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東青州,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現在是山東濰坊市下轄縣級市。總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萬。小縣市、大文化,來了、看過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是《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從夏商至明清,青州曾多是山東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宋代文豪蘇轍有詩贊青州 :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擁有豐富的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和秀麗山川。包括,閃亮的文博名院《青州博物館》;古雅俊美的仿古名苑《龍興寺》,范公亭公園里的《三賢祠·清照園》;風光秀麗的《云門山風景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縣級綜合性博物館。青州博物館新館2023年5月建成開放,占地面積近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0多平方米,呈漢唐風格,彰顯國家級大博物館的恢弘和雍容的獨特氣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市博物館現有藏品44000多套,有珍貴文物3000多套。博物館內鎮館重要藏品有,戰國玉人、香山漢墓陪葬坑出土彩繪陶俑、東漢“宜子孫”玉璧、北魏至北宋佛教造像、北齊臨淮王像碑、明萬歷二十六年趙秉忠殿試卷等。總之,青州博物館里的國家級寶貝不少,值得稀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龍山文化陶鬶,用于盛水或溫酒,是國家一級文物。這種陶器盛行于新石器時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階段。青州博物館收藏的這款陶鬶高 41厘米,為夾砂紅陶,通體施白衣,具有斜長流、長粗頸和繩索狀把手等特征,不僅實用性強,還具有美學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商代銅戈(前475年一前221年),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發掘出土。這種古代兵器,裝在木柄上雙刃帶尖,是古商殷直至秦代戰爭中的主要兵器,上刻有銘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戰國金環首,國家一級文物,高5.6厘米寬5.4厘米,是古代青銅兵器的環首部分。2004年西辛戰國古墓(青州西辛村)出土。這只金環首整體為卷曲成環的異獸形象,獸頭長有錐狀犄角,狹長的耳朵,極度夸張勾喙狀鷹嘴,耳后有卷曲狀紋飾,身上刻有細細的絨毛。該異獸形象與草原文化流行的神獸格里芬頗為相似,有專家認為這件金環首帶有強烈的草原文化即斯基泰藝術風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戰國時期齊國八個裸體小玉人,國家一級文物,1996年青州東水渠村出土。這些玉人色為青黃,晶瑩細膩,玉人面部豐腴,身體肥胖,女性發絲清晰可數,男性頭戴平頂型發飾,男女生殖器刻畫明顯。據考證,這些玉人為祭祀用具,用于祈禱神靈求多子傳宗接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玉人出土的故事更是精彩膾人。據說1976年當地一村民夢到自家菜地被偷,第二天去挖土、圍籬護地,結果幾鏟子下去挖出兩個土陶罐。農人以為挖到金銀財寶,打開陶罐一看,里面只有八個土不?嘰的小玉人。東西拿回家,陶罐讓老婆放雞蛋,小玉人扔窗臺上任孩子玩耍。后來孩子把小玉人帶到學校玩,被老師看到,老師覺得那小玉人雕刻刀法特別,就請來自己在青州博物館工作的同學來看看。老師的同學有"文物"意識,就把這個小玉人帶回館里請專家再看。結果,不看則已,一看竟是國家級文物寶貝。后來當地文物部門一眾專家到這個農民家的菜地實地考察,發現這塊菜地距原齊國都城臨淄皇城僅10公里距離。所以文物專家大膽推測,此次用這組小玉人祭祀的可能是齊國皇室,大致時間為“田氏代齊” (公元前386年)那個階段。推測,是姜氏族人祈求神靈為皇室續添子孫、傳宗接代,目的是最終恢復姜氏齊國。這是這組小玉人文物的代表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漢代獸形銅水滴,國家一級文物,1973年青州小郇莊遺址出土。水滴長16厘米、通高6厘米,重787克,用于研墨滴水的器皿。它口銜一耳杯,蒜頭鼻子,雙眼注視前方,大嘴、雙耳、雙角、雙須,形同正在爬行的一小獸。它能夠通過特定的結構控制水的流量,既方便磨墨又宜于把玩。其鑄造工藝精細,造型奇特,是一件頗具匠心的工藝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漢彩繪騎馬陶俑陣列(前206年一前141年)國家一級文物,2006年香山漢墓(青州市譚坊鎮)陪葬坑出土。當時香山古墓陪葬坑出土了一千多件彩繪陶俑、陶車、陶馬,體現了墓主生前地位尊貴。漢代陶俑特色在于,相比較周朝陶俑的樸茁、春秋時陶俑的簡潔、秦時陶俑的寫實等風格,其造型更優美,動作更靈動滑稽可愛,其制作材質和雕刻水平更是達到新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漢陶駱駝俑,國家一級文物,1996年青州地區出土。陶駱駝俑展示了東漢時期的高超制陶技藝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戰國時期齊國的建筑材料云紋壁磚,是國家一級文物,是在淄博齊國故城遺址附近發現?的。這些古墻磚地磚反映了戰國時期齊國建筑技術的發展水平?,對于研究戰國時期齊國的建筑歷史和文化,以及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漢跽坐胡俑 ,國家一級文物??,1980年在青州瀑水澗發現。該石胡俑高3米,頭戴尖帽,帽邊飾穿璧紋,面部較長,眉間突出,神目高鼻,兩腮略殘,下巴尖窄,身著緊身袖衫,雙手交手胸前呈跽坐式姿態。這個胡俑頭部雕刻細致神態逼真,為西漢時代圓雕藝術的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漢“宜子孫”玉璧?,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博物館鎮館寶貝之一。它1982年出土于青州馬家冢子東漢墓,玉璧上刻有“宜子孫”三字,寓意子孫興旺。這件玉璧采用新疆和闐墨玉雕琢而成,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最大、質地最優、藝術性最高的一件玉璧。它內區有精美蒲紋和乳丁,外區蟠蠣紋環繞,中央的“宜子孫”字樣彰顯著它的獨特與珍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東漢'千秋萬歲'銘文地磚,是國家一級文物,1996年在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這塊地磚保存狀況良好,字跡清晰可見,地磚上還刻有“千秋萬歲”的字樣,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也展示了東漢時期的制磚工藝水平,是研究東漢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朝雙鵲月宮盤龍鏡,國家二級文物,1981年?在青州東壩西建德村出土?。這面鏡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歷史價值。它的形狀為八出葵花形,圓鈕,鈕左右各有一只喜鵲展翅飛翔,口銜長綬帶,指向鈕上方的月宮。這面鏡子不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鑄造工藝,還反映了古人對月亮和自然的崇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趙秉忠狀元卷,是國家一級文物?,由其后人于1983年捐獻給國家,是博物館鎮館寶貝之一。趙秉忠狀元卷是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這份試卷是他在殿試中親自書寫,未經謄抄。它由三層宣紙制成,共19折冊,通篇2460字,字跡工整,無一筆誤,堪比現代印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趙秉忠狀元卷是趙秉忠在25歲時所寫。他在中狀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禮部尚書,后因忤魏忠賢罷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趙秉忠狀元卷的價值體現在幾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歷史價值?:它是中國近1300年科舉考試歷史上目前國內外僅見的明代之前狀元卷真跡,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書法藝術價值?:狀元卷全文共2460個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字跡工整娟秀,無一筆誤,堪為楷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價值?:狀元卷不僅展示了趙秉忠的才華和學識,還反映了當時科舉考試的嚴格要求和考生的備考情況,對于研究明清時期的科舉文化具有重要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銅鎏金鳳冠,國家一級文物,1971年青州鄭母鎮??出土。該鳳冠是由民間捐贈,是鎮館寶貝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件鳳冠展示了明代皇室貴族的奢華和鳳冠制作工藝的精湛,是研究明代服飾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曾作為齊魯境內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漢地最早的地區之一。這里曾擁有多種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跡。1996年出土的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博物館的鎮館寶貝之一。造像時間跨度從北魏到北宋,共600余尊佛像,佛像的雕刻技藝相當高超,集圓雕、浮雕、高浮雕、透雕、線刻、貼金、彩繪等多種技法于一身,顯示出雍容華貴的藝術效果。該發現被列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在當時轟動國內驚艷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著名的"青州微笑?",是指1996年在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中所展現的微笑表情。這些造像大多面含微笑、靜謐慈悲,被譽為“永恒的微笑”,感染著每一個有緣謀面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震憾驚艷世界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和“青州的微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齊貼金彩繪菩薩立像,約公元550一577年建造。菩薩頭戴透雕花蔓冠,面相清秀,身飾披帛,頸佩項圈,身前身后掛瓔珞,著紅色長裙,裙帶上布有九組浮雕圖案,具北朝佛像風格,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北齊造像與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飾不同,北齊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露出健康優美的身段。這些佛像或是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紋,好像打濕的衣衫緊貼身體;或是身上沒有任何皺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顯現著人體的優美,這很可能就是文獻中記載過的“曹衣出水”的樣式。牛津大學副校長、英國學術院院士羅森女爵士稱這一發現是“改寫東方美術史的重大發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齊貼金彩繪圓雕思維菩薩像,1996年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通高90厘米,石灰石質。菩薩面相圓潤,貼金花冠上施紅彩,鑲金邊綠彩寶繒垂直耳下,袒上身,頸佩項圈,著紅色披帛,下身著束腰長裙,半跏趺坐于束腰座上,左手下垂扶膝,右手上舉支頤,座下雕刻一飛龍,口吐蓮葉蓮蕾,左腳踩蓮蕾上。該造像彩繪與雕塑完美結合,造像極富美感和動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魏晚期(東魏)的貼金彩繪背屏式佛菩薩三尊像。自東魏開始,山東樣式的風格開始逐漸顯現,大背屏的組雕造像極富特色,秀骨清像變幻出曼妙的曲線,背屏上方有飛天及寶塔,而下部則有雙龍盤旋騰飛,是青州之地曾受南方文化主導的重要例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朝龕式佛弟子菩薩五尊像,1996年青州市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造像高114厘米花崗巖質。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主尊磨光肉髻,長頸,有蠶節紋,寬肩,隆胸,倚坐于方形臺座,雙足各踏一朵仰蓮上。二脅侍面相方圓,頜下豐滿,長目微垂,高鼻,嘴角內斂,袒上身,佩項圈,下著貼體紅色長裙,跣足立于蓮臺上。二弟子面相方圓,服飾貼體,亦跣足立于蓮臺上。五尊像背后有龕式背屏,上部中間有一單層佛塔,兩側飾飛天,下側小龕內雕刻供養人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十一面千手觀音銅立像,國家二級文物。通高165厘米,銅質,重達一頓。觀音十一面四十二手,面分五層,四十二手左右對稱分布,中央主臂合十,其下兩手施禪定印。手中刻有法眼,因眾生有二十五種生存的環境,四十乘以二十五寓意觀音護持眾生所到的千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館藏明代孔子像石刻,畫面為孔子像的上半身,像高84厘米,面容栩栩如生。這是明衡王(明代受封于青州地區的皇親貴族)的孫子新樂王朱載璽于嘉靖三十七年根據唐代吳道子所繪制的孔子像為藍本,摹刻而成。孔子頭戴折冠,中摜長簪,冠有絲帶系于頜下,眉目清朗,眼神灼爍,美髯飄逸,富有神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龍興寺》到此一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古城外仿建的古《龍興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內流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市范公亭公園。占地面積約300畝,因北宋名臣范仲淹惠政知青州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園內樓臺參差,湖水瀲滟,花木隱翳,溪流蜿蜒,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曲徑通幽得趣天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園東北角萬年橋上風景如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萬年橋上石雕護欄故事,當時看不懂,回來后做功課,懂了,舉二例道來。故事一,朱壽昌找母,是宋朝《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則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壽昌,安徽天長秦欄鎮人。他幼年時生母劉氏因家庭矛盾被迫改嫁,母子分離,五十年未曾相見。盡管仕途順利,身居高位,但其思母之情與日俱增。宋神宗熙寧初年,朱壽昌聽聞生母劉氏可能流落于陜西一帶,遂決定辭官尋母。他刺血書寫《金剛經》,發誓不見母親絕不返回。經過千辛萬苦,朱壽昌終于在同州(今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找到了已年逾七十的母親劉氏。母子重逢場景感人至深,后朱壽昌將母親接回家中悉心供養,孝子精神感動社會,當年的王安石、蘇軾等文人墨客都曾以詩文贊美他的孝行。其孝心還感動了宋神宗,詔令他官復原職。朱壽昌找母的故事后世有文章傳頌,并深刻影響了后世的道德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護欄故事二,楊香打虎。講述一個孝女的孝行,是宋書《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九則故事。原文:楊香,年十四,隨父往田中獲粟。父為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故事生動銓釋了中國傳統的孝道精神和勇敢無畏的品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范公亭公園內的三賢祠。該祠是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鳳重修,是后人追祀歷史上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的追思場所。目前該祠被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范中淹紀念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歐陽修紀念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富弼紀念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清照紀念館是范公亭公園內又一處歷史文化名人景點,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開館時間為1989年5月。李清照紀念館,院內主廳三間,坐北朝南,額曰“歸來堂”。東、西、南三面為“人杰亭”、“金石齋”與“詞廊”。另有花木點綴,使這座中華傳統格局的民間建筑,顯得格外清淡素雅,古色古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清照在青州與丈夫趙明誠度過了十年平靜而充實的生活,這段時期被清照稱為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這段時期的生活對李清照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青州期間,李清照與趙明誠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他們節衣縮食,搜集了大量的金石、字畫和古籍,這段時期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充滿了文化氛圍和學術熱情?。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詳細記述了他們在青州古城收集到的石刻資料和古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清照在青州還創作了大量詩詞,其中不少描繪了她在青州的悠閑生活和對自然的熱愛?。喜歡這首《漱玉詞·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恍忽間,像自家閨女晨練歸來,青春氣息四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鄭振鋒《中國文學史》中對李清照的評價,深以為是。 "李清照是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她的詞集凡六卷,她的文集也有七卷;今所傳的詩詞,不過其中寥寥的一部分而已。然即在那些殘余的“劫灰”里,仍可充分的見出她的晶光照人的詩才來。像她那樣的詞,在意境一方面,在風格一方面,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她是獨創一格的,她是獨立于一群詞人之中的。她不受別的詞人的什么影響,別的詞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響。她是太高絕一時了,庸才的作家是絕不能追得上的。無數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的離情閨怨的詩詞,他們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這一切的詩詞,在清照之前,直如糞土似的無可評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青州市博物館與青州古城、云門山組成青州古城旅游區晉升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門山位于青州市城南2.5公里處,海拔421米。它北銜金鳳山、南依劈山、東臨磨臍山、向西與駝山隔著瀑水澗遙遙相望,在她東北面的平原上,散布著幾個低矮平緩的小山丘,青翠碧綠。青州詩人王心鑒有《游青州云門山》詩:閑訪云門山,悠然踏龜鱗。移步皆蒼翠,招手即白云。勿擾陳摶夢,恍聞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蛻俗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門山"壽"字高7.5米,寬3.7米,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寓意"壽比南山"。自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刻成以來,云門山壽字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參拜,成為青州乃至全國的著名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辭別青州,又到淄博。時間關系,沒能好好觀光游覽這個偉大齊文化的發祥地,但卻見識了一回現代淄博的"燒烤"經濟文化。其新鮮時尚,過目、過口、過耳而被激發出來的震憾喜樂卻也難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難忘一:淄博燒烤是由政府指導,市府八大局(財政局、農業局、機械局、林業局、水利局、文化局,教育局、衛生局)積極倡導推進,政府、民間、個體戶共同參與的全員燒烤工程。這種經濟組織和管理模式,是淄博最早獨創、原創,很新鮮很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難忘二:淄博燒烤,全民用力,地方經濟組織有序有力且特別有效。據了解,該燒烤經濟既有政府宏觀指導,如成立燒烤協會,協調全市相關資源,又有民間組織參與策劃,如發布燒烤地圖,自上而下舉辦燒烤節活動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彰顯,難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難忘三,淄博燒烤術業有專工有創新。與其他城市燒烤不同,“小串+小餅+小蔥”,“一桌一爐一卷餅”的靈魂吃法,是淄博燒烤獨有的地方品食方式,走出了淄博自身差異化飲食特色路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淄博燒烤將淄博打造成一座頗具煙火氣息,更載百姓希驥的生動經濟不夜之城,挺佩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淄博燒烤歸來,我也想說一句:淄博燒烤北京老頭老太也喜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感謝觀賞!</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强县|
如东县|
蚌埠市|
无棣县|
应用必备|
济南市|
筠连县|
通许县|
敦煌市|
昌都县|
宣化县|
大悟县|
巧家县|
恭城|
庆云县|
贵州省|
兴安盟|
民县|
株洲县|
澳门|
如皋市|
泉州市|
宜丰县|
玉山县|
诏安县|
双城市|
如皋市|
静海县|
昌黎县|
福海县|
科技|
克拉玛依市|
香河县|
旬邑县|
美姑县|
松潘县|
溆浦县|
南靖县|
大港区|
大足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