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稱:潘湘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2910103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莊地處蘇州昆山市、滬蘇交界處。春秋時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隋唐時稱貞豐里。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里人(當地人)周迪功郎(官名)在此辟田設莊,捐田宅建全福寺,人們感其恩德,改貞豐里為周莊,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莊鎮。(圖為周莊新牌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莊鎮四面環水,鎮內小河縱橫交錯,呈井字狀,臨河形成街市,800多戶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舊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窄直的河道上橫臥著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周莊古鎮榮獲中國著名風景名勝稱號,2003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于的“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獎”,2007年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2023年5月入選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2023年入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莊毗鄰上海,上世紀九十年代曾隨單位活動來過周莊,今借地鐵之便,再次踏進周莊,游覽觀景,感受水鄉之迷人魅力,獲益匪淺。(圖為周莊古牌樓)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古牌樓入景區,主干道兩側均是高低不一、白墻黛瓦的明清時期建筑,古色古香,有的用作商鋪,有的成為古鎮特色展覽,各色燈飾點綴,令人目不暇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徑直往南前行,一座高約4米、寬約7米的照壁巍巍聳立在丁字路口,正中是周莊水鄉畫面的白色花崗巖浮雕,右上角有費孝通題詞~“江南水鄉古鎮~周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費孝通(1910~2005年)江蘇吳江人,系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據資料,周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走出困境搞鄉鎮企業、發展旅游業等離不開費孝通的睿智支持、出謀劃策,他曾提示~“苦字去掉草字頭,就是古”。上世紀90年代為了表達對周莊的支持,費孝通親筆題寫“江南第一水鄉~周莊”的字幅相贈,表達他對周莊的贊美和對未來發展的殷切期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壁西側不遠處是周莊博物館,這里原系民國初年朱姓人家的住宅,前廳后堂,古樸幽雅。博物館內主要展現民間的生活習俗、用具、農具,也有現代著名藝術家們的畫、攝影、工藝美術品,展示了“中國第一水鄉”周莊的濃濃鄉情,是游人們了解周莊歷史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壁東側河岸邊有一塊高1米、寬5米的石碑,碑上鐫刻著“中國第一水鄉周莊”八亇大字及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志,點明了周莊古鎮的精髓。據悉,江南一帶水鄉古鎮為數眾多,保存尚好的僅周莊、同里、甪直、南潯、烏鎮等處。因著名畫家、美學教授吳冠中著文稱“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而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后港街由西往東悠游,不禁感概,周莊古鎮不愧是“中國第一水鄉”,河道雖窄直,河面卻如鏡,倒映岸邊綠植和白墻黛瓦的民居建筑,古韻濃郁的單孔石拱橋~青龍橋、太平橋間隔有序橫跨在河道上,好一幅唯美動人的水墨畫卷,讓人百看不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莊鎮內小河縱橫交錯,依河成街,以街為市。街巷狹窄,青石板鋪地,商鋪鱗次櫛比,有民俗風味的各類物件,也有當地特色小吃。漫步街上,足采青石板,頭頂一線天,足以感受到周莊的古老鄉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小巷徑直走去,就是位于蜆江街11號的“逸飛之家”,這是為紀念旅美畫家陳逸飛而建立的紀念館。房屋為明代建筑,原為沈氏義莊小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逸飛(1946.4~2005.4) 浙江鎮海人,出身于寧波。1984年春到周莊寫生,周莊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深深吸引了他。回到美國后,以雙橋為背景,創作了一幅油畫,名為《故鄉的回憶》。同年10月,陳逸飛把《故鄉的回憶》連同其他37幅作品在紐約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所屬的哈默畫廊展出,引起極大的轟動。11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將他以高價購藏的《故鄉的回憶》作為禮物送給鄧小平,被傳為佳話。1985年《故鄉的回憶》被制作成聯合國首日封。從此雙橋走向世界,周莊的名氣也越來越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逸飛之家”環境清幽雅致,庭園中有周莊鎮人民政府于2005年6月以《陳逸飛與雙橋》為名緬懷陳逸飛對周莊特殊貢獻而設的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館內用圖片和文字展示了陳逸飛與周莊雙橋的故事及其生平事跡,陳列了其作畫工具、座椅及常穿的工作服,也展出了部分作品及出版集。如今這里已成為人們深入了解陳逸飛與周莊文化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逸飛之家,往南向東就是名聞遐邇的雙橋,是由一座單孔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均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澈的銀子濱和南北市河在這里交匯,河上的雙石橋顯得十分別致,古鎮神韻被盡現。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圓一方,整體形狀宛如古代人使用的鑰匙,當地人稱之為“鑰匙橋”。雙橋因旅美畫家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而聞名,游人到周莊,直奔雙橋。如今雙橋已成為周莊的標志性景觀,2002年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雙橋之一的世德橋,沿北市街往北向周莊古戲臺走去,映入眼簾的是碧水漣漪的市河以及對岸逶迤的廊下街,純樸自然的景觀讓人心醉神迷。↓</span></p> <p class="ql-block"> 周莊古戲臺位于北市銜89號,于2001年恢復重建,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是以古戲臺和走馬樓式觀演樓、展覽館為主體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戲臺坐南面北,雕梁畫棟,藻飾精美,臺中心是420只木雕鳳凰盤旋成復盆狀,即“鳳凰藻井”,其獨特的共鳴設計使這里成為“高級音響”的殿堂。寬敝的露天廣場可擺桌容納眾多觀者品茗聽戲。如今是弘揚昆曲的專業場所,也是社區居民、學生和游人學習昆曲的傳習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曲是自元代形成的昆山腔,因曲調優雅婉轉,唱詞典雅華麗,被稱為“水磨腔”,譽為“百戲之祖”。2001年5月成為世界文化遺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莊古戲臺建筑群中的展覽館館藏豐富,有中國四大名石之一~昆石、著名昆劇演出場景雕塑及昆劇頭飾展示,讓人大開眼界,領略到昆石、昆曲、昆劇藝術的迷人風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北市街向南返去,可以遠眺連接城隍埭和蜆江街的太平橋,此為單孔花崗石拱橋,據介紹,由里人(當地人)捐資共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太平橋全長13.2米,橋面寬2.5米,跨度4.8米。2002年10月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平橋地處后港東口,清清的流水、駛過的游船及橋兩側高低不一、白墻黛瓦的民居,已成為游人拍攝的熱門景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繼續往南前行,即是周莊主景點之一的張廳。張廳原名“怡順堂”,是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后裔在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敗落轉讓張姓,改稱“玉燕堂”,俗稱“張廳”,坐東朝西,正廳及樓廳為明代建筑,余為清代所建。2013年3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張廳門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門廳后是茶廳,也名轎廳,廳中擺放著一塊大理石紅木照壁,紋理宛如一幅山水畫,廳側有一頂紅色轎子,這里是供轎夫等人休息之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茶廳,是一小院,地面由石板鋪就,兩側各植有一棵玉蘭樹,正中是高聳的磚雕門樓,匾額“玉樹沐芳”,細膩精良的雕刻見證了張廳昔日的繁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小院,就是正廳,匾額“玉燕堂”,匾額下對聯:“春當和時蘭長足,氣無曲者竹行初”,堂中擺設以明式家具為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進是樓廳,為主人起居之處。廳內對聯“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點明了張廳的明代建筑風格,樓廳庭柱下所置楠木木鼓墩(柱礎),是江南建筑罕見之物,也是明代建筑之標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廳笫五進是琴棋室,是主人彈琴下棋的場所,彰顯了主人的興趣愛好和優雅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進書房為主人讀書與藏書之處,寬敞明亮,東墻臨后院碧池,屋北有天井,屋內陳設黃花梨家具和古玩,整亇書房充滿了濃郁的書卷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廳后院是優雅靜謐、小巧玲瓏的小花園。園中假山、綠植花卉錯落有致,還有一亇用花崗條石砌成見方約20平方米的水池,池中有噴水裝置和歡快翔游的中華錦鯉。張廳建筑之完善可見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街市,最多見的食品即是萬三蹄,其皮色醬紅肉軟糯、香氣四溢,很有吸引力。萬三蹄源自明代沈萬三家,是招待賓客的必備菜。經數百年流傳,已經成為周莊人過年過節和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游人路過,都經不住誘惑,總會買些帶回品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居張廳與沈廳之間的富安橋是周莊最古老的橋,始建于元至十五年(公元1355年),為單孔石拱橋,橋端四隅依河建有形式高低各異的樓閣,上下樓并不相通,必須借外面階梯才可達,構筑獨特,為江南橋梁中僅有,是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流傳,富安橋上走三遍,就會事業順利,這里游人往來眾多,既有地理位置因素,也有求好運之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富安橋可到市河西岸邊的迷樓,其建于18世紀下葉,二層磚木結構建筑,樓梯很窄,原名德記酒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0年著名愛國詩人、南社發起人柳亞子(1887~1958年)到周莊,邀文人逸士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四次于迷樓痛飲,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后將百余首詩篇匯成《迷樓集》流傳于世。周莊迷樓也因此名聲大振。1993年迷樓修復如舊,吸引眾多游人來此觀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迷樓,再過富安橋返回到南市街96號,這里是江南名居之最~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占地2900平方米,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前部是水墻門、河埠。中部是墻門樓、茶廳(轎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及議事之處。后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后廳,是生活起居之處。前后樓之間均由過樓和過道閣相連,形成“走馬樓”。大小房間共有100多間,是典型的“前廳后堂”的建筑風格,為江南民居建筑的典范。2013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廳第一進是“水墻門”即沈廳的船碼頭。周莊系水鄉,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貴客坐船而來,到了沈家船碼頭,沈家人早已在此等候,待宴會散去,沈家主人又親自送客到水墻門。水墻門見證了沈家往昔賓客盈門的繁華熱鬧。現船碼頭對面是周莊游船碼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松茂堂為正廳,是沈家主人會客處。廳房宏大,面闊進深均為11米,廳內梁柱粗大,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鳳等,是沈廳建筑中最精致之處。堂內二側還置有大理石圓屏,其中紋理似山水、龍鳳之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廳前建有精細的磚雕門樓,匾額“積厚流光”,也是沈家家訓,四周為紅梅迎春和戲曲人物的磚雕。雕刻精細,令人贊嘆,也彰顯了沈家的財富實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廳后廳之一掠影,內有梅蘭竹菊書畫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廳沈萬三銅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沈萬三原名沈富,字仲榮,號萬三,元朝中葉沈萬三隨父沈祐由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遷居周莊,以躬耕起家,后又經商,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經營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成為江南首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湖秋月園位于周莊鎮南部的南湖灣,占地54畝,建筑面積6300平方米。園內假山聳立,湖濱茂林修竹,亭臺精致,蠟梅初綻,捕魚雕塑點綴;水域寬廣,湖水清澈,湖內全福長橋唯美浪漫,若不是湖內部分區域修建,必將是湖水茫茫,水天一色,景色絕美。據悉,歷史上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等也曾在南湖寓居游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贊譽:“周莊是國家的一亇寶”。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已成為江南水鄉的杰出典范,游覽于此,真讓人流連忘返,陶醉纏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手機柏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攝/文/制:潘湘菊</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固始县|
南城县|
周口市|
西城区|
曲麻莱县|
大连市|
庆元县|
西丰县|
连山|
七台河市|
鹤峰县|
大姚县|
老河口市|
墨竹工卡县|
井研县|
霍州市|
安陆市|
济宁市|
蒙自县|
互助|
乐至县|
英德市|
海门市|
新昌县|
类乌齐县|
武城县|
合山市|
个旧市|
威远县|
克山县|
会昌县|
搜索|
抚顺市|
界首市|
上饶县|
新安县|
赤水市|
甘洛县|
南平市|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