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雪巖(1823年∽1885年),名光墉,字雪巖,徽州績溪縣人,中國近代著名企業家,政治家,創辦百年字號胡慶余堂。百多年來,他亦官亦商的經歷和謀略成為人們熱衷的話題。他的為商信條是戒欺和“真不二價”。胡雪巖因資助收復新疆有功,被賞穿黃馬褂、賜紅頂戴。按清朝慣例,只有乾隆年間的鹽商有過戴紅頂子的。而戴紅頂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卻僅有胡雪巖一人,故他成為煊赫一時的“紅頂商人”。</p> <p class="ql-block">胡雪巖舊居。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營造的邸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元(1875年)竣工占地7230平方米,建筑面積5815平方米。是中國江南地區晚清私家豪宅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從建筑還是從室內家具的陳設,用料之考究,都堪稱清末中國巨商第一豪宅。</p> <p class="ql-block">舊居為典型的清末建筑群,總體布局一改中國傳統建筑的居住型庭院與園林型庭院并列結合的方式,將居住庭院中的功能對外部分——廳堂單獨強調出來,以轎廳、照廳、正廳、東四面廳、西四面廳結合成一條嚴格對稱的廳堂軸線,作為整個建筑群的主軸。西側為園林部分,名曰“芝園”,因傳說此園出自名師尹芝之手而得名。東側為內宅部分,亦穿插山、池、小園。主軸線與內宅軸線之間由下房、廚房、走廊、門房組成一條附屬用房附軸線。形成“西園、中廳、東宅”的總體結構。</p> <p class="ql-block">中軸區是以轎廳、正廳(百獅樓)、東西四面廳為主的禮儀活動區。轎廳上方正中懸掛同治皇帝御書“勉善成榮”匾額。正廳是中軸區的主體建筑,也是胡府最主要的建筑。一層是重大節日和紅白喜事時所使用的大禮堂,也是接待、宴饗貴賓時的大廳;二層為胡雪巖、胡母及原配夫人的臥室。中軸建筑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方式和禮制,于莊重、宏敞、精麗而整潔的同時,又打破陳規,在其建筑規劃、構件中,出現了不少非對稱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東部是典型的居住式庭院,由和樂堂、清雅堂、鴛鴦廳、楠木廳、融冬院、頤夏院等組成。清雅堂一層是宴請至親好友的內眷廳堂,二層是胡雪巖子女居住的地方。和樂堂為胡府內最大的建筑,一層是胡雪巖的琴棋書畫休閑之處,樓上為姨太太住房。楠木廳是胡府內的主要建筑之一,建筑宏敞精麗。因其用材特殊,即使炎炎夏日,廳內亦頗為涼爽。</p> <p class="ql-block">西區為獨立的園林——芝園,主要由水池、大假山、延碧堂、洗秋院、影憐院、四照閣、冷香院和東、西長廊等建筑組成。這是全宅的精華所在。該園林由晚清造園名家尹芝設計,可謂集江浙園林之精華,有“擘飛來峰之一支,似獅子林縮本”之美譽。園內亭臺樓閣,回廊曲橋,假山同池,錯落有致。整座建筑用料、裝修都十分考究,雕刻細膩精致,色彩絢麗多姿,宛如一座民間珍寶館,被稱為“江南第一豪宅”。</p> <p class="ql-block">胡雪巖舊居的建筑布局充分考慮園林環境的需要,體現出建筑的實用性與空間布局的統一。其建筑材料大量選用紫檀、酸枝、銀杏、南洋杉、花梨和中國櫸等名貴木材,木雕、磚雕、石雕、灰塑及彩繪皆美輪美奐。 在木質的天然色彩中,建筑中加入十數噸的銅鑄件和彩色西洋玻璃做裝飾,中西合璧,古樸而不乏情趣,真正達到了無品不精,有形皆麗。</p> <p class="ql-block">布局嚴謹,規模龐大?!肮廛确e富,營第宅園囿,所植松石花木,備極奇珍,姬妾成群,筑十三樓以貯之,意頗驕奢自恣焉”,這是胡雪巖舊居的真實寫照,其中筑有亭十三、廳堂十二、閣一、樓三、連廊十二、附屬用房六、橋四、假山四、園池四、水井三口。建筑平面有正方、長方、多邊、扇形、曲尺等多種形式,屋頂形式亦有硬山、懸山、歇山、攢尖等各異形態,幾乎包括了中國小式建筑所有的建筑構造方法。</p> <p class="ql-block">西軸芝園為全宅主要花園,園內亭、臺、樓、閣、軒、廳無一不備,園雖小而不覺擁擠,建筑雖多而不覺繁亂。每一建筑均臨水、面水、貼水、依水而筑,以水面為中心,互相對峙?;乩?、曲橋相擁,高閣、廳臺臨風;亭、榭、軒、廊互為對景,假山洞壑幽深曲折。這種布局方式有效緩解了面積狹小之不足,使空間變得舒朗而散逸多姿,呈多角度、多層次全面展開。建筑均有意錯位布置,樹影婆娑,光影相疊,虛實相間,意韻無窮,深得“處處鄰需,方方側景”之真諦。山石林木配置大膽運用疏密對比的原則,北疏南密。南端遍置山石造成“千巖萬壑”的山林氣氛;其間人工溶洞空間高敞,規模之大,國內罕有。中間廳堂軸線,則層層推進,嚴格對稱,于軸線最末之東、西四面廳側置小園,點綴以曲亭、回廊、假山、水池,活潑自然,有效地減少了中心對稱的呆板。</p> <p class="ql-block">莊重、氣派不失靈活,富麗、典雅極具匠心。東軸線為內宅部分,建筑龐大,布局因地制宜,朝向不拘一格。園庭嵌套,院院相連;于墻邊、院角盡點假山、水池,極盡“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多方勝景,咫尺山林”之能事。該部分采用不分主次的靈活并列狀態,一改多數宅第主從式串聯并列的形式,形成小組中無主次的均等組織方式。這種組合方式在故宮的“六宮、五所”布局中可見,在民居中亦有所見,但在大型官商住宅中卻是鮮見。</p> <p class="ql-block">此外,中軸線與東軸線之間增加了一條附軸線,安排附屬用房,除了滿足合理的功能需要外,特地在該軸線上安排了一條三米寬的廊,形成全開敞的內外互相滲透的空間,做一個有意的引導。中軸線上與之聯系的照廳亦是無門無窗的全開敞建筑,也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的空間關系。</p> <p class="ql-block">至東軸線側,先通過一條縱向廊子,再至花廳一、二對稱布局,立即將橫向的軸線關系強調出來。橫向相連的建筑全部開敞,弱化了建筑之間的轉換感,使空間互相滲透結合,渾然一體,既有效地加強橫向的聯系,又使空間靈活多變。各種活潑“導引線”的利用將空間交叉融匯,把各種串連式散點組合在一起,正是園中有院,院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連廊貫通,在整個宅院中行走真可以做到“雨天不濕鞋”了。</p> <p class="ql-block">“無品不精,有形皆麗”每一幢建筑皆精工細致,雕刻精美。大到柱、梁構架,小到柱頭、五金皆設計精致。建筑用材極其考究,以紅木、楠木、花梨木、紫檀木、南洋杉等高檔木材造就。五金件多以銅制,雨水管亦用銅材鈑制,體現了胡氏“采辦務真,修制務嚴”的信條。裝飾雖繁多,但絕無紛亂之感;題材多樣、圖案統一,但又不失靈活變化。木雕、石雕、灰塑、彩繪的工藝美輪美奐,使整個建筑群宛如一座民間工藝的精品宮。</p> <p class="ql-block">各種“軒”的靈活運用也是胡宅建筑的一大特色,或高或低,或長或短,或用于檐下,或用作廳堂天花,真是無屋不起“軒”。軒的做法變化多端,有菱角軒、船蓬軒、一枝香軒、弓形軒等多種形式,尤以菱角軒、弓形軒使用最多。軒的廣泛使用使得建筑室內空間更加高爽,再加之與柱、梁等承重構件結合較好,整個建筑群建筑內部顯得精致、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官商結合的審美情趣。胡雪巖首先是一個商人,而且是一個少年貧困,后來發家致富的“暴發戶”式的商人。他一方面想充分顯示其財富,另一方面又想附庸風雅;想擺“闊”,又不想顯“俗”。其次,胡雪巖又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虛官;因此,他在巴結官僚的同時又想處處顯示與其它商人的不同。這種心理和社會價值觀念充分地體現在胡宅的建筑中,因而出現了某些現存建筑裝飾過分繁瑣、堆砌;部分建筑高度人為拔高而造成比例關系失調的弊病。</p> <p class="ql-block">紅木廳(延碧堂)遺跡:位于正廳(百獅樓)遺跡的西面。經清理,屋內基礎受嚴重破壞已無存,但其用青石板側砌包邊的輪廓尚存,高出地面55厘米。東西長12.45米,南北寬10.75米。在包邊的青石板上雕刻有鹿紋、鶴紋、麒麟紋、纏枝紋等組合紋飾。前面設有筑于大水池中的平臺,其臺基壁面均用三角石相互銜接砌成,東西長9.7米,南北寬4.7米,殘高1.42米。</p> <p class="ql-block">水井和小水池遺跡:紅木廳東西兩側各有一口水井。井壁用長方形石塊呈六邊形錯角砌成,井口直徑35厘米,深7.5米。小水池南北向長方形,長6.2米,最寬處2.8米,深1.5米。池壁皆用石塊呈錯落狀疊砌,池底鋪以青石板。</p> <p class="ql-block">在整個建筑遺跡中,出土了大量的磚雕以及石刻等構件,其中大量的均為殘損構件。大部分磚雕原來都鑲砌在建筑物的墻壁上。其中保存完整的磚雕匾有“延明”,扇形,高22厘米、寬57厘米。“延爽”,桃形,高34厘米、寬49厘米。還有一些只存有書、林、怡、教、諼、譜、延等字的殘塊。磚雕紋飾比較多的有梅花、纏枝紋、人物山水花鳥和云樹紋等。</p> <p class="ql-block">大水池和橋亭遺跡:大水池遺跡位于紅木廳遺跡的南面,南部貼大假山北壁,東西長23米、南北寬8米至15米不等,深1.2米。西部有橫貫南北通向紅木廳和大假山間的曲橋橋墩和中間橋亭基礎,橋亭基礎北側距西面圍墻6米,南側7.8米。在橋亭南面與大假山之間有兩個橋墩,間距2.7米,北面與紅木廳平臺之間有三個橋墩,間距3米至3.2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安市|
赫章县|
福海县|
福州市|
阳春市|
务川|
界首市|
同江市|
杭锦后旗|
淳化县|
介休市|
阿尔山市|
定襄县|
二连浩特市|
图木舒克市|
威海市|
双峰县|
北碚区|
钦州市|
江陵县|
仁化县|
昭苏县|
兰州市|
尼木县|
泸西县|
简阳市|
内江市|
莒南县|
榆社县|
祁连县|
泸水县|
万盛区|
高邮市|
穆棱市|
南开区|
格尔木市|
永登县|
沂南县|
镇沅|
马龙县|
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