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志俊在上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志俊 名明焯,字志俊,以字行。1898年生于安徽省東至縣,晚清名臣周馥嫡孫,周學熙次子,民族實業家。</p> 周志俊的組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志俊幼居青島,初喜文學和哲學,后見國貧民憂,決心以“實業救國”,1915年隨父遷往北京,學習英語,專研經濟學和企業管理。1919起,協助父親經營青島華新紗廠,擔任見習董事,1925年正式主持廠務,走上了發展民族工商業的道路。1933年西行考察歐美十國,重點考察了棉紗業,開闊了眼界,接觸了紡織新技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行他感想聯翩,壯心不已,寫下了《瀛寰小記》、《杼軸漫談》、《芝博瑣言》,并在歸國途中賦詩一首,抒發當時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詩中有句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篋中留得興齊策,擊楫高歌亦快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初涉蘇灣 業績卓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爆發后,青島淪陷。周氏家族把青島華新紗廠的部分機械設備轉移南下重慶,由于航運阻塞,滯留在滬。周志俊遂在滬西蘇州河南岸(今莫干山路一帶)購置土地,僅一年時間里,連續創辦了<b>信和紗廠</b>、<b>信孚印染廠</b>和<b>信義機器廠</b>,集紡織機器生產、棉紗布匹生產、布匹印染于一體,既獨立經營,又相互協作,開啟了上海現代企業聯合生產的先河,到1939年底,“三信”三廠的工人規模達到3600余人,使得他在上海企業界聲譽日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和紗廠</p><p class="ql-block"> 周志俊為了規避日本人干擾而以英商名義冊注于香港,注冊資本15萬元,信和的英文譯名是“New China”,這是在內憂外患年代民族企業家對復興中華的殷切期盼。廠址為莫干山路10號(后變遷為60號,今為50號),事務所設虎丘路88號。為了壯大聲勢,聘請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的<b>顏惠慶</b>擔任首席董事。董事長先后為周志俊、顏惠慶,總經理周志俊,廠長<b>史鏡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和紗廠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英文版股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四張信和紗廠的創始股票,股票持有人是周學熙的一家四兄弟。</p> 信和紗廠股東會(出席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和紗廠股東常會關于增發新股的報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六張47年的信和紗廠股票持有人都是周志俊的子女,分別是:長子嘉良(字伯容),二子榘良(字仲介);女兒伯廉,仲吉,叔貞,幼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和紗廠投產不到一年,就已擁有紗錠3000枚,織機20臺,職工1000余人。為表達愛國情懷,信和紗廠將陰丹士林藍布取名為“愛國藍”,并將其做成一款民族旗袍,邀請當紅影星胡蝶為愛國藍布旗袍代言,使之成為當年上海灘最為流行的服裝款式。訂單應接不暇,在上海灘開辟出了一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紗廠資本為250萬元,經過數年擴股增資,1947年先后達到法幣4.5億元和108億元。有紗錠34276錠,線錠6240錠,布機253臺。紗線商標有松鹿、五子、九魚,布匹商標有雙牛、九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信和紗廠增資擴股,周志俊增配5000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和廠商標</p> 信和紗廠股份增資認股書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度滬上紗業興旺,各廠出品均一漲再漲,年終獲利十分豐厚。鑒于年內市面上物價飛漲,可“三信”工人每日工資僅4角至6角不等,除去膳食,幾無所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和、信義工人強烈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待遇,因勞資雙方不能達成共識,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并發生流血沖突,在滬上引起轟動,上海多家媒體都進行了追蹤報道。最終以雙方各讓一步而平息,史稱<b>“蘇河工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滬上《神州日報》《中美日報》(1940.1.29—1.30)等媒體紛紛報道“信和”罷工事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和紗廠改善工人待遇而發放的福利平糶米券12斤,30斤2種 (194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和紡織廠全體技術人員聯誼會1946年勞勃節攝影紀念,第二排坐中間者是廠長史鏡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紗廠工會各廠會員人數統計(1949年12月),信和紗廠工人數為198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孚印染廠</p><p class="ql-block"> 由青島華新紗廠印染部改組而成,成立于1938年5月,最初資本為15萬元,廠址為莫干山路24號,占地僅10畝,事務所設北京路300號(后改為虎丘路88號)。1939年投產后,增資為40萬。董事長周志俊(周家老二),常務董事舒昭圣,董事有周叔迦(老三)、周志厚(老四)等九人,經理人吳曦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品有陰丹士林布、天光藍布、納富妥布、福利多布、安安藍布、桃花紅布、海昌藍細布、士林雅布、印花色丁、嗶嘰直貢、縐紋呢、健美呢、印花麻紗、涼紗細斜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匹注冊商標有:熊貓、龍駒、雛雞、天光藍、康耐新、美人蕉、福利多、神仙魚、秋海棠、新八仙、桃花紅、小雞、龍泉等牌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孚印染廠商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孚廠收據和發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孚印染廠同仁新春歡聚留影(1948.2.2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義機器廠</p><p class="ql-block"> 開始是為整修裝配信和廠紡織機械而成立的,規模不大,建于1938年7月,資本僅10余萬元。廠址為莫干山路8號。創始董事為周志俊、顧子余、姚仲拔、陳石英、吳伯僧等,經理為劉干虹。創辦之初,營業頗興旺,次年盈利35萬元,1943年8月再增資至2000萬元,開始在機器行業中小有名氣。抗戰勝利后,信義機器廠雇有工人200多人,機床數十臺,開始對外承制梳棉機、細紗機等訂貨。由于不具備鑄造能力,故通過同業協作,以大昌源鐵廠所制為最多。1947年,有臺灣大明紡織廠向信義廠“定購5000錠紡機一套,是為信義制造整套紡機之始......約二年完成。”至1947年,信義廠資本達4000萬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義機器廠股份公司股票樣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義機器廠廣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志俊在亂世動蕩中,潛心經營,注重管理,研發新品種,與日商紗廠競爭,在夾縫中求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積極開拓多渠道經營,除創辦“三信”外,還陸陸續續投資實業公司、地產公司、百貨公司、久安銀行、久安信托公司等10多家企業,成為上海久安集團的掌門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久安銀行參股信和紗廠股份股票(194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周志俊又聯合同道在香港組建<b>安華貿易公司</b>,開辟“滇緬公路”運輸業務,周志俊購200輛卡車數年間奔波在廣州到韶關一線、昆明到仰光一線的高山峻嶺之間,運送自產紗布和戰略物資運到重慶,支援抗日戰爭和大后方建設,有力地緩解了戰時內地民眾的生活緊缺,為中國軍民堅持抗戰直至勝利作出了貢獻。為了調劑上海與后方的資金,又建立了<b>茂華銀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茂華商業銀行北京路300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屢遭厄運 不屈不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志俊的抗日愛國活動,以及在上海企業界開始建立起的聲望,引起日偽特務組織注意,上了黑名單。1941年1月20日下午5點半,當他正由信和紗廠辦公室(現虎丘路88號)走出時,即遭特務襲擊。由于他的機警果敢,雖然腹部被槍擊擊中,乃堅持著逃出了魔掌。在醫院治療后攜家去了天津,但終因放不下在上海的事業,傷愈后便又返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丘路88號“三信”事務所地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誰知數月之后,一場更大的災難降臨了。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進入上海租界,久安集團在租界內的工廠被日本人軍管,信和等廠被迫停工,損失巨大(唯獨信義廠由于是機械工廠,出于戰時需要,在敵人的脅迫下,不得不應付開工生產)。不久香港和仰光又相繼淪陷,在香港的安華公司的資產也損失殆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接踵而來的困難和打擊面前,周志俊沒有退卻,盡自己所能地維持這個家業。為了解決部分職工的生活問題,他開辦了一些小工廠,勉強支撐,同時跑跑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發行本集團的股票,指望能吸收些游資,這樣一直苦撐到了日本投降。他不愧為一條硬漢,體現了一個民族實業家的責任感和奮斗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孚昌染織廠</b>,就是在這種處境下周志俊在常德路800號創辦的小廠,為了解決部分職工的就業和生活困難,開辦時間不長,到了1945年就歇業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下半年,抗戰勝利曙光隱現,周志俊斥巨資贖回信和紗廠,并于1945年10月全面復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下面幾張“上海銀行俱樂部”的賬單可看出,周在1944年5月期間,頻頻到俱樂部“請客應付”,想必就是商談贖回事宜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港路59號的“上海銀行同業公會暨上海銀行俱樂部”,是民國時期,銀行為了與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以及大客戶聯絡感情,專門設立了具有相當私密性的會所,能走進去的人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那時,上層官員、銀行高級職員以及大客戶都喜歡在此宴請賓客,聯絡感情,商談業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巧的是,俱樂部和虎丘路88號“三信”事務所相距很近,拐彎就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重新崛起 再鑄輝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戰勝利后,周志俊精神振奮,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除了繼續經營信和等廠外,從1946年起,又開設了“三新”(電機、電表、制酸)等多家企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安電機廠</p><p class="ql-block"> 周氏家族投資1.4億元(法幣),廠址位于常德路800號(近昌平路),從信義機器廠租了一部分機床,廠房是向已歇業的孚昌印染廠租借的,周志俊任董事長,聘請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的外甥<b>孫鼎</b>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由于新安技術力量較強,周志俊立志把新安廠打造成“中國的西門子”,塑造中國本土著名品牌。新安廠仿制英國40馬力變速電機的產品暢銷,可與英制產品媲美,還試生產了一些新產品,如中型交直流電動機、變壓器、高低壓開關設備、鐵路信號機等,在當時的電機制造行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十年間已從數十人小廠發展成700人中型企業,其規模是當時全國私營電機廠中最大的一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安電機廠在常德路800號(1947年地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安電機廠股份有限公司在《電世界》雜志封面的廣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安電機廠提前完成天安門電氣設備制造任務(1954年8月31日文匯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成電表廠</p><p class="ql-block"> 為孫鼎同學王啟賢創辦,由新安投資合作,生產部分電表及整流器等,當時周志俊曾設想與新安分別發展成為生產弱電設備和強電設備的專業廠,由于資金不足,計劃未能實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業制酸廠</p><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周志俊等人集資法幣1億元,將信和紗廠在閘北交通路2213號的10余畝地撥給新業作為廠址(事務所地址中山東一路12號匯豐銀行大樓253室),以10萬美元購進美國化學建設公司“接觸法”制酸設備,委托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的外甥<b>孫師白</b>(名潯,孫鼎之兄)建廠,定名為新業制酸廠,周志俊任董事長,孫師白任經理。次年6月建成投產,日產硫酸10噸,是上海首家“接觸法”硫酸生產工廠,使得新業成為上海制酸業的明牌企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迎接曙光 融入大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志俊是一位愛國的實業家,畢生致力于發展經營民族工商業。全國解放前夕,他相信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方針政策,在堂兄周叔弢的動員和信和紗廠董事長顏惠慶的電召下,毅然從香港返回上海,迎接解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曾任民建全國五六屆政協委員。以他為首的久安集團也得到新生。他陸續調回資金解決企業的暫時困難,努力改變經營方向,在企業內部實行調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時,工廠不但增加生產支援前線,同時踴躍捐獻飛機大炮。周志俊除了個人向志愿軍捐獻一架飛機,所在集團中的較大企業如信和、信孚等廠都捐獻飛機一架,在同行中屬于前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10月,作為新安電機廠董事長的周志俊出席“全國工商聯會員代表大會”,認真學習形勢,學習政策,思想發生深刻變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浪潮到來,信和紗廠率先公私合營,成為全滬第一批公私合營企業,茂華銀行也很快改組為公私合營銀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久安集團的其他企業也在1956年以前全部實行了公私合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6年,他還決定將價值200多萬元的證券放棄定息。又把應領的95萬元定息全部上交國庫,并先后購買公債、國庫券6.8萬元,以實際行動積極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和紗廠 新中國成立初期改為信和棉紡廠;61年改為公私合營上海信和毛紡織廠;66年改為<b>上海第十二毛紡廠</b>;94年改為上海春明毛紡織廠,99年正式停產;2000年起,莫干山路50號作為上海工業紡織建筑遺存,華麗轉身為今天的“<b>M50創意園</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和紗廠公私合營后股息收據(1953年)</p> 上毛十二廠舊版地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孚印染廠 1956年支援內地建設,整體遷往鄭州,離開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義機器廠1958年與大昌源鐵廠(中山北路624--636號)合并后成立上海紡織機械廠,1959年改名<b>上海第三紡織機械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安電機廠 1954年公私合營后,孫鼎任第一副廠長,負責技術工作。1958年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雙水內冷發電機。1959年,新安、益中、華成3家電機廠合并,遷入靈石路702號新址,取名<b>上海先鋒電機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原處廠房則納入江寧電機廠,1966年更名為人民電機廠。如今舊址已成為代表申城潮流藝術和先鋒時尚的新地標—800秀創意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業制酸廠 1958年在吳淞蕰藻南路1號(原502號)建新廠,新建5萬噸硫酸裝置,是新業廠當時產量的5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更名上海硫酸廠,1963年建成年產萬噸的硫銨車間(定名三車間)。孫師白多年潛心研究,不斷革新,開發了“三文一器”、“復噴復檔”等多項硫酸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明顯提高轉化效率、大大降低消耗,多次獲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硫廠現為上海華誼(集團)上硫化工有限公司,是上海工業系統的大型企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來,周志俊十分關心發展生產和城市建設,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建言獻策。1949年8月上海市第一屆各界代表會議在逸園飯店召開,作為工商界代表的周志俊,和劉靖基、王子建、榮毅仁、韓志明、郭棣活熱烈討論后,聯名向大會遞交《關于生產問題提案》,后來被稱為“一號提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案主題是“建議成立全市組織采購原料的聯合機構、銀行給予資金支持,并設立上海棉紡織業生產輔導委員會,讓民營棉紡業擺脫困境,盡快恢復生產經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案獲得大會通過并落實,市政府及時采取措施,使民族資本紡織企業克服各種困難,逐步恢復元氣。</p> 一號提案原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市政協展廳里有《一號提案》油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3年周志俊在老家山東當選省政協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年撰寫回憶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離職休養,1990年6月18日因病在濟南逝世,享年92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追尋周志俊在滬的活動軌跡,20多年來,他以愛國者的初心,實業家的韌性,大手筆的布局,為抗戰時期的上海工商業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軔中,東至周氏家族有巨大影響力。如果說,周志俊的父親周學熙是周氏家族在北方的創始人,則周志俊可謂是南方的代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上海的近代工業發展史冊里,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25.1</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景德镇市|
鱼台县|
平山县|
肇州县|
法库县|
镇巴县|
乐亭县|
博白县|
安泽县|
吴江市|
绿春县|
高州市|
项城市|
新邵县|
潼南县|
揭阳市|
新田县|
南皮县|
秦皇岛市|
桐梓县|
阿拉善盟|
繁峙县|
股票|
贵德县|
浦城县|
浦东新区|
句容市|
鄂伦春自治旗|
雷波县|
大冶市|
永修县|
辽阳市|
新乐市|
遂川县|
五常市|
柯坪县|
合江县|
吴江市|
岗巴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