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代威震天下的三泉縣潭毒關究竟在何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唐代天寶年間,三泉縣由廣元移至陽平關鎮擂鼓臺村后,歷經六朝541年,其間還有165年中央直轄的歷史,后因發生大地裂,縣城盡沒于地下!三泉縣懸念疊生,引發了無數人的探索欲望。</p><p class="ql-block"> 公元742年(唐天寶2年),朝廷詔令將治所在綿谷的三泉縣向東北遷移120里沙溪之東至擂鼓臺(今寧強縣陽平關鎮擂鼓臺村),歸屬梁州。公元907年(即后梁開平元年),蜀王王建稱帝于成都,國號大蜀,史稱前蜀,三泉縣屬前蜀山南西道興元府。公元925年(即后唐同光3年,后唐滅前蜀,三泉縣歸后唐。公元934年(即后蜀清泰元年,東川節度使孟知祥稱帝建蜀,史稱后蜀,三泉縣歸屬后蜀。公元964年(即宋乾德2年),宋大將王全斌伐蜀,克三泉,縣境歸宋朝利州路(當時駐地在興元府)。公元967年(即宋乾德5年)5月詔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中央直轄縣之先河。公元1252年(即元朝淳佑12年),蒙古軍占據三泉縣,公元1283年(即元朝至元20年)撤消三泉縣歸屬沔州。</p><p class="ql-block"> 宋代時期,三泉縣因直隸京師,部署在三泉縣周邊龍門山、龍門埡、雞冠山的軍事關隘眾多,其中有個重要的關隘叫潭毒關,潭毒關位置究竟在哪里?文史界一直爭論不休。</p><p class="ql-block"> 寧強縣文史專家宋文富先生經過艱苦細致的考證,認為潭毒關就在陽平關西的嘉陵江邊。</p><p class="ql-block"> 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有力佐證了此結論:</p><p class="ql-block"> 本世紀初以來,嘉陵江陽平關鎮成家壩段河道北移、致對岸擂鼓臺村唐家轉咀上漩渦潭變成干河壩,2017年10月15日,寧強縣陽平關鎮擂鼓臺村75歲的唐孫明老先生在此處發現一通殘碑,圓首,僅存“潭”宇上半部分,初步推斷為“潭毒關”地名碑牌,此處原來是個漩渦潭,岸邊是峭壁懸崖,向西是橫亙南北的的龍門埡,向南是陡峻險要的龍門山、龍門洞,向東則是鄧家碥、三泉縣城遺址、陽平關方向,唐老先生判斷,這個殘碑是從岸上懸崖掉下來的 ,唐老先生從小就喜歡文史,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物證,將在研究縣域歷史沿革中發揮重要作用。于是將此事報告給了陽平關鎮黨委、鎮政府及陽平關鎮文化站,鎮上迅速將此事反映給縣文旅局 ,在縣文旅局的支持下,陽平關鎮黨委、鎮政府安排文化站站長魚正鴻先生負責在當年的大致位置修復了潭毒關亭,將殘碑安放其中,其間,鎮黨委書記邱刊、鎮長高強、《三泉》文藝社總編邊清學多次赴縣場給予指導。</p><p class="ql-block"> 唐老先生就住在唐家轉嘴上,走進他的書房,但見書架上各類書籍至少500余本,果如傳言,他是一個讀書人!</p><p class="ql-block"> 聽唐老先生講,他們祖上有一個口口相傳的說法,他們住的地方是一個駐兵的地方,叫潭毒關,小時候他問過他的爺爺,說怎么有潭毒關這么一個難聽的名字呢?他爺爺講,潭毒關下有個漩渦潭,潭中呢,經常集聚一些從上游漂下來動物尸首和一些腐爛的樹葉,無論人畜,若誤飲此水,必亡!當地人認為潭里有毒,估計這個名字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 可惜,許多東西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無法考證。</p><p class="ql-block"> 唐老先生還說,在潭毒關南邊、龍門洞北有一個大寺廟,叫龍門寺,十九大殿俱全,還有個羅漢院,有十八羅漢,規模宏達。1935年,徐向前元帥曾在此指揮了解放陽平關的戰役,離開時徐向前還留下了 "北國風光無不及,龍門山水天下奇。待到革命成功日,再到龍門作小題”的詩句。令人惋惜的是,龍門寺在上世紀70年代末被拆除了,殿里的十八羅漢也被打碎埋在了田里……</p><p class="ql-block"> 據唐老先生所指的潭毒關位置,沿嘉陵江向上行約300米便是扂子上,店子上有一個著名的渡口這就是鄧家碥渡口。從渡口沿江再行約2.5公里便是三泉縣城(遺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據史傳,當時三泉縣城有一個小酒館或小客棧叫江月亭,大詩人陸游在興元府任職時,常到三泉縣游玩,三泉縣不僅地勢險要,且以景色秀麗著稱。嘉陵江從西北奔騰弧繞而過,江岸懸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自唐宋以來,到風景如畫的三泉吟詩著文者,不乏名人高士。陸游只是其中之一,在其詩作《自三泉泛嘉陵至利州 》中寫道:</p><p class="ql-block">日日邅途處處詩,書生活計絕堪悲。</p><p class="ql-block">江云垂地灘風急,一似前年上硤時。</p><p class="ql-block"> 他把三泉縣風景與三峽風光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三泉縣龍門寺、龍門洞是陸游常去的地方 ,而江月亭距這里僅僅2.5公里。在其詩作《大安病酒留半日王守復來招不往送酒解酲因小飲江月館》和《上巳小飲追憶乾道中嘗以是日病酒留三泉江月亭凄然有感》中都提到了江月亭,在陸游的另一首詩中可以得到印證:《夢行益昌道中有賦》云“龍門閣畔千尋壁,江月亭前十里堤”</p><p class="ql-block"> 從三泉縣城到龍門洞、龍門寺必須路過龍門山下店子上的鄧家碥渡口,而店子上與潭毒關之間僅僅隔了一條小河 ,潭毒關與龍門寺之間還有一條小道相通,距離不到400米,是故,陸游每到三泉縣必到這幾處觀山望水,陸游在詩作《予行蜀漢間道出潭毒關下每憩羅漢院山光軒今》提到了龍門寺羅漢院和潭毒關:</p><p class="ql-block">山光軒上幾閑游,潭毒關前又小留。</p><p class="ql-block">麥隴雪苗寒剡剡,柘林風葉暮颼颼。</p><p class="ql-block">馬行劍閣從今始,門泊吳船亦已謀。</p><p class="ql-block">醉眼每嫌天地迮,盡將萬里著吾愁。</p><p class="ql-block"> 潭毒關,秦蜀古道金牛道西線上的重要關隘,曾在商貿流通、軍事布防、公文傳遞、生產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千百年來,相比"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金牛道東線,西線稍顯平緩,其一:可經烈金壩、陽平關,沿嘉陵江邊纖路抵達利州。其二:可在陽平關碼頭搭乘舟船順嘉陵江而下,至利州以南各州縣。其三:可從燕子砭經明埡西行至廣坪、金山寺、白水關,經青木川至姚渡,北上可達文縣、天水、岷縣…</p><p class="ql-block"> 潭毒關扼守龍門山與嘉陵江之間天險要地,關南龍門山,懸崖峭壁,猴猿難攀,關下嘉陵江,浪花翻滾,漩渦連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寧強縣文史專家周凱先生陪石志剛先生考察潭毒關有感而作:</p><p class="ql-block">龍門山下有石碥,江水回旋能泊船。</p><p class="ql-block">雖說故國風景好,卻是蜀門潭毒關。</p><p class="ql-block">放翁飲酒江月亭,益昌道中美名傳。</p><p class="ql-block">子羽關口三百兵,喝退金人馬不前。</p><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成過往,一抷黃土話桑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尉犁县|
肥乡县|
长子县|
沙河市|
桐庐县|
宜宾县|
德令哈市|
前郭尔|
泗水县|
辛集市|
耿马|
微博|
济阳县|
若羌县|
古浪县|
玉屏|
两当县|
小金县|
沁阳市|
泗洪县|
姚安县|
山东省|
金门县|
天气|
梨树县|
炉霍县|
彭山县|
宜昌市|
临猗县|
石首市|
博罗县|
铜鼓县|
眉山市|
寿宁县|
孟州市|
石家庄市|
东辽县|
澄江县|
定结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