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小時候的春節

遼西春秋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時候的春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一年春節就要到了,回了一趟老家,引起我對小時候在家鄉過年的回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老家在魯西鄉下,是個不大的村莊。小時候正是解放初期,國家一窮二白,農民生活艱辛。但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尤其是小孩子們望眼欲穿的期盼,盼的是能穿新衣吃好飯,走親串門,放鞭炮玩煙花,盡情享受一番熱鬧和快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人們平時也常給孩子許下很多好愿景,過年時基本都要兌現。當地有句老話,叫窮年不窮節,即便年景不好,平時節衣縮食也要把年過好。習俗還是盡力延續老傳統,求得一個全家歡樂,來年好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象現在,“過了臘八就是年”。中原臘月,氣溫尚可,農民還有很多活計要做。十五過后,各家才開始過年準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磨面、備肉。把平時省下來的小麥磨成面粉。養豬的殺豬,沒豬的宰個羊或幾只雞,沒有畜禽的就去殺豬的人家買肉,沒錢先賒賬也可以。一般大戶人家備10多斤,小戶也就三、五斤。全村不到50戶,殺兩三頭豬也就夠了。不想在本村買的就去集上買。殺豬時一群小孩圍著看熱鬧,屠宰師傅高興了賞個豬蹄殼帶塊豬油可以晚上點燈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著就是趕集辦年貨。當地村莊稠密,每個村子周邊都會有幾個成集市的村莊輪流開集。同時,還有供銷合作社作補充。雖然農民手里錢不多,購買力不比現在,但平時積攢的錢集中在過年花,集市還是很活躍的。食品、用品、祭品、禮品等等都搶著購買。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絡繹不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孩子們跟著大人去趕集,最愿意去的地方是煙花鞭炮攤。各種鞭炮煙花都是農民小作坊自制。每家備根長桿,掛上鞭炮先放一陣子,比比誰家的響,響聲大的自然就生意好。我們村就有這樣一個作坊,老輩祖傳的。主人是我的爺爺輩,我和他兒子是小學要好的同學,寒假中有時去幫幫忙,他們就送些鞭炮煙花給我。那時的制作工藝比較簡單,火藥都是自制的,先把青麻秸稈燜燃成炭,再和火硝混合炒制,紙筒也是自己軋的,經過多道程序加工出成品。他們白天趕集賣貨,晚上加工,為了不影響家人和鄰居,挖個地窨子在里面干活。那時的鞭炮種類和現在差不多,但威力沒有現在厲害,每掛鞭一般也就20—50響,100響是最多的了。不象現在,動不動就過千。煙花裝藥也不很多,沒有現在燃放的時間長,主要是年輕人和孩子們玩。成年人多半都在忙其它事情。過年花錢的地方多,鞭炮煙花也買不了太多,主要就是為了放放有個氣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臘月二十三叫“祭灶官”,是送灶王爺上天的日子。那種粘牙的芝麻糖還是要準備一點,說是粘灶王爺的嘴,其實大都讓小孩們吃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準備工作進入緊張階段,好象每天都有硬任務。人們還編出順口溜:24掃房子;25做豆腐;26烀豬肉;27炸丸子;28貼花花(春聯、年畫);29去打酒;30包餃子等等。過年的主食是白面饃饃和花糕(紅棗饅頭)、包子等。要連續蒸好幾鍋,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同時也是走親戚要拿的主要禮物。雖然沒有冰箱,但天冷放在面缸里保存也不會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正的過年“大餐”基本上就是四頓餃子兩頓飯。兩頓飯是除夕中午和初一中午。餃子是除夕晚上、大年五更、初一和初二早上。除夕中午是辭舊,初一中午是迎新。有條件的做一桌好菜,有酒有肉。條件差點的就把丸子、酥肉、粉條、白菜等燉上一鍋“雜菜”,一人一大碗就著白饅頭飽餐一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飯不能忘記老人,蒸一碗大肉(豬五花)是必須的。和父母爺爺奶奶分開過的人都要給老人們送飯,基本就是一碗菜和兩個夾肉饃饃。一個夾大肉片,一個夾酥肉片(瘦肉條糊上面油炸的),以此表示孝敬。先給老輩送去后自己才能吃,這是延續已久的敬老傳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頓餃子另有說法。除夕晚上基本是全肉餡的,辛勤一年,這頓餃子質量要高。然而五更餃子必須素餡,據說是各路大神全都降臨,其中有吃齋的神,必須照顧他們,其他就只好忍一忍了。什么素餡?冬天沒有新鮮蔬菜,一般都是冬儲的白蘿卜切絲焯熟榨干剁碎和碎粉條混合,再多加植物油煸一下就成。餡料簡單,但那時感覺味道還不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一、初二早上,也都是吃餃子。那個時代,餃子是當地過節的主要食品。所以,過年餃子在除夕午后就要開包,家家都備一大盆餃子餡,天冷,放不壞,一直到初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過年改善生活,更是祭祀的節日。年30晚飯前要把本家作古的老人們從墳地“請”回家,打開神主牌(平時掛墻上是卷起的)。新逝未進牌的寫個紙貼放在禮桌上。整個過程要舉行上香燒紙儀式,全家人都要跪拜。整個過年期間,每次吃飯前都要先供神仙祖宗,一般由母親執行,掐點食品邊角,往地上澆點湯水,嘴里禱告著。無非都是些請求賜福賜財和保佑平安的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30夜里要“起五更”。凌晨三點左右起床,點上蠟燭,掛起燈籠,擺上供品,神仙祖宗各就其位。院子中央一般都有個香臺,一米左右的磚砌正立方體。里面空的,平時作雞窩。過年時用秫秸編制的簾子圍起來。外面插上柏樹枝(當地沒有松樹),里面貼上天王爺木刻版像,就是玉帝的尊位。灶王爺的位置在鍋臺旁。財神爺的位置在正房門后。門神爺自然貼在門上。其它神仙就只能各自就便了。各個神仙祖宗牌位前擺滿供品,點蠟燃香,煙氣繚繞,成為平時家里很少看到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夕夜是沒有月亮的,也沒有電,全靠蠟燭和燈籠照明,若明若暗,人走動影搖晃,很有些神秘兮兮的感覺。院子里鋪滿了芝麻秸稈,人踏上嘩啦啦響,叫“踩碎(歲)”,表示把頭年不順心的事全部踩掉,新一年重新開始。同時也起到來人拜年時發出聲響提醒主人出屋迎接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程序完成后,就是煮餃子了。餃子下鍋,鞭炮響起,圖的就是一個喜慶氣氛,希望除舊迎新,大吉大利。吃前先供神仙祖宗,接著按老少大小輩分盛到碗里開吃。平時并不分得很清,可過年盛餃子必須分出先后,先老后少,先大后小,讓孩子們不要忘了年長為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飯前要在家里拜年,先父母、再同胞, 吃完餃子出門去拜。按血緣遠近,從本家族擴展到鄰居街坊以至全村。有些年輕人還到鄰村親朋好友家去拜。這時基本天亮,拜年人會越集越多,往往成群結隊,熙熙攘攘,伴隨著零星鞭炮聲和空氣中的煙火味,天地間一派歡樂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朋友是最喜歡拜年的,因為可以領到壓歲錢,給錢的多是父母兄姊和走親串門時親戚中最疼愛自己的人。多則一元少則五角,有的能攢到二、三十元。就這樣對小孩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上學時可以解決大部分筆墨紙張問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不請客不串門,自家人團聚。早晨拜年歸來,鍋里還留有熱呼呼的餃子,便是早餐了。中午再來頓好飯。這一天,孩子們玩耍,大人們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初二早上吃完餃子開始探親望友。年輕夫妻一般都帶孩子去看娘家爹媽。中老年人如果沒有長輩兄姊,一般就不出門了,留在家里迎接前來拜年的晚輩親戚。新婚夫妻回門要帶四樣大禮,除面食外,還要有酒、肉和點心。普通走親戚的一般都是拿一籃饅頭、花糕和包子之類的東西,有長輩的加帶兩個夾肉饃。回來時對方還要把三分之一禮物給“押”回來。所以,在那比較艱困的年代,這種“禮物”經常傳來傳去,幾鍋面食可以串多家親戚。有人開玩笑說“是帶著饃饃賺酒菜”。但主客雙方并不在乎,有親人來看望就高興,不但熱情招待,還要給來拜年的孩子們壓歲錢。這種串親拜年可以延續到正月十五,以后就不再跪拜磕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初五,是基本不外出的,多數家庭都要再吃頓餃子,打掃打掃年貨。說是“破五”,究竟破什么?多數人并不太清楚。有的把包餃子叫“捏鬼嘴”,也是一種說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月十五,這里的元宵節并沒有什么元宵可吃,當地沒有這種商品,也沒有這個習俗,基本上是再做頓好飯菜或吃頓餃子了事。晚飯后要把來家過年的神仙祖宗們“送”走。回來放一陣煙花鞭炮。什么躥天猴、二踢腳、大盤呲花之類的全上場,再來一番熱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原大地春來早。正月十六,男人們開始收拾農具準備干農活了。女人帶小孩子們在太陽出來前要把過年積累的廢品雜物拿到村口路邊點起篝火,借以驅逐那些借過年跑到家里來的游神野鬼。同時,火烤幾個饅頭給孩子們吃,說是能免災防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龍抬頭。東北人說此時過年才算結束,而且還要吃豬頭。我們老家不是這樣的,過年的事早完了。天已暖,有豬頭也放不住。怎么過呢?圍倉。用草木灰在院子里畫上幾圈幾道,表示糧倉和梯子,圓心埋一把玉米或谷子。同時,用大黃米面做成粘糕油煎了吃,期盼新一年能風調雨順,人健康,糧滿倉,一家人豐衣足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在,隨著國家經濟幾十年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農村也不例外。人們過年的期盼心情已不再象過去那樣濃烈,各地風俗雖有差別,但享受幸福與快樂是共同的底色。同時,重視科學,重視環保,重視健康也成為積極的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月于錦州</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都匀市| 社会| 夏津县| 宿松县| 彰化县| 都匀市| 阳西县| 德格县| 且末县| 宁乡县| 澜沧| 启东市| 余庆县| 常州市| 长寿区| 景东| 专栏| 永济市| 全椒县| 广昌县| 福鼎市| 荆州市| 梓潼县| 申扎县| 银川市| 喀什市| 东乡| 新河县| 临汾市| 寻乌县| 十堰市| 东方市| 会理县| 盐边县| 拉孜县| 郁南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浙江省| 太仆寺旗|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