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大門前,果然有穿越時空隧道、踏入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寶庫的感受。這里所展示的八萬多件珍藏品,據說僅為該館所擁藏品的百分之一,但已足見日不落帝國曾經的輝煌。來自世界各國的頂級珍藏品,無不在這里彰顯它們的生命魅力。面對來自中國的兩萬三千多件珍藏品,馬未都感慨萬千地發聲:”令人驕傲的是,中國文物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此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們古老的輝煌和絢麗。“</p><p class="ql-block">是的。世界頂級的博物館有中國如此龐大的精致藏品在這里,我們驕傲!</p><p class="ql-block">看這涌動的人潮、敬而又敬的臉龐,未待走進,我心已有萬千波瀾起伏。</p> <p class="ql-block">十點半左右,在倫敦大學研究生畢業、移民英國13年的中國漂亮姑娘Y,讓我們帶上耳機簡單介紹后,便依次引領我們列隊入場。</p> <p class="ql-block">高大華美的圓形圖書館,曾經是世界偉人薈萃的地方,令人肅穆起敬。寬敞大廳的一角,我仿佛看到馬克思埋頭閱讀、沉思創作《資本論》的身影;人影綽約處,又似乎看到孫中山查閱資料、揮筆寫作《三民主義》的身姿。大英圖書館,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p> <p class="ql-block">此刻落座于穹頂之下的,是略顯疲憊的觀光者們落座休憩的地方。</p> 步入古埃及館 這塊貌似青銅的玄武巖石碑即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首——羅塞塔石碑。它是公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為年僅13歲的五世國王加冕一周年時的紀念物。該碑所以為“鎮館之寶”,是石碑上的詔書文字,分別使用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圣書體)、埃及草書文字(俗體)、以及古希臘文(統治者語言)。三種內容相同的文字,成為破譯古埃及文明史的”鑰匙“,讓湮沒千余年 的古埃及文明重新被世人認識。成為研究1400年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p class="ql-block">轉身,即看到的這尊面相俊美的雕像——公元前13世紀著名的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直立的胡子,說明這座石像是在拉美西斯二世健在時建造的),他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在當時人均壽命三四十的時候,他活到91歲,在位67年,是150個孩子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還是有名望的文學家、軍事家。在對外無數戰爭并取得勝利的年代,他為這個世界簽署下第一份有文字記載的“國與國之間的平等條約”,創造了古埃及的巔峰時刻,奠基了古埃及的黃金時代。</p><p class="ql-block">但這尊俊少年的雕像非他本人相貌。據說拉美西斯非常自戀,容不得有比他漂亮的法老雕像。但凡他看到就要被毀掉,或抹平別人換上他自己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九位國王阿梅諾菲斯三世。網上查詢未見這位法老的身世,但就他兒子的身世,有不少傳說。</p> 立于拱門兩側的雕像,即“飛翔”的獅身人面斯芬克斯。因有5條腿,又稱“行走的門神”。 這個被稱為“圣甲蟲”的巨大雕像,即我們通常說的“屎殼郎”,是古埃及被當作神來崇拜的。據說,古埃及人發現這種蟲子,在沙漠上朝著太陽的方向不停地滾動自己的排泄物,直至太陽升起、新的圣甲蟲誕生。由此他們認為圣甲蟲象征著生命的循環往復。因對太陽和對自然界的敬畏,古埃及人將其尊為神來供奉,甚至將其作為圖騰之物、做成護身符佩戴。 通過那道門,來到埃及皇家獵獅場景館。 現代科技手段,再現皇家獵獅場面 <p class="ql-block"> 帕特農神廟是該館展品中的佼佼者。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奧斯曼帝國買下帕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筑裝飾和雕刻,切割后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花3.5萬英鎊買下,放在大英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古希臘帕特農神廟上三位女神的雕像,其肌膚線條、衣著紋理等,仔細觀賞竟有栩栩如生的感覺。其他眾多人物、動物等大理石雕像亦如。讓我們爭相拍照的那個馬頭,即大理石雕塑中月亮女神塞勒涅(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的馬頭,它被認作古希臘藝術在自然主義表現方面的巔峰之作。其逼真的形態和神態,讓當年的徐悲鴻耗時一天臨摹素描,都難能滿意。</p> 就是這尊馬頭,以其高超的技藝征服了徐悲鴻。而月亮女神塞勒涅的這座馬頭雕像,從此與徐悲鴻結下了不朽的傳說。 <p class="ql-block">神廟里諸多的雕像,似乎都具有程式化的藝術特點。如人物姿勢、面部表情、衣著服飾等,藝術風格彰顯獨特,內涵尤為深刻。</p> 這是”摩艾“人物石像,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到17世紀下半葉之間的復活節島上。該島是智利的一個島嶼,但被英國皇家海軍某船長1868年從復活島上搶走、送給維多利亞女王。有意趣的是,女王轉年即捐贈給大英博物館。 這座墨綠色的銅制雕像,是深受參觀者贊嘆和欣賞的貓神。古埃及有一名為“貝斯特”的女神,常以野貓或獅子的形態出現。由于貓咪隨光變化的瞳孔,有如月亮的圓缺,使貝斯特演變成為月亮女神,繼而雕刻了這座貓神。 <div><br></div> 古希臘館人潮洶涌 這尊高達2.13米的雕塑,是古希臘神話里的湯利維納斯。它于1775年在意大利出土,1777年被英國收藏家查爾斯.湯利買下,1805年大英博物館收購。它與巴黎盧浮宮的斷臂維納斯一樣,也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p class="ql-block">終于看到我國的藝術品!</p><p class="ql-block">位于展廳一二層樓梯的轉角處,一尊5.8米、身材修長、面容秀美、嘴角一抹微笑的阿彌陀佛石像,靜靜地站立那里。這是我國南北朝時的公元585年,隋代石匠制作的漢白玉石雕。這尊重達2噸、供奉于河北曲陽縣崇光寺的佛像,被不良古董商攔腰鋸斷、一分為三,先后于1915年和1935年偷運到海外試圖販賣。因找不到合適的買家,便將佛像捐給民國政府,民國政府于1938年轉贈給大英博物館。如此巨大精美的阿彌陀佛雕像,圍繞并仰視贊美她的,或許多為國人。阿彌陀佛!孤獨時有嗎?希冀日月不滅,終有“鄉情”伴左右!</p> 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龍紋象耳大維德瓷花瓶,是大英博物館鎮館藏品之一。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以英國收藏家大維德的名字命名。而它輾轉東西方的艱辛經歷,卻令人瞠目嘆息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這對公元1351年燒制于景德鎮窯、舉世無雙的雙耳青瓷花瓶,在二十世紀的某時某日,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賚熙帶著它,去往琉璃廠請當時古玩行的專家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但卻被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手”認為是贗品而拒之門外。就這樣,這對價值無比的青瓷象耳花瓶,拱手轉讓給英國收藏家大維德爵士,并冠以他的名字落座大英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這是明永樂和宣德年間、一對叫人流連忘返的青花瓷瓶</p> <p class="ql-block">小臺上的一盅一碗(形態逼真的斗雞小碗),據說價值2億人民幣。</p> <p class="ql-block">成化斗彩雞缸杯,是2024年大維德基金會捐給大英博物館1700件中國瓷器藏品之一。目前為大英博物館的館藏珍寶。此杯高3.8厘米,口徑8.3厘米。是成化皇帝位萬貴妃特制的酒杯。被子外壁描繪子目雞兩群,間以湖石、月季與幽蘭,一派初春景象。借此表達渴求子嗣綿延的心理。明晚期,就已市價高昂一杯難求。收藏于故宮博物館的雞缸杯高度,稍矮于大英博物館收藏的0.04厘米。由于存世量稀少,民間多有仿品。</p> 又一對青花瓷瓶 清康熙年燒制的瓷碗 掃描標識牌大致意思:盤多碗少(“碗艱致”) <p class="ql-block">青銅大鼎 (公元前13-—12世紀),鼎口兩邊各有個羊頭,,是我國最古老的雙羊頭鼎,代表了商朝鑄造業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館內現有中國文物超2.3萬件,囊括了石器、彩陶、青銅器、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琺瑯器等幾乎所有藝術類別的稀世之寶。“十大鎮館之寶”中,就有《女史箴圖》、敦煌壁畫和“大維德花瓶” 三件來自我中國。中國政府若干次追要歸還無果。</p><p class="ql-block">好在大英博物館對世界說:“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博大、最悠久的文明“!</p><p class="ql-block">好在我這么想:大千世界即為同一地球村,那就把酒問青天</p><p class="ql-block"> ——莫問東西南北,莫論前后左右,為共享,干杯!</p> <p class="ql-block">兩小時的歷史文明長廊游覽結束。看這熙熙攘攘的各色人流,有一霎那、我有恍若千年的目眩!</p> <p class="ql-block">懷揣復雜的心緒,轉身揮別——大英博物館,再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余姚市|
五莲县|
开化县|
洪泽县|
邻水|
微山县|
苏尼特右旗|
江津市|
高阳县|
平潭县|
象州县|
呼伦贝尔市|
黑龙江省|
梓潼县|
鄂温|
南汇区|
修武县|
清新县|
原平市|
武穴市|
眉山市|
易门县|
洛扎县|
乌苏市|
措美县|
化州市|
孟连|
平顺县|
交口县|
杭锦旗|
景泰县|
阿鲁科尔沁旗|
四子王旗|
文山县|
郸城县|
龙岩市|
无为县|
通河县|
自贡市|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