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期對麥芽糖的調查,孩子們對制作麥芽糖的過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就讓我們進入真正的實踐中吧! <b> 篩選優質小麥</b><div> 孩子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的方法初步了解小麥的外形特征,知道小麥是淡黃色、橢圓形、中間有一條縫,一顆一顆的農作物。</div> <b>泡小麥</b><br> 泡種一晚后平鋪在育苗盆上,然后再噴水等待發芽。 驅動問題一:小麥為什么長得這么慢<br> 在浸泡好小麥之后,我們將小麥整齊地擺放在育苗盤中并耐心等待小麥的發芽,但三天過去了,育苗盤中的小麥長得參差不齊有些小麥已經高高的綠綠的,而有些小麥卻依舊沒有發芽的趨勢。這又是為什么呢? 都一個星期了咱們班的麥芽怎么還沒長大?<br>肯定是因為最近天氣太冷了所以長不高。<br>怎么有的麥芽好高,有的麥芽沒長?<div>是不是我們澆水沒有均勻所以有的小麥沒有喝足水就沒有發芽”<br>我們要經常用小噴壺給麥芽噴水,讓麥芽保持濕潤。</div> 小朋友們通過總結,知道是沒有及時澆水、天氣原因而沒有照顧好它,孩子們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信心滿滿地開始照顧小麥啦~ 給麥芽曬太陽,蓋上紗布保溫保濕,希望它們快快長大!<br>小芽從一開始的尖尖角,到慢慢長出了綠綠的葉子,直到長得郁郁蔥蔥。孩子們認真記錄了小麥苗的每一個生長過程。 驅動問題二:如何判斷小麥的高度?<br> 在自然測量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知道了測量物品的不同結果也是不同的。在了解尺子的活動中孩子們認識到尺子的特點,知道尺子是有一定的間隔的。因此在知道尺子的特點后孩子們開始設計自己的尺子并將尺子放入到育苗盤中時刻記錄小芽的高度。 教師思考:<br> 《指南》中指出,幼兒應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其中4-5歲的幼兒“能通過簡單的調查收集信息,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孩子們認真照顧麥苗,一份責任感油然而生。在麥苗生長陷入瓶頸時,孩子們積極想辦法,那股勁頭令人感動。觀察麥苗生長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用繪畫的方式畫出每天的變化,并與同伴進行分享,進一步鞏固了對麥苗的認知。在測量小麥生長多高的過程中,幼兒用了繩子、雪糕棒、吸管、尺子進行簡單的測量。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br> “小麥種在哪里”“麥苗生長慢的原因”等問題,都是幼兒在實際探究過程中自發的真實問題。面對這些疑問和不同意見,教師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支持幼兒自主探究,通過同伴討論,結合生活經驗,在觀察、討論與分析的過程中,最終得出結論,同伴間習得經驗。 經過10天的精心培育,孩子們發現麥苗終于長到5-6厘米長,可以制作麥芽糖了。 《依托項目化學習構建本土傳統“匠人文化”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活動紀實。 編輯:周玉婷<div>審核:王 娟</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红安县|
武宣县|
灌南县|
灵宝市|
邮箱|
邛崃市|
公安县|
和静县|
嘉义市|
宝应县|
毕节市|
长丰县|
靖边县|
原平市|
玉林市|
乌兰察布市|
乌兰县|
井研县|
彩票|
佛山市|
陕西省|
遂川县|
灵武市|
泾源县|
营口市|
南昌县|
全州县|
习水县|
澎湖县|
海淀区|
布尔津县|
北海市|
黄石市|
保靖县|
临桂县|
富顺县|
都昌县|
大田县|
芦溪县|
顺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