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成語典故中的古代詩人朋友圈(下)

芥舟

<p class="ql-block">  李賀的伯樂是韓愈。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因此也被人稱為韓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韓愈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詩亦有特色,為一代大家,對后代有較大影響。韓愈為詩的最大特點是“以文為詩”。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方東樹《昭昧詹言》謂前篇乃“古文手筆”,后篇亦“古文筆法”。這樣的“手筆”和“筆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輩詩人相比,顯然有不同者。因此,葉燮《原詩》認為“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和韓愈有關的第一個成語是“朝齏暮鹽”。韓愈幼時就成了孤兒,由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卻有讀書經世之志。唐憲宗時,韓愈被起用為國子博士,生活很清苦,但他不改其樂,刻苦讀書,曾在《送窮文》里這樣描述:“太學四年,朝齏暮鹽。”意思是在國子監工作的四年里,天天都是早餐用腌菜下飯,晚飯蘸鹽進餐。“朝齏暮鹽”后來成為成語,形容飲食簡單,生活清苦。和韓愈有關的第二個成語是“陳言務去”。韓愈鄙薄六朝駢體文風,推崇古體散文,其文質樸無華,氣勢雄健,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陳言務去”“文從字順”等散文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陳言務去”,意思就是陳舊的言詞一定要去掉,后來成為成語。和韓愈有關的第三個成語是“泰山北斗”。韓愈在世時就對唐朝文學有很大影響,死后更是大放異彩。《新唐書》稱贊說:“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意思是說,自從韓愈死后,他的學說極為盛行,學者們對他像泰山、北斗星一樣敬仰。成語“泰山北斗”,后用來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p> <p class="ql-block">  和韓愈齊名的是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為他的祖籍在河東郡(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芮城一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詩現存140多首,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于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但柳詩能于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漁翁》《溪居》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和柳宗元有關的成語有“踔厲風發”“嶄露頭角”“口講指畫”。柳宗元二十一歲時進士及第,名聲大振,后來到永州、柳州任職,對當地的文化發展影響深遠。唐朝詩人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中寫道:“(子厚)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踔厲風發”“嶄露頭角”“口講指畫”這三個成語皆由此而來。“踔厲”就是精神振奮,“風發”是指像刮風一樣迅猛,“踔厲風發”形容精神振奮,斗志昂揚。“嶄”是突出,“露”是顯露,“嶄露頭角”意思是頭上的角已明顯地突出來了,指初顯露優異的才能。“口講指畫”指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和柳宗元有關的成語還有“黔驢技窮”和“龐然大物”。這兩個成語出自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驢》。故事里寫道,黔(今貴州省一帶)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過去。驢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在山腳下。老虎看到驢,“龐然大物也”,就是又高又大的東西。老虎把驢當作神靈,躲藏在樹林里偷偷觀察它,漸漸小心地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吃自己,十分恐懼,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發覺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越來越輕侮驢,不斷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興,心里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去。千百年來,“黔驢技窮”和“龐然大物”已成為廣為流傳、人民群眾習用的生動成語。“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龐然大物”形容異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東西;也用來形容表面上強大,實際上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的好朋友是劉禹錫,有“詩豪”之稱。公元792年,二十二歲的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后一起參與王叔文改革。改革失敗后,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偏遠州郡的刺史,隨即加貶為偏遠州郡的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此后,劉禹錫在偏僻的朗州呆了近十年。到了公元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于是他從朗州被召回京。次年春天,劉禹錫創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此詩通過人們在玄都觀看花的事,含蓄地諷刺了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新官僚,受到權貴嫉恨,他再度被貶為連州刺史。又過了14年,他回朝做官,再游玄都觀,但見原來的桃樹已一株無存,唯有燕麥和菜花在春風中搖晃。劉禹錫心中感慨,又寫了一首詩《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于是他又遭到了權貴的忌恨,再次被貶到外地為官。但劉禹錫并未屈服,始終保持著一種狂傲不羈的人格。成語“前度劉郎”就由此而來,用以形容人去而復來,或用來追懷往事,抒發感傷之情。和劉禹錫有關的成語還有“司空見慣”。唐代孟棨(qǐ)的《本事詩》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劉禹錫在免去和州刺史后被任命為主客郎中、集賢殿學士,回到長安朝廷任職。詩人李紳(《憫農》詩的作者)此時也在京城。李紳慕劉禹錫之名,邀請劉到府上做客,設下隆重的宴席招待。酒興正濃時,又命少年歌姬唱歌佐酒。這位歌姬妙曼的姿容和動聽的歌喉深深打動了劉禹錫,當場吟詩:“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讀后大笑,便將這位歌姬贈給了劉禹錫。這個故事被后人概括為成語“司空見慣”,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但這篇筆記小說矛盾多多:據歷史記載,劉禹錫由和州刺史奉調是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時間是826年;828年,再調到長安任主客郎中。李紳在824年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后來在汴州等地任職,840年任淮南節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所說的“司空”之稱。劉禹錫回京任主客郎中時,李紳還在南方受貶,不可能在京,更不能以“司空”身份招待劉禹錫。也有人認為詩的作者是中唐詩人韋應物,故事發生在韋應物和司空杜鴻漸之間。</p> <p class="ql-block">  劉禹錫和白居易合稱為“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和白居易有關的第一個成語是“略識之無”。白居易小時候非常聰慧,識字非常早。他曾給朋友元稹寫信回憶說,他生下來剛六七個月大,乳母抱著他在屏風下玩,有人指著上面的“無”字、“之”字教他,他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心里已經暗暗記住了。后來別人經常拿這兩個字考他,他從來沒有指錯過。“無”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現在的簡體寫法,和“之”一樣都比較簡單,后來就用“略識之無”這個成語形容能認識幾個簡單的字。和白居易有關的第二個成語是“居大不易”。公元787年,年僅十六歲的詩人白居易第一次來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那時他還沒什么名氣,帶著自己的詩集,前去拜訪著名詩人顧況。顧況是一見是個年輕人,有些輕視他。顧況見詩稿的第一頁上寫著“白居易”三個字,就笑著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說,長安的米現在正貴,要在這里居住可不容易啊!白居易聽了這句話,雖然知道老人是在跟自己開玩笑,但也羞愧地低下了頭。這時,顧況打開詩集讀了起來。當他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由得贊嘆道:“好詩!”接著感嘆道:“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句,在天下任何地方定居又有何難!老夫剛才的話只是開個玩笑罷了。”從此,白居易名聲大振,很快成為詩壇上一顆璀璨的新星。成語“居大不易”,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維持。近義詞為“長安米貴”。和白居易有關的第三個成語是“老嫗能解”。白居易青年時代家境貧寒,對社會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他二十八歲中進土,又經過一次官員銓選,當了一名小官。后來官當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權貴,又被貶到江州當司馬,和底層人民接觸較多,所以有一定的平民意識。他認為詩必須便于世人理解和記憶,所以總是使自己的作品深入淺出,語言平易通俗,讓人們樂于接受。據說,他的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老婦人說理解了,他才定稿抄錄出去;老婦人說不理解,他就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才罷休。成語“老嫗能解”,后用來形容詩文明白易懂。</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和元稹一起發起了新樂府運動。元稹是晚唐時期的詩人,年輕時娶名門閨秀韋叢為妻,結婚后兩人一起吃苦,妻子沒有半句抱怨的話,夫妻感情特別好。可是僅僅過了七年,韋叢就生病去世,元稹非常懷念她,于是寫下了《離思》一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意思是,見過洶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曾經領略過巫山的彩云,別處的云就黯然失色。信步經過花叢,懶得回頭一看,半是因為修道,半是因為想你。“曾經滄海難為水”后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比喻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平常事物不放在眼里。</p> <p class="ql-block">  元稹、白居易、劉禹錫都非常欣賞女詩人薛濤。薛濤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劉采春、魚玄機、李冶。薛濤貌美容艷,性敏慧,通音律,善辯辭,工詩賦,多才藝,有人曾贊其一身才情傾倒半個唐朝。據說她八九歲便能作詩,后來因父死家貧,年僅十六歲的她墮入樂籍。她曾入當時的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的幕府,韋皋亦曾擬奏朝廷請授薛濤以秘書省校書郎。雖迫于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因此稱其為“女校書”,后世也從她開始稱歌伎為“校書”。后來薛濤用自己賺的錢給自己贖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買了一個院子,從此洗凈鉛華,平靜度過余生。她在院子里種滿了枇杷樹,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后人仿制,稱為“薛濤箋”。詩人王建曾經寫過一首詩贈她,詩名叫《寄蜀中薛濤校書》:“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掃眉才子”這一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后來指有才氣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爺爺是杜審言。杜審言擅長于詩文,年輕時就和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公元675年春,杜審言赴任崇川縣尉,著名詩人王勃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之,其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家喻戶曉。在詩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發展道路上,杜審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的詩以渾厚見長,工于五律,對近體詩的形成與發展頗有貢獻,被后人評論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贊許為初唐五律第一。但杜審言有兩項為人詬病之處。一是阿諛奉承。705年,杜審言因依附張易之、張昌宗,與宋之問、沈佺期等同時被貶,流配至峰州(今越南境內)。二是恃才傲物。杜審言曾經對人說:“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跡,合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說,比起我的文章來,屈原、宋玉只能做衙官,比起我的書法來,王羲之只能做學生。成語“衙官屈宋”,原來是矜夸自己文才出眾,后也用以稱美別人的文才。</p> <p class="ql-block">  和杜審言齊名的詩人其中一個是李嶠。李嶠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為“文章四友”,后來其他三人都死了,只剩下他一人,因此他就成了人們眼中的“文章宿老”了。成語“文章宿老”,后用來形容擅長文章的大師。李嶠最富盛名的作品,當屬那首題為《風》的小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此詩的高明之處在于,雖是寫風,但通篇沒出現“風”字,而是通過四種自然物象的變化,來表現風的作用和力量——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新春的花朵,經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入竹林能讓萬棵竹竿傾斜。</p> <p class="ql-block">  和杜審言齊名的另一個詩人是蘇味道。蘇味道自小聰穎,以文才出名,二十歲就中了進士,可說是少年得志,之后一生都在官場為官。盡管蘇味道很有才氣,在仕途上卻遭受不少坎坷,屢次被貶又曾因吃官司而成為階下囚。宦海沉浮,對蘇味道打擊很大,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變得消極起來。后來他做了宰相,但沒有卓著的政績,只是在皇帝和大臣之間阿諛奉承,遇事總不肯表示明確的態度。他曾對別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意思是做事情千萬不要決斷得明明白白,那樣的話,一旦有什么差錯,就給人留下了指責的把柄。只要模棱兩可,持含混態度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后人將“模棱以持兩端可矣”簡化為“模棱兩可”這個成語。“模棱”的意思是含糊,不明確;“兩可”的意思是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模棱兩可”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蘇味道的詩歌風格清正挺秀,不張揚艷麗,目前保存有他的十余首詩稿。蘇味道的后代到了宋代大放異彩,他的九世孫就是蘇洵,十世孫就是蘇軾和蘇轍。</p> <p class="ql-block">  蘇軾是宋代文學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名句,意思是,長江水滾滾流向東方,千百年來杰出人物消逝,好像被一重一重的波浪卷走了。這首詞里的“風流人物”是三國時的吳國名將周瑜,其實蘇軾自己,也當得起“風流人物”這個稱號。成語“風流人物”后用來指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有時也指舉止瀟灑或慣于調情的人。和蘇軾有關的第二個成語是“雪泥鴻爪”。公元1056年,蘇軾和蘇轍兄弟倆跟著父親蘇洵,一起從四川眉山老家赴都城汴京應試,快到澠池時,蘇軾的馬突然得病死了,他只好租了一頭驢子騎。到了澠池,父子三人住在縣中僧舍,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閑殷勤地招待他們,蘇軾兄弟還在寺內的壁上題過詩。1061年,蘇軾從開封赴陜西鳳翔做官,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汴京,他想到哥哥又要經過澠池,因而作《澠池懷舊》寄給蘇軾。當蘇軾讀到蘇轍的詩,回憶起往日經過時的情景,又想到奉閑已經去世,題詩的墻壁也可能已經壞了,再想想自己漂泊不定的行蹤,不由得感慨起來,就寫了一首和詩,題目叫做《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君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由于這首詩,便產生了“雪泥鴻爪”這個成語,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跡。有時人們也把留作紀念的題贈詩文,稱為“雪泥鴻爪”。</p> <p class="ql-block">  蘇軾的弟弟是蘇轍。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學問深受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風格淳樸無華。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寫道:“子由之文實勝仆(謙辭:我),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后人由此提煉出“文如其人”這個成語,用來表示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為人相似。</p> <p class="ql-block">  蘇軾的伯樂是歐陽修。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在政治上、文學上、史學上均有較高成就,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在詩歌方面,他提出了“詩窮而后工”的詩歌理論,高度重視生活內容。歐詩受韓愈影響喜歡用散文手法和議論入詩,但他并不亦步亦趨,議論往往能與敘事、抒情融為一體,所以得韓詩暢盡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艱澀之失。《再和明妃曲》議論精警,又富有情韻;《書懷感事寄梅圣俞》敘述宴游經歷,平直周詳,深得古文之妙。歐陽修的貢獻主要在文章方面,他重視繼承韓愈的文學傳統,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韓愈文從字順的一面,對韓愈、柳宗元古文偶爾露出的奇險深奧傾向則棄而不取。同時,歐陽修對駢體文的藝術成就并不一概否定,而是吸取其長處,去除了排偶、限韻的規定,改以單筆散體作賦,創造了文賦。他的作品體裁多樣,各得其宜,語言簡潔流暢,文氣紆徐委婉,在韓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別開生面,往往使讀者如嚼橄欖,回味甚長。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謝枋得評價稱:“歐陽公文章為一代宗師,然藏鋒斂鍔,韜光沉馨,不如韓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藏鋒斂鍔”后來發展為成語,比喻不露鋒芒。和歐陽修有關的第二個成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喜好酒,自號“醉翁”,他的詩文中有不少關于酒的描寫。在他被貶到滁州做太守時,歐陽修對飲酒游山的愛好不減當年,經常帶著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他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或別有用心。</p> <p class="ql-block">  在蘇軾從政道路上,最早對他進行打壓的主要是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后,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手法上追求“窮而后工”,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和王安石有關的第一個成語是“不可一世”。《鶴林玉露》是南宋羅大經創作的一部文言軼事小說,里面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王安石年少時,能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因此狂傲自滿,以為自己是“不可一世士”,也就是天下無人能及的人才。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決心通過自學把六經研究透。成語“不可一世”由此而來,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和王安石有關的第二個成語是“斷爛朝報”。王安石對《詩》《書》《周禮》等都作了不同于世俗的解釋,當時被全國稱之謂“新義”。他還寫了一本叫《字說》的書,解釋每個字的來源,內容上也有許多穿鑿附會之說。由于他位高望重,科舉考試的內容都以他的見解作為準則,考生不得任意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前《春秋》這一部史書,被儒家遵奉為天經地義的真理,可王安石貶斥它是“斷爛朝報”。“斷”是殘缺不全,“朝報”是古代傳抄朝廷詔令、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斷爛朝報”指殘缺、陳舊、沒有什么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  蘇軾的學生中最著名的是秦觀。秦觀,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的代表,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中進士后,經蘇軾推薦,做了太學博士。蘇軾被貶,秦觀也受到牽連,被貶到嶺南,一生仕途不順。秦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傳世作品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他才思敏捷,黃庭堅有詩句說:“對客揮毫秦少游。”意思是說,秦觀常常對著客人的面提筆作詩,一揮而就。“對客揮毫”這一成語來源于此,意思是文思敏捷。</p> <p class="ql-block">  蘇軾還有一個追隨者陳師道。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中國北宋詩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將他列為“三宗”之一。陳師道自幼家貧,篤志好學。十六歲時,他拿著文章拜見當時的文章泰斗曾鞏,曾鞏大為驚奇,稱贊他將以文章著名,讓他在自己門下讀書。公元1087年,當時任翰林學士的蘇軾與傅堯俞、孫覺等推薦他任徐州州學教授。后來,蘇軾出任杭州太守,路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陳師道到南京送行,以擅離職守,被劾去職。后來陳師道調潁州教授,恰巧蘇軾任潁州太守,希望收他為弟子,他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婉言推辭。但蘇軾不以為忤,仍然對他加以指導。1094年,他被朝廷目為蘇軾余黨,罷職回家。他家境貧寒,但仍專力寫作,欲以詩文傳于后世。1101年,受寒疾病逝。相傳他做詩用力極勤,但不喜被人打擾,平時出行,有詩思,就急歸擁被而臥,詩成乃起。有時呻吟累日,惡聞人聲,所以黃庭堅稱之為“閉門覓句陳無己”。也有人對這種寫作方式不以為然,南宋詩人楊萬里就說:“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意思是,關起門努力去構思并不是寫詩的好方法,到處旅行自然就能寫出詩句。“閉門覓句”后用來形容作詩時冥思苦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康马县| 子长县| 祁东县| 密云县| 陈巴尔虎旗| 治县。| 攀枝花市| 始兴县| 梓潼县| 繁峙县| 锡林郭勒盟| 福安市| 始兴县| 晋江市| 南昌市| 枞阳县| 吉林省| 闻喜县| 西吉县| 石台县| 嘉荫县| 海盐县| 延庆县| 东安县| 朝阳县| 淮安市| 黄大仙区| 长子县| 陇川县| 永修县| 永年县| 弥勒县| 南陵县| 甘洛县| 玉树县| 万盛区| 江源县| 镇雄县| 霸州市| 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