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的下一步行程是去清永陵祭拜先祖,然后參觀赫圖阿拉城。這兩個地方都歷史非常悠久,是清朝入關前龍興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滿族特色。感覺收獲頗豐。</p> 清永陵 <p class="ql-block">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及其嫡福晉、曾祖福滿及其嫡福晉、祖父覺昌安及其嫡福晉、父親塔克世及母親喜塔拉氏。以及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稱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陵祭祖。</p> <p class="ql-block"> 清永陵主要特點是坐北朝南、神道貫穿、居中當陽,中軸不偏。并由正穴向南修筑一條長約1公里的筆直通道,稱“神路”,是陵寢的中軸線。也是陵寢的坐向線。享殿啟運殿就建在中軸線北端,有“居中當陽”之意。陵寢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果房與膳房、肇祖碑亭與興祖碑亭、齊班房祝版房與茶膳房滌器房,東下馬碑與西下馬碑皆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應。給人以平衡、穩定、莊重、圓滿之感。</p><p class="ql-block"> 永陵的陵寢建筑由前至后縱橫排列,如下馬碑縱向,前宮門橫向,東西廂房縱向,四祖碑亭橫向,果膳房縱向,啟運門橫向,東西配殿縱向,啟運殿橫向。這種經緯交錯排列給人以生動、新鮮、靈活、深邃之感。</p><p class="ql-block"> 永陵最基本的陵寢形制是“前朝后寢”,及由前至后縱向排列二方一圓的三進院落。所謂二方一圓的三進院落是指第一進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進院落方城亦方形,第三進院落寶城是圓形。啟運殿后的寶城寶鼎是奉安帝、后尸骨的地宮寢殿稱“后寢”。以合“天圓地方”之說。</p> <p class="ql-block"> 清永陵有很多特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君臣共陵:自古以來帝王陵寢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絕無祖孫君臣共一陵的先例。唯有永陵寶城內是祖孫共城,君臣一陵。自猛哥帖木兒至塔克世為六世四輩人,是為祖孫同一寶城。還有努爾哈赤的伯父和叔父也葬在永陵,君臣共為一陵是為永陵的一個重要特點。</p><p class="ql-block">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藝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和藝術特色。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清永陵</p> <p class="ql-block">清永陵前宮門</p> <p class="ql-block">清永陵前宮門</p> <p class="ql-block">前宮門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祖碑樓</p> <p class="ql-block">四祖碑樓</p> <p class="ql-block">四祖碑樓</p> <p class="ql-block">四祖碑樓</p> <p class="ql-block">景祖顯祖碑樓</p> <p class="ql-block">碑樓內</p> <p class="ql-block">碑樓內顯祖石碑</p> <p class="ql-block">遠處啟運門</p> <p class="ql-block">啟運門</p> <p class="ql-block">啟運殿</p> <p class="ql-block">寶城</p> <p class="ql-block">先祖墓</p> <p class="ql-block">拜祭先祖</p> <p class="ql-block">壽芝拜祭先祖</p> 赫圖阿拉城 <p class="ql-block"> 從清永陵驅車五公里,就到達赫圖阿拉故城,赫圖阿拉城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山崗。赫圖阿拉城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于此建國號大金,建元天命,史稱“后金”。龍興之地赫圖阿拉古城是清代關外三京之首(興京~赫圖阿拉故城、東京~遼陽、盛京~沈陽),被御封為“啟運之地”。赫圖阿拉城發掘面積3500平方米。該城橫亙于群山拱衛之間,由內、外兩城組成。</p><p class="ql-block"> 赫圖阿拉故城是一座擁有400余年歷史的古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眾多清前時期的歷史名人都出生在這里。赫圖阿拉城為努爾哈赤稱汗的后金都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女真族山城,對研究清初歷史、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5月,赫圖阿拉故城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赫圖阿拉故城分內外兩城。內城主要建有汗宮大衙門、正白旗衙門、罕王井、文廟、塔克世故居、啟運書院、關帝廟等。外城建有中華滿族風情園。主要有滿族歷史文化長廊、滿族民俗博物館、滿族老街、地藏寺、顯佑宮,環湖建有各種景觀等。</p> 內城 <p class="ql-block"> 汗王宮是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治理國政、研究軍機、接待使臣的地方。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汗王宮內有三個主要建筑,一是汗宮大衙門,二是汗王寢宮,三是薩滿神堂。汗宮大衙門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攢尖式建筑,汗王寢宮位于汗宮大衙門東側,四間建筑,汗王宮內,還有薩滿神堂,這也是極具滿族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汗王宮</p> <p class="ql-block">汗王宮</p> <p class="ql-block">汗王宮~左至右,汗宮大衙門,薩滿神堂,汗王寢宮</p> <p class="ql-block">汗宮大衙門</p> <p class="ql-block">汗宮大衙門</p> <p class="ql-block">汗王寢宮</p> <p class="ql-block">薩滿神室</p> <p class="ql-block">薩滿神堂內</p> <p class="ql-block"> 正白旗衙門,地處汗宮大衙門東側高臺之上,是一處青磚青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正白旗衙門是正白旗旗主皇太極處理旗內軍政事務的辦公場所。正白旗衙門內現存正房五間,是赫圖阿拉城保存較好的原始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p> <p class="ql-block"> 汗王井位于赫圖阿拉城內城中部,是城內唯一一口飲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見底,清爽甘甜,嚴冬不封,酷暑清涼。這口井曾養育了八旗子弟兵,被譽為“千軍萬馬飲不干”的汗王井。這次我也親口品嘗了井水。確實非常清澈甘甜,連我這從不喝生水的喝了汗王井的水都沒事。</p> <p class="ql-block">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 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生父)故居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爾哈赤出生于此。整個建筑體現滿族民居的特點:“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展示了昔日的滿族人日常生活用品,體現了“窗戶紙糊在外,養活孩子吊起來,大姑娘叼煙袋”,“滿族三大怪”這一純樸的東北特有的風俗。</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努爾哈赤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本張照片的搖籃是吊著的,這就是所謂養活孩子吊起來。</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本張是三間北房的西邊那間。房內有三面炕。這就是所謂萬字炕。其中西炕不能坐臥,用來擺放祭祖之物或者其他重要的擺件。</p> <p class="ql-block">煙囪~滿族民居煙囪都是立在地上的。煙道在屋內經過熱炕等處,再到室外立在地面上。這樣有利于抵御東北的寒冬。這是滿族民居的一大特點。</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此照片放大看,三個房子之間都有煙囪,都是立在地上的。這樣有利于抵御東北的寒冬。這是滿族民居的一大特點。</p> <p class="ql-block">滿族民居</p> <p class="ql-block">滿族餑餑鋪</p> <p class="ql-block">滿族餑餑鋪</p> <p class="ql-block">索倫桿~滿族民居的院子里,通常豎有一根八尺高、碗口粗的神桿,桿頂端掛有一錫制或木制的斗子,它就是“索倫桿”,為滿族祭天所用,將其立于家中院內東南角的一個石墩的孔中。祭天時,錫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內臟,供烏鴉、喜鵲享用。</p> <p class="ql-block"> 文廟又稱孔廟,建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其建筑既保留了傳統文廟的風格,又具有女真人的建筑特色,體現了努爾哈赤對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文廟</p> <p class="ql-block">文廟</p> <p class="ql-block">文廟</p> 外城 <p class="ql-block"> 地藏寺堪稱大清第一佛寺,是清代遼東地區著名的佛教圣地。清末毀于日俄戰爭之兵火,1998年恢復原貌。地藏寺是滿族人最早修建的寺院,紅火近三百年。每年春天,地藏寺上空都有成群的喜鵲,很多慕名游覽赫圖阿拉城的游客都要先前往地藏寺去祈福,以求好運。</p><p class="ql-block"> 顯佑宮位于地藏寺西側,原稱為玉皇閣,是清代遼東地區著名的道教宮觀,建有龍虎殿、三宮殿、敕建碑、香亭等建筑。整個建筑以道教獨特的龍、虎圖案為飾,外形古樸典雅,氣勢輝煌。</p><p class="ql-block"> 努爾哈赤起兵之后,每遇戰事或重大活動之前,都要率貝勒大臣等人入宮進香,祈求神靈保佑。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順治帝敕建碑坐落于三宮殿東側。</p> <p class="ql-block">紫去東來</p> <p class="ql-block">地藏寺</p> <p class="ql-block">地藏寺</p> <p class="ql-block">顯佑宮</p> <p class="ql-block">顯佑宮</p> <p class="ql-block">顯佑宮</p> <p class="ql-block">覺爾察城</p> <p class="ql-block">滿族老街</p> <p class="ql-block">滿族歷史文化長廊</p> <p class="ql-block">滿族歷史文化長廊</p> <p class="ql-block">滿族歷史文化長廊</p> <p class="ql-block">滿族歷史文化長廊</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外城風景</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外城風景</p> <p class="ql-block">努爾哈赤塑像</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外城風景</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外城晚霞</p> <p class="ql-block"> 赫圖阿拉故城開創了大清建都之制,歷來被視為清王朝的發祥地,滿族崛起的搖籃,是女真各部“依山作寨”樹柵為城的典型實例,也是眾多女真山城中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唯一一座古城遺址。它不僅對研究中國古代筑城之法與建筑發展史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而且對研究女真族發展史與居住史都有重要價值。我們參觀這幾百年前的遺跡,感受先祖們曾經的生存環境,更好的凈化心靈,繼承傳統文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化县|
新竹县|
咸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
梅州市|
吴川市|
北安市|
海安县|
二连浩特市|
通海县|
新民市|
远安县|
化德县|
南漳县|
韶山市|
贺州市|
房产|
灌云县|
闽侯县|
宜城市|
自治县|
徐水县|
奉节县|
子长县|
玉龙|
中阳县|
沭阳县|
青阳县|
威海市|
遂溪县|
双牌县|
绵竹市|
彭州市|
防城港市|
兴宁市|
新建县|
井冈山市|
休宁县|
焦作市|
上饶市|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