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王志遠丨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大浪淘沙終歸塵煙。?在新蔡波瀾壯闊的現代歷史上,國民黨新蔡縣長張聯黃是個繞不過去的人物。有人說他罪大惡極,十惡不赦,有人說他才情出眾,溫文爾雅。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總之在眾人眼中,張聯黃是個千面人物,有著謎一樣的多彩人生。</p> <p class="ql-block">新蔡縣志辦原主任魏茂春致張聯黃之子張志貞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育情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聯黃(1892一1951),名利群,新蔡縣關津鄉張大莊人,1918年畢業于北京中國大學經濟系。中國大學是當時國內屈指可數的頂尖大學之一,中國大學初名國民大學,1917年改名為中國大學,是孫中山等人為培養民主革命人才而創辦的。中國大學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一直走在前列,以李大釗、李達等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教授”在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出以李兆麟、段君毅、任仲夷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國家棟梁,新中國成立后并入北京師范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聯黃大學畢業后留京工作,任北京河南中學學監、校長,不久應正陽老鄉袁乃寬邀請(袁乃寬,字紹明,正陽縣人,袁世凱稱帝時任大典籌備處主任,后曾助張勛復辟和曹錕賄選),擔任其長子、北洋軍閥袁家驥(字駿伯)部軍需處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張聯黃厭倦部隊生活,一心想回到老家河南教書育人。袁家驥慰留無望,遂讓他放飛夢想。回河南后,張聯黃先后任省立六中(汝南)訓育主任,睢縣、滎陽縣、上蔡縣教育局長。1937年初,上級調他到生他養他的家鄉新蔡縣,繼續擔任教育局局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蔡縣地處洪汝河下游,十年九淹,剩下一年大旱,是河南省有名的赤貧縣。縣內民眾天寒衣單,溫飽不能解決,貧家子女上學寥寥無幾,全縣城鄉十幾所簡陋中小學校多以富家子弟居多,縣里撥付經費和戶均田畝附加多有拖欠,所欠者多系地方紳士。每年因教育經費而起的糾紛此起彼伏,歷年年息金及地租債務尤為歷任教育局長最棘手之事,前幾任局長有的干脆撂挑子,長期請假。愛者有愛,無愛者自由。躊躇滿志回到久別故鄉的張聯黃,決心開風氣之先,尊師重教,改變家鄉落后的教育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利用家鄉人辦好家鄉事的優勢遍訪地方豪紳,結合自身實際給他們講讀書改變命運、教育就是善舉、善行的道理,一鄉一鄉的跑,一戶一戶的拜,扭轉了大多數土豪劣紳的思想觀念,在全縣興起了“教育田畝附加零拖欠、爭送孩子進學園”的良好氛圍。一些土豪劣紳看張聯黃風里雨里為了教育放下身段,這么平易近人,很快補齊了多年拖欠的教育田畝附加費,多年困繞教育的大難題在他腳底板的丈量下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炸開盧溝橋,一路南下大舉侵犯中國。新蔡作為豫東南唯一沒被日軍鐵蹄踐踏入的縣,但縣城遭受了日軍飛機兩次慘無人道的轟炸,炸死或燒死20人,傷者無數,炸毀民房100余間,財產損失以千萬計算。縣城多所學校被迫遷往城外在莊稼地里上課。轟炸事件過后,張聯黃親自督辦因轟炸停學的官辦一高小、二高小和私立今是中學、四育中學及時復課,并創造性設立全縣第一所誕文女子中學。</p> <p class="ql-block">侵華日軍飛機轟炸后的今是中學圖書館慘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趕鴨子上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個萬花筒,有美侖美奐,有精彩絕倫,有陰晴圓缺。1940年張聯黃在調離新蔡教育局局長之后先后在省內多個崗位歷練。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善于選賢任能,每到一個地方先搞調查研究,摸清地方的人際關系,抓著主要矛盾,做各方面的說服工作,以團結教育為主,化干戈為玉帛,以和為貴,團結不同意見的人一道工作,他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擁護。 張聯黃在上蔡縣做教育工作,調出時鄉紳父老一街兩巷擺案相送。在汝南任縣長時,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做好了地方各派勢力的團結工作,深受群眾的熱烈稱贊。往新野調動時,汝南各界父老挽言相留,互相宴請,鞭炮聲久久不能平息。自古群眾愛好官,這就是群眾發自內心最純樸的表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一招不慎,萬劫不復。”用這句話形容張聯黃再恰當不過了。1947年10月12日,新蔡縣城獲得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國民黨地方武裝五百余人,縣長董國彥被處決。同年11月,國民黨河南省府調新野縣長張聯黃轉任新蔡縣縣長”。對于調他去新蔡當縣長,省府有這三種考慮,一是地域熟,上手快;二是有人脈,能拉動隊伍;三是辦法多,能靈活機動開展襲擾作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省會開封養病的張聯黃心里一百個不愿意,他實在不愿淌這趟渾水,他知道此時新蔡縣城己經易入共產黨之手,新蔡縣長在新蔡已無立錐之地,要想從共產黨手中再奪回縣城,面對頑強的共產黨軍隊,這對他一個沒打過仗的文弱書生來說,無疑于虎口奪食,趕鴨子上架,將是一場難以預料的結局。但人在官場,身不由己,違抗命令他知道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就這樣他在妻侄楊崇賀(新蔡縣頓崗鄉平樓村譚莊人,1925年2月9日生,1954年畢業于東北財經學院,建國后曾任黑龍江省人民銀行佳木斯分行總經濟師,民革黑龍江省委委員)的護送下上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楊崇賀對陪姑夫張聯黃赴新蔡上任有這樣的描述:"姑父臨動身上任時,只身單影,手無寸鐵,只帶一些簡單的行里、換洗衣服,和一根他離不開的手杖,無精打采地走向南下的火車。我隨行身后,臨別時姑母偷偷地流下了熱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蔡縣長卻不能到新蔡上任,只能到隔壁汝南縣建立流亡政府,張聯黃想想這就是一種莫大的恥辱。幾天后他在汝寧府三眼井街召開新蔡縣土豪劣紳和原鄉鎮長會議,商討"解放”新蔡的方式和方法。沒成想與會的土豪劣紳和“鄉鎮長”這些即得利益者比張聯黃還固執和偏激,一致同意對共產黨軍隊和政權實行堅壁清野和全面圍剿。會上成立了新蔡縣“剿共”游擊總隊。為了便于管理,會上將新蔡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剿共“聯防區,任命展俊甫(佛閣寺人,楊埠區區長)、劉恢黃(磚店人,曾任新蔡縣參議會副參議長、陳店“小李莊事件”罪魁禍首)等五人為各區區長,手下得力干將盧衛黃(櫟亭人,三青團新蔡縣秘書)為指揮官,趁共產黨立足未穩,給新生人民政權制造血腥恐怖和各種流血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11月14日,17名解放軍戰士由岳城往汝河北岸過,被“剿共”游擊隊發現,除3人逃脫,其余14人全部殺害后投入河中;1947年11月27日,化莊區“剿共”游擊大隊長羅瑞三(羅三)率眾在鄒府寨與解放軍作戰,打死解放軍及地方武裝人員18人,傷25人;1948年2月11日,”剿共”游擊隊500多人,在國民黨平原鄉國代會主席曹英、盧景霞、韓萬化率領下,在韓集齊寨與解放軍開戰,打死打傷解放軍指戰員100余人;1948年6月,張聯黃侄子張衍貞率領武裝將人民政府關津區區長梅立英捕捉槍殺;1948年8月,新蔡縣剿共副總隊長展俊甫(1907-1953)命匪首劉洪文、王佑民襲擊櫟亭區民主區政府,殺害干部4人,并將區中隊指導員張朝信拉到宋崗集用鍘刀鍘死,把村長槍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聯黃此舉將權力下放,讓手下各自為戰,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得力干將展俊甫不只一次對張聯黃說,"你自己坐陣汝南,有大事給我們說聲就行了,出了事前面由我們頂著。”張聯黃也曾天真的認為,只要自己不殺人,閻王也拿我沒辦法。</p> <p class="ql-block">被張聯黃手下展俊甫用鍘刀鍘死的張朝信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正義審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趕鴨子上架最終把鴨子烤熟吃了!早在1948年夏季,張聯黃因身體原因就多次向省里提出申請辭去新蔡縣縣長職務,9月,張聯黃因“剿共”不力被撤職。至此結束了他從政的生涯。當時省會開封解放了,國民黨省政府臨時進住信陽,張聯黃及其家人也在其中。1949年春,風傳省政府主席張軫要就地起義,張聯黃惶惶不可終日。其小兒媳婦曹麗坤回憶說:“不久,解放軍又要解放信陽了,我們住在信陽沒動。聽婆母說‘上邊叫你爹在信陽等解放。’等待解放的頭幾天里,張聯黃表現得還安然,但越聽說解放軍快來了,他就表現出心神不寧了。婆母勸他,他說:‘你不懂!’有一天,婆母向我說了一段話,大意是:你爹說啦,咱們到江西去找你哥大貞去。他們叫你爹不要走,等信陽解放,叫他起義。你爹總是怕呀!這一年,他掛個縣長名,一直躲在汝南沒敢回去。縣里那一幫游擊隊,都是土匪惡霸,殺人搶掠,作惡多端,民憤極大。他們又和共產黨對抗,將來這些壞事都算在你爹頭上,共產黨能饒了他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張聯黃又在其妻侄楊崇賀的護送下,帶著妻子、小兒媳婦南下江西上饒坑口煤礦。大兒子張大貞為該礦工程師,安排他為駐上饒辦事處辦事員。1949年7月,上饒解放了。張聯黃從上饒煤礦開出一份改名換姓的假身份介紹信,以護送小兒媳婦曹麗坤為由,與妻子至太原潛伏。此時,小兒子張志貞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志貞勸其父向領導坦白,爭取寬恕和諒解。張聯黃以種種理由,用父威來壓制兒子,無奈之下兒子屈從了。由此可見,作為兒子的張志貞根本不知道他父親干了些什么事,而張聯黃卻心里明白,他干的事是不可能“寬恕和諒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麗坤回憶說:“1950年,全國開展轟轟烈烈的鎮反運動。張聯黃又怕了。張志貞也心慌了。他懂得黨的政策威力,又割不斷父子親情。我們沒有采取揭發行動,而是慢慢的勸說張聯黃向政府坦白自首,爭取寬大處理。 張聯黃猶豫不決,最后提出離開太原,到山東濟南礦務局找剛調到這里的長子張大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聯黃到濟南后,向當地派出所自首。1951年4月押解回縣。新蔡縣公安局經過審訊,由局長彭育民簽字,向新蔡縣人民政府提起公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蔡縣人民政府司法科審理終結,于1951年7月17日擬就《新蔡縣人民政府刑事判決書》,由縣長王斌卿簽字,以法字228號上報。《判決書》日:“基上事實,被告張利群實屬罪大惡極,國法難容,依據中央鎮反條例第五條之規定,判決被告張利群處以極刑,剝奪公權終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9月27日,信陽行政區專員公署,由專員張一峰和副專員楊玉璞簽字,以刑字第127號向新蔡縣人民政府發出指令: “你縣呈請,擬處死刑之惡霸犯張利群一案,業經本署呈請省府核準,處以死刑。原卷發還,擬即遵照執行為要。此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死亡真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于張聯黃之死,《新蔡縣志》和《新蔡人物志》說是被人民政府槍斃鎮壓,但具體日期不詳,張聯黃的兒子張志貞和女兒張慧貞經考證說父親是在等待槍斃判決期間在新蔡監獄因哮喘病死亡的。當時張聯黃大兒子張大貞在濟南,女兒慧貞在南京,小兒子張志貞在西安,都不在老家新蔡工作生活。關于父親之死,2004年12月31日,張聯黃的女兒張慧貞在《亂世家事》中談及父親之死時寫道,“父親上大學時就患上了嚴重哮喘病,身上隨時裝著治哮喘的藥。那天(濟南)派出所通知他談話,他以為還和前幾次一樣,談完就回來,就沒裝藥。結果父親這一去再也沒回來,我們從此也沒見過父親。”張慧貞在《亂世家事》的后記中這樣記述:“尚在病中的魏茂春先生也慷慨出來作證,因他是知我當事人的一個主要人物,他曾是縣志辦的主任,曾查過父親是病…,所以他愿作證父死決非處決。最近新蔡縣志辦也來了電話澄清了我父親的死,不是處決而是在獄中病死。這一消息消除了我五十多年的心病,還我父親死因的本來面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亂世家事》中還有一證詞,張聯黃的小兒媳婦曹麗坤:“1953年我(曹麗坤)父親病故(曹麗坤的父親曹子幹,家住縣城西街,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鳳之后,解放前任陳州縣稅務局局長、新蔡縣今是中學董事) ,54年春節我請假回新蔡探母,母親告訴我:他(指張聯黃)被政府從山東解回新蔡時,有人在街上看見他人很瘦,躺在小土牛車上,像是有病。沒過幾天,獄里有個人到咱家說張聯黃病死了,臨死前托我來你家借十塊大洋把他埋了。當時咱家沒錢,你父出去借回五塊大洋給那個人,聽說埋了,到底埋在什么地方,沒人知道。當時你燕姑(新蔡愛國抗日名將燕鼎九之妻)也在縣城,她聾著耳朵到處打聽也沒找著。”</p> <p class="ql-block">至于《新蔡縣志》和《新蔡人物物志》為什么把張聯黃之死由因病死亡寫成槍斃鎮壓,依現在看來,一是可能沒經過深入調查,采寫者道聽途說,錯誤地認為有了上級死刑判決最后肯定是槍斃鎮壓了(因為在那個特殊時期死刑只有槍斃一種,沒有其它死亡方式可選),二是當時形勢需要,知情而故意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聯黃在新蔡任縣長只有短短十個月時間(1947年11月至1948年9月),且在此期間一次也沒回過新蔡,就是在這十個月時間里,改寫了他的人生軌跡,成了他人生至暗時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看問題,一個人都是有其兩面性,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張聯黃也不是一直就壞,他也曾有過輝煌,有過功績,可以說張聯黃對新蔡教育的貢獻居功至偉。新蔡著名愛國抗日將領燕鼎九是他親妹夫,任芝銘、劉積學、王鵬、閻熹微等新蔡革命志士也是他的座上賓。只是后來隨著張的調動升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張聯黃書生意氣濃厚,不善于靈活機動,沒有把握時機向我新政府棄暗投明,而是選擇與人民繼續為敵,四處躲藏,企圖逃避懲罰。人生悲劇在所難免,其人可悲,其情可嘆!</p> <p class="ql-block">張聯黃女兒張慧貞《亂世家事》手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寫在最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后來調查所知,在同一時間,新蔡周圍各縣,如汝南(當時沒有平輿縣)、正陽、息縣(當時沒有準濱縣)、臨泉等,也都組建了所謂“剿共”游擊隊,但人數與新蔡相比都較少,無論斗爭的規模與慘烈,以及對平民百姓的危害,都不可與新蔡相提并論。至1949年春,周圍各縣都已安定,上級領導不得不調動周圍各縣的人民武裝力量,來新蔡幫助平定“匪患”。究其原因,除其他因素外,張聯黃任縣長也是重要原因:一、張聯黃是新蔡人,雖無天時,卻占有地理、人和之利;二、能動員二萬余眾,可見張聯黃在中上層的“人緣”和影響; 三、正因為如此,對革命和新蔡縣廣大群眾所造成的危害也就特別嚴重。新蔡縣的二萬余眾追隨張聯黃, 本來是為了勝利,為了光明,而張聯黃卻將他們帶入黑暗,帶入地獄。但是,若站在當時國民黨的立場上,張聯黃不愧是一位“帥才”和“英雄”!</p> <p class="ql-block">楊崇賀給姑姑(張聯黃之妻)90壽誕寫的詩文</p> <p class="ql-block"><b>本文參考資料:新蔡縣志、新蔡人物志、新蔡文史資料、新蔡黨史、上蔡縣志、汝南縣志、新野縣志、張慧貞《亂世家事》、曹麗坤《在和公婆相處的日子里》、楊崇賀《我心目中的姑母姑父》。</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长葛市|
雷州市|
盐津县|
雷波县|
微山县|
五指山市|
赤峰市|
夏津县|
黑水县|
察哈|
霞浦县|
甘肃省|
玛纳斯县|
余江县|
楚雄市|
北票市|
诏安县|
湘阴县|
虞城县|
恩施市|
新乡市|
德阳市|
龙里县|
兴山县|
民权县|
缙云县|
闵行区|
如东县|
高邑县|
南涧|
延川县|
石屏县|
东明县|
巴楚县|
襄樊市|
兴化市|
尼勒克县|
丹巴县|
东山县|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