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秋天,沿著西安—寶雞—漢中—廣元這條線,我與朋友訪古探秋走秦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我們走的是秦嶺中的一段,也是秦嶺的主體部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國秦嶺有多重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是秦嶺。同時,由于秦 嶺山脈橫亙于中國版圖的中部,阻擋了西伯利亞南下的冷空氣,因此成為中國的南北氣候分水嶺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嶺是一道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秦嶺北麓的渭河沖積平原——關中平原,自然、經濟條件優越,四周有山河之險。從西周開始,先后有秦、西漢、前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朝代建都于此,先后有73位皇帝在此加冕登基,歷時千余年。可以說正是這個關中平原養育了華夏文明,孕育了半部中國古代史,成為中華民族的龍興之地,秦嶺也因此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嶺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一道重要的軍事屏障,南北雙方都要翻越此山才可統一全國。這也讓秦嶺成了中國歷史上戰爭故事最多的山脈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秦嶺山巒起伏,林木茂密。每到秋天,便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天到秦嶺看紅葉,絕對有美的盛宴可以享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嶺行,既能回望久遠而厚重的歷史,又能觀賞秋日美景。所以,訪古探秋走秦嶺,在我做過的若干旅游行程設計中,是很可以得意的一個。</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西安終南山,天下第一福地</i></b></h1> <h1> 秦嶺行第一站是西安,在那里看了博物館、碑林,登了終南山。</h1><h1> “壽比南山”是日常用到濫的一個詞,這個南山,說的就是終南山。登上終南山的那天,恰逢重陽。知道重陽講究登高,卻從來不曾遵從這一講究。那日,總算講究了一次,在重陽節爬了號稱“天下第一福地”的終南山。不指望“壽比南山”,只希望多少沾點福氣。</h1><h1> 終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千峰迭翠,山色壯美倒還是其次,主要這山太有文化、太有故事。它是道文化 、佛文化、孝文化 、壽文化 、鐘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圣地。與終南山相關的成語也有不少,比如壽比南山、終南捷徑、山南海北、南山可移、南山隱豹、南山鐵案、馬放南山、竹罄南山等等。</h1> <h1> 更有眾多圣賢偉人、名家大師與此山有這樣那樣的淵源關聯。終南山的古樓觀,號稱道教祖庭,老子曾在這里書寫《道德經》,并傳道授業。古樓觀中,老子親手種植的銀杏樹已是2600多年高齡,至今郁郁蔥蔥。還有9株古柏,古到什么程度?古柏中的一棵相傳為老子當年系牛所用,被稱為“系牛柏”。那這些柏樹的歲數應該比2600多歲的銀杏還要老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終南山古樓觀的老子雕像</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終南山古樓觀中老子親手種植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600多年的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終南山古樓觀中的相傳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子系牛所用的古柏</p> <h1> 在終南觀音禪寺,人們排著隊去看一株1400多年高齡的銀杏樹,據說是唐太宗李世民親手種植。登終南山,路遇一小寺廟,其中一株并不太起眼的側柏,一看樹下銘牌,居然也是唐太宗親手種植。</h1><h1> 在這些千年古樹下撿一片樹葉,拍一張照片,然后想想它們居然是離自己那么遙遠的老子、唐太宗所種植,再想想一兩千年間還有什么人也曾經站在這里拾葉賞秋,是不是很讓人感慨?</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終南觀音禪寺唐太宗種植的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終南觀音禪寺唐太宗種植的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山路上偶遇的唐太宗種植的側柏</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八百里秦川,二萬帝王墓</b></i></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關中平原,因為秦朝曾在這里強大,又被稱為“八百里秦川”。一直有個說法,叫“八百里秦川,二萬帝王墓”。這說法雖然有點夸張,但作為13個朝代曾經的都城所在地,關中平原,或者說是擁有關中平原的陜西,帝陵數量和密度確實位列全國之最。據統計,陜西共有歷代帝王陵墓72座。 其中包括炎帝陵和黃帝陵,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以及開國之勛周公之墓,秦朝18位國君陵墓,西漢11位帝王陵墓,唐代18位帝王陵墓等等。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西安,我們有選擇地拜謁了幾位大唐帝王陵墓和炎帝陵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昭陵,唐太宗安眠之處。這位偉大君王,開創“貞觀之治”,為唐朝后來一百多年的盛世繁華奠定重要基礎。他的陵墓,地處高山,俯瞰大地,自有非凡氣勢。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譽為“天下名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說唐太宗臨終前要求帶上自己珍愛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還要求雕刻曾伴隨他征戰的六匹駿馬來裝飾自己的陵墓。于是“蘭亭集序”這一書法珍品再不見天日,同時世上也多了名為“昭陵六駿”的雕塑珍品。</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陵六駿”中的三駿</h3> <h1> 乾陵則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唐高宗開創了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的開元盛世,讓唐朝進入鼎盛時期。而武則天,一生綺麗壯闊,卻給世人留下一座無字碑,實乃奇女子也。</h1> <h1> 緊挨著乾陵有一個村莊,據說村民的祖先就是當年的守墓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年的守墓人留下的村莊</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在寶雞渭濱區神農鎮,我們還拜謁了炎帝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炎帝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他教民稼穡,故稱神農氏;以火德王,故又稱炎帝。在中國,炎帝陵有幾個,主要的兩個分別在陜西寶雞和湖南株洲。相傳炎帝于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寶雞,另外也有說是出生于湖北隨州的。但炎帝曾經在寶雞生活,并在這里教民耕種,遍嘗百草。后沿渭河東下至黃河中游地帶,再南去江漢平原及湖南,最后辭世于湖南。這個說法比較普遍。還有一種說法,炎帝并非一個人,而是一個氏族部落首領,存在若干世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南株洲的那個炎帝陵也去過了。前兩年的陜北行,還專程繞路去了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黃帝陵。這樣,就算是把炎帝與黃帝這兩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都祭拜過了 。</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太白山,南北分界線,秦嶺最高峰</b></i></h1> <h1> 秦嶺行登的第二座山是太白山。</h1><h1> 很久以前讀過李白的《登太白山》,“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此次秦嶺行,終于也來到了太白山。</h1><h1> 太白山也是一座非比尋常的山。它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秦嶺最高峰。因山頂終年積雪而得名。我們一直說南方北方,此次才知道,我國南北氣候的天然分界線就在秦嶺山脈的太白山。走到太白山深處,乘纜車上到太白山的最高峰,海拔3511米的天圓地方,可以看到有一塊“南北分水嶺”石碑。站在此處,就可以一腳踏南一腳踩北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天圓地方看重巒疊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嶺最高峰</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于太白山頂峰的南北分界碑</p> <h1> 太白山的景色很美。或乘車或步行沿溪水進入大山,只見水清石秀林美。已是深秋,溪水愈見清沏,林子色彩也變得豐富。而站在太白之巔,看重巒疊嶂,也是一種美的享受。</h1> <h1> 太白山地處極有歷史的關中,曾引來無數名家大師為它吟詩作賦。<br> 太白山腳的湯峪河中有一“醉臥石“,旁邊有一座“潑墨山”。據說當年李白來到太白山,曾躺臥在一塊數十丈大小的巨型石面上,邊喝太白美酒邊揣摩詩句,直到酩酊大醉也沒有得出滿意詩句,一時性起,隨手把墨汁拋向山崖,演繹了一段李太白醉臥太白山的佳話。</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醉臥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潑墨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b>寶雞,周秦文明的發祥地</b></i><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b></i><b></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寶雞市位于秦嶺山脈的北麓。秦嶺為寶雞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有句話叫做“因為秦嶺,所以寶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是周秦文明的發祥地。周人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在寶雞,早在3200年前,周人就在岐山(現寶雞市岐山縣)建都,后伐紂滅商,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宏偉大業。秦人也因給朝廷養馬有功,分封寶雞,之后漸次發達,建立秦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寶雞還有另外的一連串的美譽: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圣地等等。在寶雞曾經上演的歷史之豐厚令人咂舌。這樣的地方自然會有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可以說是一鋤頭就能挖出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寶雞最著名的寶就是青銅器。寶雞是“青銅器之鄉”,并有一個國字號的博物館——中國青銅器博物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銅器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商、周,在西周達到鼎盛。中國青銅器博物館擁有5700件青銅器,其中不乏國寶重器。館藏青銅器數量之多、種類之全、造型之精、文飾之美、銘文之重要、內容之廣泛,為世界文化藝術史所罕見。這些青銅器不僅器型龐大,造型生動,紋飾華麗優美,充分體現了數千年前中國的金屬冶煉鑄造水平,且大多數器物鑄有長篇銘文,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寶雞,一定要在這里領略中國青銅器的風釆神韻,尋找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青銅器銘文中出現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早的“中 ”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青銅器銘文中出現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早的“國”字</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寶雞還有曾經的國字號寺院——法門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門寺建于17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在唐朝發展至鼎盛。擁有佛之真身舍利,又毗鄰長安,法門寺很得大唐君王青睞,并成為了大唐時期的國寺。因為有個法門寺,從長安到寶雞的路上,曾有多少唐朝的帝王將相來來往往。這是其他寺廟與法門寺無法比肩之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說到法門寺的釋迦摩尼舍利,就要說到印度的阿育王。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被認為是印度最偉大的君王,他在全球推廣佛教文化。曾每年派人奔赴世界各地,擇址修建佛塔。前年在井岡山附近的一個很偏僻的山旮旯,我們就曾發現有一座阿育塔。阿育王還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據說中國先后得到舍利的有19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門寺專門修建了舍利塔。1000多年間,經風沐雨,法門寺,尤其是法門寺舍利塔建了毀,毀了建……到了1981年,蒼老的舍利塔終于倒塌。人們在清理廢墟時,赫然發現塔下居然還有一個地宮,地宮中藏有各種奇珍異寶,共計2300多件(組)。其中最為珍貴便是釋迦摩尼的指骨舍利。寶雞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如今,在法門寺博物館,仍可看到許多發掘于地宮的寶貝。</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門寺珍藏的釋迦摩尼指骨舍利</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門寺珍藏的唐代最華麗最大的金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門寺珍藏的來自異域的琉璃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門寺舍利塔</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i>漢中,漢文化的起源地</i></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別看現在的漢中只能算是一個極普通的城市,在中國歷史上它可是扮演過特殊角色。漢族、漢人、漢字、漢語,為什么姓“漢”,就因為中國有一個地方叫漢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天下,把劉邦封到了漢中。4年后,漢王劉邦打敗項羽,統一中國。他所建立的王朝順理成章地就叫做“漢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前,華夏民族及其文字語言并沒有統一而標準的稱謂,人們常以諸侯國號自謂,比如楚人某某、韓人某某等。自漢王朝起,才有了漢族、漢人、漢字、漢語等稱謂,才有了這一系列漢文化符號綿延千年。作家余秋雨曾主張所有的漢人都應該去一次漢中,因為那里是“漢人老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漢王劉邦給漢中留下兩處代表性景點,古漢臺與拜將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漢臺是當年劉邦行宮所在地。2000多年過去,現在這里只留下了高高的臺地,在臺地上建成了漢中博物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拜將臺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筑兩座方形高臺。劉邦能得天下,韓信功不可沒。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又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軍事家,被后人奉為“兵仙神帥”。“國士無雙”這一用于形容一國之中獨一無二的人才的詞,最早就是蕭何用來評價韓信的。另外,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成語,也有不少與他有關,如漂母之恩、跨下之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令人扼腕的是,才華橫溢、功勛卓著的韓信,在幫劉邦打下天下后,未能逃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被冤殺時只有36歲。</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在拜將臺的韓信塑像</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嶺行,重要內容之一是追尋探訪古棧道。漢中是古棧道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境內知名的古棧道多達7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這一路看到的古棧道,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蜀道”。很多人以為蜀道是指“蜀地的道路”,其實蜀道是指“通往蜀地的道路”,主要分布于現在的陜西和四川,而且大部分是在陜西。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的崇山峻嶺,連結陜西關中與四川盆地。古人們在陡峭山嶺、懸崖峭壁上鑿石架木,創造了世界聞名的蜀道奇跡。 </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蜀道示意全圖</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漢中有一個以棧道命名的石門棧道景區,展示的是中國古棧道中很重要的一條道,褒斜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褒斜道,南起漢中褒谷口,北到眉縣斜峪關,全長235km,是古代漢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因為在古棧道中最便捷、最平緩、使用時間最長,最具古道特征,被稱為蜀道之冠。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認為褒斜道可與長城、大運河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建筑奇跡。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石門棧道景區之所以叫做“石門”,是因為在漢明帝時期,曾經在這里采用“火燒水激”的方法開鑿出一條長15米,高、寬各約4米的穿山隧洞,史稱“石門”。這個“石門”被認為是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工開鑿、人車并行的隧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惜1969年修建石門水庫,1975年水庫按設計抬高水位,這一段千年古棧道被淹沒于深水之中。只有部分石刻雕塑作為文物得以轉移保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現在景區內的石門棧道是在褒斜道原址上方抬高70多米修建而成。這條仿古棧道全長3.6公里,將古棧道的多種建筑形式逐一復原,重現褒斜道之精彩。 </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工開鑿的隧道的復制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存在景區展廳的部分古棧道石制構件</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此次秦嶺行,算是在這個典故里轉了一圈。至今設有“陳倉區”的 寶雞去了,而這個明修的“棧道”也看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史書記載,漢元年(公元前 202年),劉邦項羽爭天下已進入關鍵時候。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計謀,為表明并無返回關中與項羽爭天下之意,以迷惑項羽,燒掉了五百里褒斜棧道。項羽中計,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過了幾個月,韓信又派人重修棧道,做出一副要由漢中經棧道北上進攻的樣子。暗地里卻親率大軍繞道西面的陳倉道,翻越秦嶺,攻入關中。項羽應戰不及,大敗。劉邦取得關鍵性勝利。后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為軍事史上的成功范例,成為一種謀略的代名詞。</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門棧道景區里的劉邦、張良、韓信雕像</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漢中還曾經是三國時期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黃忠在漢中定軍山刀劈夏侯淵,劉備在定軍山大戰張郃,趙云在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曾經自立為漢中王……更有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漢中的定軍山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匆匆游覽定軍山和武侯祠、武侯墓,最大的感慨就是,原來我們也可以離劉備、諸葛亮這樣的非凡人物如此之近,離諸多傳奇故事的發生地如此之近。</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侯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定軍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留壩縣,因留侯張良而得名</i></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漢中市有一個因留侯張良而得名的留壩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去留壩縣的途中,經過一條號稱中國最美鄉村公路的高江路。是不是“最美”且不論,道路兩旁有那些漂亮的杉木,確實很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壩縣有一個張良廟,是全國最大的張良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良,西漢開國功臣,杰出謀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漢高祖劉邦評價張良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良的過人之處還在于他“功成身退”的大智慧。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封賞功臣,想把齊國三萬戶封給張良。張良辭讓,要了較為貧脊、面積更小、又是與劉邦初次相遇之地江蘇留城(今江蘇沛縣)為封地。 張良因此成了留侯。之后,張良又退隱到紫柏山下修身養性。留壩本名“劉壩”,因為留侯張良,后人將劉壩改名留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良真是聰明,與因功高蓋主,被呂后冤殺的韓信相比,張良因“知進退”而得善終。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說張良體弱多病,貌美如婦人。就這么一個貌美的文弱書生,卻以其智慧輔佐劉邦得天下,又留下許多故事,以其智慧滋養后人,著實令人敬佩。</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良廟的張良雕像 </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壩的紫柏山是此次秦嶺行登的第三座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紫柏山位于秦嶺南麓,以高山草原著名。秋天并非紫柏的 最佳游覽時間。倒是紫柏山的諸葛撫琴很是傳神。傳說諸葛亮街亭失守后,沿古陳倉道退至紫柏山駐寨扎營,常在山崖高處撫琴沉思,天長日久化影為石。</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柏山的諸葛撫琴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柏山山腳的杉木也紅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b>從秦嶺到大巴山,正值層林盡染</b></i></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的行程已經不是純粹的“秦嶺行”。因為,在離開漢中,穿過一座名為“蜀門秦關”的關門之后,我們就是在陜西與四川兩地來回穿梭。我們要游覽的黎坪、光霧山,地處秦巴山脈,跟秦嶺還沾邊,與大巴山也沾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還歸屬陜西,但已臨近四川,屬于大巴山西段米倉山腹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我們沿著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鉆進大山深處,只見層層山巒、莽莽林海、溪流清澈,一步一景。看看那一片片一簇簇深深淺淺的黃、明艷燦爛的紅,再看看那小溪淺潭中的水或清澈見底,或純凈如翠玉,只能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能感嘆造物主的慷慨。黎坪的紅葉很美,黎坪的水也不可多得,難怪黎坪有“漢中九寨溝”之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黎坪知名度不是很高,行前曾經猶豫要不要去。去了一看,顏值太高了,值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霧山這幾年聲名鵲起,已是秋游勝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霧山景區歸四川省巴中市管,屬于秦嶺山系米倉山脈。它被譽為中國紅葉第一山。整個光霧山區,紅葉可觀賞面積達680平方公里,因此享有“亞洲最長天然紅地毯”之美譽。 同伴不知從哪里找到了一張光霧山的空中俯拍圖,這秋天的光霧山真是絢麗而壯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霧山有若干景區,我們去的“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是觀賞紅葉的最佳景區。景區內,遠看,山峰綿延,紅潮涌動;近觀,紅葉黃葉們擠擠挨挨、團團簇簇,在陽光的輝映下愈顯絢麗華美;大小蘭溝還有潺潺流水,如玉淺潭……在一派絢麗華美中行走,很難不被陶醉,真的有點夢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到光霧山時已是行程末期,大家都有點累了。但在一片艷麗秋色中,那天,大家還是直走到精疲力盡,還意猶未盡。</span></h1> <h1> 彩林,這是此次秦嶺行中學到的一個詞。彩林彩林,彩色的林。原來老說“看紅葉”,其實深秋的林子是紅紅黃黃,色彩斑斕的,還真是用“彩林”一詞來得更貼切。在秦嶺,我們反復在“彩林”中出沒,真是美得很(備注:“美得很”三字要用陜西話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廣元,金牛道經過的地方</b><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廣元市,位于秦嶺的鄰居大巴山區。是武則天故里,自古為入川的重要通道,是金牛道經過的地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人都說蜀道難,正因為難,才逼出眾多豪杰,也逼出許多壯舉。蜀道有多條,金牛道可算是最險要也很重要的一條。它共600公里,從陜西的勉縣至四川成都,一道而連關中、漢中、成都平原。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牛棧道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周時期已經初步形成。秦滅巴蜀前后,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正式建成這條連接蜀中、漢中以至關中的交通大動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考證,金牛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古代中國交通道路史上開辟最早、使用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人工古驛道。世界道路史上曾認為古羅馬大道是最早的公路。其實,中國的金牛道更早。</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李白就是在金牛道最險要的路段,吟誦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古名句。</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一次古蜀道示意圖。</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蜀道示意圖</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與金牛道相關的一個景點是位于四川省廣元市的明月峽。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月峽被叫做“天然的中國交通博物館”。 明月峽全長約4000米,寬約100米,是嘉陵江沖破山脈而形成的峽谷。這個峽谷曾經是連接南北的唯一通道,算是蜀道咽喉中的咽喉。可謂地勢險峻,得天獨厚。數千年來,人們為了打通這咽喉中的咽喉,前赴后繼,沿明月峽修建了古今6條道路。分別為先秦古棧道、金牛道,峽中江邊的纖夫道、嘉陵江上的船道、民國時期修建的川陜公路,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寶成鐵路隧道。其中纖夫道是船工們在先古山民們走出的羊腸小道基礎上修建的。所以這羊腸小道也應該算是一種道路。跨越幾千年的幾種道路形態集于一峽之中,而且現在都還能看到,這是十分難得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然,今天我們在明月峽看到的先秦古棧道和金牛道也是仿制品了,真正算是古跡的只有先人在崖壁上留下的古棧道的孔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說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戰爭的需要,開劍門閣道,修整明月峽棧道,才有了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故事。</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月峽6種道路形態示意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棧道孔眼</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金牛道,明月峽的6條道中最讓我心生感慨的是始建于1935年,用一年時間突擊修成的川陜公路。抗戰時期,350萬多川軍出川抗日,相當部分走的就是這條連接抗戰前方與后方的重要通道。建國后這條路更名為108國道,一直沿用至2008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抬頭仰望在明月峽崖壁上開鑿出來的凹槽式道路,想像百萬川兵英勇赴死的悲壯場面,心中有種莫名的感動。抗戰中,四川作為少數幾個沒有被日軍占領的省份,本是相對安全的大后方,但四川在各省貢獻兵源人數中排名第一。以至于抗戰時期流傳的一句話,無川不成軍。四川人真是了不起。</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川陜公路的凹槽式道路</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樣位于四川省廣元市的劍門蜀道景區也與金牛道有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說劍門。劍門,又稱劍門關。它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劍門因為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也因為它地處秦蜀咽喉的特殊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關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在劍門關樓處,壘石為關,駐尉守險。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從此,劍門關設關成為歷代軍事要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這里建起了劍門關樓。1700多年以來這個關樓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再次坍塌。現在的關樓是2009年至2010年間重建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劍門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攻攻守守,爭爭斗斗,這里曾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上演的故事光是形成文字的也不計其數,文人墨客的相關詩賦文章書畫留下來的就有四千多篇(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劍門關懸崖峭壁,極為險要。山上分別有景區開發的“蜀道難”探險體驗道路猿猱道和鳥道。都掛在崖壁上,都極陡極窄。猿猱道有一段路無安全柵欄或鐵索,且異常狹窄,進入猿猱道前,需佩戴安全帽,系上安全帶,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攀登;而鳥道則裝有柵欄或鐵索。猿猱道和鳥道成功地吸引了許多青壯年人,但我們就只能望道興嘆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說說蜀道。經劍門而過的蜀道就是金牛道,而且是金牛道最險要的一段。如今,劍門關景區內還保存有一段金牛道,是原裝,不是復制。</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劍門景區看到的金牛道</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劍門關附近還有一個叫“翠云廊”的景點。保留了完整的金牛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與建在山間的金牛道不同,這一段金牛道建在較為平緩之處。想必當年多有官宦商賈往來,所以建設標準比較高。路面為土壘石鋪,道路兩旁遍植柏樹。“銜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蒼”,“翠云廊”因此得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翠云廊實際總長151公里,包括以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閬中的3條路。路邊古柏共計兩萬余株,最年長的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最年少的也過百年。而翠云廊景區內的柏樹,則平均壽命更長。最年長的2000多年,最年少的也有六七百年。歲月更迭,滄海桑田,翠云廊的柏樹們依然故我,不少千年柏樹仍然傲然挺立,枝繁葉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在廣元千佛崖又看到了金牛道殘存,有很完整的一小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廣元千佛崖造像始于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千佛崖看到的金牛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千佛崖看到的金牛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崖</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三國古棧道、到褒斜道,再到金牛道,我們看了一路的古棧道。想像數千年來,古道之上,戰馬嘶鳴于途,商賈不絕于塵,官宦往來、文人穿梭,在歲月的進程中演繹出一幕幕生動的歷史故事。就覺得那些已然殘破,即便是復制,也狹窄質樸的道路,全都熠熠生輝。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行還游覽了位于四川廣元的中國唯一的武則天的祀廟皇澤寺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三國古城昭化古城,游覽了位于四川閬中市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古代巴蜀軍事重鎮閬中古城。更加體會到這片土地的歷史厚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嶺行,近距離地觸摸歷史,一段段久遠的故事都來到眼前,演繹成一種波瀾壯闊。秦嶺行,全身心地融入秋色,一幅幅絢麗的景色都沉入心底,轉化成一種美好記憶。且行且看且悟,從心靈到感官都得到了滋養,這樣的旅行豈不妙哉快哉?</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水市|
三河市|
金寨县|
石台县|
萝北县|
佛教|
和林格尔县|
丹江口市|
公安县|
安多县|
南通市|
柞水县|
沽源县|
南京市|
南丰县|
安远县|
泾川县|
中宁县|
景东|
澳门|
镇江市|
介休市|
太湖县|
建昌县|
浮山县|
鄂温|
山丹县|
阳新县|
伊川县|
永泰县|
深泽县|
波密县|
新田县|
进贤县|
南召县|
池州市|
湟中县|
娄底市|
永春县|
阳城县|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