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兩周內二進國博觀古代中國第八部分展:明清時期。也是古代中國最后一個時期展。八大部分從我看到拍攝到的全部整理完。從前言走到結束語,感受到了一眼萬年的歷史,然而一切文案都不及你親眼所見。參觀國博古代中國展,我深感震撼與自豪。?展覽全面展示了中國古代的輝煌文明,讓人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歷史的那份厚重與文化的燦爛?。從精美的青銅器到細膩的瓷器,從威嚴的兵馬俑到飄逸的書畫,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向人們講述著古代中國的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在展覽中,我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匠心獨運。?古代工匠們憑借精湛的技藝和無盡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這些珍品不僅展示了古代中國的科技水平,更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觀?。</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匱”</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1368-1911)</p><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p><p class="ql-block">歷代王朝都有將國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匱”的傳統(tǒng),即“以金為匱,以石為室”,金匱指用金屬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頭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初名神御閣、表章庫,正是體現(xiàn)“石室金匱”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p><p class="ql-block">金匱是明清兩朝極具特色的皇家檔案特制裝具,專門用于盛放皇帝實錄、圣訓。其中實錄記載著帝王在位期間的主要事跡,圣訓(明代稱之為寶訓)是皇帝諭旨的分類匯編。</p><p class="ql-block">金匱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出高超的皇家工藝水平。金匱內為楠木材質并飾以萬壽藤花黃綾,外裹鎏金銅皮并鏨刻云龍紋圖案。清朝工部在制作金匱時,確實要使用一定數(shù)量的黃金,</p><p class="ql-block">主要用八成色金作為制造金匱的原料。稱為“金匱”是名副其實的。</p> <p class="ql-block">青花穿花龍紋梅瓶明</p><p class="ql-block"> 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明定陵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海水云龍紋扁瓶</p><p class="ql-block">明 永樂一宣德 (公元1403年-1435年)</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制瓷業(yè)非常發(fā)達,瓷窯增多,所產(chǎn)瓷器品質優(yōu)良,造型美觀。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鎮(zhèn)珠山麓建御窯(器)廠起,景德鎮(zhèn)的地位就越發(fā)重要,被譽為“瓷都”。高峰時的景德鎮(zhèn)有官窯58座,民窯900多座,市鎮(zhèn)綿延十幾里,人戶超過10萬戶。</p><p class="ql-block">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其中以永樂、宣德兩朝(公元1403年-1435年)最盛。由于這兩朝所使用的鈷料都是“蘇勃泥青”,釉層晶瑩肥厚,色澤濃艷,藍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頗具水墨畫般的美感。永、宣兩朝的青花瓷不論是在器型上,還是在釉面和紋飾上都很相近,因此有</p><p class="ql-block">“永宣不分家”之說。</p> <p class="ql-block">青花纏枝紋貫耳瓶(左)</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 (公元1426年-1435年)</p><p class="ql-block">一般認為,明代官密瓷器最好的要數(shù)宣德和成化兩朝。明人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評價“本朝以宜(德)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鈷料是進口的“蘇勃泥青”(宣德之后,“蘇勃泥青”來源斷絕,改用國產(chǎn)的“平等青”)。這種鈷料含錳量較低,因而可減少青色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shù)幕鸷蛳拢軣上駥毷{一樣的鮮艷色澤。但同時由于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xiàn)黑疵班點,顯得深沉雅靜、渾融沉著。再加上“制樣、面器、題款,無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瓷在中國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青花靈芝紋石榴尊(右)</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 (公元1426年-1435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暗花三系罐</p><p class="ql-block">明 永樂 (公元1403年-1424年)</p><p class="ql-block">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樞府瓷的基礎上,由明永樂年間景德鎮(zhèn)官窯創(chuàng)制的一種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經(jīng)高溫燒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難以看出,但通過側光、放大鏡或者燈光透視等,卻隱約可見,使原本單一的白色呈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變化感,給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覺,體現(xiàn)了中國瓷器美學從形的體驗到神的感受的升華,反映了時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藝。由于甜白釉在生產(chǎn)過程中把鐵的含量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樣就使釉色精細白凈,幾無瑕疵,看起來非常誘人,因此,有人形容這種瓷器“白如凝脂、素猶積雪”。</p> <p class="ql-block">白釉暗花纏枝蓮紋梅瓶</p><p class="ql-block">明 永樂(公元1403年-1424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瑞獸紋葵瓣觚</p><p class="ql-block">明 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穿花龍紋蒜頭瓶</p><p class="ql-block">明 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魚藻紋蓋罐</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 (公元1522年-1566年)</p><p class="ql-block">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公元1522年-1620年),在成化斗彩的工藝成就基礎上,又發(fā)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濃艷熱烈,填筆簡樸自然,曾盛極一時。嘉靖官窯五彩器的盛行,可能與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關。嘉靖自幼體弱多病,因此非常崇尚道教的養(yǎng)生健身之道,經(jīng)常供齋醮神、設壇祭禱神靈。每次在宮中設壇齋醮,都要懸掛五色彩旗,用五彩“畫符”以驅鬼辟邪,其間也少不了使用五彩瓷器。據(jù)《明史》記載,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 年),景德鎮(zhèn)御窯燒造的供內廷醮壇用瓷器就達3萬件。</p> <p class="ql-block">掐絲琺瑯魚藻紋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 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掐絲琺瑯工藝是元代從阿拉伯地區(qū)傳進的一種新工藝,其制作流程是:先在金屬胎器體上用細金屬絲鉚焊成圖案,然后填入琺瑯彩釉料,經(jīng)高溫成色后,磨光鍍金而成。因存世的部分掐絲琺瑯器有“景泰年制”款,所以有“景泰藍”之稱。</p> <p class="ql-block">景泰款銅胎掐絲琺瑯葫蘆瓶</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掐絲琺瑯鼎</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剔紅花鳥紋長方盒</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長方形漆盒利用“剔紅”工藝制作而成,是明代宮廷漆器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剔紅”是一種雕漆工藝,是在器面上反復涂數(shù)十層甚至上百層紅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紋樣。明末黃成所著的《髹飾錄》稱之為“雕紅漆”。這種工藝成熟于宋元時期,明代有所發(fā)展。明永樂至宣德年間宮廷作坊果園廠制作的剔紅,上承元代嘉興西塘剔紅“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的風格,改個人名款為“大明”款。嘉靖年間,大批云南工匠被選進京,將用刀不善藏鋒、又不磨熟棱角的云南雕漆風格帶入宮廷,使滇派剔紅主導了嘉靖、萬歷年間的宮廷雕漆。萬歷時,別紅刀法轉向細密。</p> <p class="ql-block">斗彩葡萄紋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明 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嬰戲紋杯</p><p class="ql-block">明 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南都繁會圖》(復制品)</p><p class="ql-block">明 (公元1368年一1644年) 佚名繪</p><p class="ql-block">此圖卷描繪了明代南京城市商業(yè)興盛的場面,卷尾署“實父仇英制”,但從繪畫技法看,并非仇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南京雖然不是首都,但仍是明朝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南都繁會圖》是幅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畫卷中招幌匾牌林立,如“西北兩口皮貨”、“立記川廣雜貨”等,說明南京是各地百貨云集、五方商民雜處的商業(yè)大都市。另外,畫卷中人物最為集中的地方便是戲臺,這說明當時文藝活動非常豐富。此畫卷內共繪有1000多個職業(yè)、身份不同的人物及109個商店的招幌牌匾,充分反映了明代城市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p> <p class="ql-block">朱三松竹雕人物筆簡</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鈿執(zhí)壺</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執(zhí)壺黑漆錫胎,壺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鑲嵌漆藝工匠江千里的作品。“螺鈿”是一種用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鑲嵌在髹漆器物之上的裝飾技法。明代在螺鈿鑲嵌工藝的基礎上,又發(fā)明了稱為“百寶嵌”的新工藝。這種工藝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珍貴材料,在器物表面鑲嵌出各種浮雕花紋。</p><p class="ql-block">明代是中國漆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揚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有“杯盤處處江秋水,卷軸家家查二瞻”之說。二瞻是新安派名畫家查士標的字,將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盤與名畫家的畫相提并論,這在中國工藝史上并不多見。</p> <p class="ql-block">青花八仙葫蘆瓶</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 (公元1522年-1566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釋迦牟尼坐像</p><p class="ql-block">明 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p><p class="ql-block">此尊釋迦牟尼坐像是一件有確切紀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窯精品。</p><p class="ql-block">漳窯是指漳州的一處明、清瓷窯,曾以燒制白色釉瓷器而著名,明中葉始制白釉米色器。因漳州月港曾是名聞海內外的商港,漳窯出產(chǎn)的瓷器曾一度從那里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清朝初年,由于清延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該港迅速衰落。開禁后未能恢復。其商貿地位逐漸被臨近的廈門所取代,月港連同漳窯古窯址遂湮沒無聞。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窯米色瓷的產(chǎn)地在華安縣的上、下東溪一帶,正好與這件瓷像的款識“漳州府東溪鄉(xiāng)”相吻合,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漳窯燒造歷史珍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貨郎圖》(復制品)</p><p class="ql-block">明佚名繪</p><p class="ql-block">1950年侯外廬捐</p> <p class="ql-block">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瓷尊施霽青色釉,肩頸間貼一對白色展翅剪尾燕子為耳。霽青色象征“河清”,燕子與“晏”諧音,蘊含著“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生產(chǎn)工藝達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為明證。</p><p class="ql-block">據(jù)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鎮(zhèn)御窯為圓明園海晏堂專門燒制的陳設品。海晏堂是圓明園西洋樓最大的宮殿。唐人鄭錫在《日中有王字賦》中有“河清海晏,時和歲豐”之說,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后用以頌揚天下太平之意。“海晏堂”之名應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海晏堂亦論為廢墟。但幸運地是,海晏堂內陳設的兩件瓷尊被保存了下來,此為其中一件。</p> <p class="ql-block">粉彩梅竹雙燕瓶</p> <p class="ql-block">青花夜宴桃李園圖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 (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天藍釉菊瓣尊</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人吉樣紋扁壺</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牛彩海水團花紋天球瓶</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乾隆南巡圖》第一卷之“前門街市”(復制品)</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徐揚繪</p><p class="ql-block">《乾隆南巡圖》是描繪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歷史畫卷。圖卷由宮廷畫師徐揚奉命以“御制詩意為圖”,共十二卷。圖卷以中國畫傳統(tǒng)的寫實手法和藝術特色描繪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陵和游覽湖山名勝的情景,同時也描繪了錦繡江山和士農(nóng)工商、官民人等的風情世態(tài)。</p><p class="ql-block">第一卷“啟蹕京師”描繪的是乾隆帝自乾清門啟鑾,出正陽門,右轉沿西河沿大街西行,過宣武門,出廣寧(安)門,經(jīng)宛平縣拱極城,至盧溝橋,再過長新(辛)店,前往良鄉(xiāng)縣黃新莊行宮的情景。畫面上店鋪林立、招幌滿目、人來人往,展現(xiàn)了當時北京城商業(yè)的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松石綠釉梅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鏤空轉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窯變石榴尊</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黃地琺瑯彩花卉紋碗</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永源茂記”青花人物碗</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出口的瓷器中,有的標有出品者的名號,“永源茂記”瓷器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p> <p class="ql-block">青花樓閣圓盤</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清代外銷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長97.7厘米</p><p class="ql-block">鋼質腰刀,手柄為青玉質地,上嵌有金絲與寶石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據(jù)其上所系羊皮標簽可知,這把腰刀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 年)馬嘎爾尼率領英國使團來華時呈送給乾隆帝的禮物之一。為了取得在中國的商務利益與外交利益,公元1792年英國派造以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借為祝賀乾隆帝八十三歲萬壽節(jié),攜原禮、乘艦船前來中國。在經(jīng)過九個月的沒長航行后,馬嘎爾尼使團抵達廣州,并北上京城。隨后,使團主要成員赴承德避署山莊謁見乾隆帝,發(fā)生了著名的“禮儀之爭”。“禮儀之爭”雖最終化解,然英使團打開中國貿易大門的愿望落空。中國錯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機遇。四十余年后,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清朝早已腐朽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蒙古刀具</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鄂倫春族壓花樺皮盒</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達斡爾族繡花煙荷包(左)</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抹紅蓮花紋瓷瓶(右)</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鎮(zhèn)民窯燒造,專為藏族人民插花供佛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族龍柄銅執(zhí)壺</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少數(shù)民族煙袋</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圓銅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木雕牧童騎牛像</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黃料夔紋詩句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剔紅百子寶盒</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蓋內金楷書“百子寶盒”,內盒底有“乾隆年制”款。</p> <p class="ql-block">青玉六蜻蜓環(huán)耳雙聯(lián)洗</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云龍紋瓷管筆</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圓明園鋪首</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占據(jù)了北京的皇家園林國明園,肆無忌憚地劫掠園中珍寶,并燒毀了國明園,此鋪首為圓明園劫后透物,上鑄有銘文“圓明園長春園玉玲球館陶嘉書屋”“乾隆造辦處,康午年(1750年)制”。</p> <p class="ql-block">《開天主教禁紀略》稿本</p><p class="ql-block">晚清 翁同龢著</p><p class="ql-block">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簽訂,法國傳教士獲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的權利。依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其他國家的傳教士也獲得了同等權利。這是道光年間常熟翁氏所藏《開天主教禁紀略》稿本,記錄中國開放教禁的經(jīng)過。</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宮,屬孝端皇后的鳳冠。 鳳冠前部飾有九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八只點翠金鳳,后部也有一金鳳,共九龍九鳳。高48.5厘米、重2320克。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絲帛制成,采用了花絲、點翠、鑲嵌、穿系等工藝,冠上共嵌未經(jīng)加工的天然紅寶石百余粒,出土于定陵,共鑲嵌4414顆珍珠,115塊天然寶石!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金翠交輝,富麗堂皇,顯示出了明中后期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化水平,是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的鳳冠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里唯一需要排隊參觀的文物!我本想近距離去觀看,但因有上百人在排隊,最后還是決定放棄了,遠遠用手機長焦鏡頭從側面拍了幾張鳳冠照片。</p><p class="ql-block">國博以這頂鳳冠為靈感,設計了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包括冰箱貼和梳妝鏡等等。其中,冰箱貼有兩款,一款為木質,一款為金屬,它們都以明孝端皇后的鳳冠為設計原型,制作的非常精美。鳳冠的冰箱貼我還是下決心排大隊買了。</p><p class="ql-block">國博的13款國寶紋樣的咖啡,我毫不猶豫選了鳳冠圖案的,九龍九鳳冠拉花的咖啡也喝到了。心滿意足,完美收官!</p> <p class="ql-block">2025.01.07</p><p class="ql-block">手機拍攝(文字說明來源于展館內介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秭归县|
桦甸市|
玉环县|
陇西县|
包头市|
武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珠海市|
甘德县|
宜兴市|
栖霞市|
余江县|
宁乡县|
甘南县|
华蓥市|
平和县|
睢宁县|
五家渠市|
白银市|
松溪县|
武强县|
托里县|
荣昌县|
夏津县|
土默特左旗|
察哈|
名山县|
仙桃市|
宁武县|
麟游县|
邵阳市|
二连浩特市|
达州市|
通辽市|
德钦县|
龙门县|
达州市|
濮阳县|
财经|
韶关市|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