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民國七年(1918),齋堂煤礦公司成立,次年召開股東會議,認定齋堂礦區藏煤量豐富,經濟價值很高。不過齋堂地處京西深山區,交通閉塞,建礦投產勢必導致煤炭積壓。修建門齋鐵路,既可為建礦運輸設備,又能將所產之煤及時外運。</p><p class="ql-block">1924年,門齋鐵路開工建設。</p><p class="ql-block">1927年,門齋鐵路干線之第一段(門頭溝-清水澗口/全長25公里)竣工通車;同年,門齋鐵路支線(清水澗口-板橋/全長8公里)竣工通車,系此次發現界碑的路段。</p><p class="ql-block">1928年,門齋鐵路干線之第二段(清水澗口-齋堂/全長30公里)竣工通車,此路段鋪設窄軌(現基本無存)。</p><p class="ql-block">1927年至1948年,受水患、政局等因素影響,門齋鐵路的運營歷盡坎坷。</p><p class="ql-block">1957年,門齋鐵路改為國營,由北京鐵路管理局接收,門齋鐵路其名遂不復存,改稱大臺支線。在之后的半個多世紀,大臺支線仍以運煤為主、通勤為輔,為當地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臺火車站附近的“門齋界”</p><p class="ql-block"> 石碑呈深灰色,高出地面約0.35米、寬約0.13米,朝向鐵路的一面,刻繁體“門齋界”三個字,門齋二字橫書在上、界字居中在下,呈倒三角布局,字口銳利清晰。</p> <p class="ql-block">原存于西落坡村村民家的“門齋界”界碑</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北青報)</p> <p class="ql-block">位于野溪車站南側山上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石刻文字“門齋地界”</p><p class="ql-block"> 石刻文字大小: 高(130~150mm)×寬 (120~140mm).</p><p class="ql-block"> 石刻所在巖石:長2米,高0.8米。</p><p class="ql-block"> 石刻面向東南。</p> <p class="ql-block"> 海春兄弟朋友圈的發文對尋找“門齋地界”摩崖作了詳細的描述在此引用與大家分享尋找的樂趣。 </p><p class="ql-block"> 引用如下: </p><p class="ql-block"> 有個玩化石的朋友前些日子發了個朋友圈,讓猜一處刻在山脊巖石上的四個字,仔細一看原來是“門齋地界”,想起北青報報道的“門齋界”界樁,但似乎還沒人提到這處地界,于是便來了興趣,想要去尋找。</p><p class="ql-block"> 那朋友給了點位,一下就能看出是位于永定河畔王德榜治水石刻不遠的地方,再加上照片遠景有幾棟小樓建筑,基本就能猜出大概位置,于是直接開車前往,將車停在了野溪橋邊上一點。沒想到這個看似合理的最近位置,可把我們累慘了。</p><p class="ql-block"> 雖然那王德榜石刻近在咫尺,但拍過多次,還是直奔主題吧。爬上門齋鐵路,先向南行,有山谷向東,但沒走幾步,就被人喊住,說這里是私人承包,不許進入,而且看兩側懸崖壁立,也無路可上,于是返回鐵路向北而行。</p><p class="ql-block"> 穿過一、二號隧道不遠,右側有小路斜向上,于是順路上行。沿著山坡這里似乎都是灰渣,灰白色一層層堆積如山。如果沒有京西的煤炭、木材、石灰等資源,恐怕就沒有現在的北京城了。所以這些灰渣恐怕都有上千年的堆積了,不遠處龍泉務出產香白杏,甜香的很,甚至還有一棵石欄圍起來的御杏樹,號稱給慈禧專供,香甜無比。園主說那杏品質好,就是因為種在了這些灰渣堆起的小山上。</p><p class="ql-block"> 爬到上面卻發現是一處鐵皮廠房,一個人沒有,但聽得到有狗在狂吠,于是繞著外圍走,看得出這里應該是一處大型的石灰石礦山。我們知道大概位置,但卻沒看到路。只好沿著陡峭的山體直接上拔,無路硬闖,撥開灌木,灰塵撲面,枯葉荊籽滑入脖頸,更別提那些或直或勾的酸棗尖刺,不是勾破衣服,就是扎得肉疼。</p><p class="ql-block"> 這山頗陡,只能拉拽灌木而上,快到頂時左側就是礦體邊緣,宛如利刃,右側也是深深的礦坑,有那么幾米更是兩側無依,猶如刀背上行走,終于來到山脊,感覺那石刻位置就在不遠,赫然發現,這山脊居然被采石挖斷了,想跳過去完全不可能,只好又原路下撤。</p><p class="ql-block"> 這回我們穿過采石場,遍地小塊碎石,整個礦坑呈半圓型盆狀,裸露的山體顯出一層層規整的褶曲,形成褶皺構造中背斜。這巨大的地球能量讓巖石如同面團一樣被揉壓,震撼無比。</p><p class="ql-block"> 走到礦坑的東側,依然沒有路,只好依舊生闖,終于在萬般艱辛之下登上山脊。果真就在那斷崖的對面山脊上,看到了那塊刻字的巖石。如果不是提前看到過照片,還真容易錯過。因為這塊巖石并不突兀,只是匍匐在地上。而且巖石上裂紋很多,與字跡纏雜,不特意看很難發現。</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找到,自然直接拍、撒面拍、潑水拍,不同角度拍。字體很是一般,但其還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這就得說到這“門齋”二字。這個門說的是”門”頭溝,這個“齋”說的是齋堂。這是門齋鐵路的簡稱。</p><p class="ql-block"> 說到門齋鐵路就得提京門鐵路,就得說起詹天佑。想當年詹天佑主持的著名人字形京張鐵路動工后,為了保障京張鐵路蒸汽機車的煤炭供給,1907年3月,由詹天佑設計的京門支線正式開工,1908年9月,西直門站至門頭溝站全線通車。但并沒有直接修到深山里的礦區。</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由門齋鐵路公司負責的門板(門頭溝到板橋)鐵路開始修建。1927年通車,連接起門頭溝的幾個主要煤礦。然后在1931年又鋪設了600毫米軌距的清齋(清水澗到齋堂)寸軌鐵路,但因戰亂最后基本被毀。</p><p class="ql-block"> 日據時期,日軍對整條京門鐵路重修,1940年1月,門頭溝至板橋段修復通車,開始大肆掠奪京西煤炭資源。1952年,門頭溝木城澗煤礦投產。1958年,國家修建大臺到木城澗段鐵路。此后,人們將西直門到木城澗這段鐵路統稱為京門鐵路。</p><p class="ql-block"> 隨著京西煤礦的陸續停產關閉,2019年,京門鐵路三家店到木城澗區間停運,車站、扳道房等沿線設施逐漸荒廢,鐵路上荒草叢生。但這條依山傍水的鐵道也成了眾多徒步愛好者的網紅打卡線。</p><p class="ql-block"> 說完門齋鐵路的前世今生,看著這居于高崖山脊之上的地界石,很覺奇怪。這鐵路地界不應該在鐵道附近嗎?感覺這處刻石距離鐵道挺遠,而且在這么高的位置,一般人很難看到。如果門齋全線都是這么買的地,感覺是不是有點奢侈。</p><p class="ql-block"> 在石刻周圍來回翻看,突然發現在巖石側面居然還刻著一朵盛開的荷花,伴著一只荷葉,這可真是驚喜,一下就給這荒山野嶺添加了些趣味,也不知是不是刻地界的人所為,感覺刀工不像,這一定是一個有趣的閑人。</p><p class="ql-block"> 不知周圍還會不會有新發現,卻看到在刻石下面還有一道人為挖出的坑道,一直順山脊向西延伸,正面向山下的門齋鐵路、京西古道及永定河,忽然感覺這會不會是戰爭遺存,某次戰爭的防御戰壕。那荷花不會是守在這士兵刻的吧,鋼槍與荷花,殘酷與浪漫的交替。</p><p class="ql-block"> 下山沒有走那不是人走的來路,順著山脊走到山頂小亭子,那附近都是村里的墓地,感情這邊有水泥路,早知道就直接開車上來了,白白浪費了一個小時,但這也是訪古尋幽的樂趣。</p> <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1. 崔毅飛,高一男孩提供線索發現門齋鐵路界碑,北京青年報,2021-12-26</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亭县|
灵武市|
安远县|
措勤县|
和龙市|
南丹县|
界首市|
宁乡县|
嵩明县|
庄浪县|
万荣县|
连江县|
高尔夫|
延庆县|
定州市|
历史|
黑山县|
新昌县|
佳木斯市|
余姚市|
集安市|
海伦市|
榆中县|
克什克腾旗|
西林县|
巨野县|
公主岭市|
乌鲁木齐市|
内乡县|
义乌市|
祁连县|
轮台县|
筠连县|
平原县|
阳城县|
金昌市|
常州市|
余庆县|
郎溪县|
平利县|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