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平民暴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公元前550,陳侯與慶氏矛盾尖銳,慶氏趁陳侯赴楚之際,強征庶民筑城,因濫殺“役人”,“役人”相約殺掉工頭,于是殺死了慶寅、慶虎,引起貴族恐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的役人可能有奴隸,也有平民,所以能否說是奴隸起義有爭議。但《春秋》載“陳(國)殺其大夫慶虎及慶寅。”《左傳》稱“夏,屈建從陳侯圍陳……遂殺慶虎、慶寅”,說明起義確實爆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公元前522,鄭國的萑(huán)苻大起義在公元前478及前470年,衛國爆發過兩次工商業奴隸起義(當時還是工商食官,工商業奴隸受剝削也很嚴重) ,驅逐了衛後莊公、衛出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還有魯國的盜跖起義,年代是約公元前475年,而“盜跖”是統治者對起義奴隸的誣蔑稱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內容詳見福建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古代史(上)》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2006年版 P109-11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國人暴動,又稱彘之亂、國人起義、厲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這里的“國人”在此為西周、春秋時對居住于國都的人的通稱。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國君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有相當的權利,同時有服役和納軍賦的義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說明:“國人暴動”是平民暴動,雖有部分奴隸參加,但主體是平民,所以不應該算作奴隸起義。這個問題類似于前550年的那個起義,準確點說是下層人民的反抗斗爭。按照無奴派代表人物黃現璠、張廣志等學者的歷史觀,中國不存在所謂的奴隸起義,只有農民起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農民起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歷史上著名的九大農民起義,七個建立政權,其中兩個為他人做嫁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大澤鄉農民起義——秦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為了對抗秦朝末年殘暴的統治,并建立了“張楚政權”。</b></p><p class="ql-block">此次起義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并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綠林赤眉農民起義——新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王莽篡漢時期,由樊崇、王匡、王鳳組織饑民發起的農民起義,后來與劉演、劉秀等西漢皇室遺族的起義軍會合,成功的推翻了新莽王朝,并建立了“更始政權”,為東漢開國奠定了基礎。</b></p><p class="ql-block">綠林赤眉起義雖說是農民起義,但是接受西漢皇族階級的招安,并且在劉秀為的鎮壓下,堅持斗爭到底,最終消亡,成為了東漢改朝換代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黃巾農民起義——東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是東漢末年由張角兄弟領導,以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起義。由于當時朝廷腐敗、國勢日趨疲弱,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嚴重,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最終導致起義的發生。</b></p><p class="ql-block">此次起義,加速了東漢王朝覆滅,地方政府擁兵自重,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王朝名存實亡,軍閥混戰拉開了序幕,促使了三國鼎立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瓦崗寨農民起義——隋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隋朝末年,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寨農民大起義。隨瓦崗軍戰果的不斷的擴大,翟讓、李密逐漸出現了分裂,最終被王世充打敗。李密率殘部投李淵,轟轟烈烈的瓦崗寨農民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瓦崗農民起義,使得腐朽的大隋王朝覆滅,作為隋朝末年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在其敗亡后,多數著名將領,卻成為了大唐王朝立國的重大助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5、黃巢農民起義——唐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唐朝末年由黃巢領導得農民起義,是唐朝末年起義中,歷時最長,范圍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并建立“大齊政權”,黃巢成功在長安登基稱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起義波及近半個大唐江山,間接敲響了唐王朝得喪鐘。朱溫篡唐后,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6、方臘農民起義——北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北宋末年方臘領導得農民起義。當時宋徽宗、蔡京、童貫一伙貪得無厭地壓榨人民,賦役繁重,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自號“圣公”,建元“永樂”。 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7、李自成農民起義——明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朝末年,陜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李巖和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滅亡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順政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在對待明朝舊臣與招降吳三桂時做法不當,導致逼反吳三桂,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起義軍迎戰失利,退出北京。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遭到當地鄉勇誤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8、張獻忠農民起義——明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朝末年,張獻忠據米脂十八寨起義,實自成一軍,轉戰陜、晉、豫、鄂間。取武昌,稱大西王,旋克長沙,宣布錢糧三年免征,湘贛農民群起響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攻取四川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嚴厲鎮壓地主階級的反抗。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9、金田農民起義——清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朝末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領導的農民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起義軍迅速壯大,并分封諸王,兩三年時間就成功占領了南京,建都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起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建國長達14年之久,建立了完整的政權體系。疆域覆蓋到18個省,攻克過600余座城市,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后來,曾國藩、李鴻章等借助歐美外國力量將鎮壓起義,最終滅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以上農民起義簡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陳勝吳廣起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農民運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即位,這即是秦二世。秦二世是個昏庸而殘暴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更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廣大勞動人民在饑餓與死亡線上掙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淮河流域的900名貧苦農民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密云)。傭農出身的陳勝和貧農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的時候,連綿的陰雨把他們阻隔在這里,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按照秦法規定,誤了期限就要全部被處死。所以他們決定起義,并且為了制造輿論,他們夜晚在駐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wàng)”的呼聲,被民間傳為神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押送他們的兩個軍尉非常兇暴,陳勝和吳廣就借機把軍尉殺掉,接著對大家說: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即使不殺我們,而戍守邊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況壯士不死則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他們的話激勵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占領大澤鄉、攻下蘄縣,很快攻占了五六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民紛紛響應。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攻占陳縣后,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為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起義軍乘勝前進,分三路攻秦。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壯大到幾十萬人,有兵車千輛。 起義軍的一路人馬由周文率領的農民軍很快進抵關中的畿地(今陜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見起義軍打到都城附近,十分驚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領幾十萬在驪山修墓的刑徒,迎擊起義軍。同時,又從邊塞調軍隊30萬人,與起義軍對抗。周文農民軍雖然英勇作戰,但因孤軍深入,缺乏作戰經驗,在遭到秦軍突然襲擊時,打了敗仗,被迫退出函谷關,駐扎曹陽(河南靈寶東),等待增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農民軍的另一路人馬由武臣率領占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后,在混進起義軍隊伍的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張耳、陳余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為了顧全大局,勉強予以承認,并命他率軍西上支援周文。張耳、陳余不但不救援周文農民軍,反而割據自立,不聽陳勝指揮。接著,六國舊貴族相繼割地稱王。這樣,就造成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軍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周文率軍在曹陽堅持斗爭三個月,多次失利,終因眾寡懸殊,又無后援,損失過重,周文最后自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不久,圍攻滎陽的吳廣被部將陰謀殺害。吳廣死后,軍心渙散。其他幾支起義軍,先后也被秦軍各個擊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秦軍向陳縣撲來,陳勝親自領導義軍奮力抵抗,因兵力太少,不幸失利。陳勝被車夫莊賈暗殺了。陳勝的部下呂臣等人堅持斗爭,這支起義軍后來與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會合,繼續同秦軍戰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滅亡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赤眉、綠林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赤眉、綠林起義,爆發于新莽末年的農民大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漢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有的成為地主豪強的佃農,更多的則完全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為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為奴婢(見兩漢奴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成帝時,因饑饉而死于道路的貧民數以百萬計。哀帝即位后,大司馬師丹建議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為此擬訂了方案,但因遭到權貴的反對而作罷。農民的處境日益惡化,諫大夫鮑宣上書說,由于貪官污吏與豪強大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加上水旱災害,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成帝時,山東、河南、四川、陜西等地相繼爆發農民和鐵官徒起義,哀帝元壽二年(前1),長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燒了武帝的陵邑,火光照見未央宮。 事件經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 由于封建統治動蕩不安,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認為漢祚已盡,外戚王莽借機篡漢。王莽為緩和社會危機,實行托古改制。內容主要是: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奴婢買賣,推行五均六筦,改革幣制等等。由于這些措施損害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會經濟的大混亂,不僅遭到權貴富人們的反對,也給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難。加以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又對邊境各少數族無理用兵,結果民怨沸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農民反抗斗爭此起彼伏。天鳳二年(公元15),五原、代郡民舉行暴動,數千人為群,轉入旁郡。兩年后,臨淮人瓜田儀在會稽長洲起義,呂母在海曲起義,殺海曲縣宰。各地分散的農民起義,最后醞釀成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新莽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銅馬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天鳳四年,荊州地區連年饑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常替人排難解紛,受到饑民擁護,被推舉為首領。他們聚集饑民,不時攻擊附近鄉聚。這支起義軍以綠林山為基地,被稱為綠林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荊州牧發兵兩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攻拔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轉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陸(今湖北安陸東南)等地,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進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響應,又稱平林兵。 綠林軍起義爆發后,一些與新莽政權有矛盾的西漢宗室和地方豪強也紛紛起兵。宗室劉玄投奔平林義軍,為安集掾。南陽大地主劉、劉秀(見漢光武帝劉秀)兄弟為了恢復劉姓統治,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部署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隊伍,稱為舂陵軍。舂陵軍與新市軍、平林軍聯合,準備進攻宛城(今河南南陽),被王莽軍打敗,乃與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黃巾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于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并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黃巾農民戰爭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它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因此提不出更具體的策略方針;二、它沒有建立起后方基地和有組織的戰斗部隊,因此部隊保障受到限制,戰斗行動受到掣肘;三、它缺乏統一的指揮和互相的配合,各自為戰,因此造成戰區上的孤立、分割態勢,以致為敵占優勢的主力軍所各個擊破;四、它不懂得在敵強我弱形勢下采取運動戰、游擊戰等機動作戰形式的重要性,因此熱衷于城池的攻守,將起義軍主力膠著于一地,同敵人打硬仗、拼消耗,直至耗盡自己戰斗力而被擊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所有這些,都是起義軍在戰略上和作戰指導方面的嚴重失策,也是直接導致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戰爭不幸失敗的主要原因。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地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瓦崗寨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稱瓦崗軍起義,是隋大業七年(611年)至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期間發生的一場農民起義。瓦崗農民起義,在歷史舞臺上活動了七、八年時間,動員了上百萬的群眾,轉戰河南豫北地區, “破化及,摧世充,聲動萬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話劇, 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個斗爭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瓦崗軍的巨大歷史功績。遺憾的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及其保護下的政權,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后失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事件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611年,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大水災,淹沒四十余郡;次年,山東又發大旱。此后,關中地區又發生瘟疫和大旱。百姓廢業,無以自給,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而隋煬帝卻對官倉控制嚴格,致使百姓只能以樹皮或泥土為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612年,隋煬帝不顧百姓之安危,在全國范圍內大肆征兵,進討高句麗。第一次出兵前,他征調大批工匠在山東東萊海口大規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晝夜地勞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者十之三四。而行軍途中的民工和兵士,大多因饑餓困乏,倒斃路旁,尸臭不絕。當一切準備就緒后,隋軍一百多萬人分海、陸兩路進攻高句麗,結果大敗,只有二千余人僥幸逃回。次年,隋煬帝第二次征討高句麗,被逼上死亡邊緣的農民在洛陽興兵暴動,煬帝因后顧之憂,只好退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到了公元614年,國內農民起義席卷大江南北,隋煬帝妄想以對外勝利來扭轉危亡的命運,對高句麗進行了第三次征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主要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翟讓(?—617),隋末農民起義瓦崗軍領袖,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東南)人。曾任壽郡法曹,犯法當斬,獄吏黃君漢知其驍勇,不顧個人安危,私自釋放。隋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與同郡人徐世績、單雄信起兵瓦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李密(582—619),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領袖。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隋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于黎陽起兵反隋,召李密出謀劃策。后楊玄感敗,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崗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起義起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崗軍的首領翟讓,是韋城(今河南省滑縣)人, 在東郡(今河南省濮陽縣)衙門做法曹(管理監獄的小官)。后來,因為犯了一點小過,被關進監獄,判了死刑。獄卒黃君漢平日很敬佩翟讓,看到翟讓突遭橫禍,非常同情他。一天夜里,趁天黑無人,黃君漢偷偷地對翟讓說:“天下大勢已經看得很清楚了,像您這樣的人才,難道就這樣在監獄里等死嗎?”翟讓說:“我好比是被關在圈里的豬,由不得自己啊,是死是活全靠您!”黃君漢急忙打開翟讓身上的枷鎖,讓他逃跑。翟讓一邊道謝,一邊哭著說:“蒙您救助,我得以死里逃生。可是,我走了以后,您怎么辦呢?”黃君漢生氣地說:“你這是什么話!我看你是個有抱負的人,將來能干出一番拯救百姓的事業,才不顧個人安危放了你,你怎么像個小孩子一樣哭哭啼啼呢?你只管去干大事業吧,不要為我擔心。”說完,兩個人就分手了。翟讓逃出東郡,回到韋城老家。這時候,他家鄉的農民正在醞釀起義,他和哥哥翟弘、侄兒翟摩侯,還有同郡的青年勇士徐世績(后來改名李績)、單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崗寨,舉起了起義的大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起義軍活躍在南北運河之間二百多里的廣大地區,殺富濟貧,隊伍不斷壯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起義發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崗軍迅速發展,給軍需帶來困難。徐世勣獻計曰:“此地為公與鄉土,人多相識,不宜侵掠。宋、鄭兩郡,地管御河,官旅運往不絕,若能截取,足以自資。”讓從其方,于是沿運河截獲商旅公物,軍旅大振。大業十年(614年)十二月,率兵攻克鄭州、商丘等郡縣,繳獲大批軍械物資,控制了從梁(開封)至黎陽(浚縣)一段永濟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崗軍的勝利,震動了隋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令齊郡通守張須陀鎮壓瓦崗軍。在力量懸殊情況下,義軍被迫撤離宋、鄭,守瓦崗,轉戰樹林沙丘之間,在廣大農民的支持下,終于擊退了張須陀。后韋城周文舉、雍丘(今杞縣)李公逸、內黃王伯當率部投瓦崗。大業十二年(616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與楊玄感兵變失敗后,流浪無著,經王伯當介紹,加入瓦崗軍,密識兵書,有謀略,很受翟讓器重,遇事輒與相商。為擴大根據地,瓦崗軍繼續向隋軍出擊。翟讓率兵數千,攻克韋城,占領東郡白馬(今滑縣白馬墻),殺死太守;單雄信率軍北上,連下浚縣、湯陰、內黃;李密率兵攻打濮陽、范縣,至白堽(北有密城),扎寨為營。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紛紛響應,部眾增至數萬。大業十二年(616年)十月,李密建議西取洛陽。單雄信率精兵三千,繞道攻滎陽,翟讓、徐世勣、李密率大軍破金堤關(今滎陽東北),滎陽太守張慶告急,煬帝復令張須陀為河南討伐使,統率各路大軍前去鎮壓。初對壘,讓有懼色,密曰:“須陀勇而無謀,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密與世勣、伯當伏于大海寺北林中,讓引與戰,稍卻。須陀急追,伏兵四起,前后合擊,官軍大潰,遂斬須陀于陣,副將賈務本受傷身死,部將秦叔寶(秦瓊)、羅士信(誤傳為羅成)東竄投裴仁基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價值意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瓦崗寨起義歷經八年,它和中國其它農民起義一起,經過浴血奮戰,參與了推翻隋王朝的斗爭,沉重地打擊了世族豪強地主階級。由此,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5、黃巢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指的是乾符二年(875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民變,是王仙芝起義的后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黃巢起義,采用流動作戰的方式,避實攻虛,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陜西等省廣大地區,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由于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后方,缺乏經濟上的保障和群眾基礎,故而很難持久下去,使起義軍最后失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于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于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 ,但成年后卻屢試不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關于吃人的爭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失敗前夕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里,采用過的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斗力,創造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人食人紀錄。這一份駭人聽聞的食人紀錄,既是中國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歷史教科書,黃巢是農民革命領袖,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推翻封建統治的行徑,那是具有革命的進步的意義,是毫無疑問的。但若是以毛澤東提倡的兩分法的觀點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實事求是精神,這位革命領袖在荼毒非統治階層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歷史上那些聲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塵莫及,甘拜下風。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夠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殘殺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方臘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指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由傭工出身的方臘在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領導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歷時六個多月。北宋末年,政治腐敗不堪。宋徽宗趙佶即位后,為籌歲貢大增百姓賦稅。他荒廢政事,重用蔡京、朱勔等奸臣。蔡京等把持朝政,搜刮民財、強占民田、賣官鬻爵,致民怨沸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崇寧四年(1105 年),徽宗聽道士言在汴京東北建“艮岳”,于蘇州設應奉局,以“花石綱”搜刮奇花異木、美石,百姓負擔極重。方臘因不滿“花石綱”攤派,利用摩尼教信眾與貧苦農民,以誅殺朱勔為名發動起義。青溪遠近的農民聞風響應,很快發展到上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初,義軍尊稱方臘為“圣公”,改元永樂,建立農民政權。起義軍攻打州縣,殺官吏,于青溪縣息坑全殲兩浙路常駐宋軍5000人,擊殺兵馬都監蔡遵、顏坦,隨后攻占青溪、睦州、歙州,進逼杭州。宋徽宗急令童貫、王稟領兵15萬南下鎮壓。十二月底,方臘攻占杭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分兵兩路進攻秀州、信州受挫,被迫退守杭州。童貫指揮宋軍各個擊破東南境內起義軍。四月,方臘被俘,起義失敗。殘部7萬人轉至浙東等地堅持斗爭,至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才被徹底鎮壓。方臘起義受農民起義局限性影響,缺乏組織綱領,戰斗力低,且方臘錯誤分兵致被宋軍擊破。但此次起義撼動北宋在東南統治,嚴重沖擊北宋經濟,加速其敗亡,還終結“花石綱”對江浙百姓征斂盤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李自成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一方。明朝天啟、崇禎年間,陜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李自成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李自成約在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加入了不沾泥張孟存的隊伍。在起義的過程中,在牛金星等人的輔佐下,提出“均田免賦”“平買平賣“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檢自縊于煤山。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戰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稱帝。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遭到當地鄉勇誤殺。李自成余部繼續抗清斗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張獻忠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是明朝末期的農民戰爭,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據米脂十八寨起義,號八大王。因身長面黃,人稱黃虎。后為王,實自成一軍,轉戰陜、晉、豫、鄂間。十六年,取武昌,稱大西王,旋克長沙,宣布錢糧三年免征,湘贛農民群起響應。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嚴厲鎮壓地主階級的反抗。大順三年(1646年)末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9、金田起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廣西桂平縣(今廣西貴港市桂平市)武裝起義。1844年以后,馮云山、洪秀全先后來到桂平紫荊山區,建立拜上帝會。不久,拜上帝會組織遍及潯州、林州各縣和廣東信宜、高州等地。武裝起義條件逐漸成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850年7月,洪秀全發布團營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各地拜上帝會眾1萬多人云集金田,準備起義,并于平南思旺和金田附近的彩村江兩次大敗清軍,聲勢大振。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經過多年籌備后,在廣西金田村組織團營,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洪秀全在金田村莊嚴宣告起義,后建國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封五軍主將,并頒布簡明軍律。全體將士蓄發易服,頭裹紅巾,從金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望都县|
张家口市|
交城县|
蕉岭县|
巴林左旗|
黎城县|
岗巴县|
绥江县|
永仁县|
汕头市|
怀化市|
师宗县|
岳普湖县|
定安县|
福建省|
连江县|
景德镇市|
大连市|
麻栗坡县|
墨竹工卡县|
阳西县|
乐都县|
锦屏县|
惠水县|
宁南县|
穆棱市|
鹤庆县|
凤庆县|
兴业县|
贞丰县|
砀山县|
海阳市|
辽宁省|
五家渠市|
萨迦县|
荥经县|
绥棱县|
遵化市|
晋江市|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