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兩周內(nèi)二進國博觀古代中國第七部分展:遼宋夏金元時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聲音。從雄偉壯麗的大唐盛世走來,宋的時代主題顯然有所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從公元10世紀開始,中國逐漸形成了新的格局。漢族建立的宋統(tǒng)治了從黃河中下游流域直至南海的地區(qū),后被迫退縮到江淮以南,但始終在經(jīng)濟、文化方面居于核心地位。北方的契丹、黨項和女真先后建立了遼、夏和金政權,西南有吐蕃和大理。13世紀蒙古族興起后,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對峙的局面,實現(xiàn)了大統(tǒng)一。西藏等地區(qū)成為中國版圖中新的組成部分。四百余年間,雖然戰(zhàn)亂不絕,但各民族間的交流持續(xù)不斷,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交流也非常密切。</p> <p class="ql-block">佛宮寺釋迦塔(模型)</p><p class="ql-block">據(jù)山西應縣佛宮寺塔復制</p><p class="ql-block">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始建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木塔。塔為樓閣式,純木結構、無釘無鉚,高約67米,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該塔結構復雜,輪廓優(yōu)美,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技術的高超技巧。全塔采用的斗棋式樣有60多種,在塔的暗層內(nèi),在內(nèi)外槽柱間,使用了斜撐、梁和短柱,由此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以提高其抗彎剪的能力,增加了整個塔身的穩(wěn)定性。另外,在塔中塑像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遼代刻經(jīng)、寫經(jīng)和木板套色絹質(zhì)佛像畫等珍貴文物,是體現(xiàn)遼代佛教傳播、藏經(jīng)雕印技術的珍貴實物。</p> <p class="ql-block">遼正慧大師舍利塔小石碑</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1125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河北淶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銀鞍橋飾(復制品)</p><p class="ql-block">遼 (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原件1954年內(nèi)蒙古赤峰遼射馬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拱圣下七都虞候朱記”青銅印</p><p class="ql-block">北宋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右)</p><p class="ql-block">此印為北宋禁軍“拱圣”軍中都處候的印信。神衛(wèi)左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記”青銅印</p><p class="ql-block">北宋 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左)</p><p class="ql-block">此印為北宋禁軍“神衛(wèi)”左廂所轉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的印信。</p> <p class="ql-block">北宋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為防止藩鎮(zhèn)割據(jù)重演,統(tǒng)治者把地方的軍權、用人權、財權、司法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p><p class="ql-block">面對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一批有憂患意識的士大夫發(fā)起了改革。公元1127年,北宋為金所滅。</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首領”青銅印</p><p class="ql-block">西夏 乾祐六年 (公元1175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寧夏同心縣出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銅腰牌</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牌上刻有姓名和職務,通過關卡時作為身份證明。</p> <p class="ql-block">西夏錢幣</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 1038年一1227年)</p><p class="ql-block">西夏錢幣仿中原之制,以方孔圓錢為形,小平、折二兼有,以小平為主。西夏十帝先后禱造錢幣 14種,均為年號錢,包括西夏文福圣寶錢(一說為稟德寶錢)、西夏文大安寶錢和漢文大安通寶、西夏文貞觀寶錢、漢文元德通寶和重寶、漢文大德通寶、漢文天盛元寶銅和鐵錢、西夏文乾祐寶錢銅、鐵錢和漢文乾祐元寶銅、鐵錢、西夏文天慶寶錢和漢文天慶元寶、漢文皇建元寶、漢文光定元寶。</p><p class="ql-block">以有文獻記載的天盛年間設立“通濟監(jiān)”鑄錢為分界線,西夏鑄幣呈現(xiàn)兩種明顯特點:通濟監(jiān)設立以前,鑄幣稀少,工藝較粗糙,錢體略小;通濟監(jiān)設立以后,錢幣緣郭規(guī)整,布局得當,字體秀麗,鑄造精工,出土數(shù)量增多。不過西夏雖持續(xù)鑄幣,境內(nèi)流通錢幣仍以宋錢為主,西夏錢幣的鑄造更多作為西夏王朝獨立的象征,或用以賞賜官員、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敕燃馬牌”青銅敕牌</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這件敕牌是西夏使者傳遞緊急文書、命令時的身份憑證。由兩片圓形青銅牌組成,可相扣校驗。上端附扁方形提鈕。一青銅牌刻回曲花卉紋,邊緣有西夏文“救”字,另一青銅牌刻西夏文“敕燃馬牌”,意為“敕令驛馬晝夜疾馳”。</p><p class="ql-block">目前已見的西夏符牌有二十多面,多為傳世品,大體可分三類:1、“救燃馬牌”。2、“防守待命”牌,均為圓形,正面是西夏文“防守待命”,背面為佩戴者西夏文名,是西夏軍營中守御者的標志。3、“內(nèi)宿待命”牌,多為長方鏟形,可懸佩,正面文字為西夏文“內(nèi)宿待命”,背面為西夏人名或“番號”,是宮內(nèi)宿衛(wèi)人員身份的證明。</p> <p class="ql-block">列鞢</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黑龍江綏濱出土</p><p class="ql-block">這是女真貴族腰間佩帶的豪華飾品,出土時由數(shù)層絲綢包裹。整器由金、銀、玉石、瑪瑙制成,上部一鎏金銀盒下綴長方體金飾,內(nèi)鑲兩塊紅瑪瑙。金飾兩側各系一串瑪瑙珠。金飾下方用黃絲線綴一水晶球,球上下兩端置鎏金銀花托,下方為一水滴狀玉飾。兩串瑪瑙珠下方各與兩片上下疊置的長方形玉條兩端相連。玉條下一梭形玉飾,下綴15顆紅瑪瑙珠。整個物件做工精細,用材珍貴。</p><p class="ql-block">據(jù)《金史》記載,昭祖石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曾祖父)劫掠他部財產(chǎn)后,為報叔父謝里忽此前的救命之恩,私自留下一件金列鞢前去贈送。可見列蝶在當時為女真貴族的珍貴之物。</p> <p class="ql-block">綠釉鴟吻</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出土</p><p class="ql-block">這是股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呈龍首魚身狀。黨項族是我國古代西北民族,屬羌族的一支。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吳建立西夏政權。現(xiàn)位于賀蘭山東麓的西夏陵就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們的墓地,內(nèi)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 余座、陵邑1處。西夏陵出土鴟吻有琉璃、灰陶兩種,造型與此同。漢以前宮殿的正脊兩端高高翹起,似鳳鳥展翅,名“鴟尾”;唐代鴟尾造型逐漸突出吻部,張開大口吞咬屋脊,多名“鴟吻”。宋代龍首魚身、張口吞脊的鴟吻形象被固定下來。西夏陵出土鴟吻與同一時期河北薊縣獨樂寺遼代山門鴟吻、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金代北鴟吻均屬同一類型。</p> <p class="ql-block">《女真進士提名碑拓片</p><p class="ql-block">金 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興四將圖》(復制品)</p><p class="ql-block">傳南宋 劉松年 繪</p><p class="ql-block">北宋被金攻滅后,康王趙構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多次南下,宋朝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遇制了金兵南侵,最終雙方訂立和議,以淮河至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一線為界,形成了宋金長期對峙的局面,歷史上稱為宋室的“中興”。宋室南渡之后,朝中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戰(zhàn)功最為卓著,他們在抵抗金兵、保衛(wèi)南宋政權中發(fā)揮重大作用,被譽為“中興四將”。此圖繪南宋中興四將全身立像,畫中主要人物從右至左依次為“劉鄜王光世”、“韓蘄王世忠”、“張循王俊”、“岳鄂王飛”。</p> <p class="ql-block">秦檜鐵跪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原在北京市崇文門外精忠廟</p><p class="ql-block">秦檜(公元1090-1155年),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宋初年權臣。秦松全力主張與金議和,于公元1141年幫助宋高宗解除了韓世忠、岳飛等抗金將領的兵權,又用“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父子,此后推動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p> <p class="ql-block">“白蘭王印”鎏金青銅印(復制品)</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原件藏西藏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是公元1326年泰定帝封西藏貴族瑣南藏下為白蘭王的印信。</p> <p class="ql-block">褐釉雞冠壺</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一1125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北京市復興門外出土</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花扁壺</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寧夏海原征集</p><p class="ql-block">這類瓷扁壺在西夏瓷器中比較常見,也最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鈞窯玫瑰紫釉花盆</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中心窯址位于鈞州(今河南禹州一帶)而得名。釣窯瓷器屬于青瓷系,以釉色綺麗多變聞名,有的具有蛋白石一樣的光澤和青色,有的在燒制過程中利用還原銅的呈色作用而產(chǎn)生出紫紅釉色,自然暈散成斑或滿布全體,變化莫測,妙趣無窮。北宋鈞窯有各式花盆、洗、爐、尊、缽等器,有些是專為宮廷燒造的。</p> <p class="ql-block">耀州窯青釉刻花萊菔尊</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耀州窯址位于今陜西省銅川市,始燒于唐代,北宋末年進入鼎盛期,青瓷是其最重要的產(chǎn)品,兼燒白釉、黑釉,以其優(yōu)美的地方風格,取材廣泛的刻花、劃花、印花以及純熟的技巧而聞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青銅秤錘</p><p class="ql-block">元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p> <p class="ql-block">官窯青釉貫耳瓶</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宋代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受宋代仿古、復古風氣的影響,不少官窯瓷器是仿周、秦、漢古銅器、玉器的樣式制作的仿古陳設品。這件官窯貫耳瓶的造型模仿自古代青銅器投壺,端莊古樸,釉色粉青,釉質(zhì)晶瑩、溫潤如玉,布滿冰裂紋,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汝窯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龍泉窯青釉弦紋貫耳壺</p><p class="ql-block">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壺仿自青銅投壺造型。侈口,長頸,圓腹,頸兩側附貫耳,通身施青釉。龍泉窯位于今浙江龍泉境內(nèi),貫耳壺是龍泉窯中常見的一種造型,除傳世品之外,出土器物中也有發(fā)現(xiàn)。南宋晚期,龍泉窯燒制出青瓷的代表作品——粉青釉、梅子青釉器,釉色柔和淡雅,質(zhì)如青玉。</p> <p class="ql-block">官窯粉青釉三足爐</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爐為官窯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頸,圓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滿裂紋,釉色晶瑩透明,富有光澤。</p><p class="ql-block">爐是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時期青銅鼎樣式制作的,是北宋未期出現(xiàn)的復古風氣的產(chǎn)物。</p> <p class="ql-block">五大名窯:</p><p class="ql-block">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鉤窯被后世營為宋代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哥窯相傳由南宋章氏兄弟中的哥哥創(chuàng)立,確切密址目前不詳。汝窯因位于宋代汝州而得名,在北宋末年專為宮廷燒制瓷器,傳世作品極少。定密創(chuàng)燒于唐朝后期,因位于定州(今河北曲陽)而得名。釣窯位于今河南禹縣,其中鈞臺八卦洞窯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窯,專門燒造宮廷陳設器。</p> <p class="ql-block">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哥窯魚耳爐</p><p class="ql-block">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爐為仿古器。口微侈,束頸,魚形耳,鼓腹,圈足,通體米黃色,釉色柔和潤澤,布滿開片,金絲鐵線,是傳世哥窯的代表器物。</p><p class="ql-block">哥窯窯址和性質(zhì)不詳,目前傳世哥窯瓷器為數(shù)不多,且多源自清宮舊藏,收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碗和罐等。</p> <p class="ql-block">定窯白釉劃花蓮瓣紋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宋代其他名窯:</p><p class="ql-block">在五大名窯之外,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榆次窯等名窯也具有很大的影響。龍泉窯建立于南宋晚期,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它是在越窯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又吸取了甌窯(窯址在今浙江溫州)、贅窯(窯址在今浙江金華)的傳統(tǒng)風格;耀州窯位于今陜西省銅川市,始燒于唐代,北宋末年進入鼎盛期;磁州窯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境內(nèi),隋代時已開始生產(chǎn)青瓷,宋代時工藝達到了高峰;吉州窯因位于古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而得名,吉州窯燒制瓷器始于唐末,至南宋達到鼎盛;榆次窯是北方民窯,位于今山西太原孟家井,金、元兩代最為興盛。</p><p class="ql-block">金滅北宋后,原北宋統(tǒng)治區(qū)內(nèi)的許多名窯繼續(xù)生產(chǎn),制瓷業(yè)也成為金代較為發(fā)達的手工業(yè)之一。</p> <p class="ql-block">龍泉窯粉青釉凸花葫蘆瓶</p><p class="ql-block">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龍泉窯因中心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它是在越窯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又吸取了甌窯(窯址在今浙江溫州)、婺窯(窯址在今浙江金華)的傳統(tǒng)風格,經(jīng)過1200多年時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窯系,統(tǒng)稱“龍泉窯”。宋代龍泉窯胎骨白色,釉汁透明,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為著名。葫蘆瓶是南宋后期龍泉窯創(chuàng)新品種之一,造型新穎。這件凸花葫蘆瓶通體施粉青釉,瓶身上下部位都堆貼纏枝花卉,紋路凸起處因流釉而顯出胎質(zhì)的白痕,俗稱“出筋”。</p> <p class="ql-block">“張?zhí)┰臁毕?lt;/p><p class="ql-block">金 大安二年(公元1201年)</p><p class="ql-block">此洗外壁有楷書“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張?zhí)┰臁弊謽印?lt;/p> <p class="ql-block">榆次窯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三色荷花瓷枕</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吉州窯玳瑁釉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吉州窯因位于古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而得名。吉州窯燒制瓷器始于唐末,至南宋以黑釉瓷居多,也有白瓷和青瓷。其中以黑釉器釉色變化最為豐富,形成如玳瑁釉、樹葉紋、剪繪、剔劃花紋、黑釉褐班、白斑及藍斑等各具特點的釉色。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時添加一止火焙燒,不同顏色的釉層在高溫下相互浸潤,燒成后淡黃釉色在黑釉底色襯托下呈現(xiàn)出玳瑁E 釉,是吉州窯的主要品種之一。</p> <p class="ql-block">綠釉鳳首瓶</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50年遼寧義縣清河門蕭慎微祖墓群2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黃釉長頸瓶</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1125年)</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刻牡丹紋經(jīng)瓶</p><p class="ql-block">西夏 (公元1038年-122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印花游魚海棠式長盤 </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 </p><p class="ql-block">1959年內(nèi)蒙古寧城遼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長盤形如海棠花,先施白色化妝土,再施黃、白、綠三色釉。盤底落花游魚。釉色瑩澈,是遼三彩器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遼三彩是在唐宋時期三彩工藝基礎上燒成的多彩低溫釉陶。制作工藝可分兩種:粗胎質(zhì)松軟,呈紅色,釉色昏暗混濁不透明,一般施釉不到底,釉層容易剝落;細胎質(zhì)細膩,呈淡紅色,施釉講究,釉色嬌艷明亮,工藝可同唐三彩媲美。釉色以黃、綠、白為主基調(diào),裝飾手法以印花、刻花、劃花、浮雕為主。紋飾以花卉紋為主,還有蝴蝶、魚、仙鶴等動物紋和水波紋、勾云紋等,圖案布局嚴謹,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與時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玳瑁釉瓷枕</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印牡丹紋盤</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侍女石刻</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侍女館高醫(yī),臉龐圓潤,眼角上翹,面帶微笑。內(nèi)著抹胸,外著交領窄袖長服,序帶系腰垂于身前,體態(tài)豐滿。袖手于胸前,神態(tài)恭敬謙和。</p> <p class="ql-block">伎樂石刻</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樂女梳高醬,靜上編與飾,方額,身著圓領寬袖長袍,解出內(nèi)衣衣領,腰際系帶,是登尖鞋。左臂環(huán)抱一扁戲,右手舉她欲擊,神態(tài)確容,舉止優(yōu)雅,仿佛正要為主人和賓客演數(shù)一曲。</p><p class="ql-block">宋元時期,常以扁放與笛、拍板配合,或器樂合奏,或為說唱伎藝、雜要蹴鞠伴奏。</p> <p class="ql-block">持扇侍女石刻</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侍女頭縮雙髾,著及地長裙,露出雙足尖,外著窄袖背子,兩倒開視,雙襟微散。面相豐滿、圓潤,嘴角微帶笑意。左手持扇,右手向后攏發(fā),體態(tài)秀麗端生,人物神態(tài)、姿勢雕刻細膩精致。團扇見于文獻記載要早到西漢時期,史籍中稱之為宮扇、紈扇、合歡扇等。宋代制扇業(yè)十分興盛,南宋時已遠銷海外。團扇還是書畫藝術品,北宋菁名的書畫家蘇軾就有“題扇”、“畫扇”的故事留傳后世。</p> <p class="ql-block">雙鳳麒麟紋石雕</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66年北京市樺皮廠西部明城墻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該石雕兩面主體使用了四連弧的開光裝飾形式,中以纏枝紋襯托雙風戲珠圖案。雙風頭如錦雞、嘴如鸚鵡、身如鴛鴦、翅如大鵬等體征都一致,但有兩處不同:一處是下方的鳳頭上有像靈芝一樣的冠和縷東狀的頸羽,而另一只沒有,第二處是下方的鳳有五條浪草紋尾羽,而上方的鳳是卷草紋尾羽,這應該是雄性和難性的區(qū)別。開光之下是兩只追逐嬉閣的麒麟,背景是海濤紋。石雕兩側以繼枝紋為裝飾。這件石雕布局美觀大氣、手法姻熟自然,是元代石刻藝術中的精品,應該是元大都皇宮或者皇家園林內(nèi)的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銀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孔廟舊基元代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瓶帶蓋,敞口,細頸,垂腹,頸、腹部過渡比較明顯,圈足內(nèi)刻有“至順癸酉”、“廬州丁鋪”、“章仲英造”字樣。標明這件銀瓶是由廬州(今安徽合肥)丁家店鋪的工匠章仲英制作的。</p><p class="ql-block">玉壺春瓶,也叫玉壺春壺,得名可能來自某種名為“玉壺春”酒的酒瓶形狀,其外觀樣式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定型于宋代。早期的玉壺春瓶多為瓷器,到了元代,出現(xiàn)了許多由金、銀制成的玉壺春瓶。元代是玉壺春瓶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造型種類豐富,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明清各種玉壺春瓶造型幾乎都能在元代找到原型。從元代開始,玉壺春瓶由實用的酒器向明清時期的陳設器轉變。</p> <p class="ql-block">銀馬盂</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p> <p class="ql-block">八棱鏨花銀注子、溫碗</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酒注子、溫碗</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江蘇鎮(zhèn)江出土</p><p class="ql-block">這是一組盛倒酒、溫酒的用具。酒注子直頸,帶蓋,弓形柄,細長流,圓肩,鼓腹,腹部刻蓮瓣紋,器身似含苞待放蓮花。溫碗敞口,高圈足,腹部刻蓮瓣紋,似盛開的蓮花。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顯青,為景德鎮(zhèn)青白釉瓷器。這套器具是宋代日用飲酒器皿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酒注子、溫碗兩種器物配套使用,二者器形協(xié)調(diào)一致,如瓜棱形酒注子必配以瓜棱形溫碗,蓮瓣紋酒注子必配以蓮瓣紋溫碗,使用時將酒注子置于溫碗中,溫碗內(nèi)盛熱水用以溫酒。宋代南方瓷窯普遍燒制酒注子、溫碗,其中以景德鎮(zhèn)制品最為精美。</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瓣蓮花口銀杯</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出土</p> <p class="ql-block">銀馬勺</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p><p class="ql-block">銀馬盂</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p> <p class="ql-block">婦女滌器雕磚(左)</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傳河南偃師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國的飲茶之風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飲茶方式與唐代有所變化,點茶法替代煎茶法成為當時的主要方法。其做法是將研細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沖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diào)勻,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或茶匙環(huán)回擊拂,待茶末與水充分溶合即可飲用。宋代茶具與唐代大致一樣,主要有茶碾、茶羅、茶盞和茶瓶等。但茶瓶為便于點茶而流部加長,口部圓峻,器身與器頸增高,把手的曲線相應趨向柔和。宋代飲茶多用盞而不用碗,唐代的茶般為綠色,因此多青瓷碗與白瓷碗并重;而宋代茶色尚白,宋人為評比茶的品質(zhì),在士大夫中興起“斗茶”之風,因此多用黑釉茶盞,便于對比和斗茶。滌器雕磚表現(xiàn)一位婦女立于套有桌圍的長桌前清拭茶具的場景,桌上放置帶荷葉蓋的罐子、茶匙、茶托與苶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婦女斫鲙(kuài) 雕磚(右)</p><p class="ql-block">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傳河南偃師出土</p><p class="ql-block">該雕磚表現(xiàn)一位婦女剖魚做飯的場景,她腰系寬大的斜格紋圍裙,挽起袖子,露出多圈套鐲,身前的高木方桌上有廚刀和菜墩,墩上1條大魚,鼓腮動鰭,栩栩如生,還有3條小魚用柳枝串起,正待清洗。婦女足邊有一盆,水波蕩漾。桌旁有一個方形火爐,爐火熊熊,爐上有鍋,鍋中水在沸騰,表示即將煮魚。構圖生動,線條流暢,生活氣息濃厚。</p> <p class="ql-block">花瓣形漆盒</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江蘇無錫出土</p> <p class="ql-block">葵瓣漆碗</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湖北武漢出土</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漆碗</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鱗紋銀壺</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內(nèi)蒙古赤峰遼駙馬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件銀壺腹部中間飾帶狀紋,上下布滿魚鱗紋,肩部前后鼻鈕接弓形提梁。壺蓋中部隆起,有鈕,上套鏈連接提梁。此銀壺造型優(yōu)美,說明當時契丹族的金銀器制作工藝已經(jīng)達到相當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我國北方草原地區(qū)早在夏商時期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金銀器,經(jīng)過東胡、匈奴、鮮卑、烏桓、突厥等民族的繼承發(fā)展,到契丹族建立遼政權后,達到了金銀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已發(fā)現(xiàn)的遼代金銀器涵蓋了契丹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遼代早期金銀器受唐代金銀器工藝的影響,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本民族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金銀器發(fā)展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鎏金鹿紋銀雞冠壺</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內(nèi)蒙古赤峰出土</p> <p class="ql-block">“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青銅版</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這塊青鋼版是用來印刷廣告的,甲版上方標明店請字號“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向刻有一幅“自兔編</p><p class="ql-block">藥圖”,圖案兩側注明“以門前自兔兒為此”,圖案下方悲廣告園;“收買上:等鋼者,造功夫細針。不以心</p><p class="ql-block">院使川,口口興暖,圳有加德,清記門。”這是現(xiàn)存蒙?有大商品宣傳廣告的實物。</p><p class="ql-block">宋代城市人幾眾多,大都市人口在百萬左右,小等皎市人口在十萬以上,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同時城市打破了市、坊限制,市場交從無處不在,商品經(jīng)詩空前話躍,各類商店和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同行間的瓷個日益激烈,不少害鋪為了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相牌和廣告意識濃厚。</p> <p class="ql-block">釉里紅人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以青花和釉里紅為代表的元代瓷器:</p><p class="ql-block">元代的制瓷校術和裝飾藝術都達到了新的高度,用釉下彩投術瓷制的青花和釉里紅瓷器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私的富是元朝時餐地鎮(zhèn)使制官府定制黨器的一個窗口,因許多成品上有“樞府”二字得名,元代龍息窗的地位更加突出,影響浙江、福建、江香等地關能業(yè)形成特有的青黨密系,產(chǎn)晶遠銷到東亞、東事,網(wǎng)檢伯各國,</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龍紋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青花是一種釉下彩瓷器,它用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繪畫,然后在上面施以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成品呈現(xiàn)藍色花紋。這種技術始見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以青花為代表的釉下彩瓷器大量燒制成功,是中國瓷器發(fā)展史的一個里程碑。</p><p class="ql-block">青花瓷器的色彩得到蒙古統(tǒng)治者以及當時西亞、中亞伊斯蘭國家和地區(qū)市場的喜好,在元代迅速發(fā)展,不僅在國內(nèi)廣泛流行,也成為最受歡迎的外銷瓷品種之一。</p> <p class="ql-block">樞府窯瓷盤</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后期,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瓷器出現(xiàn)了新品種,其特征是胎體較為厚重,使用模壓印花圖案進行裝飾,釉色如同鵝卵發(fā)白且略帶青色,較考究的成品往往帶有相對的“樞”、“府”二字,“樞府”是“樞密院”的簡稱,這種瓷器通常被稱作樞府瓷,或者卵白釉瓷。樞府瓷根據(jù)質(zhì)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貢品,最為精致,專門供給宮廷,作為皇家祭器或者日常使用。二是公用瓷,由官府定制,有“樞”、“府”字樣的就屬于此類,根據(jù)定制者不同,也有印其他字的。三是商品瓷,模仿有“樞”、“府”字樣的器物,質(zhì)量較為粗糙,但是價格便宜,大量行銷海內(nèi)外。</p> <p class="ql-block">青花蕉葉紋觚</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鈞窯天青釉桃形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鈞窯鏤空座四獸面雙螭耳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 <p class="ql-block">龍泉窯青釉纏枝牡丹紋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白釉黑花嬰戲圖罐</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出土</p><p class="ql-block">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窯址在今河北省磁縣觀臺鎮(zhèn)一帶,宋代屬磁州,故名。元代磁州窯是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其白地黑花產(chǎn)品數(shù)量眾多。在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磁州窯系產(chǎn)品占了將近一半,白地黑花瓷器又占了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p><p class="ql-block">此罐造型渾厚,罐體在白地上用黑色畫出嬰戲、花卉等圖案,繪畫手法簡練粗獷,極富民間色彩,具有磁州窯產(chǎn)品的典型風格。該嬰戲罐發(fā)現(xiàn)于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船上出水瓷器反映出元代海外貿(mào)易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木雕觀音像</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吹笛陶俑(左)</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p><p class="ql-block">擊節(jié)陶俑(右)</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p> <p class="ql-block">蹴鞠紋青銅鏡</p><p class="ql-block">宋 (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蹴鞠是中國古代一項類似于現(xiàn)代足球的運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宋代,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蹴鞠運動廣為發(fā)展流行。鞠球的制作工藝大大提高,由十至十二張牛皮縫制而成,內(nèi)充以吹氣的動物膀胱,球體很圓,容易操控,踢起來觀賞性更強;流行范圍也更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市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以蹴鞠為樂;當時還出現(xiàn)了專門的踢球組織——球社,球社有嚴格的社規(guī),教授專門的踢球技藝及道德規(guī)范;城市中還有蹴鞠愛好者專門的運動場所,一些大的宴會以及店鋪促銷等活動經(jīng)常伴有蹴鞠表演助興。</p> <p class="ql-block">銅毗盧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阿閦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填朱青玉召萬神符牌</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孝子故事磚雕</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在我國黃河流域宋、金、元墓葬中,“二十四孝”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題材用來裝飾墓室,是當時社會重孝觀念的真實體現(xiàn)。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相結合,對“二十四孝”故事的定型和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戲彩娛親 2.行擁供母 3.舍子救侄 4.哭竹生筍 5.埋兒奉母6.刻木事親 7.臥冰求鯉</p> <p class="ql-block">海船紋青銅鏡</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鏡為八出菱花形,鏡背圖案以海波紋為底,起伏的波濤中有一條桅桿高聳的海船正在行駛,船頭船尾以及船艙中的人物清晰可見。鏡鈕上方鑄有篆書銘文“煌亟昌天”四字,是祈禱保佑出海者平安的意思。帶有這種圖案和銘文的青銅鏡不僅是海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是帶有宗教色彩的祈禱用具。</p><p class="ql-block">海船乘風破浪是宋代青銅鏡的常見圖案,說明當時海上交通與貿(mào)易所占的重要地位,也表達了經(jīng)常出海的人們對于航海安全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南宋沉船“南海一號” 上發(fā)現(xiàn)的部分瓷器</p><p class="ql-block">2002年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出水</p><p class="ql-block">“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沉船。2001-2004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牽頭,抽調(diào)全國專業(yè)人員組成“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進行了4次大規(guī)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試掘工作。2007年底,“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鋪首注子</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六棱印花注子</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葉脈紋花口盤</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卉紋盤</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菊瓣紋花口盞</p> <p class="ql-block">銅壺滴漏</p><p class="ql-block">元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p><p class="ql-block">銅壺滴漏是我國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來計算時間的儀器。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銅壺滴漏。</p><p class="ql-block">整件滴漏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壺壁分別鑄太陽圖、月形圖、北斗七星圖、八卦圖。使用時四壺自上而下依次安放,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銅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使用時,日壺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層的月壺,月壺水滴入星壺,星壺上部有一個小洞,如果月壺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會從這里流出,使星壺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勻地滴水給受水壺。受水壺中的水逐漸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緩緩上升。將木箭的頂端與銅表尺上的刻度對照,以觀看時間。</p> <p class="ql-block">2025.01.07</p><p class="ql-block">手機拍攝(文字說明來源于展館內(nèi)介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苍梧县|
鄂尔多斯市|
开化县|
海伦市|
铁力市|
乌苏市|
延边|
凤凰县|
绥江县|
景谷|
满洲里市|
定南县|
高碑店市|
依兰县|
安庆市|
都昌县|
民权县|
石泉县|
洛南县|
冕宁县|
芦山县|
巴中市|
衡阳市|
汝州市|
临夏市|
策勒县|
阿合奇县|
紫阳县|
兴海县|
台中市|
彭州市|
十堰市|
镇巴县|
闽侯县|
泰来县|
泽库县|
长垣县|
芜湖县|
庆城县|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