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4.11.18-12.31 桂粵閩自駕游(一)

姚勵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2021年桂粵自駕游46天15000公里后,2024年11月18日再次開啟東南沿海自駕游。 武漢做為南下中途第一站,在這里與親人小聚,順便再次走進漢口近代建筑群,漫步百年老街,循跡歷史變遷。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上海外灘與武漢江岸混合的特殊韻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武漢天津路位于漢口英租界范圍內,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是漢口歷史風貌區的一部分?。近年幾次來武漢都住在天津路,一個被歷史建筑環抱著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列克桑德東正教堂坐落在鄱陽街與天津路的交匯處,初建于1876年,是俄國僑民在漢口建造的唯一一座東正教教堂。這座教堂的屋頂設計獨特,“洋蔥頭”在武漢的教堂建筑中獨樹一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進武漢平和坊的平和廣場,這里居然隱藏著一座擁有120年歷史的文物保護建筑群——平和打包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廣場周圍幾棟高大的紅磚建筑,散發著濃郁的歷史與異國情調。 這些建筑是英商在漢口建立的棉花加工打包倉庫,始建于1905年,也是武漢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工業建筑,算得上老漢口的一個“活化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打包廠也是武漢最早的大型鋼筋混凝土建筑,廠房規模龐大,內部結構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包廠由6棟單體組成,分別于1905年、1918年、1933年、1949年建造而成,是不同年代的產物,建筑風格各具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打包廠總建筑面積32808平方米,有大小房間上百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后,這里成為武漢商業儲運公司倉庫。1993年,平和打包廠被定為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筑,2011年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武漢市首次公布工業遺產家底,三鎮尚存實物工業遺存僅90余處,平和打包廠被列為一級工業遺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和廣場的這座兩層樓建筑名為魯茲故居?,也稱為史沫特萊舊居。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建筑面積為646平米,建筑風格與中世紀歐洲教會建筑相似,具有大坡狀瓦頂、方石墻基和連續的拱券門窗,外框凸出,造型優美?。該故居是美國人吳德施的故居,他在1904年至1938年間擔任圣公會鄂湘教區主教,期間攜全家居住于此。國際友人如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萊、白求恩等都曾在這里居住或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都曾到訪?。吳德施與許多中國領導人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的住宅常常是高朋滿座,外國記者和各界要人也常來拜訪。1938年,吳德施退休回國,1945年在美國去世?。吳德施對中國近代歷史和文化的影響深遠,他不僅是一位傳教士,更是一位積極參與中國社會變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青島路上看平和打包廠主體建筑的外立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包廠的戶外天臺可以將遠處的武漢地標建筑盡收眼底。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建筑在這里進行的碰撞,迸發出了工業與藝術交融的火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島路上比比皆是的西式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咸安坊屬民國早期里分式住宅建筑群,1910年以后建成,為漢口有代表性的高級里分住宅區。全坊有兩層磚木結構石庫門式住宅20余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里份(又作里分)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筑,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樣,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一座城市獨特的地域文化。作為國內保存較好的石庫門建筑群,咸安坊現存的10處被作為優秀歷史建筑加以保護的里分中,是唯一享受“一級保護”的特保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當年這里曾是高級住宅區,居住著洋行職員、實業界人士、富商及當紅藝人等社會各界名流,如輪船巨頭盧作孚、藥業大王陳太乙、漢劇大師陳伯華都曾居住于此,其規模和建筑特色均體現了那個時代的開發、設計、施工一流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5年初春,漢口英租界邊緣,一塊蒿草叢生、水塘交錯的無名之地上,來了棉花商人黃少山。他把在監利老家的棉花廠賣掉,舉家來漢口打拼。這位34歲的鄉下棉商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買地,蓋一批高檔住宅,賣給附近洋買辦和華人白領。他的這一想法仿照的是上海流行的石庫門居民區的操作模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黃少山建起的第一套樣板房面積為255.5平米,上下共有三層,前后有天井,客廳裝有四扇華麗的落地彩色玻璃門,配上暗紅色的磨石地板,既實用又洋氣。樣板房一建成就受到眾人青睞,于是又蓋了第二棟、第三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黃少山為這片小區取了個吉利的名字“咸安坊”,寓意富貴咸安。5年后,當時的地皮大王劉歆生將太平路買下,鋪成柏油馬路,改名為歆生路,漸漸的,這里成了漢口的商業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來,咸安坊的旁邊又添了同仁里、德永里、啟昌里,四個里巷合成了一條長320米、寬6米,東南口通鄱陽街,西北口通勝利街,巷道縱橫交錯,擁有64個門牌號的漢口頂級住宅區。 附近還有一個老舊石庫門里分“同興里”,下次來武漢探尋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鋼窗(金屬窗戶)蠟板(打蠟的木地板)”是咸安坊“高級身份”的象征。老住戶回憶道:這里所有臨街的窗戶都是鋼制的,所有的房間都鋪有木質地板,過去的住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地板打蠟,使地板始終光潔如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在這樣的巷子里,耳邊仿佛響起老留聲機里上世紀三十年代周璇的流行歌曲。咸安坊見證了大武漢的榮辱興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97年,黎黃陂路所在區域被劃為俄租界,1900年租界當局修筑此路,稱阿列色耶夫街、夷瑪路。1946年元旦,包括俄租界在內的所有租界被收回,并將夷瑪路改稱“黎黃陂路”。604米長的黎黃陂路保留了17座西式建筑,被稱為“街頭建筑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座建筑曾是俄租界巡鋪房舊址。1861年漢口開埠后,列強紛紛涌入。在黎黃陂路(夷瑪街)周邊2.46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劃分了英、法、俄、德、日五國租界,建立了12個外國領事館、近30家外資金融機構和100多家洋行,漢口呈現了一派帶有殖民色彩的畸形繁榮,成為殖民者們樂而忘返的“東方芝加哥”。而位于租界中心的黎黃陂路,則是這段屈辱歷史的縮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俄國總會舊址,又稱俄國俱樂部,建于1916年前后,是武漢沙俄租界區僑民的公共娛樂場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湖北鄂州華容人高維舟,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到漢口做生意,有了積蓄后,先后培養三個子女到美國留學。同時,他又在抗戰期間買下俄租界的這幢巴洛克式三層小洋房,建立了當年武漢市唯一一家家族私立醫院——高氏醫院。高的女兒高欣榮是我國著名的婦科專家,當時號稱“北有林巧稚,南有高欣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武漢的“巴公房子”其實是一處充滿歷史韻味的歐式建筑群,位于漢口水塔附近。這些建筑并非單棟房屋,而是由俄國茶商巴諾夫建造的倉庫及其附屬住宅區。這些房屋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背后的歷史故事,成為武漢近現代史的重要見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公房子的主人巴諾夫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親戚,“大巴公”J·K·巴諾夫和“小巴公”齊諾·巴諾夫兩兄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公房子的建筑風格獨特且富有魅力。它采用俄羅斯折衷主義風格,外墻使用清水紅磚,內部則使用木地板、木墻裙,并設有壁爐供暖,營造出濃郁的俄羅斯風情。巴公房子的地理位置優越,位于漢口的繁華地段,周邊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建筑和景點。近期經過修繕,巴公房子最大程度地恢復了原貌,酒店部分也將很快恢復營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武漢市江岸區南京路124號的吳家花園,也被稱為吳佩孚公館舊址,是武漢市一級優秀歷史建筑。這座建筑體現了中西式風格的融合,整體呈現出古典主義歐式的風貌,但布局上卻仿照了中式廳堂的結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吳家花園見證了吳佩孚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1925年,吳佩孚擔任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時,這里成為他在武漢的居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吳家花園已變身餐館。武漢政府繼續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修復建設,期待再去武漢時更多的驚喜和收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月22日離開武漢,一路向西南,來到廣西大圩古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古鎮始建于北宋初年,中興于明清,鼎盛于民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遠在600年前,大圩以其 “大”成為廣西四大圩鎮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古鎮在漓江東岸,距桂林僅23公里水程。漢代形成小居民點,北宋時商業初興,漸成繁華集鎮。明清時,大圩已是南北商賈云集之地,各種商行應有盡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鎮大大小小共有13個碼頭,比桂林市的碼頭還多5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碼頭多用料石鑲砌,一般長10余米,寬約3米,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呈長方形平臺狀。比起桂北一般圩鎮的碼頭來,它們顯得穩重,大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樓碼頭位于當年古鎮四大家之一廖忠源的住房左邊,碼頭以所在街名曰“鼓樓碼頭"。由于當年古鎮上的四大家八中家多有住房和鋪面建在這條街上,他們所經營的農副土特產品以及從外地運回的生產生活資料也多在這個碼頭裝卸,外地乘船到古鎮來趕圩、辦事的人也都在這里上下,鼓樓碼頭不僅是當年十三個碼頭中最繁忙的一個,也是現在仍然在使用的六個碼頭中裝卸貨物、上下旅客、停靠船只最多的一個碼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往不同碼頭有大道也有小巷,運貨行人各行其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當年孫中山北伐時,到桂林設立大本營就是在大圩塘坊碼頭(1921年12月4日)起岸,并在江邊扎臺發表演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鎮上的石板路大概有15000塊青石組成,路旁的房子多為青磚、青瓦的兩層明清建筑,歷史滄桑隨處可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板路建于民初,沿岸而建,長2.5公里,寬2米,其中0.5公里為卵石鋪筑。古風古韻,現基本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鎮所有的房屋都是磚木結構,房門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裝上,就與外界隔絕了。這些房屋,每棟都有數百年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棟房子設計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后院組成。靠街的一般作鋪面從事商業,有樓梯可上二層。往里走是天井,后院可直通江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國時期古鎮已形成八條大街,商戶林立,除了小商小販,還有不少大戶人家。鋪面商號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家大院就是一座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豪宅,是當時大圩古鎮上最顯赫的大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家大院由古鎮上的富商高廣昌所建。高主要從事綾羅綢緞等面料的生意。大院的設計巧妙地結合了商業和居住功能,體現了當時商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占地約2500平方米,內部有3到5層樓高,展示了其經濟規模和歷史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家大院不僅是一個商業和居住的場所,還集成了多種功能,如染布、涼布等。大院的設計非常注重實用性和美觀性,內部有庭院、露臺和水池,甚至有假山作為裝飾和防火設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院仍然保留著部分原始建筑和裝飾,如磚雕門飾、古舊家具和木雕等,展示了其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東岸村劉姓人家尊奉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為其祖先,他們來大圩開發比較早,分別在隆安街和鼓樓街修建了漢高祖廟和漢王廟,共同祭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來東岸村人的祖先為了便于管理東岸一帶的田地,將漢王廟交與街民管理。解放前后東岸人劃龍舟比賽,都要在漢王廟前舉行一次隆重的起船儀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桂粵水運鏢局位於大圩古鎮老街碼頭旁,鏢局依灕江而建,是為水運、陸運提供保障安全的民間保安機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鏢局設立在武館的基礎上,內設中堂、練武大廳、商議廳等,再現了古鎮習武練武的生活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個名為雨亭的建筑在興隆街南邊,原漢高祖廟對面。據尚殘存在該亭內的碑刻記載,雨亭乃系古鎮街坊上之人士于民國八年(1919) 集資鼎建。民國十八年(1929年)曾作過維修。座南朝北,一進三大間,內建有古戲臺。雖名為“雨亭”,但并非是過往行人躲風避雨之亭,實際上是當時古鎮上主要的文化娛樂場所。舊時逢年過節多在這里演桂劇唱彩調。至今仍是古鎮之社會活動及文化娛樂主要場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鎮周家獅子頭制作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傳承,現傳承至第九代,已有近三百年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獅子頭制作共有制模、包邊、繪畫、上油、揮金、裝飾等十幾道工序。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獅頭有紅、黃、黑等多種顏色,紅色代表忠義、勝利;黃色代表澤被蒼生、仁義;黑色代表霸氣、勇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圩的萬壽橋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單拱石橋,橋體穩健古樸,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萬壽橋身使用的全是青色大理石,跨徑16米,高8米,橋寬6.5米,橋上兩側砌有石欄,橋的兩頭石柱上各有獅子兩座,兩端鋪砌有與橋面同寬的石階,其中東頭23級,西頭22級。萬壽橋橫跨馬河(澗沙河),東接泗瀛洲,西連青石板街,遠望似青龍臥江,與兩岸古樸的民居相依,盡顯小橋流水的典雅嫵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萬壽橋是電影《劉三姐》的取景地之一。站在橋上欣賞漓江及對岸螺螄山,別有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橋村離大圩古鎮不足2公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因擁有兩座明朝時期修建的石拱橋而受關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橋村于2013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走古橋,看山水,享受田園秀美風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進村口,就見村南大樟樹下的關龍橋。此橋因靠近關帝廟而得名。可以看出老橋被修復過的痕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西的馬蹊橋重修于明朝弘治元年。那時的橋面沒有護欄,據說是便于馬匹的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臨近的熊村曾是湘桂古時商道上的一個古圩,相當于今天的貨物周轉站。這條商道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但后來隨著鐵路的開通而被廢棄,熊村隨之衰敗,逐漸被人遺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熊村始建于宋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比大圩古鎮還要早1000多年。熊村最初名為熊家村,由江西遷入的后代建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進熊村,腳下是由石板臺階或鵝卵石鋪成的石路,路口會有一座圓頂的拱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靜寂的老街兩旁是整齊排列的商鋪式土墻黑瓦房屋,墻體或大門上仍有字跡模糊的文革時期標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里幾乎見不到什么人,只是在村中心的小廣場上看到了一些曬太陽的老年人。時不時看到政府的標牌表明雄村是被保護的明清古建筑群,卻讓人感覺到無力修護的窘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靈渠,始建于秦代,位于桂林興安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溝通了長江、珠江水系,將湘江源頭與漓江源頭相連,打通了南北水上的通道。靈渠的開鑿,為秦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保證。 有說法“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四川的都江堰、陜西的鄭國渠、廣西的靈渠合為秦國時期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靈渠四賢祠內豎著一塊“湘漓分派”的碑刻,由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時任桂林知府的查淳所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雖經歷代修整,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堤指從南陡口到興安城區上水門街口靈渠和湘江故道之間約2公里長的堤岸。民國時就定名為秦堤風景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陡門是建在渠道上用于壅高水位保障通航的輔助設施。由于南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靈渠南渠入口的第一座陡門,故被稱為“天下第一陡”。1987年5月,陡門被前來參觀的國際大壩委員會專家譽為“世界船閘之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字形溢流壩,把湘江上源海洋河水位抬高并按3∶7的比例分別流向漓江和湘江下游,實現通航,同時最大程度減小了上游河水對壩體的沖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年古松木。靈渠的精華工程“人字形”大壩的壩基全部用長約2米的松木樁打成作樁。因松木可以分泌油脂,在水中浸泡時間越長越牢固,有“水泡萬松”的說法。1988年11月興安水電局與興安縣博物館合作,在鏵嘴南側勘探時挖出松木樁三根,這是其中一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靈渠壩面的“魚鱗石”,即以條石豎插,塊塊相疊,形似魚鱗,構成糙面,使漫過壩面的河水減緩流速,避免淘空壩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靈渠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廣西山水美如畫,未見桂林已成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入桂林山水畫廊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訪黃姚古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市是廣西東大門,是中國西部大開發十二個省中最靠近粵港澳的城市。梧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嶺南古城,也是嶺南和珠江流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是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古代珠江流域和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成為了近、現代百年的“兩廣商埠”、“水上門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的文化深受廣東影響,當地主要使用粵語,與廣州話高度相似,甚至在某些俚語、俗語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種文化上的相似性源于歷史上大量廣東商人因經商、移民等因素遷移到梧州,帶來了語言、習俗、飲食文化等,與本地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了梧州獨特的“粵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石器時代,今廣西梧州市境域內就有人類聚居、生息、繁衍。經過夏、商、周,至春秋戰國,在梧州活動的原始部落稱“蒼梧”人,為越族分支。據歷史學界研究,蒼梧古國(部落)距今約4700—4900 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市主要街道的一角,標識出這個古老城池的遺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1897年,梧州被辟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成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開始興建騎樓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昔日的騎樓城商家云集,最鼎盛時共有大小商號1500多家,造就了上萬富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騎樓城位于梧州河東老城區,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街道達2530米,騎樓建筑560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騎樓建筑是結合南方潮濕多雨及多洪易澇的氣候特點而設計建造,一般為三四層樓房,底層商鋪門面向內縮入2至3米讓出來作為人行走廊, —亦叫“騎樓底人行道”,這樣既可以替行人遮陽擋雨,又可以為商鋪營造舒適環境,也顯示出商家誠信待客的經商之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樓房二層一般設有水門,是為備洪水浸街時樓上方便居民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門放下一把竹梯,居民從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門放下竹籃向沿街巡游的售貨小艇購買米、油、蔬菜、火油、電池等生活必需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新西大酒店始建并開業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占地面積250平方米,7層建筑,坐向西南,鋼筋混凝土結構,為歐洲古典主義建筑形式。平面布局和立面處理均運用典型的“芝加哥學派”三段式處理,裝飾豐富。該建筑將西方建筑形態特征與騎樓形態嫁接,體現了中式為體、西式為用的理念,是西方古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南方傳統建筑文化相結合的特色建筑。它不僅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且有突出的商業實用性,具有典型的嶺南特色。該酒店是當時梧州市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在廣東乃至東南亞享有盛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老海關占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是廣西保留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清末民國時期的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舊海關建筑是梧州第一批大量使用水泥建造的樓群,包括宿舍、辦公樓、俱樂部、進修會等7棟西式樓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些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干欄式底層架空以適應潮濕多雨的氣候,外廊形式為“殖民地卷廊式”,配以翠綠琉璃花瓶欄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實的地下通道為樓房建筑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洪水泛濫時急流通過的河道、更是夏日炎炎中人們納涼避暑的好去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現在還成了與時俱進的電動車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梧州市白鶴山上的舊英領事館為梧州市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人開梧州為通商口岸,建領署。1928年,廣西省府與英方交涉,英方愿意交還領署。1930年,白鶴山正式辟為公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在梧州大街上,抬眼看見始建于1903年的工人醫院,頗為好奇。回來查得其前身是美國美南浸信教會醫院,原名"思達醫院",至今已有120年歷史,為廣西歷史上最早具有規模和技術實力的綜合醫院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上游/主流。西江流經5個省(自治區),源遠流長,與東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合稱珠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長的河流,華南地區最長的河流,為中國第三大河流,長度僅次于長江、黃河。航運量居中國第二位,僅次于長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矗立于梧州白云山風景區之巔的西江明珠塔,塔身高達130米,塔頂傲立于約450米的海拔之上,夜幕降臨之時,彩燈閃亮,猶如一顆夜明珠在西江之畔熠熠生輝,因而得名“西江明珠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西江明珠塔的觀景平臺上,一塔跨粵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向東眺望,過了左邊西江上的橋,繼續向東兩公里拐彎處便是廣東肇慶的封開渡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望可見粵桂合作區的蓬勃發展;西顧則是英國領事館舊址所在的綠意盎然珠山公園及古樸莊重的龍母廟; 北面山下則是流向桂林的桂江。</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沂南县| 通河县| 梅河口市| 自治县| 抚顺县| 城市| 曲靖市| 尖扎县| 措美县| 莱阳市| 辽中县| 霞浦县| 清苑县| 利川市| 平山县| 甘谷县| 大田县| 兰州市| 平和县| 惠东县| 湘西| 鹤壁市| 肥乡县| 平江县| 碌曲县| 天长市| 西昌市| 武清区| 徐州市| 铜梁县| 新竹市| 逊克县| 怀化市| 湘潭县| 砚山县| 屏边| 镇江市| 辉南县| 嘉祥县|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