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下一步行程是走訪美麗的滿族古村落瓦爾喀什寨,體驗民族風情,尋覓女真人和清前期的歷史蹤跡。我們還游覽了沈陽故宮。</p> 瓦爾喀什寨 <p class="ql-block"> 瓦爾喀什寨,位于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洼子溝村北端,地處三面環山的凹部、地勢開闊平坦、背風向陽、水源充足,寨石墻殘垣及明代瓷器殘片依稀可見,全村區域面積1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瓦爾喀什寨歷史非常悠久。故事也特別多。比較主要的,一是,瓦爾喀什寨是著名的薩爾虎戰役東線戰場。二是努爾哈赤的長女婿,清朝的開國大臣何和禮出生和成長在瓦爾喀什寨。三是,瓦爾喀什寨出土了女真人時期的文物,也有文物遺存。至于民居村寨的滿族特征就不用細說了。</p> <p class="ql-block">瓦爾喀什寨</p> <p class="ql-block">村部</p> <p class="ql-block">村部</p> <p class="ql-block">滿族老媽媽</p> <p class="ql-block">滿族老媽媽的家</p> <p class="ql-block">民居</p> <p class="ql-block"> 何和禮祖孫三代都生于瓦爾喀什寨。瓦爾喀什寨歷史上就是建州女真的聚居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何和禮,董鄂氏,滿洲正紅旗人,努爾哈赤長婿,后金五大臣之一,清王朝奠基人之一。努爾哈赤能夠統一女真,建立后金國,除了自己勇敢機智外,離不開五位重要的幫手,他們個個驍勇善戰,戰功赫赫,因此他們被稱為后金開國五大臣。</p> <p class="ql-block"> 清史料稱寨溝外為瓦爾喀什曠野,是1619年3月后金與明軍"薩爾滸"戰役東戰場決戰之地,劉綎所率明軍15000人、朝鮮軍13000人在此全軍覆沒。史料記載雙方參戰六萬多人,是桓仁縣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大規模戰場。</p> <p class="ql-block">出土了一些女真時期的文物。還發現了女真墓葬群</p> <p class="ql-block">女真時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尋覓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訪完瓦爾喀什寨就前往位于桓仁滿族自治縣的望天洞景區跟女真人歷史研究專家關先生夫婦進行研討。雖然望天洞是特別棒的溶洞,景色極其令人驚嘆。可是我們主要是參加了研討活動。所以本組照片沒有洞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望天洞景區</p> <p class="ql-block">望天洞</p> <p class="ql-block">研討</p> <p class="ql-block">望天洞</p> 沈陽故宮 <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總占地面積63272平方米,建筑面積18968平方米。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清朝遷都北京后,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建筑100余座、房屋500余間。入關以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相繼十次“東巡”時作為駐蹕所在。</p><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包括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場所。西路則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故宮東門</p> <p class="ql-block">文德坊</p> <p class="ql-block">武功坊</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故宮正門</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p> <p class="ql-block"> 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于天聰元年(1627年)至天聰九年(1635年)建成,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寢的規劃布局,縱向前低后高,即殿低宮高,寢宮區建于正方形高臺之上,四周設圍墻與更道墻圍繞,形成高臺“城堡式”寢區。鳳凰樓為寢宮區門戶,建立在中路軸線上。中路五進院落的布局均有不同的功能。第一進院落即大清門之南,為宮前引導區;第二進院落崇政殿南側至大清門里,為前朝區;第三進院落鳳凰樓下至崇政殿北側,為朝寢的空間過渡區;第四進院落即臺上五宮,為寢宮區;第五進院落,寢宮區北側高臺下,為生活服務區。</p> <p class="ql-block">故宮正門</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后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前月臺兩角,東立日晷,西設嘉量;殿內“徹上明造”繪以彩飾。內陳寶座、屏風;兩側有熏爐、香亭、燭臺一堂;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于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并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制作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 鳳凰樓坐落于沈陽故宮中路建筑群的中軸線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年),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重檐三滴水、圍廊、歇山式建筑。鳳凰樓共三層,其建于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臺上,進深面闊均為5間,整個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層樓身為磚墻圍護,兩側廊下有扶手明樓梯,南側明間辟門,下設24級臺階,里通高臺,這里是后妃的寢宮區域。二三層為木圍護,二層東側廊內有樓梯可登至三層。</p><p class="ql-block"> 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臺上</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前索倫桿~滿族民居的院子里,通常豎有一根八尺高、碗口粗的神桿,桿頂端掛一個斗子,它就是“索倫桿”,為滿族祭天所用,將其立于家中院內東南角的一個石墩的孔中。祭天時,錫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內臟,供烏鴉、喜鵲享用。在這里也有索倫桿,體現了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于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這間是臥室。</p> <p class="ql-block"> 關雎宮位于帝后寢宮區域清寧宮之東,是清太宗皇太極最寵愛的宸妃所居住的寢宮,始建于天聰年間,為五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沈陽故宮依據檔案材料,將關雎宮辟為復原陳列展室,里間西炕設有暖閣,為宸妃居住之寢宮,并懸掛“悠車”以及各種陳設品。外間東側也設有暖閣,為庶妃侍女居住之處,南墻設有神位,臨門處設有鍋灶,東西兩炕放置各種炕桌、坐墊等各種器物,恢復了歷史上的使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關雎宮</p> <p class="ql-block">關雎宮</p> <p class="ql-block">關雎宮</p> <p class="ql-block"> 麟趾宮位于沈陽故宮清寧宮西側,亦稱西宮,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里間為起居、梳妝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間為饗客、用膳和禮佛之所。</p><p class="ql-block"> 衍慶宮又稱為“次東宮”,是皇太極的淑妃巴特瑪的寢宮。“衍慶”二字出自先秦,含義是福慶長久。</p> <p class="ql-block">麟趾宮</p> <p class="ql-block">麟趾宮</p> <p class="ql-block"> 永福宮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廡之末,</span>序列次西宮,是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永福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由一間壁墻分隔成內外兩室,中間有門相通,內兩間,外三間,沈陽故宮根據有關資料將永福宮復原成莊妃的寢居場所,主要包括宴飲、迎見賓客、禮佛和宮女寢居等場所,并在室內復原了萬字炕及具有濃郁東北特色的搖車等物,使陳列場景盡量接近真實,體現皇太極時期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永福宮</p> <p class="ql-block">永福宮</p> <p class="ql-block">大煙囪~大煙囪立在地上,也是極具滿族風味的。</p> <p class="ql-block">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于天命十年(1625年)開始創建,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在建筑布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筑群,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的具體反映。</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稱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內</p> <p class="ql-block">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的反映。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 <p class="ql-block">左翼王亭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路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從南至北為扮戲房、戲臺、嘉蔭堂、宮門、文溯閣、仰熙齋、碑亭和九間殿等。 整個建筑設計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p> <p class="ql-block">戲臺</p> <p class="ql-block">文溯閣</p> <p class="ql-block">文溯閣</p> <p class="ql-block">文溯閣內</p> 壽芝夫婦祭祖集錦 <p class="ql-block"> 壽芝夫婦因故未能與大部隊同行,現把他們祭祖活動做一個小集錦,以使得祭祖之行更加完整。</p> <p class="ql-block">東京陵</p> <p class="ql-block">永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城</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城</p> 寫在后邊的話 <p class="ql-block"> 這次我們順利完成了祭祖之行的全部行程。首先要感謝知平大姐和幾位哥哥姐姐的精心組織,也要感謝霍剛夫婦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衣食住行都安排的很周到,使得我們一切都非常順利。深切感受到親人的溫暖和東北人的豪爽真摯善良。還要鄭重表示謝意的是關惠喜先生和霍長榮女士。他們是我們考察瓦爾喀什寨的引路人,關先生對清前期歷史地區更疊的幾十年的考察深入的研究,才能讓我們在那么短的時間里,有了那么深的了解。關先生治學嚴謹認真的學者風范,讓我們終生難忘。更要感謝美篇為我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感謝周老師的肯定和支持。感謝各位朋友的熱心陪伴,欣賞鼓勵。</p><p class="ql-block"> 通過祭祖活動,我們增強了家族凝聚力,使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先祖的豐功偉績優秀品質,更加自覺的繼承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更加熱愛祖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順祝各位朋友快樂吉祥!萬事如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津县|
敦化市|
遵义县|
台北县|
祁门县|
玉山县|
辽中县|
长子县|
太谷县|
深泽县|
建阳市|
铁力市|
长泰县|
康平县|
合山市|
曲麻莱县|
荥阳市|
社旗县|
海城市|
攀枝花市|
南漳县|
常熟市|
清涧县|
资中县|
台北市|
芦溪县|
望都县|
黄冈市|
宁强县|
绩溪县|
吉安市|
定西市|
红桥区|
祁阳县|
利川市|
灵台县|
黑山县|
海城市|
湖州市|
潜江市|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