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國貨商場及周邊變遷記</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張機(84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清代濟南府城門示意圖</b><b></b></h5> 早年間,老濟南有城墻和城門的年代,與現在的稱謂大不相同,彼時按地域劃分俗稱城里和商埠。城里又有東關(現在的老東門以內),西關(現在西門橋方圓一帶),南關(南門外一帶區域)和北關(大明湖一帶即老北關火車站一帶區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現在的上新街北端</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南新街北端</font></b></h5> 那時趵突泉公園東門以南山水溝一帶稱西關。現在趵突泉公園南門外馬路對面,有兩條南北走向并列的兩條街,靠東的是南新街,靠西的是上新街。這兩條名街各有傳奇故事及名人故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南新街54號《老舍舊居》</font></b></h5> 南新街54號是老舍先生在齊魯大學任教時的住所,1933年老舍先生及夫人胡潔青女士在此喜得千金,并起名舒濟。他多次述說濟南是第二故鄉,并寫下了著名的《濟南的冬天》,以優美昂然的文字稱頌濟南冬天的壯觀與美妙。(現在此建立起“老舍紀念館“,院內的深井及石榴樹得以原貌復現)。 上新街名氣更大,民國時期這里“景園”是一處別具風格的建筑群,這條街上社會名流,商賈富庶人家紛紛入住,有京劇大家方榮翔故居,著名畫家關友聲故居,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摔跤大王馬家大院。 赫赫有名的是座落在街南頭路西的“卍字會”(萬字會)舊址。1956年后,這里是山東省博物館陳列館,現在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駐地。雄偉壯觀高臺階大門外,矗立著“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醒目石碑。 老濟南的國貨商場(也稱勸業場),坐落在南新街和上新街之間,與花墻子街南口相對,幾乎占據了圍屏街的整個路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拆遷前的國貨商場</font></b></h5> 商場正門的立墻上砌有<b>“國貨商場”</b>四個大字。據史料記載,其前身是清末創辦的工業局,1927年改為勸業場,取“勸興實業”之意。1931年舉國上下抵制洋貨倡導買賣國貨,里面建立起了國貨陳列館,故而勸業場又于1934年1月12日改名為“國貨商場”,規定場內不準販賣外國商品,一律出售國貨,成為名副其實的國貨商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圍屏街路南勸業場的二層樓</font>(網絡片)</b></h5> 國貨商場的建筑物在商場四周,多為二層樓房,主門在東北角,周圍有多條小胡同可以進出商場。東邊從南新街北端向西,曲曲彎彎過幾條無名小巷子便可進入商場,而西邊則從上新街的南段向東北,拐彎抹角,旮旮旯旯兒也可進商場,真正四通八達。商場一層的店鋪多是“穿堂屋”,從街外和商場內皆有門,出入方便而且能從這家轉入另一家店鋪。這些店鋪經營文具,圖書或者文房四寶,還有裝裱店。二層樓設計別致,南面是一溜走廊,東側西側各有下樓通道。二樓有百貨,布匹,服裝鞋帽商店,也有理發店,照相館等門類齊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店鋪,商場的一角還有座“金城電影院”。上世紀60年代初,商場里增添了賣蔬菜,水產品和果品的副食品商店,給周圍居民帶來更多的便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摔跤場景 </font>(網絡片)</b></h5> 由于商場的店鋪布局在四周,中間空地自然成為大空場,一幫曲藝人便在南邊搭起蓆棚成了說書曲藝演出的場所。一些玩雜耍的,穿著白色大褡褳衣腰系紅色腰帶摔跤的練功人也來表演,有的干脆拿點白石灰粉地上劃個圓圈劃地為牢,地上鋪上塊白布,擺上幾個小瓷碗,手上攥著幾顆豆子,吆吆喝喝變起了戲法。那些靠耍猴賣藝的則敲起銅鑼“咣咣,咣咣”聲一響,便引來圍觀者立刻熱鬧起來,每待上十來分鐘,他們就停下來手里托個小筐子喊著“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居住在附近的孩子最盼著來大馬戲團表演,只要拉起大帳篷,上百度的電燈一亮,高音喇叭一放音樂,準有一幫孩子圍攏來看熱鬧。大人花2毛銭買票看兩個鐘頭,小孩子沒錢只瞪大眼看棚幕上的馴虎女郎,頭頂大缸,騎獨輪車,疊羅漢等廣告畫過把眼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升級改造前的上新街</font></b></h5> 商場有些店鋪的名稱奇特又搶眼,有專門治瘊子的門頭叫“瘊子閻王”,專治腳氣的稱“腳氣仙”,名氣最大的要數那家“接骨拿環”診所,十里八鄉口口相傳,名聲在外,都知道西關有位擅長接骨拿環的老太太(記不起姓什么了)診所,五六十歲年紀了,身體硬朗,善談說起話來聲音洪亮。傳說她家祖上幾代都是靠接骨拿環行醫的,在那傳男不傳女的封建年代,她卻造詣深厚醫道超然遠近聞名很有威望。哪家小孩子骨折了,“掉了環”(脫臼)的,都會遠道慕名而來,老太太三下五除二,邊說笑話邊治療,手到病除,原本疼痛不止的病人高興而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原國貨商場買賣蔬菜的舊址(拆遷前)</font></b></h5> 在那動蕩的年代里,私營店鋪紛紛關門,原來的空場地也建成了簡陋的居民平房,一向人氣繁榮昌盛的國貨商場蕭條敗落了。記得1969年我在濟南二中當班主任時,為減免學生2.5元的學雜費和發放助學金,多次去國貨商場學生家走訪,尤其在那些多子女家庭里,親眼所見困難家庭的現狀,簡陋的小平房住著五六口人,我的學生放學后要糊火柴盒,或者砸石子,幫家長掙點小錢養家糊口。我記得有位姜姓男生,父親已故去,母親是國貨商場蔬菜店的營業員,學校開家長會因上班無法參加,我利用空堂時間去蔬菜店走訪,只見她身穿藍色長工作服,手戴厚厚手套,忙忙碌碌為顧客稱菜,簡單交談幾句,已看出他們生活的艱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拆遷前的國貨商場老街小巷</font></b></h5> 退休賦閑后,我有一次乘坐96路公交車專程去國貨商場轉轉,正門上方鐫刻的“國貨商場”四個大字清晰可見,拐彎進去雜亂無章破舊不堪,不見了往日熱鬧的蹤影。 喜訊傳來,上新街,國貨商場,以舊貌換新顏,要重現往日的風采供市民游覽觀賞。它們的舊址原貌曾深深地刻在老濟南人的記憶里;煥然一新的上新街、國貨商場會光彩奪目再現輝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1.12于歷下書屋</h3> (感謝張機老師同意,全文轉載,薩漠配圖,供老濟南人回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奉新县|
南宫市|
大关县|
云安县|
邵武市|
翁牛特旗|
筠连县|
集安市|
商河县|
盐亭县|
阜康市|
芜湖市|
山东省|
临沂市|
南乐县|
德庆县|
色达县|
祥云县|
丰宁|
南投市|
平定县|
宣武区|
渭南市|
康马县|
毕节市|
万盛区|
深圳市|
天门市|
新余市|
镇江市|
文安县|
嘉义县|
新化县|
金寨县|
呼和浩特市|
图木舒克市|
肥乡县|
桂平市|
阿城市|
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