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抗戰時期河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劉蔚同

巴丹弱水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鄭大一附院院史辦</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陳明望</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025年1月17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劉蔚同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30年9月任河南大學醫學院皮膚花柳病學講師,他是河大醫學院建院初期的創始人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4年7月公費考入德國慕尼黑大學皮膚病醫院,1937年7月獲醫學博士學位后,返回河南大學醫學院任皮膚花柳病學教授,皮花科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7月任河南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兼河南大學醫學院附設高級職業護理學校校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5月河南大學醫學院流亡漢中,抗戰勝利后留在陜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4月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同年11月被評為國家二級教授。</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鄭大一附院功勛人物證書(2023.09.26)</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的祖籍,在河南太康縣城郊大劉莊。他的父親劉亙(字星衢,1881~1946)是晚清秀才,一戶擁有30畝地雇傭2個長工的地主家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5年5月19 日,劉亙的長子就降生在這個充滿墨香書氣味道的詩禮之家。取名劉同,字蔚同,后以字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劉蔚同出生的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那就是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朝廷下旨廢止。一場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熱潮風起云涌,閉關鎖國的中國發出了“睜眼看世界”的吶喊,喚起了民眾的覺醒,劉蔚同的父親在他出生后不久,就踏上了就東渡扶桑之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6年,劉父在日本期間,由同盟會河南支部部長曾昭文(1883~1913,字可樓,河南省光山縣人)介紹,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成立的同盟會,并先后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科和日本中央大學,獲法學學士。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后,劉父奉同盟會之命回國到上海,參加11月3日攻打上海縣城南門外高昌廟上海江南制造局(現江南造船廠)的戰役。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生產槍炮的軍火工廠,攻下該廠對于切斷清政府軍火供應,光復上海具有重要意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3年7月,“二次革命”失敗后革命黨遭到緝拿,劉父潛回家鄉躲避。這時已經8歲的劉蔚同,第一次見到父親。劉蔚同7歲讀私塾,8歲到太康縣立小學新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孫中山先生曾提出“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并在其《實業計劃》中大力提倡栽桑養蠶。全國各地紛紛舉辦蠶桑學校,一些大學也增添了蠶桑系。1915年河南省太康縣也成立了縣立甲種蠶業學校,1918年劉蔚同到該校上初中。學校設修身、讀經、英文、地理、歷史、算術、桑樹栽培、蠶病預防及治療、養蠶、繅絲等課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在甲種蠶業學校上學僅一年,“五四運動”爆發。北京青年學生上街游行,學生運動風起云涌。北京僅是學生運動,上海卻是工人罷工、商界罷市,把“五四運動”推向高潮,使革命黨和知識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希望。隨著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劉蔚同受“新文化運動”和《新青年》的影響,1919年獨自去了上海,他考入德國人創辦主持的同濟醫工專門學校附設德文科(即上海同濟大學附中)上中學。在校期間,劉蔚同結識了來自家鄉河南息縣的同班同學夏一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許是雙方父親都是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討袁護法鬧革命的同盟會員,父輩們共同的身世,加之劉與夏又是同鄉,同在異鄉的他倆,更是彼此加深了同學間的友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4年秋,劉蔚同在上海同濟附中畢業后,他和夏一圖又一同升入同濟大學醫科(同濟大學醫學院)。從此走入醫學的殿堂,躬耕三尺臺、執教五十載。</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年輕時期</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中國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動蕩不安的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街頭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刻骨銘心的屈辱。1930年的上海,一片白色恐怖之下的陰影籠罩著這座大都市,曾幾何時的上海“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仍然讓人心有余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1月,劉蔚同和夏一圖在上海同濟大學醫科畢業。然后在德國人辦的上海寶隆醫院(同濟大學醫科實習醫院)當了五個月的住院醫生,六月他倆商量離開白色恐怖的上海,回家鄉河南省府開封謀生。回到開封后,夏一圖應聘到有穩定收入的河南大學醫學院附設助產學校任教員。而初入茅廬心高騖遠的劉蔚同,則選擇了一所開設在開封北書店街上陷入困境,瀕臨倒閉,原由河北大學醫科畢業的醫學士王壯亭、溫瀛洲醫師,鹿錫三藥劑師三人開設的私立開封福豫醫院當院長。</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0年10月開封福豫醫院發行的《新撰處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開封福豫醫院廣告(1930.10)</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30年代初的開封,已經有了平民醫院(官辦)、衛戍醫院(官辦)、接生傳習所(官辦)、福音醫院(教會)、筠亭醫院(私立)、三民醫院(私立)等多家醫院,還有許多藥鋪坐堂行醫。在醫院和藥鋪星羅棋布的汴京城,初來乍到又臨床經驗不足的劉蔚同,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無論他怎樣揚長避短,拾遺補缺,經營還是舉步維艱。使盡渾身解數,仍無力回天。</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學醫學院一覽(1932)</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學醫學院一覽(1932)</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9月,河南大學醫科改為醫學院,閻仲彝出任醫學院首任院長。正值該校擴大辦學規模急需用人之際,閻院長招賢納士,廣招上海同濟醫科(同濟醫學院)各屆畢業的校友。劉蔚同思考良久,決定放棄開封福豫醫院,選擇到河大醫學院工作,應聘解剖學和化學課程教員。化學課程劉蔚同只是臨時代課很短一段時間,化學課作為公共課,改由河大理學院助教李承燔(字宏齋,1899~1956,河南省淅川縣人,1928年河南中山大學化學系畢業,河南醫學院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死于獄中)代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的解剖學館是由留德博士郭鑫齋教授主持,單德廣教授輔之,1931年留德博士李賦京教授來院后,解剖學館改由李賦京主持。翌年河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開業,劉蔚同改任河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花柳病住院醫師和德文教員,開設了皮膚花柳科,“投入標本器械費七百元。正在進行中的醫學院第一期計劃,撥發給皮膚花柳科設備費五百元,春間迭向德日各國及平津滬漢各大公司及藥房,采購器械藥品,內有大消毒器,顯微鏡等,價在五千元以上。最近復在平滬采購器械藥品四百余種,價值三千余元,唯因交通阻礙,多未運到,現在設法轉運,以應急需。第三期計劃添設肺癆養病室及皮膚花柳科病室,共需九千五百元”(摘自1930年河南大學醫學院一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定了學生皮膚花柳科參考書:</span></h1> <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Joseph.E.:Lehrbuch der Hantkrankhliten fuer Aerzte & Studiereude</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Joseph, E. : Lehrbuch der Geschlechtskrandheiten fuon Aorzte & Studierende</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Fiecke,E.:Lehrbuch der Haut-& Geschlechts-Krankheiten</span></li></ol>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此,劉蔚同開始立足皮膚花柳病領域深耕細作。他認為堅持在一個職業干一輩子,把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就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皮膚病研究和治療的崗位上,一干就是五十年,成為中國皮膚病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北京留念</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話說每一個成功的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智慧的女人在相輔相持,默默付出。劉蔚同在河大醫學院邂逅了一位志同道合、相知相惜的本院護士曹含影(1912.06.02~1945.03.16,河南省上蔡縣人),并結為夫妻。1934年,他們的長子劉近一出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我(夏一圖)送壯圖弟到北京投考清華,由好友劉蔚同介紹,結識了在北京的劉宛育女士。她的父親劉炳寰是清末秀才,淅川縣知縣,也是老同盟會員,1913年河南駐京議員,和我父親是朋友,于是就訂了婚。1933年我們在開封結婚。”(摘自夏一圖自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的河大醫學院人才云集,教授大部份來自留德、留法的博士。置身于喝過洋墨水的環境里受其熏陶,劉蔚同逐漸萌發了出國留學的愿望。為了讓夢想的種子發芽,劉蔚同刻苦學習,勤奮讀書,妻子相夫教子,勤儉持家。1934年7月,終于順利通過河南省公費留學試考資格,被德國慕尼黑大學皮膚病醫院(miincheneruniversitathautshautklinik)錄取。</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蔚同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皮膚病醫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門診做實驗(1935.03)</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皮膚病醫院留學期間,在L.V.Zumbusch教授的指導下從事皮膚性病研究工作。1936年德文博士論文《淋病分泌物中類脂體的研究》,慕尼黑大學學報上發表,《propersen 對梅毒治療效果的觀察》論文,在慕尼黑Aho boeck ck上發表,193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留德時曾任中華留德學生會會長。</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和張迺華在德國留影(1936)</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劉蔚同(左)和張迺華(右)在德國留學時合影。張迺華(1903~1993,陜西省戶縣人) 1929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醫科,和劉蔚同是上海同濟校友。1934年他倆同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留學,193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1937年7月又一起回國。真乃山不轉水轉,十年后他倆又在西安一起共事,并把終生獻給了西北醫療衛生事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回國途中順路先去了趟日本,他在日本停留了幾天,想去看看他父親當年留學日本時去過的地方,看過的風景,上過的大學。他說想沿著父親走過的路重走一遍,只是想看一看留下過父親身影的地方,走一走留下過父親足跡的小路。</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在日本(1937.07)</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然,東海對岸傳來盧溝橋隆隆的炮聲,打破了劉蔚同心中的寧靜。深植于心的愛國情懷迫使他立即啟程,輾轉香港返回祖國。河南是生他養他的地方,開封有他牽掛的妻子和3歲會喊爸爸的兒子。有妻兒有愛的地方才是家,不論身在何方,家永遠是他最牽掛的地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據1933年4月29日教育部頒布的《國外留學規程》(46條):“公費留學回國人員必須返回所在省服務”的規定,1937年9月,劉蔚同返回到了開封,回到了他出國留學前工作過的河南大學醫學院。原附設醫院皮膚花柳科主任生明教授(北平大學醫學院畢業)改任外科教授,劉蔚同接替生明任皮花科教授兼科主任,皮花科有虞雪莊醫師給他當助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寇鐵蹄踐踏黃河流域,不久豫北吃緊,古城開封勢將不保,年底河大醫學院跟隨國民河南政府遷往鎮平縣。因抗戰爆發導致學生大部分離校,留院者寥寥二十余人,遷校鎮平后教學與實習停頓,校務中輟 ,停止招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5月下旬,日軍侵犯新野、唐河,鎮平危在旦夕,于是河大醫學院北越伏牛山遷校嵩縣。遷嵩縣后重建河大醫學院附設醫院,護士人員僅剩32人無力開展工作。遂于1940年9月,恢復河南大學醫學院高級護士職業學校,按照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學制三年,招收第一班,計19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原河大醫學院院長兼河大醫學院護校校務主任郭鑫齋教授,把附設醫院改編為軍政部第十一重傷醫院,并帶領師生開赴湖南辰溪參加抗戰,空缺的河大醫學院護校校務主任一職,由皮花科主任劉蔚同教授兼任。1942年河南大學升格國立后,河大醫學院護校校務主任改稱校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的家,租住在嵩縣老縣城高都街上一戶小院。夏天園子里種著綠油油的蔬菜,紅透了的西紅柿讓人垂涎欲滴。因為河大醫學院護校就在劉宅附近,常引來垂涎三尺的護校學生來偷摘。許多年后其兒女們從母親王蘭君的只言片語中慢慢知道,她在嵩縣上河大醫學院護校時(1940~1943),就曾經和女生們一起多次偷摘過她們護校劉蔚同校長家種的西紅柿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畢竟是校長,喝過洋墨水的人見多識廣,深邃吃小虧占大便宜的法則。果然幾年后竟然顯靈了,他賺的是盆滿缽滿。而王蘭君只因偷摘劉校長家西紅柿,貪圖一時痛快過過嘴癮,卻把自己一生都“賠”了進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下半年,河大醫學院在嵩縣城關上倉街,利用祠堂廟宇和搭建了35間草房,設病床30張,重建附設醫院,宋玉五教授危難中出任醫院院長,開設門診和住院部。門診設有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皮花科、眼科。隨著醫院業務開展,收容病員30余人,遂于1941年11月河大醫學院護校招第二班12人學生,畢業四人。1942年因醫院地址狹小,教室受限停招一期,1943年護校招第三班,計15人。至1944始,護校大力建設始有示教室的充備,稍具規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7月,附設醫院已初具規模,院長宋玉五因同時還兼有解剖學館主任一職,主理掌管解剖學館事務,附設醫院院務交由劉蔚同教授兼任院長。解剖學館還有一位早劉蔚同畢業五年的上海同濟醫學院學長李瑜如教授,由于他們兩個人的興趣和嗜好相同,又經常互相串串門,來往的多了,自然就成為莫逆之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戰期間,嵩城無發電設備,故當時的附設醫院較現在醫院中缺少者,僅X光一種設備,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的教授兼醫師們都是最優良經驗豐富的良醫,對診斷上并無太大影響,院中設門診部及住院部,門診分內、外、小兒、婦產、五官、皮花、眼科,在戰爭時期內,已是難能可貴的事了。病房、藥房,雖稍較現在簡陋,但醫師們診斷的熱心、服務,與指導實習生的誠懇,且怎能與當日相比。護理及工作人員的服務周到,和藹可親,病人住在院中與住在自已家里一般,更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真是非我的一枝禿筆所能形容出來,病愈出院,在街上相遇,和友人一般親熱招呼,甚之平時仍常相來往,病人家屬延至其家如親姊妹弟兄一般款待。”(摘自國立河大醫學院第10屆1945年畢業生莊良田,1976年發表在臺灣“河南大學校志”上的文章《抗戰期間母校醫學院的成長與發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嵩縣“這時期,醫學院附設的機構,尚有附屬醫院、高級護士職業學校、高級助產士職業學校各一所,培養出了不少醫學人才。以上三個單位,皆設在嵩縣城內東北角的財神廟院內,廟門外掛著這三個單位的牌子。財神廟院內新蓋了5排草房(共35間),作為附屬醫院的門診部(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等)和病房(有病床30張)。當時,附屬醫院院長和兩所職業學校校長均由劉蔚同教授兼任,醫學院教師多兼任附屬醫院的臨床醫生。因嵩縣縣城無供電設施,外科手術只能在汽燈下做。嵩縣地處山區,一向缺醫少藥,山民患病多求助于神漢、巫婆。河南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遷到這里后,成功地治愈了大批的病人,從而對于破除迷信、宣傳科學、倡導新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護校有個王姓(王蘭君)年輕女生,表演地方戲曲,唱腔、扮相、身段俱佳,頗令觀眾為之傾倒。空房待填、年近不惑的劉蔚同教授看中此女,遂結成伉儷。聽說他們后來調到西安,該女在劉教授的精心培養下進入西安醫科大學并不斷深造,后來成為該校的高級檢驗免疫專家。他們的婚戀史和恩愛之情,在我校師生中間傳為佳話。”(摘自《河南文史資料》2008年第3輯,李廣溥著《憶抗戰時期我在河南大學醫學院求學的經歷》)</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大醫學院1948年畢業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張宏志、許鴻彬夫妻筆記</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3月,劉蔚同的二兒子劉夢琪在嵩縣高都街出生。5月9日二兒子剛剛滿月,日寇就逼進嵩縣。為了躲避日寇掃蕩,剛出月子拖著虛弱身體的妻子曹含影手牽著10歲的大兒子,劉蔚同懷抱嬰兒,帶領河大附設醫院和護校師生拖家帶口沿著崎嶇山路,歷盡艱辛向河南大學校部所在地潭頭鎮一路倉惶而逃。據1950年版《附設護校簡史》記載:“護校倉惶逃出十余人,其余星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醫學院剛逃亡到潭頭鎮,日寇隨踵而至,燒殺搶掠,強奸婦女。醫學院院長張靜吾之妻吳之惠在潭頭被殘殺,女學生李先識、李先覺姊妹二人和李先識之夫劉祖望不甘受辱,投井自盡,以死明節。這一年河大醫學院師生的生活仿佛被無盡的黑暗所籠罩,他們經歷了人生中最痛苦,最黑暗的時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潭頭鎮淪陷,國立河南大學組織師生和家屬繼續向西逃亡。文弱書生攀緣于崇山峻嶺之中,逃難于人煙稀少的深山密林。因疲勞不堪,困乏力竭,一路上丟光了所有的行李和書籍。此時散兵游勇又趁火打劫,師生苦不堪言。師生家屬翻山越嶺一月余,6月初陸續逃難至豫鄂陜三省交界處的淅川縣荊紫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師生家屬流落在荊紫關衣食無著,幾乎斷炊,僅靠當地老鄉們接濟和少量的救濟艱苦度日,生活極端貧困。河大醫學院護校逃難此地后,借用荊紫關鎮城隍廟當作教室,五圣宮為女生宿舍,漢王坪村為男生宿舍免強復課。“淅川荊紫關,一切困難,教學陷于停頓,既無課堂又無書本,全是強免講些抄本上課。為了救濟學生,于1944年8月招收第四班,計17人,強入學上課,亦是虛文。”(摘自1950年版《附設護校簡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醫學院滯留在荊紫關期間,教學儀器設備、圖書丟失殆盡,人心渙散,醫學院復課無望。因張院長不能到院視事,院務處于無人負責之窘境。雖然河大校部委任宋玉五臨時掌舵醫學院,宋卻因處境艱難,生活無保障,又遭受詆毀中傷,他也回天乏術,逆境中難以力挽狂瀾。而劉蔚同掌管的附設醫院,因逃難途中醫療器材和物品丟失殆盡,人員出走人手不足,處于關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期滯留在荊紫關學生們的情緒開始躁動,新任校長張仲魯履新后同意河大醫學院遷漢中復課。1944年10月底,河大醫學院和護校滯留在荊紫關人員全部徒步到達西安。群龍無首的河大醫學院學生流落在西安街頭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居無定所。大部份教師認為復課無望,前途渺茫,為了生存離校另謀職業。</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河南大學醫學院留西安員生四十人</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給教育部的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育部陳(立夫)部長鈞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荊紫關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圖書、儀器損失一空,員生流浪荊紫關露宿街頭,復課無望,醫學院全體員生均愿遵部令遷出,與其他醫學院合作,以維學業。曾電部請示辦法,未奉復電。前日豫南敵軍又由棗隨遂西各縣出動西犯,荊紫關河大全體員生因鑒于嵩縣潭頭死難之慘均紛紛逃出。校長既無法維持,又不作主張,坐井觀天,聽天由命。現醫學院院長張靜吾、外科教授生景清、內科主任教授朱德明、產婦科教授倪桐岡、耳鼻喉科講師馬驤嶙、生理教授徐云五及男女同學四十余人已逃來西安,暫住(陜西)省立醫專,唯生活困難,在此生活已成問題,落泊至此,形同乞丐。萬望鈞座念教育為建國之基,樹人為立國之本,速匯款五十萬,以濟燃眉之急,并擬留此與醫專及軍醫學校合作。請速電示辦法,以便遵辦。</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西安省立醫專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留西安員生四十人同叩</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1944年9月10日</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河大醫學院教授聯名向教育部陳立夫部長寫信求助(節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醫學院教授均十余年之苦干,現在無衣無食,奈何冬日將臨,只有受凍而已,河大系臨戰區較近之最高學府,內中情形如此能不過問乎?望:</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速匯款來西安省立醫專,救濟醫學院長、教授及同學,并研究醫學院址,在西安或漢中以備復課。</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速電荊紫關被困之醫學院員生遵部令遷出復課。</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電西安軍醫學校或省立醫專、漢中西北醫學院暫時收容逃去之師生。</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款可匯西安省立醫專河大醫學院院長張靜吾或醫學院教授代表生明收,以便發放。</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專此敬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鈞安</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西安師生同叩</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張靜吾、倪桐岡、生明、朱德明、馬驤嶙、徐云五</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1944年9月17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達河大醫學院到漢中復課令后,西安去漢中的狀況就好多了,首先是心情愉快。西安至漢中有公路通汽車,教授和家屬可乘坐長途汽車,學生則雇傭馬車拉行李,越過秦嶺徒步一周余,于1945年1月到達漢中城南的馬家壩村。在國立西北醫學院院長侯宗濂教授的幫助下,借用國立西北醫學院院舍借讀復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個月來,劉蔚同攜妻挈子一路翻山越嶺落荒而逃,再加上妻子剛出月子身體虛弱,疲憊、饑餓、恐懼一同襲來,遷移到漢中后劉蔚同的妻子曹含影再也承受不住了,病倒后就再也沒有醒過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3月16日,還沒有等不滿周歲的孩子長大后喊出一聲媽媽,媽媽就撇下嗷嗷待哺的嬰兒撒手人寰。這一年劉蔚同痛失愛妻心痛難抑,如同夜空失去了星辰,世界陷入了無盡的黑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子再難,為了兩個兒子生活還得繼續。河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和護校自嵩縣落荒而逃后潰不成軍,早已名存實亡,劉蔚同除幾節課外已無所事事。1945年10月河大教職工花名冊上顯示劉蔚同的薪金是540元,除院長的薪金是600元外,他的薪金算是最高的。從荊紫關遷校西安時,時任國立河南大學總務長、河大醫學院代院長宋玉五教授沒有隨校來漢中,而是留在了西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玉五隨逃難人群到了西安軍醫學校避難,他在校園里遇見了1933年在廬山軍官訓練團當教官的同僚滕書同(山東省榮成縣人)博士。滕時任軍醫學校西安第一分校主任(校長蔣介石),兼西安軍醫預備團第一分團軍醫監(少將同等)主任。當看到昔日宋玉五如此落魄,食宿尚無著落時,便報批聘宋任該校解剖學主任教官,授一等軍醫正(上校同等)官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玉五早年上海同濟醫學院畢業,是劉蔚同的學長。劉蔚同在西安舉目無親,望著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淚濕衣襟。在宋玉五的幫助下,劉蔚同也來該校任皮膚花柳科主任教官,授一等軍醫正(上校同等)官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自從妻子離世后,同事們見他拉扯兩個兒子度日艱難,且中年喪偶,心中悲苦,紛紛勸他為了兒子著想,再續一房妻子,替他分擔家務。一天,河大醫學院護校程云霞護士替她的校長劉蔚同說媒。女方是她的護校同學,也就是當年在嵩縣高都街劉蔚同家小院里,偷摘劉校長家西紅柿的護校學生王蘭君,此時王蘭君所在醫院碰巧也駐扎在漢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9月,王蘭君河大醫學院護校畢業后,因家鄉河南大部份地區被日寇占領,去陜西謀生成為唯一的出路。王蘭君應聘到由河南洛陽遷到陜西省南鄭縣(漢中)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醫院當護士、中尉看護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王蘭君見到相親對象時她目瞪口呆地一下愣住了。怎么會是他,我上護校時的校長劉蔚同,一個比她年齡大20歲,有兩個孩子的父親。年芳20歲的王蘭君此刻眼神呆滯,一臉茫然,完全不知所措,過了好一會才緩過神來。她羞澀地想扭身而去,可腿腳卻不聽使喚。想一口回絕,面對昔日校長卻沒有勇氣說出口。一半是難以啟齒拒絕,一半是體恤喪妻之痛,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干脆恭敬不如從命。</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蘭君學生時期</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5年3月11日,王蘭君出生在河南省嵩縣城關鎮上倉街6號一戶小地主家庭。1934年王蘭君在嵩縣縣立女子小學上學,1940年女小畢業。她的娘家與河大醫學院都在同一條街上,近在咫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夏,河大醫學院護校恢復招生,15歲的王蘭君通過奮發努力終于考上了河大醫學院護校。1942年河大升國立,護校管吃管住。身穿深藍色旗袍式校服,胸前佩戴三角形的河南大學校徽,腳蹬白色襪子和黑鞋,彰顯出女生精神飽滿,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王蘭君在上護校期間,劉蔚同恰好是她的校長,實習時又是她的院長。她那一屆就招生了19個學生,所以師生彼此之間都相互熟悉。1945年9月,劉蔚同和王蘭君步入婚姻的殿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因建陸渾水庫,嵩縣老城區劃為陸渾水庫淹沒區,縣政府遷移到老城西建設新縣城。1976年我知青下鄉時還去過嵩縣老城,當時城墻、城門、高都街都還在。不久庫區第三次移民之后,原河大醫學院在老城區的首三圖書館、書院街、高都街上租賃的河大醫學院機關、教室、學生宿舍和劉蔚同家的小院,都被水庫蓄水淹沒。</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和王蘭君訂婚照(194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12月,王蘭君所在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奉命撤銷。第一分校設備及教學人員移交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中央軍校第九分校。命令利用第一分校校址和營房,組建中國青年遠征軍第206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1945年1月第一分校第十八期兩千余名應屆畢業學員和部分輔助人員,加上社會上招募的青年,改編為青年軍206師,服役期為兩年。王蘭君就地改任青年軍第206師野戰醫院中尉看護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青年軍206師未趕上赴緬甸遠征對日作戰,仍然駐扎在陜西省漢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據國民政府《知識青年志愿從軍優待辦法》第五條規定,“知識青年應征從軍期滿復員后,得享受下列之優待:1.公教人員得依本人志愿,仍回原機關服務,該機關不得藉任何理由拒絕其復職,并須給予升遷之優先機會;2.學生得依本人志愿仍回原校原級,并特許參加升級考試;凡參加留學考試及各種考試,得予以優先錄取之機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7月14日,王蘭君的長女劉莉莉出生。1947年1月,青年軍各師的番號陸續撤銷,王蘭君服役期滿后復員。她根據《青年軍優待辦法》選擇上大學,1948年9月被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錄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5月,河大醫學院由漢中遷往秦嶺北麓、渭河南岸的寶雞市八魚鎮姬家殿村復課。1945年8月15日本投降,全校師生激情澎湃,歡呼吶喊 ,慶祝勝利。12月,河大醫學院師生從寶雞返回開封,結束了八年顛沛流離的流亡辦學生涯。劉蔚同因新婚妻子尚在漢中服役,就留在了陜西,未回歸開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投降后,流亡在各地的高校紛紛籌備戰后回遷復校。劉蔚同所在的軍醫學校西安第一分校是撤銷還是合并,前途未卜。10月,劉蔚同到林可勝將軍創辦的軍政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陜西漢中)任職。不久軍醫學校改組,英美派掌權,西安第一分校和漢中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并入軍醫學校,遷往上海江灣,翌年更名為國防醫學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戰勝利了,劉蔚同不想再顛沛流離。另外,愛妻王蘭君即將分娩。1946年6月,劉蔚同離開了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在陜西衛生處謀了份技正的差事。10月,劉蔚同又到陜西省衛生試驗所任所長。</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蔚翁鄉長留念(1946.06.0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蔚翁鄉長留念(1946.06.03)</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張1946年6月3日的照片背面留有“蔚翁鄉長”字跡,說明在那個民不聊生的亂世之秋,劉蔚同為了一家人的生存,不止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和陜西衛生處兩地當差,還曾在陜西某鄉當過鄉長。由于年代久遠當事人均已離世,該事已無從查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古中華民族有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老百姓常說的順者為孝,孝為大,順為先。這一年劉蔚同的父親去世,他把河南鄉下的繼母接到西安,一來照看孩子,二來給老人頤養天年。劉蔚同父親去世后在老家的弟弟和妹妹,也靠他寄錢補貼,一直供養到他兩個上大學為止。一家老小的花銷,全靠劉蔚同他一個人的薪水支撐,為了貼補家用他還到陜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講課養家糊口。</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與陜西省立醫專35級全體同學合影留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06.18)</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陜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時任校長張迺華,是劉蔚同上海同濟大學醫科的校友,又是一同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時的同學,劉蔚同被陜西省立醫專聘任為皮花科教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8月,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由漢中遷校西安。遷返西安后修繕房屋,重建校園,增聘教師,廣招納賢,恢復開學復課。1949年2月,劉蔚同受邀到西北大學醫學院任教授。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1949年8月4日,陜西省立醫專并入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軍19兵團專科醫生訓練隊畢業紀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07.02)</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排左8劉蔚同,左9楊得志司令員,左10耿飚副司令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9月23日,楊得志率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十萬大軍揮師寧夏,消滅了馬家軍解放了銀川。至此,完成解放大西北的任務后返回西安休整。部隊連續作戰傷亡,救護能力不足。為提高軍隊中衛生技術人員技術能力,1949年11月2日,解放軍第十九兵團楊得志司令員,李志民政委,耿飚副司令員,潘自力副政委五位首長署名簽發聘書,聘請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劉蔚同等教授,聘請陜西省立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祥燾教授(后任河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為部隊培訓醫務人員。為部隊培訓醫務人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5日,因十九兵團奉調到津浦鐵路山東泰安、滕縣一線集結待命,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培訓結束。楊得志、耿飚等首長感謝西北醫學院劉蔚同等教授為部隊專科醫師訓練隊所做出的貢獻,并合影留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國成立后, 國家采取斷然措施,封閉妓院,取締賣淫,積極開展性病防治工作。劉蔚同受國家衛生部聘請,參與了國家對性病防治指導工作。先后任西北醫學院皮膚性病學教研組主任,麻風病學研究室主任。組織領導了西北地區各省市的性病防治、培訓工作。1964年我國宣布徹底消滅性病,劉蔚同做出了巨大貢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時,為了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劉蔚同積極籌辦皮膚花柳系,舉辦了兩年制的皮膚花柳病專修科,皮膚科醫師進修班,開展麻風病的防治,培養壯大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隊伍。</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蘭君加入民盟申請表(1952.07.06)</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2月14日,王蘭君的長子劉夢臻出生,當時王蘭君尚在上大學住校,學校在西安南郊小寨,距離家青年路189號眷屬第二宿舍很遠,不得已劉蔚同又把現妻岳母接到西安照顧孩子。劉蔚同是個孝子,等到60年代家里分到五間房子寬敞時,接來了三個老太太,分別是繼母,前妻岳母和現妻岳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9月,王蘭君畢業后留校在細菌教研室,后改為微生物教研室任助教。文革前為了照顧家庭,調到西安醫學院二附院檢驗科工作,曾任檢驗科主任。1988年晉升主任技師,1990年退休。</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蘭君(1925.03.11~2005.01.03)</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3月13日,王蘭君在加入民盟申請表中【對本盟當前任務的認識及其感想如何】一欄她這樣寫道:“認識本盟的一般任務,為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參加各種聚會活動。特殊任務改造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因此我愿意參加組織,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下,更快的進步,更快的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更好的為人民服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王蘭君夫婦1952年加入民盟的介紹人,分別是時任國立西北醫學院代院長侯宗濂(1900.01.23~1992.03.17,遼寧省海城縣人)教授,國立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兼醫務部主任劉新民(1907.10.29~1979.01.15,安徽省鳳陽縣人)教授兩個介紹人。</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盟西安市支部盟員調查表(1954.01.20)</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張1954年1月20日民盟西安市支部高等學校盟員情況調查表,表中除皮花科劉蔚同教授、細菌科王蘭君助教名字外,還有一個我熟悉的名字,西北醫學院附設醫院三級住院醫師兼助教牛佩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牛佩璋(1922.01.16~2001.05.28,山西省定襄縣人)1948年畢業于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后留校在附設醫院內科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青海西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妻子李景月(1924.04.23~2023.06.08,山西省定襄縣人)1951年7月畢業于國立西北醫學院,畢業后留校在附設醫院皮花科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投師在劉蔚同門下。</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慶祝兒子抗美援朝勝利凱旋歸來(1956)</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近一抗美援朝回國后與弟弟妹妹合影(1956)</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三子劉夢臻、三女劉小蘭、四子劉化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次子劉夢琪、長子劉近一、長女劉莉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在黨中央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全國掀起了參軍入伍熱潮。適齡青年踴躍報名參加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1951年劉蔚同送子參軍,17歲的長子劉近一,參加了志愿軍入朝作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50年代初,真的是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劉蔚同的三女兒劉小蘭回憶說:“我家門楣上的《軍屬光榮》牌,是她童年最閃光的記憶”。1956年為了慶祝兒子抗美援朝勝利凱旋歸來,劉蔚同身穿盛裝與兒子合影留念。</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1956.05)</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國先進生產者出席證(1956.05)</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國先進生產者紀念章(1956.05)</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劉蔚同教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優異,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與全國勞模同等待遇),并進京出席了會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說平凡是一種奉獻,那么敬業就是一種美德。全國先進生產者就是一面鮮明的旗幟,人民的楷模,共和國的功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11月14日,陜西省委文教部批復:西安醫學院劉蔚同被評為國家二級教授。他先后擔任了西安醫學院工會副主席及二附院工會主席等職。</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膚病學》(1958.09)</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9月,楊國亮教授主編,劉蔚同合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科書《皮膚病學》第一版出版,1963年1月第二版(修訂),1965年6月第二版共16次印刷出版。</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膚病及性病學》(1963.11)</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據衛生部1961年醫學專科學校教材編寫計劃,劉蔚同主編,劉輔仁、劉樹德等合編的《皮膚病及性病學》,共4次印刷出版。</span></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11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6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5月第一版第3次印刷。</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5月第一版第4次印刷。</span></li></ul>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花科全體合影(1953.02)</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2劉蔚同,左3劉輔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排左2 李景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離職后,河大醫學院1948年11月聘請了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郝世襄(1890~1982,1918年陸軍軍醫學校畢業,曾多次留學美、德、日)任皮花科講師。1955年郝世襄下放到伏牛山醫療隊后,留內鄉縣醫院工作。1952年河醫又聘請了張西華(1909~1980.08.20,1935年齊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博士任教,1958年河醫遷鄭時張西華留汴。遷鄭后皮花科改稱皮膚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60年代初期,河南醫學院皮膚科師資還非常薄弱,連一個主治醫師都沒有。僅有蒲夢麟(1929.07~1990.08.21,甘肅甘谷人,1955年西醫畢業)、王詩琪(1935.03.01~2013.01.05,河南安陽人,1958年河醫畢業)、李運芬(1931.02.19~1970.05.09,河南杞縣人,1959年河醫畢業)、傅世珍(1934.11.14~,河南新鄭人,1961年河醫畢業)、孟作仁(1937.12.09~2023.01.23,河南孟津人,1962年河醫畢業)、喬耀芳(1937.09~1987左右,河南鄭州人,1962年河醫畢業)、肖文彤(1936.08~,湖北武漢人,1963年河醫畢業)七位住院醫師。學科要發展首先需要有學科帶頭人,于是皮膚科副主任蒲夢麟就向醫院申請擬調調一名講師或教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皮膚病學界有“南楊北胡”之說,這兩位著名的皮膚病大師高不可攀,河醫只好另辟蹊徑 。西安醫學院皮膚科的名聲在當時也非常響亮,因民國時期有蹇先器(1893~1945,貴州省遵義市人,西北聯合大學醫學院院長)教授篳路藍縷奠基立業。新中國成立后又有劉蔚同、劉輔仁、劉樹德被譽為“西北三劉”,在西北同行中享有盛譽。況且劉蔚同曾任河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兼皮花科主任,另外兩劉原系河大醫學院學生,因抗戰時期山河破碎河大流亡,輾轉到陜西謀生。</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備注:</span></p><ol><li><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楊——上海醫學院一級教授楊國亮(1899~2005)。</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胡——北京醫學院院長,留美博士胡傳揆教授(1901~1986)</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8px;">劉輔仁,1916~2010,河南省開封市人,1940年河大醫學院畢業留校任教,1944年遭日寇鐵蹄踐踏后離校。1950年西北醫學院工作,1952年晉升副教授,1980年晉升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18px;">劉樹德,1918~1987,河北省廣平縣人,1945年國立西北醫學院畢業留校任教,主治醫師。“文革”期間下放到陜西省安康地區醫院,1980年調入陜西省中醫研究所,晉升主任醫師。</span></li></ol>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醫皮膚科副主任蒲夢麟,1955年西北醫學院皮膚病專業班畢業后分配到河醫工作,“西北三劉”都曾經是他在西安上學時的老師,蒲夢麟想利用師生關系的途徑引進人才。在蒲夢麟的提議下,河醫就想方設法試從“西北三劉”中挖來一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后,河南醫學院打報告通過衛生部發函,向西安醫學院調派人員,西安醫學院自然不肯放“西北三劉”歸山。面對必須完成的這項政治任務,劉蔚同想出一石二鳥之策,即動員皮膚科當時排行老五的弟子李景月主治醫師奉調去河醫,提出條件是夫妻一同調往,解決夫妻分居兩地問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景月的丈夫牛佩璋,原系西北醫學院畢業,留校后在附設醫院當醫師。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青海西寧。在當時“極左”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而“極右”則是敵我矛盾的大環境下,照顧“右派”夫妻團圓,這可是政治立場和政治覺悟問題,所以沒有人敢觸碰這條紅線,只能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蔚同、劉樹德在西北醫學院皮花科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0年代)</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劉蔚同、劉樹德,后排左鄧云山</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蔚同帶領西安醫學院皮膚科醫師查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0年代初)</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李景月、鄧云山、吳庭壁、劉蔚同、劉輔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經與西安醫學院協商,河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兩個住院醫師作為交換條件,1964年換來主治醫師李景月和丈夫牛佩璋來鄭州。李景月到河醫后創建了真菌實驗室,利用在劉蔚同教授輔導下掌握的先進技術,開展了對皮膚科真菌病、性病及結締組織病的治療方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景月1966年任河醫皮膚科教研室副主任,1980年10月晉升副教授,1981年5月轉評副主任醫師,1986年12月晉升教授,1987年12月轉評主任醫師,1987年兼任河南醫學會第三屆皮膚科學會副主任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牛佩璋到河醫后任消化內科醫師。1978年2月恢復主治醫師職稱,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80年2月轉評講師,1986年12月晉升副主任醫師,1987年11月轉評副教授。</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夫婦在西湖三潭印月(1960.08)</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夫婦在天安門廣場(1962.08)</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在1962年左右,劉蔚同去廈門開學術會議,返回西安時在鄭州停留,專程去拜訪了河南大學醫學院流亡嵩縣時期他的老朋友,上海同濟醫學院的老學長,河南醫學院解剖教研室主任李瑜如教授;上海同濟醫學院的老學長,河醫組胚教研室主任宋玉五教授;上海同濟醫學院的同班同學,原河醫藥理學系主任夏一圖教授等老朋友。學生李景月、蒲夢林聞訊劉蔚同老師來鄭州,去李瑜如家拜見了老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 一聲‘在家嗎?’相琳(李瑜如)一聽就知道是老同學劉蔚同的聲音,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他正是相琳最想見的人,于是,趕快答應‘蔚同來啦,快進來。’……相琳說:‘景蘭(李瑜如夫人)蒸了一鍋紅薯,你包幾塊吧。’蔚同說:‘好,我正想吃蒸紅薯。’景蘭剛買菜回來聽相琳一說,就給蔚同包了幾個帶走了。”(摘自李瑜如自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么熟悉的聲音,多么難忘的場景,一別20年,那些遠去的場景再一次浮現在他倆的面前,相擁而泣,老淚縱橫。縱有千言萬語一時凝噎。一句簡單的好久不見,道盡了多少心酸與思念。</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家福1966年</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三女劉小蘭、王蘭君、長孫劉雷、劉蔚同、四子劉化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三子劉夢臻、長媳王玉蘭、長子劉近一、次子劉夢琪、長女劉莉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劉蔚同的一雙兒女21歲的兒子劉夢琪,19歲的女兒劉莉莉響應黨的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奔赴南泥灣生產建設兵團,“滾一身泥巴,練一顆紅心”。劉蔚同作為3000名支邊家長代表,在西安人民大廈歡送會上發言,號召支邊學生發揚南泥灣精神,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墾荒屯田,把黃土高原變成沃土良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文革”爆發,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劉蔚同這個從舊社會過來的舊知識分子,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國民黨殘渣余孽”、“崇洋媚外”三頂帽子,成為小會揭發,大會批斗的對象,身體與精神遭受雙重折磨 。再一次飽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中央糾正和批判極左思潮,加快了落實干部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的進程,一大批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黨政軍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重新走上領導崗位。為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1972年4月6日劉蔚同被西安醫學院二附院任命為皮膚科代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結束了十年動亂,平反冤假錯案與撥亂反正成,雨過天晴,迎來了明媚的春天。摘掉了劉蔚同“臭老九”帽子,得到徹底平反。為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1978年5月22日,西安醫學院任命劉蔚同為皮膚科教研組主任。1979年6月12日,任命劉蔚同為皮膚病學教研組主任。</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蔚同(1905.05.19~1982.01.07)</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劉蔚同是1952年第二屆中華醫學會皮膚花柳科學會委員,1956年全國第三屆皮膚性病科學會常委,1959年全國第四屆皮膚性病科學會委員,1978年全國第五屆皮膚科學會常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12月,陜西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成立,任第一屆主任委員,1973年1月5日任第二屆名譽主任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陜西省1958年第二屆、1963年第三屆、1977年第四屆政協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后,劉蔚同患腦梗偏癱后不再上班。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黨中央撥亂反正,平反昭雪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冤、假、錯案。劉蔚同父親劉亙在護法運動失敗后被捕入獄,后由太康縣知名人士保釋出獄。經組織調查獄中沒有叛變,被追認為革命烈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一天來得太遲,足足等了幾十年。如果早來20年,“文革”中劉蔚同就不會因“叛徒”子女的罪名而遭受磨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1月7日,一代皮膚病學大師劉蔚同教授逝世,令無數人為之痛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一路走來,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不畏難行之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一生耕耘,致力于皮膚病學研究。嘔心瀝血,獨創偏方秘方。用心傳承經典,造福皮膚病患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師已去,風范永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命雖逝,星光永恒。</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辰溪县| 东兰县| 湖南省| 泰州市| 仁化县| 屏边| 板桥市| 广德县| 长顺县| 龙陵县| 新和县| 贵港市| 南漳县| 锡林浩特市| 新干县| 大方县| 盱眙县| 邢台市| 绥滨县| 昌黎县| 常熟市| 克什克腾旗| 武夷山市| 南乐县| 石家庄市| 濉溪县| 商洛市| 红桥区| 信阳市| 法库县| 武平县| 当涂县| 沾化县| 巴青县| 藁城市| 九龙县| 曲水县| 江孜县| 玛多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