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日拍攝于鄭州魏河冬日晨光</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5日拍攝于明理路賈魯河橋。敬業的釣魚人</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7日拍攝于鄭州魏河冬日清朗</p> <p class="ql-block">楊橋引黃閘的述說</p><p class="ql-block"> 真沒想到,自己能把賈魯河象湖段的跨河渡槽與楊橋引黃閘門聯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幾年了,每次騎車從明理路賈魯河的北岸出發,沿賈魯河向下游騎至象湖,然后沿著賈魯河上的渡槽轉向賈魯河對岸返回,多少年來,從來沒有想過追究這個渡槽的源頭。</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了,每次沿黃河南岸向東,驅車路過幾個引黃工程閘門,即楊橋閘、三劉閘和趙口閘。關于趙口引黃工程,中牟縣同學引我看過,所以,十幾年前就知道它通向雁鳴湖;關于楊橋閘口的上游、下游均沒水,僅剩干枯的河道,所以,從沒有關注過楊橋閘水的流向?</p><p class="ql-block"> 上周又一次沿原路騎行,站在新修建的楊橋大道的賈魯河橋頭(是個斷頭橋),向北遠遠望去,渡槽的渠道向北一直延伸,伸向崗吳村東(碧桂圓·象府),突然萌發奇想,計劃沿著渡槽向上游騎行,追根溯源,這條渡槽的渠首在那里? 回家后,打開地圖查詢,才恍然大悟,原來它的源頭楊橋閘,是一條引黃工程渠。從八零年到現在,在鄭州已經生活了四十多年,居然對鄭州東邊一小點區域的地理、歷史了解的如此之少,有點慚愧。然后,翻尋幾年間,無意中曾經拍攝的照片,其實,自己曾經沿著這條渠(或河)驅車或騎車走了許多趟,但是一直沒有探究它的來由,今天總算對它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據資料記載:楊橋灌區建于1970年,引黃渠首閘為三孔涵洞,設計引水量為35m3/s,加大流量42m3/s。設計灌溉面積41.26萬畝,實際灌溉面積為20萬畝,灌區控制范圍北起黃河,西至鄭州市郊,東鄰三劉寨灌區,南達堤里小清河、丈八溝兩岸,涉及萬灘、劉集、白沙、大孟、鄭庵、姚家、韓寺、刁家、九龍等10個鄉鎮。灌區總土地面積4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8萬畝,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蒜、蔬菜等。</p><p class="ql-block"> 灌區現有總干渠1條,長7.48km;干渠2條,長62km;支渠20條,長103.64km。灌區范圍涉及10個鄉鎮。</p><p class="ql-block"> 楊橋灌區在象湖以下向圃田澤提供補充水源,滿足南部內循環工程水量需求;遠期將楊橋灌區渠道南延,建蓄水提水工程解決蘆醫廟、鄭庵、謝莊、八崗、張莊、三官廟等鄉的缺水問題,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壓力。</p><p class="ql-block"> 從 2021年4月拍到2024年1月。</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3日拍于鄭州二七區西大街附近</p> <p class="ql-block">二七萬達廣場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妹妹說:航海路二七萬達人氣很旺,負一樓是各具特色的小吃一條街,如果有時間可以去看看。于是從康復后街,沿著大學北路向南徒步前行,因為大學北路施工,卻實不好走,步行了近一個小時。二七萬達廣場位于航行路與大學北街西南角。廣場面積不小,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在廣場的西北是二七金街。</p><p class="ql-block"> 廣場的布局與其他的大型商場大同小異。地上一二層是購物層;三樓是著名的飯店;負一樓是全國天南海北的各種特色美食小吃。</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3日拍攝于鄭州航海路萬達廣場負一樓</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6日拍攝于鄭州魏河雪景</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6日拍攝于龍子湖校區雪景</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7日拍攝于豐產路</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7日拍攝于東風渠花園路段</p> <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的邂逅</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實現了自己的夙愿,完成了自己的西藏之行。無意中,邂逅了青藏高原疾風驟雨般的暴雨雪,時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邂逅的是暴雨?還是暴雪?山谷的確是雨,山頂、山間遠遠望去,白花花的,是雪吧?</p><p class="ql-block"> 從羊湖回拉薩的途中,路過一座坐落在小山包上的藏傳佛廟。寺廟不大,應該不太出名,坐落在山頂,各外引人矚目,于是同行幾人商議,到寺廟看一看。大伙推測,寺廟偏僻,朝拜的人少,才能真正領略到藏傳佛教文化精髓。我們驅車行駛山腳下的藏族村莊時,天空還是太陽高照、藍天白云。</p><p class="ql-block"> 當行駛到半山腰時(也就不到二十分鐘時間),烏云密布了山下的藏族村莊,山間開始霧云彌漫,遠遠望去,遠處的高山和山谷已瞬間被烏云籠罩,當然也不是完全籠罩,濃云中間還留了一個“大嘴巴”缺口,陽光照射在山間、山谷,通亮通亮的。</p><p class="ql-block"> 等到我們到達山頂寺廟時,暴雨開始降臨,隨著暴雨的來臨,山谷的田野里,人們的喊叫聲、牛畜的哞哞聲,還有身邊的雨打聲、混雜在一起,響徹整個山間峽谷。 再回首遙望遠處的天空,猶如一個巨大的“棉花團”或者說“棉花糖”,懸掛在天空中,在巨大的“云球”下面,似乎裝的個碩大的漏斗,高原的雨不是下的,而是傾盆倒的,人們站在遙遠的地方,都看見雨下瀉的痕跡,好像李白“遙看瀑布掛前川”的模樣,而緊鄰烏云的另一邊和山的另一側,仍然藍天白云依舊。</p><p class="ql-block"> 暴雨大約下了二三十分鐘左右,雨停了,一切恢復了平靜,山谷的田野潮濕一片,再次遙望被雨洗禮的山體,山頂、山間一片白茫茫。</p><p class="ql-block"> 直到現在,我也不明白,山頂下的是雨?還是雪?但山谷下的確實是雨。</p> <p class="ql-block">年味-----吹糖人</p><p class="ql-block">尋找年味,翻看過去的照片,發現了2012年至2014年春節或正月十五在鄭州城皇廟拍攝的照片,感覺有點自己想象中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隨后幾年,每年春節或正月十五,都要到城皇廟和文廟看一看,但是,再沒有發現兒時記憶中的年味景象了。隨后幾年新冠疫情,更看不到了。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歷史悠長。</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每逢村里支戲臺子唱戲、春節、集市等,總會見到吹糖人的人,并且絕大多數是老翁。吹糖人的攤子前總是圍滿了觀看的人,多是小孩兒。孩子們一邊瞪著圓溜溜眼睛看,一邊嘴里流著哈喇子,多想有一個,就是沒錢,當然也沒少纏著父母給自己買個糖人吃。</p><p class="ql-block"> 到上世紀80年代以后,農村、都市有了走街串巷的吹糖人。多數情況下,糖人可以用家里的廢物或舊東西換。如幾支牙膏皮可以換一個公雞或一個爛鍋可以換二個小豬,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到后來,主要出現在政府組織的各種民間藝術節上。 </p><p class="ql-block"> 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人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后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年味-----捏泥人</p><p class="ql-block"> 泥人面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捏面人也稱面塑,它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2012年到2014年春節和正月十五期間,在鄭州城皇廟拍攝一些捏面人的照片,現在看來,很有趣,挺有過年的氣息。捏面的藝人有老翁、老??、青年人、中年人,也有幼嫩的少年,他們捏的很認真,周圍的人群看得入迷。</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制成柔軟的各色面團。</p><p class="ql-block">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p><p class="ql-block">圍觀的人群有老人、有小孩,你看小孩子搬個小凳子坐著看。</p><p class="ql-block"> 面人藝術的特點有:1、顏色豐富;2、體積教小、便于攜帶;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較低廉。</p><p class="ql-block"> 經過面人藝人長期摸索,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游者參觀了捏面人的制作工藝后,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折服,贊不絕口,稱贊面人為“中國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面人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p><p class="ql-block"> 面塑體積小、便于攜帶,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游者在參觀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北京面塑為“中國的雕塑”。捏面人的在北京的廟會上很常見,他們以蒸熟后著色的面團為原料,當場捏成各種戲劇人物和飛禽走獸,惟妙惟肖,這個行當以“面人湯”等最為知名。</p> <p class="ql-block"> 年味---糖畫</p><p class="ql-block"> 繼續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2013年春節,拍攝于鄭州紫荊山公園。在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中,有許多總是記憶猶新,其中不凡用糖做畫的糖畫。</p><p class="ql-block"> 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糖畫是地道的民間畫種,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食品。無論廟會集市,還是公園名勝,隨處都可見糖畫。</p><p class="ql-block"> 糖畫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p><p class="ql-block"> 在繪制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p><p class="ql-block"> 糖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在明代,人們用模具印制糖獅、糖虎和文臣武將等形象用以祭祀,由于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后來該技藝傳入民間,逐漸演化為糖畫。到了清代,糖畫更加流行,制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為龍、鳳、魚、猴等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7日拍攝于綠地新都會360</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0日21時30分攝于徐聞縣海安港</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1日零時30分攝于海口秀英港</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日攝于澄邁縣天賜上灣</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日攝于澄邁縣</p><p class="ql-block">相逢冬季</p><p class="ql-block">相距僅兩千,判若兩重天,</p><p class="ql-block">北方冷雪飄,南邊熱蒸衫。</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日攝于澄邁縣</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日在海南海口偶遇發小!四人異鄉小聚</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3日攝于澄邁老城</p> <p class="ql-block"> 除夕家宴</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9日晚。除夕之夜,異地過年,姐妹四家齊集,共同努力,在“宋大廚”哈哈哈,親自抄刀下,做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做了20個菜,以海鮮為主。</p><p class="ql-block"> 曾經二次到海南,并沒有深入海南的生活。真正了解海南生活、風土人情,這是第一次, 也是第一次在異地過春節。海口的天氣和集貿市場與鄭州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氣溫,其次是市場的各種水果、蔬菜。特別是各種海魚、貝類,在鄭州不多見,今年海口的鮑魚特別便宜,小的二三元、大點的五元。</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這么多魚、貝類,異常興奮,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講價格,不想是否會做?每樣先買一條再說。一口氣買了八九樣海魚。如:石板魚、左口魚、馬頭魚、鯧魚、鱈魚、魷魚、紅魚、鮑魚、帶魚等等,吃到肚里已經排出,也不知道叫什么!還買了幾十只鮑魚,圣子、生蠔等五種貝類,大約十四五斤,四五斤大蝦。</p><p class="ql-block"> 從30早晨,全家人就開始備菜,下午4點左右,兩個廚房同時烹飪,該蒸的蒸、該炸的炸、該燉的燉,該包的包,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勞動”,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準備好了。</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0日正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0日正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0日正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0日正月初一</p><p class="ql-block">聽濤</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聽晨濤,濤聲依舊人稀少,</p><p class="ql-block">浪潮涌灘畫個圈,渺無痕跡看海嘯。</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4日攝于臨高縣解放公園</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4日攝于頭咀村</p><p class="ql-block">臨高縣新盈鎮頭咀村,坐落于美麗富饒的后水灣河畔,村前那個隨著潮起潮落而忽隱忽現的鄰昌嶼神秘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5日攝于海口馬村。</p><p class="ql-block">馬村位于海南島西北部的澄邁灣內花場,隸屬馬村鎮,馬村以馬村港而出名。</p><p class="ql-block">房子</p><p class="ql-block">就地取材把房起,四面漏風為透氣,</p><p class="ql-block">羊腸石道幽又窄,官寨民房矮小低。</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6日攝于羅驛村</p><p class="ql-block">羅驛村,位于澄邁縣老城鎮白蓮區。古時稱“倘驛”,后改名“羅驛”。羅驛村建于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是古代海南島西線的驛站。羅驛村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巖古民居430間,基本完好,均坐北朝南。建筑風格多為海南典型的“十柱”屋結構,石頭為火山石,木材均為杉木、菠蘿蜜格板等,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巖傳統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7日攝于大美村</p><p class="ql-block">大美村位于海南省澄邁縣金江鎮。全村現保存有火山巖石壘砌的一間三格的古石屋204間。村子有12條由石塊鋪設的東西向的古石道,石屋沿石道左右分布,形成方塊狀,較為整觀。</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9日攝于熱帶植物園</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9日攝于分界洲島</p> <p class="ql-block">分界洲島</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0日攝于陵水角誤入瓜田</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0日攝于黎安嶺仔村</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0日攝于鶯歌鹽場</p><p class="ql-block">海南省鶯歌海鹽場位于樂東縣黃流鎮金雞嶺,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海鹽場。鶯歌海鹽場建于1958年,總面積3793公頃,年生產能力25萬噸。1956年5月兩廣鹽務局又組織了100人的勘探隊。1958年3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和退伍的5600多人為主,以當地民工為輔,組成5個施工工程隊,總人數9200多人。</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1日攝于儋州東坡書院</p><p class="ql-block">東坡書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始建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1日攝于澄邁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3日攝于馮小剛電影公社</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3日攝于騎樓老街</p><p class="ql-block">海口騎樓印象。海口市“海口騎樓老街”,占地面積8.05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和解放路5條街區。</p> <p class="ql-block">南國魚香</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歲了,有幸第一次在海口過龍年春節。節日前的南國集市與北方集市大致相同,一片熱鬧、繁榮的景象。在這采購隊伍里,不凡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北方的人們。</p><p class="ql-block"> 對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是,肉類品種的差異。南方市場主要以海鮮魚類為主,而北方市場主要以各種畜禽肉為主。由于外地人的大量涌島,使得各種海鮮產品,每天一個價,相比平常的價格,各種海鮮的價格翻了一倍以上。</p><p class="ql-block"> “候鳥”北方人來說,來到了海南過年、貴賤都應該品嘗一下海鮮的味道,兄弟姐妹不差錢,無論貴或便宜,買到心里都舒坦,管他會做不會烹飪,先買回來再說。這幾天確實累壞了魚商們。</p><p class="ql-block"> 魚類品種繁多,能叫上名的寥寥無幾。經過幾天的努力,記住了幾種。</p> <p class="ql-block"> 海灘之夜</p><p class="ql-block"> 異鄉過年,總想領略一下異鄉的人土風情,不凡逛超市,品美味,領略自然、古跡,觀看萬家燈火。海口的海灘夜色是什么樣子?不知道,因此,獨自一人,步行半個小時,來到盈濱海灘。</p><p class="ql-block"> 盈濱海灘的夜晚,沒有想象中的熱鬧景象,反而多了幾分休閑愜意的氣息。涼爽的海風,有節奏的浪濤,清馨的柔沙,閑聊的人們,玩沙的小孩子,再加上節日的鞭炮、煙花,為夜幕中的海灘增添了幾分溫馨浪漫的情調。</p> <p class="ql-block">海灘畫</p><p class="ql-block"> 每到一地,總是有一些新鮮感,不免會有一點興奮。對于北方人或者說“大陸”人來說,看到無垠的大海,確實另有一番樂趣。</p><p class="ql-block"> 早晨跑到海邊,觀漲潮,聽濤聲。浪濤輕柔的一波又一波,在灘涂上畫了一個半圓又一個半圓,仿佛盛開的花朵,一圈壓著一圈,畫完又瞬間擦涂掉,好像永遠畫不完,總是“不滿意”自己的作品。仿佛大海的潑墨做畫。</p><p class="ql-block"> 午后跑到海邊,看退潮,賞灘涂,玩柔沙。退潮后的海灘,大海留下了自己的杰作,大海灘上,猶如一幅巨大的長卷,沒有終點,而且沒有筆的重復的。</p><p class="ql-block">站在海灘細看,只有感嘆。</p><p class="ql-block"> 于是,隨手拍了幾段,算是大海給我的啟示。</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北方冰天雪地,萬花凋零的季節,南國卻溫暖如春,百花盛開。在海南,大街小巷、庭院公園、荒山野灘;地栽的盆栽的;大株的小棵的,都能見到她的身影,那就是三角梅!姹紫嫣紅的三角梅,葉連葉、枝連枝、鮮亮熱烈,在開得最絢爛多彩的時候,那紅色的、紫色的中間幾乎找不到綠葉的影子。 </p><p class="ql-block"> 三角梅得名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三角梅一般有三枚花瓣,第二是三角梅的單個花瓣形狀為三角形。三角梅原產于巴西,現分布在中國南方許多省份,海南定為省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臨高角解放公園</p><p class="ql-block"> 春節初五,一家八口人,瞻仰臨高角解放公園。臨高角是瓊州海峽突出中的一岬角,三面環海,有7公里長的海岸線。岬角頂端有250米長的天然攔潮礁石堤直伸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說。登臨堤上,可觀海上日出奇景。岸邊一公里長的沙灘東西兩側是天然游泳場,一邊風平浪靜,海水清澈,海底平坦,沙白如面,清潔柔軟;一邊波濤滾滾,白絮陣陣,煞是氣勢磅礴,素有“南海秋濤”之稱。岸上有古烽火臺和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瓊海關建造的一座高22米、寬1.88米的燈光可照數十里,指引船只夜間航行的鐵燈塔,是著名的國際航標。海岸上綠林成帶, 花草叢生。1950年4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這里全線登陸,解放海南島。1995年4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五周年紀念大會暨解放海南紀念塑像奠基儀式”在臨高角隆重舉行,為臨高角增添了更加光輝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臨高角解放公園位于臨高縣北部海岸,距離臨高縣城11公里,是解放軍渡海登陸戰主要登陸點。為紀念解放海南渡海登陸戰,在登陸點建起了臨高角解放公園,公園已被確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園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重大的革命歷史紀念意義,是海南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和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2019年10月26日,由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縣政府主辦海南親水運動季—臨高“渡海解放”徒步活動在臨高角解放公園舉行。2022年,海南解放公園被確立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5日,解放海南戰役拉開了帷幕。解放海南大軍在前兩批四次7000多人成功潛渡海南后,于4月16日19時開始實施總攻,第四十軍和第四十三軍第三批8個團主力大規模向海南島進發。4月17日凌晨3點鐘,我軍在海口以西至臨高角一線大舉登陸,四十軍6 個團18700 多人在臨高角登陸。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沖破了海峽封鎖,越戰壕,破鐵網,炸碉堡,奪險隘,成功地摧毀了薛岳精心構造的海陸空立體防線,即“伯陵防線”,表現出了我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戰斗中,四十軍880多人英勇犧牲,四十軍一一九師副師長黃長軒以身殉職,長眠于臨高這片熱土。</p><p class="ql-block"> 解放海南登陸戰是名副其實的戰爭史上的奇跡,它開創了我軍渡海作戰勝利的先河,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用原始木帆船打敗了現代化鐵甲兵艦的奇跡,沖破了陸、海、空立體防線,成功地實現了敵前登陸,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p><p class="ql-block"> 臨高角岸上有千米海灘,海水澄澈,白沙潔柔,椰林灑綠,陽光充足,是海南西海岸的優良天然泳場之一。沙灘東西兩側,西邊叫“大鵬灣”,風平浪靜;東邊波濤滾滾,秋風吹處,濤聲不絕,人稱"南海秋濤"。這里有百年前建造的古燈塔,是著名的國際航標。1950年4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海南利用木帆船橫渡瓊州海峽,首先在這里登陸。</p> <p class="ql-block">羅驛村的傳說</p><p class="ql-block"> 傳說李文英游學澄邑,在倘驛村(現羅驛村)教學時,某日下午幾個學生遲到,被先生嚴訓,學生訴其原委,說是看見幾只大烏龜背著一只死烏龜,且有九只小龜跟隨一行埋葬死龜在松山上的奇景怪事。李文英認為其地定是“風水寶地”,便囑咐其子,待去世之后將他葬于該地。李氏子孫按他遺囑葬其松山坡地。往后,李家果然丁旺家興,人才輩出。現今,羅驛村四千多人全是李文英的后裔子孫。</p><p class="ql-block"> 羅驛村,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白蓮區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古時稱“倘驛”,后改名“羅驛”,村域面積10平方千米。羅驛村建于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是古代海南島西線的驛站、海南省歷史文化古村、澄邁縣長壽之鄉;羅驛村保留有明代的牌坊、清代的宗祠,環日、月、星三潭而建的火山石屋、古道、老井;羅驛村街巷格局典型,村內建筑遺產、歷史文化遺跡分布集中、頗具規模、風貌較好,周邊歷史文化資源豐富</p><p class="ql-block"> 李氏祠堂。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位于羅驛村東部,占地面積約599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900平方米,為三進四合院式布局的木石結構。有殿堂3間、廊廡2間、影壁1塊,宗祠坐北向南,三進五開間,四合院式布局,進深68.08米,通寬23.5米。第一進門前立有一對石獅和方形抱石,十三檁,寬7.5米。第二進門前有一對抱鼓石,十五檁,寬9.3米。第三進為祠堂,十五檁,寬10.5米,右側立有記載建祠石碑一通。宗祠的二、三進之間的廂房檐壁上,彩繪有人物出游、綠樹飛鳥、荷塘游魚的圖畫,并浮雕有北宋詩人王令的《送春》和史學家司馬光的詩作。</p><p class="ql-block"> 羅驛村原稱“倘驛”,是海南島西線的驛站。南宋初年(1127-1236年),因村子之東建有瓊州府西路官道驛亭而得名。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驛亭改建為驛站。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吳、陳兩姓村人聚居而形成村落,取名“倘驛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間),因“諸峰環繞羅列,驛站于此”,村中有識之士改村名為“羅驛”,《李氏族譜》記載為:“羅者,諸峰環拱羅列;驛者,馬公開瓊建驛,因以村名”。清代,羅驛村曾稱為“羅亦”,不久后又恢復“羅驛”一名。</p> <p class="ql-block">游儋州東坡書院</p><p class="ql-block"> 出島車輛太多,預約出島排不上隊。即留之,在安之。于是,驅車沿海南環島旅游公路,轉了一整圈。第三天,參觀了位于儋州中和鎮的“東坡書院”。收益頗深。蘇東坡一生,是歷經坎坷磨難的人生,一生被貶,但是樂觀、開朗,被貶到儋州仍然“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東坡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東郊,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講學場所。東坡書院原名載酒堂,始建于1097年(北宋紹圣四年)。書院占地46.8畝,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土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有前門、大殿、載酒亭、載酒堂、東坡祠、東西廂房(現為書畫廊)、尊賢堂、欽帥堂、望京閣、迎賓堂、陳列館等主要建筑物及東坡講學彩雕群像、春牛石雕、東坡銅像、欽帥井和碑刻等。院里古木幽茂,群芳競秀。院門正中掛有一塊"先生悅之"的大匾,兩旁有長聯:"生面重開更有客吟詩對此茂林修竹;芳蹤如晤看執經問難依然沂水春風"。院內展出蘇東坡許多書稿墨跡和文物史料,載酒堂內陳列著歷代名家詩畫的碑刻,明初宋濂題寫的"東坡笠屐圖"勒石立在其內。</p><p class="ql-block"> 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載酒堂始建,系蘇東坡居儋期間講學會友的場所。元代,載酒堂故地建為學宮;延祐四年(1317年),在桄榔庵舊址建東坡祠;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東坡祠,恢復載酒堂舊名。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載酒堂改稱“東坡書院”;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重修東坡書院。清末學制改革,東坡書院改為農學。民國時期,書院擴建為東坡公園;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革命軍獨立團重修東坡書院。1982年,儋縣人民政府重修東坡書院。</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5日晚攝于海口港</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節,在海口過龍年。第一次在所住小區看見這種花,一簇一簇的橙紅色長筒型小花朵,掛滿籬笆墻、或花架上,誤認為是凌霄花。第二次再詳細觀察時,發現葉子與凌霄花的葉子不一樣,花朵也有很大的差異。</p><p class="ql-block"> 炮仗藤原產于南美洲巴西,現在中國東南沿海、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在熱帶、亞熱帶,以及溫和的地中海氣候都有分布。炮仗藤適應性強,喜溫暖濕潤、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的環境,對土質要求不嚴。紅橙色的花朵累累成串,狀如鞭炮,故有炮仗藤(花)之稱。也稱鞭炮花、黃鱔藤。</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海南見到這個花,確實讓人感覺有些“撩人”。真的紅的像火一樣,顏色十分純正。花盤似乎有點像“向日葵”,花瓣從外向內,依次開放,并且每朵花朵的邊緣,都鑲嵌著一條金色的線,有些“花上添金”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她叫“火焰樹”花。</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節,在海口過龍年。第一次在所住小區看見這種花,一簇一簇的橙紅色長筒型小花朵,掛滿籬笆墻、或花架上,誤認為是凌霄花。第二次再詳細觀察時,發現葉子與凌霄花的葉子不一樣,花朵也有很大的差異。</p><p class="ql-block"> 炮仗藤原產于南美洲巴西,現在中國東南沿海、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在熱帶、亞熱帶,以及溫和的地中海氣候都有分布。炮仗藤適應性強,喜溫暖濕潤、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的環境,對土質要求不嚴。紅橙色的花朵累累成串,狀如鞭炮,故有炮仗藤(花)之稱。也稱鞭炮花、黃鱔藤。</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0日攝于中牟牟山濕地公園</p> <p class="ql-block"> 2023與2024年之交的冬天,好像是鄭州多年冬日最寒冷,并且雨雪多,冷得日子最久的冬天。近幾天,鄭州的天氣逐漸變暖,柳樹枝條一天一個樣,明媚的陽光,和煦的微風,把人曬得、吹得懶懶洋洋的。周日閑暇,哈哈哈,退休了,什么時間都是閑暇時間,來到了位于中牟縣城北邊的牟山濕地公園。</p><p class="ql-block"> 周日,到牟山濕地公園踏青的人們真不少,有組團來的(有幾輛大巴車),有開車自由行的,攜家帶口的居多。大人小孩臉上都洋溢著春的氣息。</p><p class="ql-block"> 鄭州牟山濕地公園位于鄭汴新區綠博組團彎月路(廣惠街東側)以東、鄭開大道以南、官渡組團以西、中牟縣城以北,總占地面積4200畝。鄭卞物流通道將濕地公園分南北兩大區域。目前,主要景點在北區。園內以山丘、湖泊為主,主峰海拔100米左右,南北兩個較大湖泊濕地。</p><p class="ql-block"> 牟山濕地公園的主峰高153米和三座配峰,配峰也有幾十米的高度。山體之上還修建了多條上山步道,供人們登高眺望。</p><p class="ql-block"> 牟山與中牟的來由:《三國志》中記載,“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袁紹和曹操對峙,袁紹借助高地選擇利用地形搭建箭塔、堆砌起土山,命令士兵站在高處拉弓射擊曹軍營帳,迫使曹兵只能用盾牌護住身子。當時袁紹堆砌的土山在戰爭后遺留下來,被當地人稱之為“牟山”,后來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有牟山在這個位置,山腳下的縣城就被叫作中牟。</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初期時期,牟山因其居高臨下的地勢優勢,國民黨在山頂搭建了碉堡。1938年,國民黨炸開黃河花園口,洪水將千年歷史的牟山完全毀滅。現在的牟山,并非歷史上的牟山。</p><p class="ql-block">拍攝于2024年3月12日</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6日攝于黃河鄭州二橋</p> <p class="ql-block">春 分</p><p class="ql-block">密林深處尋幽雅,數丈連翹四李花,</p><p class="ql-block">富貴窈窕總適宜,明媚微風春意佳。拍攝于2024年3月20日</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3日攝于魏河</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4日攝于魏河</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5日攝于龍子湖</p> <p class="ql-block">油油吊蘭</p><p class="ql-block">油畫婚禮吊蘭的中文正式名叫“油畫婚禮紫露草”。屬于鴨跖草科紫露草屬的植物,是毛花紫露草的變種:花葉毛花紫露草和金葉毛花紫露草</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4日攝于三門峽西站</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6日攝于峽州區大營村</p> <p class="ql-block">采得百花香</p><p class="ql-block">辛勤忙碌采花蜜,春夏巢穴蜜滿溢,</p><p class="ql-block">哪知蜜香引人羨,終年勞累做嫁衣。</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7日拍攝于龍子湖</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1日攝于魏河</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5日攝于東風渠經三路橋上</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9日攝于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校園</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31日攝于賈魯河岸</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5日攝于賈魯河邊</p><p class="ql-block">今日忙種</p><p class="ql-block">城里不知季節變,閑情雅致在河邊;</p><p class="ql-block">鄉村三夏收種忙,機鳴人喚田地間。</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0日攝于龍子湖!端午節</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1日日攝于魏河</p><p class="ql-block">今日夏至</p><p class="ql-block">擺了一年又一年,今天又到最北端,</p><p class="ql-block">每年索性待一天,再次相見等來年。</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7日攝于陜州源上</p><p class="ql-block">有感</p><p class="ql-block">腳站土塬崖邊,遙望溝壑觸感。</p><p class="ql-block">亙古造就天地,萬物如此茂然。</p><p class="ql-block">相對日月星辰,生命如此短暫。</p><p class="ql-block">還未來得體驗,瞬間回歸自然。</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6日攝于魏河岸</p> <p class="ql-block">今日早晨六點</p><p class="ql-block">聽雨觀雨登樓頂,雨珠雨簾弄雨情。</p><p class="ql-block">樹朦橋朦河更朦,似畫似景似仙境。</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8日攝于龍子湖家屬區樓頂</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7日拍攝于賈魯河</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2日拍攝于賈魯河</p><p class="ql-block">大暑時節</p><p class="ql-block">朝霞映紅天,碧空翠草嫣,</p><p class="ql-block">人間似蒸籠,靜寂汗滲衫。</p> <p class="ql-block">暴雨過后</p><p class="ql-block">昨晚暴雨沖刷臉,今晨露珠掛草尖。</p><p class="ql-block">河水渾濁急湍流,垂釣晨練真悠閑。2024年7月23日攝于賈魯河</p> <p class="ql-block">早晨</p><p class="ql-block">今早起的早,繞著子湖跑。</p><p class="ql-block">太陽剛露頭,停下拍個照。2024年7月30日攝于龍子湖</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7日攝于賈魯河。立秋</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1日攝于賈魯河</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2日攝于象湖</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3日攝于龍子湖</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4日攝于魏河東段 </p><p class="ql-block"> 多日沒有來魏河與賈魯河交匯處了。深秋,天氣溫和,沿賈魯河南岸向下游進發,計劃目標是象湖,當騎到魏河匯入賈魯河橋時,發現新修的魏河河道有人在撒網捕魚、清理河道的雜草,于是停下,站在橋上向上下游眺望,才意識到魏河新修建的河道已經起用。為了證實,沿新修的河道向上游步行,到了倉庫集聚區,證實了這一點。魏河河道,從東四環橋到賈魯河交匯處,修建了三四年,河道與兩岸初見成效,只有倉庫集聚區尚未開工。</p><p class="ql-block">魏河改道</p><p class="ql-block">久日未觀貌,觀貌已改道。</p><p class="ql-block">兩岸舊顏存,新容小露角。</p> <p class="ql-block">冬夜賞景</p><p class="ql-block">路燈照葉葉更黃,黝黑瘦枝枝油亮,</p><p class="ql-block">微風賞葉葉唱歌,靜謐凈心醉酒漾。</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7日攝于文苑北路</p> <p class="ql-block">今年彩葉</p><p class="ql-block">葉子又換裝,涼風吹樹晃;</p><p class="ql-block">瘦枝隨搖曳,歲月又增長。</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0日攝于魏河南岸</p><p class="ql-block"> 拍過了龍子湖的春夏秋,隨后就要拍龍子湖的冬了。昨日一場冬雨過后,今天早晨,龍子湖被濃霧籠罩著,湖中心一片白茫茫的,湖面和岸邊,隱隱約約,朦朦朧朧的,仿佛夢幻秘境。湖中心島的高樓瞬間不見消失了,島兩岸的樹木時隱時現,恍恍惚惚,只有走到近處才能看清秋葉凋零,瘦枝墨染,嬌葉勁絢,勝似“雨桂林,霧重慶”的景象。于是沿著湖邊,走著拍著,不知不覺走了近三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銀杏樹有感</p><p class="ql-block">萬年化石今重生,憋足力氣育娃猛,</p><p class="ql-block">累彎枝干迎風笑,只為將來不絕種。</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1日攝于魏河南岸</p> <p class="ql-block">門口烏桕</p><p class="ql-block">賞葉何需去爬山,門口桕葉已斑斕,</p><p class="ql-block">涼雨洗滌尚未干,嫣味濃醇醉八仙。</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4日攝于賈魯河北岸</p><p class="ql-block"> 我對烏桕樹的認識來源于賈魯河、魏河兩岸綠化栽植的烏桕樹秋葉。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棵棵烏桕樹葉由綠變黃、變橙、變紅,彩葉顏色調配的如此細膩、和諧,渲染著兩岸與河水,是人們徘徊流連,心里癢癢,總也看不夠。十多年以來,每年都拍,每天都看,每次拍攝都有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在五彩斑斕的樹葉當中,枝頭點綴著黑色的小珠、露出潔白的小牙,有的笑開了花,露出了顆顆白牙。特別是冬日,萬葉凋謝,僅剩枝頭那些白果,尤其矚目、顯眼。</p><p class="ql-block"> 我十分喜歡冬日里,烏桕樹脫光衣服倩影。褪去斑斕的光彩,僅剩瘦枝、白果,但它哪多姿的身材,吸引了冬日眾多鳥來覓食,為蕭瑟的冬日增添了生氣。</p><p class="ql-block"> 于是查尋了幾首贊美烏桕的古詩詞,共同欣賞。</p> <p class="ql-block">魔幻黃櫨葉</p><p class="ql-block">季節變換如染缸,萬物感知皆換妝,</p><p class="ql-block">黃櫨瘦枝掛彩葉,褪去綠意赤橙黃。</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5日攝于賈魯河南岸</p> <p class="ql-block">冬日銀杏葉</p><p class="ql-block">小小葉片多變幻,恰似小扇懸枝間,</p><p class="ql-block">涼風吹拂蝶飛舞,落入誰家富貴現。</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6日攝于魏河南岸</p> <p class="ql-block">英姿颯爽·烏桕</p><p class="ql-block">赤橙黃綠皆為韻,有葉無葉身姿美;</p><p class="ql-block">繁葉似花呈富貴,瘦枝殘葉風骨威。</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8日攝于賈魯河</p> <p class="ql-block">拍不夠的那片葉</p><p class="ql-block">天晴天陰不一樣,清晨傍晚不一樣,</p><p class="ql-block">仰視腑視不一樣,賞者不同不一樣,</p><p class="ql-block">心情不同不一樣,那片不同的冬天。</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1日攝于魏河北岸</p><p class="ql-block"> 入秋以來,人們似乎總是仰視著天空,欣賞著多彩無常的繽紛世界,我也毫不例外。今天雨過天晴,拿著相機,俯首細品潮濕的土地,特別是油光泛紅、泛黑、泛黃、泛白、泛綠的各種落葉,或長或短、或圓或彎飄散在道路、草地上、灌木叢上,突然有種莫名奇妙的心情,聯想到落葉歸根的感覺。于是惦著相機,在魏河兩岸,尋找不同色彩、不同形態的樹葉,拍攝了一中午,不知道是否能表達落葉歸根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冬陽</p><p class="ql-block">冬日里,暖洋洋,閑散登到土崗上;</p><p class="ql-block">向北俯瞰聽荒涼,向南眺望蓋樓忙。</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7日攝于河南大學校園北墻</p> <p class="ql-block">冬至</p><p class="ql-block">太陽擺止最南端,冬至之時晝最短,</p><p class="ql-block">預報七點半時升,八點時分才露臉。</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1日冬至。攝于魏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罗田县|
兴城市|
新田县|
曲松县|
湘西|
灵璧县|
丽水市|
丰镇市|
互助|
莱阳市|
双鸭山市|
雷山县|
万载县|
张家口市|
富源县|
黑山县|
康定县|
宜兰县|
永善县|
汕尾市|
安庆市|
临潭县|
绩溪县|
罗山县|
宁南县|
甘南县|
永丰县|
海丰县|
当阳市|
井研县|
千阳县|
清原|
肃南|
鲁甸县|
乐山市|
太白县|
增城市|
嘉禾县|
海林市|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