3月28日舉行奠基儀式,</span>花費5年時間,就在歐陸各國藝術家的攜手合作下完成了這座堅不可摧堡壘城市的建設,<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以大公瓦萊塔的名字為城市命名,</span>也被稱為圣約翰騎士團之城。</p> <p class="ql-block">瓦萊塔可能是現今歐洲最小的首都之一,面積只有0.8平方公里,卻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它可能沒有現代首都的城市設施,但是它的建筑和歷史遺產卻美侖美奐,擁有大量令人難以置信的完美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1980年,瓦萊塔整座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道:在總面積僅0.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聳立的百多處歷史遺跡,使瓦萊塔成為世界上古跡最集中的歷史文化區。</p> <p class="ql-block">瓦萊塔市的設計屬于文藝復興歐洲晚期的風格,整座城市結構為矩形。以大公宮為中心,周圍是廣場地帶,一條主干路貫穿城市中心的廣場區,主干路周邊形成的街道網格呈矩形。在城市周邊,人們又修建了城防工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令人稱奇的是,自1798年騎士團離開之后,這里幾乎沒有經過重大翻修。</span>如今,市內的教堂、宮殿、博物館、劇院、花園、露天市場幾乎都保留著最初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瓦萊塔的百多處古跡,分布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中,最著名的是圣約翰副主座教堂、大公宮,還有圣保羅教堂、維多利亞圣母教堂、圣卡塔利娜教堂,國家圖書館、羅諾埃爾劇院、騎士團醫院等。其中,大公宮內的卡斯蒂利亞-萊昂營房、普羅旺斯營房、意大利營房、巴伐利亞營房等建筑,現在分別是總統府、考古博物館、郵政局、國土部等政府機構、文化設施所在地(網圖)。</p> 進入城區 <p class="ql-block">瓦萊塔城門前的三海神噴泉(Triton Fountain),由三位海神和他們共同托舉的一個大圓盤構成。馬耳他是島國,四面環海,海神崇拜根深蒂固。</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城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city gate)</span>始建于1596年,分別于1633、1853、1964和2011年四次重建。2015年最新的“城市之門”落成,獻禮瓦萊塔建城450周年慶典。<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市之門是兩塊敞開的梯形巨石,造型獨特,城門磚為新舊混合。</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瓦萊塔獨一無二的防御城墻,固若金湯,成為防止異教徒進犯的絕佳屏障,如今它依然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進城門,最顯眼的是一處只剩下幾根立柱的遺跡,這是馬耳他皇家歌劇院和表演場地。歌劇院建造于1866年,1873年遭遇大火建筑嚴重受損,1877年歌劇院得到重建。1942年二戰期間,歌劇院遭到了空襲的破壞被摧毀。</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19世紀歌劇院未被摧毀時華麗麗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被摧毀的歌劇院,令人唏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令人悲傷的黑暗戰爭歲月,既然并不能完全從回憶中抹去,就把一塊記憶碎片放在這里,時時警醒。設計者</span>Renzo選擇了保留廢墟,而不是新建一個現代化的歌劇院,他大費周章地使用高成本的聲光電技術,讓觀眾在星光下照樣可以獲得室內音樂廳一樣的音響享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在的皇家歌劇院,依然是瓦萊塔最美麗的標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城門右側有座造型現代的建筑為議會大廈,幾個巨大的石頭壘筑成的“大盒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凹窗,靈感似乎源自刨絲器。議會大廈不向公眾開放,是一座用尖端技術加持的環保節能建筑,大大減少了常規空調產生的碳排放,利用清潔能源帶動了社會的環境責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每個大城市都有自己的著名街道一樣,</span>再往前走,就是瓦萊塔城中最寬闊最繁華的共和國大街,主街的兩邊是一條條寬窄不一的通向海邊的大小街,放眼望去,地中海與人如影隨行。</p> <p class="ql-block">瓦萊塔城處處透著古樸與藝術之美,不愧是由米開朗其羅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萊利設計的。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可以從瓦萊塔保存完好的市容遙想當年的風華。</p> <p class="ql-block">大公宮(Grand Master's Palace,也稱之為大團長宮)位于市區中心,建于1571年,是馬耳他騎士團的最高領袖大公的官邸和騎士團的權力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拿破侖戰爭之后的1815年馬耳他成為英國的領地,這里成為了英國總督府。馬耳他獨立之后,現在這里也是馬耳他總統府和馬耳他國會所在地,公眾只能參觀一小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大公宮內富麗堂皇,館內收藏部分騎士團首領的畫像,還有法國路易十四贈給騎士團首領的大壁毯,以及中世紀騎士穿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身甲胄</span>。宮內除了部分地方供總統辦公和居住外,展覽的精華部分就是武器裝備室,房間里密密麻麻放置了很多的盔甲、武器,還有很多士兵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其中一個不起眼的玻璃柜中藏有大公德拉?瓦萊塔的盔甲,胸甲上刻著圣約翰和族徽,大圍城期間他就是身著此盔甲指揮戰斗的。</span></p> <p class="ql-block">瓦萊塔大公雕塑。</p> <p class="ql-block">總理府由卡斯蒂利亞騎士的旅館改建而成。該旅館建于1574年,坐落于瓦萊塔的最高處,當時可俯瞰全城。旅館在法軍占領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到過嚴重損壞,后修復,現為18世紀巴洛克風格,正面雖有所裝飾,但基本保持原貌。1972年旅館成為馬耳他總理府所在地,馬耳他總理在此接待來訪的外國政要。</p> <p class="ql-block">馬耳他證券交易所。</p> 著名的圣約翰副主教堂 <p class="ql-block">圣約翰副主教堂 (St.John’s Co-Cathedral)是以圣約翰騎士團的守護神命名,由設計大公宮的著名建筑師卡薩爾設計的。教堂始建于1573年,是騎士團首領德拉·卡西埃爾為了使瓦萊塔能夠完全取代當時的據點比爾古,并由其本人出資興建的。1578年教堂建成,18世紀時進行了擴建,教堂日臻完美。圣約翰大教堂是騎士團自己的教堂,也是馬耳他島上最主要的教堂,因舊都姆迪那建立的早,已經有了圣保羅主座教堂,所以瓦萊塔的該教堂只能為副主教堂了。</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早期為巴洛克建筑風格,部分模仿了哥特式建筑風格。從外表看,教堂潔白簡樸,并沒有多少過人之處。但它內部的建筑卻極盡華奢華,豐富多彩。教堂幾乎所有空間,都被天庭的壁畫、金色的壁刻和絢爛的壁毯所覆蓋,各種奪人眼球的裝飾令人嘆為觀止,可能是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之外最瑰麗、最奇妙和最吸引人的教堂之一了。</p> <p class="ql-block">教堂整個圓頂是一副大壁畫,<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形穹頂上布滿了《施洗約翰的一生》繪畫,</span>由意大利畫家馬迪亞·布雷迪所畫。施洗約翰是耶穌的表哥,以曾在約旦河里為耶穌洗禮而得名,是騎士團的守護神。繪畫表現了圣約翰的生平故事,充滿想象力的畫面和精美的構圖,演繹了騎士團守護神的輝煌業績。</p> <p class="ql-block">祭壇正中的白色雕塑是圣約翰為耶穌施洗。兩側有巨大的管風琴。</p> <p class="ql-block">主祭壇正下方還有一個地下墓室,安葬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任大公亞當和第六任大公瓦萊塔的遺體,</span>從1530年的第44任到1623年的第55任大團長也安葬于此,一共11位,還有一位不是大團長,他是瓦萊塔的拉丁語秘書,英國騎士奧利弗·斯塔基爵士。</p> <p class="ql-block">教堂中殿兩側有九座小禮拜堂,其中八座分別代表來自八個不同語區的騎士團成員,包括三個法語區、意大利語區、德語區、英語區、西班牙語區、葡萄牙語區。每個小堂內都有一個主祭壇,供奉著主保圣人,此外還有數位相應籍貫<span style="font-size:18px;">騎士團大團長的</span>墓葬。</p> <p class="ql-block">八座小禮拜堂和教堂中殿的裝飾風格保持一致,但在細節上各有特色,個個流光溢彩,爭奇斗艷。每個小堂里都有一幅裝飾華麗的傳世名畫,演繹騎士團守護神遙遠而神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語區祭壇上畫的是《圣凱瑟琳的神秘婚姻》,大齡單身學術女青年凱瑟琳穿著盛裝,和還是嬰兒的耶穌舉行婚禮,因為神諭說凱瑟琳將會嫁給世界上最美、最聰明、最具有社會地位的人,耶穌似乎最理想。</p> <p class="ql-block">而意大利小禮拜堂最讓人驚艷的不僅是它的畫,更是四面的墻。寶藍色的墻壁上交替裝飾著皇冠、八角十字、鈴蘭花和雙頭鷹?;ㄑ鹤諶C、NC,應該是大團長拉斐爾?科托納 Raphael Cotoner名字縮寫之類的。</p> <p class="ql-block">法語區之一的普羅旺斯小禮拜堂的柱子引人矚目。自從貝爾尼尼(Bernini)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做出了所羅門柱青銅華蓋,這種古老的柱形在巴洛克時代風靡一時。普羅旺斯小堂也跟風做了所羅門柱,四根柱子扭曲著盤旋上升,它們立在巨幅祭壇畫《大天使圣米迦勒斗敗撒旦》兩側,總讓人想起扭動不安的巨龍,米迦勒腳下的撒旦,就經常幻化成惡龍形狀。</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語區小禮拜堂獻給主保圣人圣喬治,里面有4位大團長墓葬。</p> <p class="ql-block">第九座小禮拜堂在正殿主祭壇右側,里面原本有一尊叫做菲勒莫斯圣母(Philermos)的雕像。從十字軍東征時起,騎士團去哪兒都帶著這尊圣母像,每次戰斗之前,騎士們都要在圣母像前祈求圣母保佑勝利,勝利后還把戰利品(比如城池的鑰匙)獻給圣母。騎士團被拿破侖逐走時也隨身帶上了這尊圣像,他們去了俄羅斯,圣像保存在一座修道院里。不知為何現在真品保存在黑山國家博物館里,小堂里只好放了一尊17世紀的復制品代替,銀柵欄門是18世紀兩位騎士捐獻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意大利大團長Marc'Antonio Zondadari的墓葬,這位大團長的叔叔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本來這尊雕塑是要放在意大利小禮拜堂內的,可是體積太大超標了,就只好放在中殿底部。</p> <p class="ql-block">還有其他語區小禮拜堂,都太精彩了,把人看的眼花繚亂,如癡如醉。</p> <p class="ql-block">騎士們的墓腳下,一塊塊彩色拼繪大理石板鋪展開去,覆蓋了正廳、小禮拜堂、祈禱室的地面,這正是騎士們的墓。我們每走一步,都會踩在一塊幾百年前的騎士墓碑上,下面是他們的骸骨。基督教合法化后,墓地上面蓋起了教堂,再后來,教堂越來越豪華精美,國王、大主教、著名人物、皇親國戚都埋葬在教堂豪華的殿堂或者地下室里。教堂附近也辟出墓地給教眾??傊浇绦磐絺儼涯沟乜醋鍪请x天堂最近的地方,教堂也是,墓地和教堂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一共有405個騎士團成員埋葬于此,他們大多出身16~18世紀的歐洲貴族家庭。騎士團900年,到現在一共有80任大團長,而這座教堂里就有26位大團長的陵墓。每一塊墓碑刻著他們的名字,講述著騎士們的勝利和榮譽,上面的圖案多以家族徽章、冠冕、天使、骷髏組成,還有用戰旗、刀戟、頭盔和胸甲來表現英勇善戰的。另一個流行的象征是天使吹著小號,以紀念死者的榮名。</p> <p class="ql-block">在大教堂的墻上掛有許多歷史名畫真跡,如今它最珍貴的收藏,就是意大利畫家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油畫《被斬首的施洗約翰》,也稱《約翰被砍頭》,作品于1608年完成,陳列在大教堂側翼祈禱室里。作品寬5.2米,高3.7米,像電影屏幕占滿一整堵墻,是卡拉瓦喬單幅尺寸最大的作品,更是巴洛克藝術流派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基督的使徒約翰被殺的故事本源于《馬可福音》之6:14-29,后來被藝術家們演化成一幕非常著名的愛情悲劇。傳說圣約翰的美貌吸引了希律王的繼女美莎羅,由于不能得逞,由愛生恨。在一次舞會上,以優美的舞姿深得希律王喜愛的美莎羅,任性的要求得到圣約翰的頭顱。希律王為了討好繼女與她的母親,下令把圣約翰斬了,然后把頭放在盤子里,獻給母女。</p> <p class="ql-block">《被斬首的施洗約翰》描繪的是約翰被殺的一瞬間:劊子手一刀下去,沒想到沒有把約翰的頭全部砍下,于是再取出一把小刀,想把剩余未砍斷的部分割斷。最左側是由愛而產生恨的公主美莎羅,她拿著銀盆準備裝約翰的頭顱;公主身邊的老婦人舉著雙手,悲憤和絕望地看著已經無力地躺在地上的約翰;邊上的看守長已經麻木地看著這血淋淋的場面。這五個人剛好形成一個半圓,從左上角透過一束光線照著這慘不忍睹的一幕,使劊子手和約翰剛好處于畫面的中心。右側灰暗的監獄窗口上,有兩個囚犯在觀望著這一血腥場面。</p> <p class="ql-block">約翰的頭顱下流了一灘鮮血。藝術家畫筆至此,已經被這樣的畫面給震撼了,于是沾著畫面上的血,在血灘下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是卡拉瓦喬惟一簽名的作品,簽名的位置就在畫的最下方,圣約翰流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是倫布朗之前最重要的巴洛克藝術家,作品中所描述的戲劇性的緊張場面,以及對光線的明暗用法,是典型的巴洛克油畫風格。這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他因此而獲得騎士勛章。然而,卡拉瓦喬生前是個非常高傲和好斗的畫家,1607年,卡拉瓦喬在羅馬殺人后,為了躲避追殺,來到馬耳他尋求騎士團的庇護,成為騎士團成員和官方畫家,為教堂創作了這幅《被斬首的施洗約翰》。后來,卡拉瓦喬因將一位騎士團成員打成重傷被驅逐出騎士團并被投進監獄,越獄成功后返回西西里,結束了在馬耳他的14個月逃亡生活。教堂為卡拉瓦喬制作了10分鐘的視頻短片,用聲光電技術展示了他的作品,使人對這位偉大的畫家屢屢爭斗而聲名狼藉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除了《被斬首的施洗約翰》,祈禱室還有一幅《圣哲羅姆》也是卡拉瓦喬所畫。哲羅姆(st. Jerome, 公元342~420)為中古時代教會四大學者之一,以博學和雄辯著稱??ɡ邌踢x擇了書房這個場景,把哲羅姆畫成騎士團大團長Wignacourt的樣子,略精瘦,直著身子在奮筆疾書,桌子上放著一顆代表靜修苦行和信仰的骷髏頭。<span style="font-size:18px;">畢竟是騎士團大團長收留了他,并給予他騎士稱號,這樣畫說是拍馬屁也好,報恩也好,</span>體現了卡拉瓦喬性格的多面性。</p> 瓦萊塔的大街小巷 <p class="ql-block">繼續徜徉在瓦萊塔的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側門有一座紀念馬耳他大圍攻的青銅雕塑,基座上擺滿了一位名叫Daphne Caruana Galizia的馬耳他女記者的照片,英法德意四國語言傳單上寫著:“2017年10月16日,53歲的Galizia在寓所附近遭到汽車炸彈襲擊遇難。Galizia生前致力于金融和政治腐敗的調查?!盙alizia一直在博客中對馬耳他富商和政府高官勾結貪腐的事窮追猛打,結果招來殺身之禍,激起民憤,這個只有40萬人的國家一下子聚了2萬多人在瓦萊塔游行抗議,他們把女記者的照片放在游客如潮的圣約翰大教堂前,要讓全世界都看到。</p> <p class="ql-block">共和廣場以馬耳他國家圖書館為背景,19世紀維多利亞女王雕像被安置在這里后,官方更名為共和廣場,但通常人們仍習慣稱之為皇后廣場。廣場兩側坐落著馬耳他知名的咖啡店Caffe Cordina,它一定會出現在所有關于馬耳他的路線圖、指南和旅游指南手冊上,總是高朋滿座。</p> <p class="ql-block">馬耳他國家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街上隨處可見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和蜿蜒曲折的小巷,充滿了古老而神秘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隨意進入一座小教堂,都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是騎士團“八語”中的德國貴族投資建立的,供奉的是圣母瑪利亞。瓦萊塔處處是古跡,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瓦萊塔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尖塔。</p> <p class="ql-block">在舊都姆迪那和首都瓦萊塔,都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在轉過街角時,會和各種宗教人像雕塑相遇。原來騎士團當年有一項建筑法令:瓦萊塔每處街區拐角處必須有雕塑裝飾。因為那時的馬耳他很多人不識字,可90%以上的人信仰天主教,虔誠的信仰使得每個人對宗教人物都很熟悉,這些街角的宗教雕塑也就承載起了宣教的功能,并且兼具路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走在舊都姆迪那,還是走在首都瓦菜塔的街道上,目光總是被兩旁層層疊疊的彩色木質陽臺吸引過去。陽臺很窄,只從墻壁稍微伸出,用石質支架承托,外面用色彩艷麗的木制窗戶包覆,被稱之為“半米陽臺”。相比其他歐洲城市,色彩繽紛的木陽臺是馬耳他獨有的街道景觀。</p> <p class="ql-block">據說這種陽臺源自7世紀的中東地區,有個阿拉伯名字Muxrabija,意為“窺視孔”。森嚴的教義不允許女性拋頭露面,甚至連被人看見身影都不可以,于是就在墻壁上挖個洞,讓不見天日的女人們通過這個小孔打望,后來更人性化一點的,加裝一兩扇百葉窗。自公元870年~1091年之間,阿拉伯人占領馬耳他島200多年,他們的語言、食物,還有陽臺,頑固地植入了馬耳他基因之中,成為延續至今的混血印記。</p> <p class="ql-block">主街兩側的木質陽臺一般一棟樓只有一種顏色,大多以藍色為主。高貴的馬耳他藍不但蕩漾在寬廣的海水中,也暈染在瓦萊塔獨特的木制陽臺上,更能彰顯首都的威嚴和整齊劃一。</p> <p class="ql-block">紅色電話亭和郵筒,極具英倫風格。這些電話亭和郵筒是馬耳他被英國統治時期興建的,曾是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通訊工具,如今成為點綴街頭的一道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馬耳他國家郵政局,討喜的紅色讓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小街小巷的民居雖沒有那么規整,木制窗戶的色彩卻是豐富了許多。</p> 巴拉卡花園 <p class="ql-block">巴拉卡(Barrakka)花園是為紀念好幾位名人而建的,正如瓦萊塔城的設計和建造者描繪的那樣:這是一座由紳士們設計、建造、并專供紳士們居住的城市。巴拉卡花園分為上巴拉卡花園和下巴拉卡花園,上、下花園有電梯連接。</p> <p class="ql-block">上巴拉卡花園<span style="font-size:18px;">(Upper Barrakka Gardens)</span>是原意大利騎士的私人花園,屬于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因此又名意大利瞭望臺。</p> <p class="ql-block">在花園寬大的露臺可以看到,瓦萊塔背靠圣埃爾莫堡,隔海面對緊密相連的三座城市,它們共同組成了馬耳他著名的三姐妹城:比爾古(Birgu,又稱維托里奧薩)、錫吉維(Senglea,又稱伊斯拉)和博爾米拉(Bormla,又稱科斯皮夸)。三座城市歷史悠久,其中的比爾古作為圣約翰騎士團在馬耳他的第一個據點,見證了馬耳他在歷史長河中的起伏。放眼望去,沐浴在海風中的三姐妹城,古樸典雅,是馬耳他最美的地區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港(Grand Harbour)是位于瓦萊塔與三姐妹城之間的深水海灣,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馬耳他最大的天然良港。</span>港區海岸線長15.56公里,面積為2.2平方公里,港內有多處深水碼頭及裝卸、加油、儲糧等設施。三姐妹城和大港區共同訴說著馬耳他歷史上的輝煌與滄桑。</p> <p class="ql-block">大港是馬耳他的歷史見證和宏偉事件的發生地。1565年,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為了尋找進攻歐洲的跳板,派出一支龐大海軍進攻當時處在圣約翰騎士團統治下的馬耳他。雙方在大港展開激烈的戰斗,鮮血染紅了大港海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約翰騎士團英勇作戰,</span>最后奧斯曼軍隊潰退,奪路從海上逃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馬耳他大圍攻”,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說過,“沒有比‘馬耳他大圍攻’更著名的戰役了”。</p> <p class="ql-block">下巴拉卡花園(Lower Brrakka Gardens)是瓦萊塔的城市大花園,海拔偏低,可以欣賞到美麗的城市風光和羅馬風格的大理石寺廟。</p> <p class="ql-block">花園有諸多的名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從這里可以走到海邊的港口,去往戈佐島的快艇和去三姐妹城的輪渡都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露臺下方的禮炮曾用于向出入港的海軍艦艇致敬,如今每天固定的時間都會舉行鳴炮儀式,是瓦萊塔的一大特色活動,可惜我們沒有趕上。</p> 舊薄荷街 <p class="ql-block">都說瓦萊塔的歷史沉淀在每條街道中,舊薄荷街(Old Mint Street)則是瓦萊塔城中最有特色的老街代表。這條街道因其曾是騎士團時期鑄造硬幣工廠的所在地而得名,其中的“mint”在這里不僅意指薄荷,更代表著鑄幣歷史。舊薄荷街憑借其極具特色的陡坡與濃厚的歷史氣息,成為了瓦萊塔乃至整座馬耳他最為靚麗的風景線之一。</p> <p class="ql-block">舊薄荷街長長的街道,沿著地勢形成一個“U”型大陡坡,延綿直落海岸,仿佛整個古城都立體起來。街道兩旁的房屋建筑則是用馬耳他當地特有的“蜂蜜色”巖石所建,顏色素凈清新,質感高級典雅,窗下停放著密集成行的小汽車,真心佩服馬耳他人的停車技術。</p> <p class="ql-block">街道兩旁的建筑大多都有上百年歷史,點綴著色彩繽紛的木質陽臺,隨手一拍都是滿滿的油畫感。街道的盡頭,矗立著宏偉的圣保羅圓頂教堂,在遠處藍天碧海的映襯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烘托出舊時代的莊嚴與輝宏,</span>壯美恢弘中又糅雜著恬淡清麗。遠處的地中海則以其無盡的藍色鋪展在街道的背景中,為這幅歷史與自然完美融合的畫卷增添了幾分動人心魄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這種建筑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使得舊薄荷街成為攝影師和游客夢寐以求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步行在充滿小店和咖啡館的街道上,從街邊選一家坐下,點一杯意式咖啡,融入當地人的慢生活,仿佛時間在這里放慢了腳步,讓人有充足的時間去品味這座古城的每一處細節。</p> <p class="ql-block">密集的歷史遺跡、濃重的文化底蘊和寧靜祥和的海灣,構成了馬耳他的精華區域。從街巷的石板路,到墻壁上攀爬的綠色藤蔓,每一個角落都在講述著屬于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圣約翰騎士團目前還存在,是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具有“準國家”性質,他們沒有實體主權和領土,只能租了兩棟樓辦公,大概是再也回不到馬耳他了。但是騎士團在瓦萊塔留下的深深印記并沒有湮滅:他們建的城市、宮殿和教堂留了下來,在漫長的時光中變成了美麗的博物館;騎士們站在大教堂墻上的油畫里,躺在腳下精美的大理石棺墓中;他們是城中廣場的雕塑群,也是旅游紀念品商店里的紀念品。他們也許在默默的注視著我們,讓我們感受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萊塔真的是一個藝術與歷史交織的寶藏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拍攝:又見炊煙</p><p class="ql-block">?撰文:又見炊煙</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4年6月3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新干县| 云阳县| 会宁县| 凤冈县| 牟定县| 衡南县| 衡东县| 璧山县| 定南县| 辉南县| 永康市| 安庆市| 丽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宜春市| 平远县| 秦安县| 达尔| 盐山县| 扶沟县| 石泉县| 兰考县| 玉门市| 临江市| 根河市| 仁布县| 五台县| 井冈山市| 大兴区| 新邵县| 临澧县| 莒南县| 韶关市| 榆社县| 天峨县| 波密县| 玛沁县| 金坛市| 东台市|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