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以為這是一首想象之作,借“秋夜長”這篇樂府舊題而鋪展,采取的手法是虛擬。這個“秋夜長”是別人的,而非自己的。你再讀“長江悲已滯”“山山黃葉飛”,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從思想上來講,我覺得是難得的——今天的少年才子恐怕沒有誰是這樣的,他忙于個人的瑣屑都還來不及,哪有閑情與時間來代言?王勃此詩中思婦身份,放在今天是哪一個角色呢?留守兒童家庭里的爺爺奶奶,外賣小哥、農民工?有哪一個像王勃那樣的才子為他們寫過一首詩、作過一篇文呢?如此,現在的社會是進步還是倒退了?恐怕留守兒童、外賣小哥、農民工根本進入不了少年才子才女們的視野,他們也不可能了解這一方面的生活;因為沒有機會,他(她)們整天忙于升學考試、考研考公忙著喝奶茶打游戲——王勃寫這首詩時大概15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篇,扣題,“秋夜長”,接著點明此夜“長”之性質——“殊未央”,漫長無盡頭。如此,就為下文思婦之行為、想法和悵怨埋伏筆做鋪墊。“未央”一詞在后世似乎成為一個好詞,可是細品來,它的源頭卻并非幸福。長夜漫漫,何時天明?天亮了,下一個下一個黑夜(秋夜)又如何捱過?為什么古詩詞中特別拈出秋天?我想,因為秋天快到一年的終結了,天氣轉涼,萬物回歸大地——遠行、出門在外的人也該回歸了——可是思婦的人卻回不來。一年將近卻不得回歸的人,在古代有幾種情況:考試、做官、經商、游學(比如李白幾次浪游,徐霞客幾次壯游)、從軍。其中古代詩詞中表現較多的是經商(這在白居易《琵琶行》和明朝以后較多些)和征夫,尤其戍卒又較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又大多從思婦的角度來發出反戰的呼聲與吶喊,當然也有主角自述的(如范仲淹《漁家傲》),此類卻少。這些詩歌讀得多了,我想也許揣摩這類作者的思想、(創作)心理還可以成為一個課題。王勃此首即是。十五歲即能寫出此作,不論思想或表現(藝術手法)都很成熟,我以為牛逼——世界上確有天才,想我15歲時懂個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夜(秋夜)那么長,就描寫一下這長長的秋夜是何景色吧。“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確實很美啊,但是這種美里藏著一種憂傷。月明,月亮是亮的;但非簡單的亮,這種亮,亮得溫和,只有用“明”字才能表達。下一個“白露”為什么不是“露白”呢?如此,上一個“明”當形容詞作為動詞用,是使動用法吧,是秋月使白露明亮(皎潔)起來,因此反射出明凈的光。月使露珠明,且反射出清光;但這里我們譯為“反射”之意,而王勃用的是“澄”字,澄澈、澄清,又是形容詞用為使動——今天還找不到這么恰當的一個詞來對應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在上,高高的天上,大的;而露在下,低低的草葉上,小的——他如何抬頭又俯首,看到了這露里的月色(或月光)?這非得有種細膩的心理與獨特的觀察角度,才得。一下子營造了一個瑩澈的世界,想來這主人公亦為一玲瓏娟秀之女子,可是這樣的人就千家萬戶獨守空房,耗盡青春——那舊時光中女性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何在?一個人的窮兵黷武,是用千百萬生命的不幸堆砌起來的(與“一將功成萬骨枯”又有何區別?那是你們看得見的,可這卻是埋沒在歷史的漫漫洪流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明白露澄清光”,這一句還看不出什么情緒,純粹只是寫景;可下一句卻似有意味,“層城綺閣遙相望”。這是眼前景,可我們卻莫名地由“遙相望”想到許多,似乎思婦與征人亦正“隔千里兮共明月”(也許后來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亦由此引出吧;它們有明月一個共同的母題)。層城,指神話中昆侖最高處。張衡《思玄賦》有“登閬風之層城兮”,此處借指高大城樓。綺閣,雕畫美麗的樓閣。“轉朱閣,低綺戶”中綺戶,即雕飾華麗之門窗。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凈的光,遠遠望著層層高樓和華麗的樓閣。是誰遠遠望著層城與綺閣呢,是思婦、抑露珠?我覺得這一句還有一種理解,即層城在一方,綺閣在一方,它們相互遙望。可,思婦望這高層與樓閣有何因?層城與綺閣遙相望又為何?是偶然,還是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句緊承上句,重復“遙相望”,形式上此為古樂府題中應有之義,內容上反復以加深寄意。這“秋夜長”中,如此委婉思緒正適合曼聲長吟、二疊三疊乃至數疊。但是,下句中“川無梁”(河上沒有橋)又如何照應上一句中“層城綺閣遙相望”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秋夜長》(王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p><p class="ql-block">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p><p class="ql-block">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p><p class="ql-block">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p><p class="ql-block">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p><p class="ql-block">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p><p class="ql-block">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并稱“初唐四杰”。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于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于華艷。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陵县|
揭西县|
梧州市|
卓资县|
芷江|
云浮市|
渑池县|
海原县|
祁门县|
佛坪县|
通许县|
印江|
克什克腾旗|
灵川县|
瑞丽市|
建平县|
阿坝|
海林市|
昆山市|
兴安盟|
光泽县|
会同县|
昭通市|
麦盖提县|
收藏|
元江|
崇明县|
淄博市|
修水县|
吴川市|
邵东县|
长寿区|
荔浦县|
团风县|
河南省|
瑞金市|
怀安县|
塘沽区|
红河县|
常德市|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