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陰 陳世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山關進關之門</p> <p class="ql-block">唐代安康縣西邊有一個座山,山上建有一個關,名曰方山關。</p><p class="ql-block">一、古籍中的方山關</p><p class="ql-block">1.《元和郡縣圖志.卷逸文卷一》山南道:</p><p class="ql-block">方山關,在縣西三十二里。貞觀十二年置,北阻方山,南臨漢水,當東南驛路。《紀勝金州》</p><p class="ql-block">2.《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陜西五》興安州:</p><p class="ql-block">方山關,縣西三十二里。唐貞觀二年,置關于此。北阻方山,南臨漢水,當東西驛路之沖。</p><p class="ql-block">3.清康熙34年[1695]《興安州志》附錄:</p><p class="ql-block">《元和志》云:“南臨漢水,北阻方山。”今方山不可考,而漢陰縣之北有方山關,而云“南臨漢水”,豈古州治曾在漢江之北歟?并存之。</p><p class="ql-block">二、《元和志》與漢陰縣</p><p class="ql-block">唐代杜佑《通典》里的安康縣,在《元和志》里就是漢陰縣。本來兩書正好銜接,只可惜《元和志》中金州缺失,一大遺憾。好在其他書引用了對漢陰縣的記載。</p><p class="ql-block">《元和志》,作者李吉甫(758年-814年),全書創作完成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常簡稱為《元和志》。金州在卷20-23為山南道,《元和志》著作時間可知,當時為漢陰縣,754年遷漢陽坪為安康縣,757年改為漢陰縣,813年《元和志》完稿。安康縣故城與漢陰縣隔江相對,漢陰縣署在江南,原安康縣城在江北。</p><p class="ql-block">三、方山關位置</p><p class="ql-block">1.安康縣城與漢陰縣署位置</p><p class="ql-block">據《寰宇記 漢陰縣》與明代《漢陰縣志》、道光《石泉縣志》可知,安陽縣與安康縣故城在冉家壩,公元754年秋縣城被漢水沖毀,遷移到漢陽坪社溪即藕溪溝口,757年安康縣改名漢陰縣,《元和志》的漢陰縣正是此地。漢陰縣無城,稱為縣署。</p><p class="ql-block">2.如何理解“方山關,在漢陰縣西三十二里?”</p><p class="ql-block">查看當今漢陰縣漢陽鎮地圖可知:漢陽坪與冉家壩正好隔江相對,可以說,方山關,在漢陽坪西三十二里,也在冉家壩西三十二里。</p><p class="ql-block">“方山關,在漢陰縣西三十二里。”就是:既在原安康故城西三十二里,又在唐憲宗元和時期漢陰縣署之西三十二里。</p><p class="ql-block">3.方山關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縣西三十二里”,指唐元和時期漢陰縣(漢陽坪)西三十二里,漢水東流,逆漢水上為西。</p><p class="ql-block">《寰宇記 漢陰縣》,敖口東十里,為安康縣故城,即安康故城西十里為敖口,西十里只有一條入漢水的小河口——楊子明溝口。方山關還在敖口西二十二里。瞭望大山,走訪村民,詢問長者,查看百度、高德等地圖,附近只有一座高山,山上有雄偉的寨子,名三臺寨。</p><p class="ql-block">沿漢江去,先到喜河電站,壩基正在《水經注》的敖頭,旁邊小河口就是敖口,屬于石泉縣與漢陰縣交界之地。漢江北岸無道路,沿南岸而行,從晨光村走到新喜村,水中順水臥著一大石頭,當地人稱為黃瓜石,這里正是《水經注.沔水》的“蛤蟆頧”,地圖標注“蛤蟆灘”。水北邊有高山,有上山的公路,山頂就是三臺寨。</p><p class="ql-block">過去蛤蟆灘有渡口,到江北,有蛤蟆溝,溝頂就是三臺寨。</p><p class="ql-block">從漢江北邊去,開車先到電站壩基,過楊子明溝口,沿著到長陽大橋的公路而行,走到蛤蟆灘與蛤蟆溝口,右轉上山。山路陡峭,到烏鴉坑,停車,步行,一路遙望,回看漢江,風景如畫。從烏鴉坑至山頂,屬于近幾十年退耕還林之區,大集體開荒種地,山上光禿禿。如今人退林長,森林密布,遮蔽狹窄而陡峭的道路,有的路段需要爬行,手腳并用,因此少有人跡。步行約一小時,可到山城腳下。</p><p class="ql-block">四、雄偉壯觀的三臺寨</p><p class="ql-block">1.石頭城方山關</p><p class="ql-block">城墻全是大石頭所砌,縫子是石灰漿,一看就很堅固,害怕敵人從外墻破壞。</p><p class="ql-block">有內外二道城門,都是石門。門是陡坡,里高外低,進門需要用力地爬進去,稍有不慎,還會倒退。可知敵人想從門上進入,是很難的。</p><p class="ql-block">寨子頂上,即城墻里面開闊,有房屋建筑,斷磚殘瓦,據說有碑文,早已破壞,或許被人收藏。大集體這里是平地,種莊稼之地。</p><p class="ql-block">另一條路,從敖口入楊子明溝峽谷,過去有鳳陽鄉,繞道上山,至山東面,到達山頂。這條道就是古代的子午道支線:安陽縣往返長安的國道。</p><p class="ql-block">2.修建時間與功用:</p><p class="ql-block">“唐貞觀二年(628年),置關于此。北阻方山,南臨漢水,當東西驛路之沖。”</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功用:北阻方山,南臨漢水,當東西驛路之沖。</p><p class="ql-block">可知方山關一關三用:“東西驛路”,東指安陽縣、安康縣往返長安的國道,上接鳳凰山大埡子,下鄰敖頭戍;西指石泉縣前池(直城)通往喜河古鎮又通四川的國道。又為漢水防御關口,西望后柳與石泉,南望巴山,東觀安陽、安康縣。</p><p class="ql-block">此關應為古老的子午道關口,在方山關之前就有關口。唐太宗國力強盛,才修建成雄偉壯觀的山關。</p><p class="ql-block">山下安陽縣往返長安之道,楊子明溝有個幺鋪子,當屬古代驛站。其名可知:長安到安陽縣,此處為最后一個驛站;安陽縣到長安城,此處為第一個驛站。驛站至出口為峽谷,林木蔭翳,遮天蔽日,無人居住區。出口有敖頭戍,與幺鋪子驛站共同擔負峽谷的安全保障。</p><p class="ql-block">方山關南門,下山為漢江</p><p class="ql-block">2022年清明節,我與石泉鳳陽小學教師陳緒兵,由南面開車而上,車停烏鴉坑,登山頂察看,山寨石墻石門仍存,寨內有磚與石頭房子。大門頂為一整塊大石板,視野開闊,俯瞰漢江,仰望喜河。百度地圖名三臺寨。</p><p class="ql-block">為何名三臺寨?因為方山關有三個臺階,明清不知原名,遂依據其形其勢,稱為三臺寨。后來人多以為是清代的寨子,不知是唐太宗時期的方山關,因查漢陰縣古代歷史,方知此處為方山關。</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初稿,2025年元月修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清远市|
谢通门县|
赣榆县|
永城市|
永康市|
绿春县|
曲阜市|
东丽区|
浙江省|
碌曲县|
如东县|
淄博市|
三台县|
克拉玛依市|
曲阳县|
泰兴市|
武穴市|
通海县|
霍山县|
阳新县|
合江县|
锦屏县|
宁陕县|
安西县|
香港|
台东县|
抚远县|
池州市|
五河县|
郓城县|
弋阳县|
德庆县|
双峰县|
光山县|
云梦县|
嵊泗县|
承德市|
板桥市|
南郑县|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