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本愿寺,位于日本京都市下京區,正式名稱為“龍谷山本愿寺”;因它的東側有另一寺廟“東本愿寺”,因此當地人把“龍谷山本愿寺”稱為“西寺”或“西本愿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本愿寺是京都最大的寺院,為日本佛教“凈土真宗本愿寺派”的大本山(總寺院),在日本及世界各地擁有超過一萬所寺院,一千多萬信徒。寺院內的主要建筑御影堂、阿彌陀堂,連同唐門、飛云閣等被日本定為國寶;西本愿寺作為古京都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于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本愿寺的平面幾呈正方形,四面被磚墻包圍起來;正面與人行道之間隔著類似護城河的濠溝,兩座大門通過小橋與路面相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御影堂門,進了門正對著的就是被日本視為國家重要歷史古跡的御影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御影堂建于1636年,至今38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據牌子上的介紹,御影堂長62米、深48米、高29米;柱子227根,榻榻米(草墊)441張,可同時容納1200人參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御影堂和阿彌陀堂從1998年起進行了為期10年的大規模維修和翻新工程,于2009年重新對公眾開放;確實是“修舊如舊”,看上去濃厚的時代滄桑氣息,古跡的真實寫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客脫了鞋可以進入到大殿的內部參觀,大殿的中央祭壇上供奉著西本愿寺的創始人親鸞圣人的木制坐像,他的歷屆繼任者的肖像被畫在坐像兩側的卷軸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親鸞圣人公元1173年誕生于京都的日野,9歲剃度出家,29歲時專修念佛,歸依南無阿彌陀佛的教法;因所修教義受到鎮壓,親鸞圣人在35歲時被流放到越后,晚年回到京都,傾注于佛教著作的論述中;1263年往生,享年90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御影堂建筑的雨水排放、收集系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寺院內除了建筑物外,還有兩棵碩大的銀杏樹;銀杏樹在日本被視為神圣的植物,象征著長壽和堅韌。每年年底當金黃色灑滿枝頭時,黃色的葉子與古老的建筑形成的獨特景觀?使這里成為了熱門打卡地,許多人正是沖著兩棵銀杏樹而來。我到訪時是三月中旬,銀杏樹剛從寒冬蘇醒過來,僅開始長出一點點新芽;此次無緣欣賞到它最燦爛的一面,留下遺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棵位于御影堂前的銀杏樹,樹齡約為400年,高約15米,其最大特征是樹枝罕見的橫向生長,樹冠周長30米,想象得到它秋天時的壯麗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御影堂的北側是另一座主要建筑 - 阿彌陀堂,兩座建筑之間有一長長的走廊連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彌陀堂建于1760年,同樣被定為日本的重要歷史古跡;建筑長45米、深42米、高25米;中央供奉著阿彌陀如來佛的木雕像,左右供奉著印度、中國和日本的念佛祖師的肖像?;能夠同時容納800人參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正面看阿彌陀堂,其建筑形式和風格與御影堂完全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彌陀堂的前面同樣有一棵銀杏樹,高16米,但不幸在2018年被臺風重創攔腰截斷了一半,看上去比御影堂前的那棵小了一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彌陀堂門,看上去很殘舊,但卻不掩它曾經光鮮亮麗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完兩座主要建筑后,在寺院內溜達了一圈,書局、藏經樓、行政樓等一一從身邊經過,我最想看的飛云閣卻不對外開放;環顧四周,好像該看的都看完了!正準備離開朝著大門走去時,遠遠的看見從最南面的墻邊走出來三四個人,咦!難道那邊還有路可走?路通去哪里?咱不妨也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慶幸自己腦中閃過的“要去看看”這一念頭,這才沒有錯過寺院內這座美輪美奐的國寶 - 唐門。唐門深藏在寺院南面圍墻的中部,在御影堂前的大廣場上是看不到它身影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唐門色彩斑斕,上面的飛禽走獸花鳥蟲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時,來了一群當地游客,導游指著上面的各種人物、動植物繪聲繪色地在講述,游客們聽得津津有味,可惜我一句日文也聽不懂,否則也能旁聽一堂生動的講解課了!但我能感受到這是一座非同尋常的唐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門是在日本本土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建筑樣式,它最顯著的特征是屋頂上的“唐破風”設計,即中央凸起的弓形造型;在門的裝飾上則是借鑒了中國的民間藝術和傳說。唐門起源于日本的鐮倉時代(相當于中國的宋代),并在安土桃山時代(相當于中國的明代)大為盛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破風曲線優美流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座唐門的梁、柱、板上布滿了各種雕飾,完完全全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黑色漆面底板裝飾著精致的金屬制品和五顏六色的動物雕刻,有孔雀、麒麟、中國獅子等等,個個工藝精美、色彩艷麗、活靈活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側面板上刻有來自于中國民間故事的人物和動物,畫面栩栩如生,一種熟悉而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為中國文化的強大魅力和傳播力感到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唐門也被叫做“日暮門”或“全天候門”,因為來到這里的人會被它的美麗迷住而失去了時間感,整天凝視著它;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我就有這種感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門旁邊的大玄關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玄關門對著的小園子,櫻花初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本愿寺地方雖不大,但卻小而精,是認識日本寺廟文化、欣賞日本古跡建筑的最佳場所之一,且游客不多,也是休閑漫度時光的好去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謝瀏覽觀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拍攝:2024年3月14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編輯:2025年元月15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平利县|
郸城县|
桦南县|
木兰县|
南投县|
庆云县|
杭锦后旗|
昔阳县|
松滋市|
成武县|
锦屏县|
雷波县|
迁安市|
西丰县|
山阴县|
乐平市|
峡江县|
舒城县|
原阳县|
灵宝市|
吴旗县|
舒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印江|
金华市|
长乐市|
肇源县|
依安县|
韩城市|
会泽县|
高要市|
吉安市|
泰兴市|
太谷县|
麻栗坡县|
青海省|
阿尔山市|
山西省|
新化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