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上北路正陽墩+鎮寧堡五所+赤城鼓樓(長城文化體驗221)

寧肅

<p class="ql-block">  12月14日,繼續赤城縣境的巡墩探堡活動,包括正陽墩、中所、鎮寧堡、西柵子、二堡子、頭堡子等古堡及墩臺,最后于赤城鼓樓收兵。整個行程均在宣府巡道上北路,這是京北長城最為外凸的地帶,《九邊圖說》“參將駐獨石,逼鄰虜穴,三面受敵,于九邊中最稱沖要。”也是歷代長城最為集中且復雜的地帶,明長城、漢長城、魏晉南北朝及不明時期的長城交織混雜。但這里的長城建筑遺存稀少,給我們的探訪活動帶來困難。</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宣府上北路長城分布</h3> <p class="ql-block">  帶來困難的,還有天氣。尚未入九,剛及零下,而且晴天,沒想到赤城這么冷。上午10點30分,隊伍抵達第一站的正陽墩營城。一下車,竟讓人伸不出手來,更嚴重的是一喘氣就像吸進冰溜子似的,那個透心涼!清茶大姐看我穿的單薄,“趕緊回去加衣服!”于是,上車翻背包,讓從秋天就一直背著的“一把抓”終于派上了用場。秋衣、抓絨、羽絨服、沖鋒衣全套上,關鍵是戴上口罩,這就暖和多了。只是手套是半截的,這沒辦法,總要露著手指拍照吧。相機掛在脖子上,不用時就抄兜,用的時候再“咔嚓”,就這么干吧!</p><p class="ql-block"> 正陽墩營城位于赤城縣鎮寧堡鄉正陽墩村西側的一處小高地上,海拔1261米。從隊友航拍的相片看,整個營城長方形,南北向略長。西、南兩側有數層梯田坎,東側緩坡、北側陡坡。營城已毫無建筑遺存,現北、西、南三面臺地立面明顯,也有低矮殘墻斷斷續續,尤其是北墻中間一段突出,外墻殘高3米、長15米左右。其頂面及周邊多為農田,間以雜灌相隔。</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俯瞰正陽墩營城,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正陽墩營城西墻(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正陽墩營城北墻(東北向)</h3> 北向了望,可見正陽墩1號烽火臺位于山頂,資料上海拔1525米,太高了,放棄!南向則有正陽墩2號烽火臺,就在公路西側,看看去。于是,大家下坡,放棄坐車,紛紛徒步奔向烽火臺。有車不坐,為嘛?健步走,熱乎唄!看著地里的牛心說,“牛不怕冷,驢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正陽墩營城北眺(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正陽墩之路(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向正陽墩前進(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正陽墩的牛(東北向)</h3> 正陽墩2號烽火臺,其實就是“正陽墩”。資料稱,“赤城縣是我市長城分布最多的縣,這種直接以長城元素為名的村莊更為普遍。該縣的正陽墩村,就是因為這個村西溝內有一座烽火臺,村子正對著墩臺,所以就有了上述名稱。”現地觀察,還真是。正陽墩村位于山腳,所對著的墩臺在村西側兩山夾一溝的谷地平坦地帶。注意,墩在村南,而非村西,村西的是正陽墩營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正陽墩城堡及烽火臺分布</h3> 此墩海拔1221米,黃土夯筑,平面方形,剖面梯形,頂部邊長約6米,底部邊長約9米,殘高約9米。正陽墩帶墩院,但不像山西常見的“火鍋墩”那樣在中央,而在墩院的北墻中部。墩院的四面圍墻夯土而成,現多殘斷,總長應在200米以上。其西墻南部缺失,形成碩大缺口,還好有一樹相遮;東墻也殘損嚴重,形成牙狀,靠南部有馬面外凸,疑其中央部位為墩院之門。南、北兩面相對完整,圍合性強。整圈圍墻內高多在4米左右,東、北兩面外墻高3-4米,但南、西兩側地勢低洼,故顯外墻更加高大,高約5-8米。隊友們不顧嚴寒,里外踏勘,兼顧留影,其樂融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俯瞰正陽墩2號烽火臺,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正陽墩2號烽火臺(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正陽墩2號烽火臺東墻(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正陽墩2號烽火臺南墻(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正陽墩2號烽火臺西墻(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正陽墩2號烽火臺東墻上馬面(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正陽墩院內踏勘(東向)</h3> 老夫以為,正陽墩并非單純的烽火臺,應是通信與攻防一體的綜合性軍事堡壘。此為西、北兩條火路傳信的中斷與樞紐位置,且與正陽墩營城同為“中流砥柱”,北可控漢長城,西則支持大邊明長城防線,是抗擊與遲滯破口下壩之敵的一線支撐點。包括后面看到的其他烽火臺,也多帶高大墩院,疑為同性質的軍事聚落。而正陽村堡近山,有山體作依托,其安全穩定性也至關重要。同時,墩臺、營城、村堡構成三角支撐體系,作為鎮寧堡北側門戶,軍事價值不可低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正陽墩及村、堡位置</h3> 此處三岔路口,西北向通往樺皮嶺,乃至太子城。這還是世界美食馬拉松的跑道,路面真棒!夏天有時間,要來這里兜兜風,捎帶把幾道不同時期的長城防線多看看。對了,記著到出土金褐釉刻蓮花紋小口罐的正陽墩村看看去。還有,王惲《中堂事記》的《燕京——開平府往返》中有“十三日甲戌,至定邊,憩焉,蓋金所筑故城也。是夜,宿黑崖子,距青麓九十里。”其中的黑崖子,據說就是赤城縣鎮寧堡鄉正陽墩村。到底為甚名“黑崖子”,也該討個說法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18 馬拉松跑道(西北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正陽墩旁邊的路標(西北向)</h3> 正陽墩往南,過東柵子的漢長城,去往第二站的中所。沒想到,漢長城竟有墻體,還夠明顯。東西各有墩臺,地圖上標示明長城鎮寧堡東柵子2、3號烽火臺。很想下車看看,但不在計劃之列。不過,臨到中所村前,又一帶圈墻的墩臺出現路邊。我們一吵吵,司機兄弟就停車,必須點贊。領隊喊“十分鐘啊!”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東柵子2號烽火臺(南向)</h3> 這是東柵子5號烽火臺,位于公路東側,海拔1155米。其底部邊長約6米,頂部坍得較圓,殘高6米余,夯土層10-15厘米。現存四面夯土墻,外高4米左右,內高2-3米左右。圍墻較正陽墩偏小,邊長約40米。簡單看看,趕緊轉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東柵子5號烽火臺,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東柵子5號烽火臺(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東柵子5號烽火臺墩院東南角(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東柵子5號烽火臺墩院西墻(西北向)</h3> 進中所村,11點55分。中所乃宣府鎮北上路鎮寧堡長城防線上的“五所”之一,明朝中所堡即現在的中所村。不過,有文指出此中所乃“赤城西溝之中央,非前后所中央也。”要我說,也非鎮寧堡“五所”中央,而是“五所”的最北一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鎮寧堡“五所”介紹牌(東向)</h3> 中所很有名,不是因為“民主法治示范村”,也并非墻上這些畫。如果說有點關系,也并非冬奧會,而是秧歌劇。據資料,中所秧歌劇又叫“中所秧歌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幾百年前,由于戰亂和災荒,一些山西榆次移民幾經輾轉,到此地落戶。這些移民中會唱戲的人辦起了戲班,開始唱秧歌戲。”經過代代相傳和完善發展,經過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秦腔、婉婉腔等其他劇種唱腔的移植糅合,“形成了風格優美獨特、曲調委婉動聽、唱腔高亢明亮、音樂層次豐富、民歌風味濃郁的特色。經常演出的有《過江》、《真武爺出家》、《趕三關》、《列女傳》、《九件衣》等近百個劇目。”真想看看《真武爺出家》,想知道真武爺出家的前因后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走進中所(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中所冬奧宣傳畫(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中所秧歌劇宣傳畫(南向)</h3> 這種壁畫真多,但古建太少了。我們此行的重點在于古跡,這可太難找了。看見塊旗桿石,乃至一座破房子都激動,可也鳳毛麟角呀。戲臺與廟是古堡的標配,這都有,只是成色不足、韻味不夠。也有成色極好的,是這里出土的文物,以元磁州窯白釉褐彩龍鳳紋罐最有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中所城堡舊民居(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中所城堡民居院墻上的旗桿石(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中所戲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中所龍王廟(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中所龍王廟掛牌(東向)</h3> <p class="ql-block">  幾經詢訪,知“中所18家立堡,堡墻200米,只有街頭賣東西的后面院里有段堡墻。”隊友們南邊繞、北面爬,最終只有兩位上去了。老夫還是老習慣,將它拉過來便罷。要說一句,街道真干凈,不愧是河北省衛生村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中所走訪(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中所城堡西墻(西南向)</h3> 第三站為鎮寧堡,堡墻西側下車,12點35分。鎮寧堡為宣府鎮上北路十二城堡之一,周邊近有倉上堡、馬營堡、松樹堡等古堡,屬地長城包括明長城與漢長城,縱深多達四條防線。據《畿輔通志》,“堡去邊墻密邇,唯東面鄰山,西、南、北皆平地,邊外光頭嵯、小莊窠、野雞山等處皆通大舉。堡東北擒虎墩二處最為要沖。堡西侯家沖可以設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宣府上北路</h3> <p class="ql-block">  現地觀察,鎮寧堡位于開闊平坦的谷地,東面鄰山,西側坡遠,南、北開闊。我們的大巴停在古堡西側的公路上,大家先觀賞古堡西墻。史載,鎮寧堡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右副都御使馬中錫主持修筑城堡,萬歷十五年(1587年)增修并磚甃,周二里五十七步,高三丈五尺,堡角樓共六,門一座。城堡臨溫泉河而建,固守野狐嶺大邊。《宣鎮圖說》,當西來入犯之沖,本堡“蓋赤城之外屏也。”</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俯瞰鎮寧堡,隊友提供</h3> <p class="ql-block">  鎮寧堡為極沖之地,故城池高大而堅固,并連設中所、前所、后所、左所、右所等“五所”以相輔。當年的城池尚有殘存,西墻相對規整,另東墻小段殘余,其他墻體據說在運動中徹底拆毀,僅存留的殘墻也不見包磚一塊。眼前的古堡西墻立面相當整齊,掛有多幅宣傳鎮寧古堡及當地歷史文化的攝影作品,其中一幅介紹的是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這部一個專業演員都沒有的電影里。14歲的鎮寧堡中學初一學生魏敏芝成為女主角。幾百年的古堡墻體,不可能如此整齊,遂疑后修。果然,在靠南端的豁口處,看到了墻體的真實模樣。</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鎮寧堡西墻(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鎮寧堡城堡西墻斷面(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鎮寧堡城堡西墻宣傳畫(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鎮寧堡城堡西墻宣傳畫(東向)</h3> 進堡轉轉,入眼的古建不比中所多什么。據說有石馬槽、石磨盤、石旗桿,有隊友還拍到了城門,但老夫都沒見,俺就看了些破房子和新院子。要說亮點,主要是老房的清水脊、窯洞式、“老檐出”、獸頭滴水瓦和改良后的門樓頂。發現了不少的大城磚,該是扒的當年堡墻上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鎮寧堡窯洞式民居(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3 鎮寧堡老房外露梁頭(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4 鎮寧堡老房(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5 鎮寧堡民居院墻(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6 鎮寧堡民居門樓(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7 鎮寧堡城門,隊友提供</h3> 還有時間,索性午飯吧!這么冷的天兒,涼面包就算了,找小店來碗熱湯面吧。還真有,就在戲臺東面。結合行前功課與老板聊天,知通用機場還在建著,在鎮寧堡西北邊不遠;廟沒了,戲臺有,但后蓋的;營城和脂肪廟遺址都在村南邊,有兩三里地。在大碗熱湯面下肚,渾身暖和起來。“找鎮寧堡營城和脂肪廟去,不坐車了,還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8 鎮寧堡戲臺(西北向)</h3> 順公路南行,溜溜達達,先偶遇鎮寧堡小學,真漂亮;接著是安和佳苑小區,真不錯。小區再往南,路邊有座烽火臺,看地圖是“鎮寧堡2號烽火臺”。此臺位于南北向長條形山包上,為毛石堆砌。雖不見墩院,但其南側有平坦地面,且有磚石遺存,疑曾有人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9 鎮寧堡小學(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0 鎮寧堡2號烽火臺(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1 鎮寧堡2號烽火臺(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2 回望鎮寧堡2號烽火臺(東北向)</h3> <p class="ql-block">  再南向200米,就是鎮寧堡營城,地勢較周邊略高,海拔1054米。現遺存夯土圍墻,城垣清晰。整個營城看似方正,邊長60-80米。現被公路穿插,一分為二。其中,南半部分圍墻低矮,多在1米以下;北半部分墻體高大,多2米之上。東北、西北兩角,墻上配角墩,格外突出。大家沿墻繞行,邊走邊看。此為鎮寧堡“五所”之前所,遺址年代追為金或元。可見,作為軍營是后來的事。后所就是“西柵子營城”。馬上過去,上車!還有脂肪廟沒看呢,不在計劃,以后補課。</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3 鎮寧堡營城文保碑(西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54 拍攝鎮寧堡營城文保碑(南向),隊友提供</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5 鎮寧堡營城航拍圖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6 鎮寧堡營城東北角墩(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7 鎮寧堡營城西北角(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8 鎮寧堡營城東墻、南墻(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9 邊走邊看,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0 共同探討(北向)</h3> <p class="ql-block">  沿承塔線西行,至趙家溝路口下車,已是14點10分。起風了,真硬!冷得人打哆嗦,有隊友拒不下車。老夫看那牛的隊伍走得那般從容,還是隨隊伍下公路。往北的路沒多遠就被河水截斷,好在已經結冰,但走來的“咔嚓”響個不停,總算平安過河。東北向看到了西柵子營城的圍墻,大家頂著風走,真冷!</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1 西柵子的牛(東北向)</h3> <p class="ql-block">  西柵子營城正是鎮寧堡“五所”之后所,地處河灘,海拔1119米。此為鎮寧堡通往長城的西路柵子口,故稱西柵子口,為防守鎮寧堡而建,后更名“西柵子”。地圖上,古堡輪廊刀把形,北部東向突出一塊。眼前,東墻北端留存一段夯土圍墻,其它地段墻體坍塌成壟狀。北墻中央偏西的內側有原西柵子2號烽火臺遺址,完全坍塌在地,很不明顯。</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2 西柵子營城西南角墩(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3 西柵子營城航拍圖片,源于網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4 西柵子營城南墻(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5 西柵子營城東墻(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6 西柵子城堡東墻及2號烽火臺遺址,隊友提供</h3> 老夫又當逃兵,早早回到車上。有心想去不遠的西柵子村,那里有古戲樓一座,還有通無字碑,都相當古樸。但聽說計劃有變,大部隊已回返,只好車上等了。此時,發現東側不遠的山頂上有座烽火臺,下車拉過來,又多個收獲。對照地圖,是“西柵子3號烽火臺”,海拔1119米。待到人齊開車,下一站二堡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7 西柵子3號烽火臺(東向)</h3> 到達第五站的二堡子村,14點50分。抓緊上坡看墩,一路老樹、殘垣,這就是以“恤”字暖鋪聞名的右所堡,只是不知哪里是當年的暖鋪房。所謂“暖鋪”,指設有火炕的遞鋪。為了管理方便,特命上字號。 宣府鎮上北路赤城一帶的驛傳,暖鋪除“恤”外,還有“禮”、“書”、“數”等字。之所以叫“二堡子”,據說是以赤城通往西北長城要沖的第二大村堡而得名。透過枝條,已然看見“二堡子2號烽火臺”。西側繞上高坡,烽火臺位于崖頭,海拔1119米。此臺丘狀,約一人之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8 鎮寧堡南側城堡及烽火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9 二堡子2號烽火臺(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0 二堡子的老樹(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1 二堡子的黃土高坡(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2 二堡子2號烽火臺(東南向)</h3> 看完就走,轉第六站的頭堡子。兩村相距很近,下車趕緊爬坡,15點20分。西南向左拐右繞,村西的臺地上就是“頭堡子營城”,海拔1155米。這也是曾經的鎮寧堡左所,清朝時曾駐有墩臺兵,。據說,因其是赤城去往長城邊界上的第一個大村堡,故改名“頭堡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3 頭堡子村標語(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4 頭堡子航拍圖片,源于網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5 頭堡子城堡西墻(南向)</h3> 此處地勢高,可俯瞰整個頭堡子村落,還有東向了望山巒,東南向徜徉山谷。在此發現東山上的頭堡子3號烽火臺和谷道里的4號烽火臺,都是夯土臺,前者挺拔、后者敦實。一轉頭,發現東北邊的村邊高坡上還有一座。“這座近,過去看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6 俯瞰頭堡子(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7 遠眺頭堡子3、4號烽火臺(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8 頭堡子3號烽火臺(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9 頭堡子4號烽火臺(東南向)</h3> 下溝爬坡,并兩番折轉,這才發現我們抵近的是頭堡子1號烽火臺。此臺高大,東側接續夯土墻,并轉南向,可能是原來的墩院。2號呢?駐足崖畔,沒尋到2號烽火臺,可能被樹遮掩,但看見一座小廟。突然明白,這就是徒步鎮寧堡小學前西南向谷道里的那座,只是方向相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0 頭堡子1號烽火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1 頭堡子1號烽火臺(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2 頭堡子村東小廟(東北向)</h3> 時間還有,村中簡單轉轉。隊友們陸續發現了旗桿石及各種老舊構件,老夫則關注那一面墻上的兩個窗戶不同用途及其窗欞圖案,還有這面山墻的下毛石、上土坯的混成砌法。透過墻上的坍洞窺見屋內的陳設還那般好,這房子就廢棄真可憐了。這里與鎮寧堡一樣,有戲臺沒有廟,老夫使勁找,終未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3 頭堡子民房(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4 頭堡子廢棄民房(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5 頭堡子戲臺(西向)</h3> <p class="ql-block">  領隊讓上車,送大家去縣城參觀赤城鼓樓,“北面還有座北墻護城墩,還有幾棵枯死的老松樹。”這太好啦,必須點贊!</p><p class="ql-block"> 來到鼓樓前,16點10分。先來個大合影,就各自抓緊轉。明時,宣府巡撫下轄口北分守道、口北分巡道、懷隆整飭兵備道。口北分巡道就駐赤城,想必曾經古色古香。不用說,老建筑早被拆了毀了,500年前的鼓樓能留下來已屬萬幸。</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6 赤城鼓樓文保碑(北向)</h3> 據相關資料,赤城鼓樓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雖說是磚木結構,但眼前的鼓樓有著三層大條石基座,半人來高。這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建筑,前些年已經修繕,梁枋、斗栱的彩繪成色還新,但立柱上的紅漆已然斑駁。三券三伏的拱券門洞高大、深厚,最抓人眼球的是匾額上的“寯明”二字。據說,“寯”為俊杰、才智之意,寯明即積聚人才。背面匾額上則是“控馭”二字,意為掌控駕馭。兩匾均為石匾,都配磚枋。前者標準的正楷,頗具刀斧之魂;后者偏行楷,相對靈動。兩匾應非一人所書,均未署名。二層正面還掛匾“霞城萃秀”,應為行楷,但署名模糊。另有看點是脊剎,磚雕的“二龍戲珠”,是兩龍上下的配置,少見。墩臺背面兩側各開券門,內有臺階可直達樓臺,四周配女兒墻。據說樓內有一面用整張牛皮蒙制而成的直徑為1.5米的紅色大鼓,但無緣觀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7 赤城鼓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8 赤城鼓樓匾額(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9 赤城鼓樓匾牌(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0 赤城鼓樓脊剎(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1 赤城鼓樓走獸(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2 赤城鼓樓(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3 赤城鼓樓(南向)</h3> <p class="ql-block">  從鼓樓沿中軸線北行,有很高的石階踏道,兩邊各有石獅側蹲,像從古舊年畫走來的神獸。上坡為赤城北山公園,西向不遠就是赤城北墻護城墩,相當高大威猛。這算赤城最美觀景臺了吧?這是赤城最美的觀光時分吧?無論古老還是現代,無論自然還是人文,赤城挺美!</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4 赤城北護城下石獅墩(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5 赤城北護城墩(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6 赤城新貌(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7 回望赤城鼓樓(南向)</h3> 北向再度上坡,便有東西兩處老松虬龍,于黃昏暗色里,不死的魂魄氳氤。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8 赤城古松(西北向)</h3> 明月高懸,真的到了回京的時刻。我想,還會再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99 赤城的月亮</p><p class="ql-block">相關鏈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8n9895e" target="_blank">赤城一日,四堡四墩(長城文化體驗218)</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江永县| 化州市| 津南区| 玉林市| 肥西县| 青岛市| 泽库县| 旌德县| 沾益县| 深州市| 宁津县| 靖江市| 蒙阴县| 仙居县| 六安市| 神木县| 泸溪县| 商水县| 金川县| 台湾省| 炎陵县| 顺义区| 祁门县| 凤凰县| 津市市| 平南县| 年辖:市辖区| 临洮县| 上饶市| 丁青县| 花莲县| 江城| 元氏县| 精河县| 科尔| 柳州市| 南部县| 陆良县| 海丰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