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4 廣西冬至東興行(4)</b></p><p class="ql-block"> 一行三人參觀完國門和5號界碑。二哥問我還有600米是陳濟棠公館,去不去看啊?桂系大佬,參觀桂系李宗仁官邸就介紹李與陳濟棠白崇禧聯手,打敗了老桂系,建立了新桂系。陳濟棠掌廣東大權八年,素有“南天王”之威名,當然要參觀。既然來了,走吧。怎么勸老伴也不去。她就在國門下沿河路的界河墻小販身邊一坐,與賣西洋藥水和越南煙的女販聊天。</p> <p class="ql-block"> 額剛走出200米就后悔了。天熱腿乏虛汗……額還是硬著頭皮跟隨二哥沿北侖河隔離墻,一直向北走找到一個觀音廟,拐入一個僻靜的小院。公館舊址門臉門洞很小,還要收門票?</p><p class="ql-block"> 老衲沒帶身份證,也沒帶退役軍人優待證,售票口非要收門票。二哥說那還磨嘰啥呀,就10塊錢,交吧!</p><p class="ql-block">(圖為進了公館院回拍入口門洞)</p> <p class="ql-block">公館小院不小。有4幢灰色外墻磚建筑。沿小道直達公館主建筑和小廣場。</p> <p class="ql-block">陳公館全貌 </p><p class="ql-block"> 小院廣場豎一南天王立姿雕像。右邊(轉向找不到北了)一棵木棉樹?二層公館修繕一新。灰磚罩面的窗框,羅馬式陽臺立柱,中西合壁式建筑外觀中規中矩,非典型嶺南風格別墅。</p> <p class="ql-block">陳濟棠公館舊址陳列館</p><p class="ql-block"> 時間有點趕。參觀匆匆,只大致拍攝一些房間,沒有仔細閱讀陳列文字。攢寫游記時發現,展廳介紹全都是繁體字。原文轉成美篇文字不是顯得額偷懶了嗎?!</p><p class="ql-block"><b> ( 真就顧不上了。作文量忒大了!)</b></p> <p class="ql-block"><b> 陳濟棠生平簡介</b></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一八九0年二月十二日﹣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日),字伯南,廣東省防城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人。畢業于黃埔陸軍小學,陸軍速成學校。一九 O 八年加入中國同盟會。粵系軍閥代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銜。</p><p class="ql-block"> 民主革命時期,一九0 七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堂,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中任初級軍官。一九一一年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任粵軍軍官,從排長累升至連長。一九二0年起在粵軍第一師歷任營長、團長。一九二二年陳炯明叛變,在護法戰爭中追隨孫中山,任粵軍李濟深部第二旅旅長,命討逆及光復廣州。大革命時期,一九二五年國民政府成立,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師長,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徵討伐陳炯明和南徵鄧本殷戰役戰鬥。一九二六年兼任欽(州)廉(江)警備司令。一九二七年北伐期間,率部在湯坑(屬豐順)地區阻擊進入廣東的南昌起義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九二八年,軍軍長。一九二九年任廣東各部隊編遣特派員、第八路軍總指揮、廣東省政府主席,掌握廣東省軍權。在蔣桂戰爭和蔣馮閻戰爭中出兵支援蔣介石作戰。一九三一年參與寧粵之爭,通電反對蔣介石 。五月汪精衛等于廣州另立國民政府,所部擴編為第一集團軍,任總司令。并驅走廣東省主席陳銘樞,集廣東黨政軍大權于一身,成為獨霸廣東的"南天王"。寧粵之爭彌合後,任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和國民黨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廣州綏靖公署主任。一九三五年四月二日被國民政府授馬陸軍一級上將銜。</p><p class="ql-block"> 主政期間對廣東發展頗有建樹。先後興建各類工廠,港口公路,大中小學等。廣州百業繁榮,市政建設成績顯著,如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五山新校捨,愛群大廈等等,以及三十多條馬路,皆是陳濟棠主政廣東時興建。被稱為老廣州的黃金時代。</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六年聯絡李宗仁等發動"兩廣事變",舉兵反對蔣介石,失敗後下七月十八日黃昏,滿懷鬱悶從黃埔路程。</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戰略委員會委員。</p><p class="ql-block"> 解放戰爭時期,一九四九年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海南警備司令。</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九五O年海南島解放前夕去臺灣,任臺灣當局"總統府"資政,戰略顧問委員會戰略顧問等職。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日因病在臺灣逝世,終年六十五歳。</p> <p class="ql-block"><b>民族生死存亡促蔣抗日</b></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六年,日本侵略者已全面進攻我國東三省,而國民黨南京政府仍然</p><p class="ql-block">采取囊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陳濟棠先生順應潮流,順從民意,于五月十九日晚上,召集了將領餘漢謀等近二十人,進行抗戰動員。陳先生説:"促蔣抗日是我們一貫的主張,這是救國之道,捨此莫由,也是義不容辭的。抗日救國的大勢已到,我們要機不可失地聯合各界力量,共同促蔣抗日。"會上,廣西方面來的白崇禧先生也表示願意全力支持陳先生的抗日運</p> <p class="ql-block">年譜太冗長,不記錄了。</p><p class="ql-block"> 老衲抄錄的公館軼事標題,為陳列館的原題。</p> <p class="ql-block">陳濟堂公館,整幢樓1-2層改為陳列室,原使用的客廳、起居室、臥室,客臥,警衛室,廚房,衛生間,餐廳,沒有標注,也不太好辨認。所有房間都有文字記載或歷史圖片。</p><p class="ql-block"><b>(為了老衲以后閱覽方便,刪減并抄錄一部分留存資料。直接按原隸書體轉換為繁體字)</b></p> <p class="ql-block">1936年陳濟棠(右)就任中華民國抗日救國軍西南聯軍總司令。</p> <p class="ql-block"><b>佯裝進攻瞞政府 信守諾言助紅軍</b></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初,日寇侵華戰爭日益深入,但國民黨南京政府仍然把大批軍隊用在江西繼續進攻紅軍。陳濟棠先生表面上擺出進攻紅軍的架勢,騙取南京政府的餉械,伺機暗地裏卻派人前去和紅軍和談。</p><p class="ql-block"> 1933年陳濟棠與在穗國民黨元老及同寅蕭偉成、鄒魯、陳友仁、林雲陸、劉紀文、陳\策以及各軍、師長等合影(右起第四人為陳)。</p> <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初,陳濟堂先生毅然致電周恩來,紅軍部隊即派潘漢年、何長功為代表,依約來到陳的營區巡附近,和陳濟堂先生的代表,參謀長楊佑敏及師長黃質文、黃旭初等舉行密談。當時朱德總司令還親筆給潘漢年、何長功寫了一封介紹信。</p> <p class="ql-block">圖為紅軍潘漢年代表</p><p class="ql-block">信的內容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黃師長大鑒:茲應貴 司令電約,特派潘建行(即潘漢年)、何長工雨君為代表,前來尋鄒與貴方代表幼敏、宗盛雨先生協商一切,請予接洽照拂為感!專此,順祝 戒祺 朱德手啓 十月五日</p><p class="ql-block"> 經過三天三夜的談判,終于達成了以下五項協議:</p><p class="ql-block">1.就地停戰,取消敵對情緒;通報;2.互通情報,用有線電。1</p><p class="ql-block">3.解除封鎖,民族生死存亡促蔣抗日。</p><p class="ql-block">4.互相通商,必要時紅軍可在陳先生的防區設後方,建立醫院:</p><p class="ql-block">5.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事先告訴陳先生部隊撤離四十華裏,紅軍人員進入陳先生的防區用陳部護照。</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六年,日本侵略全面逛攻我圓東三省,而黨南京政府仍然采取"攘外</p><p class="ql-block">由于陳濟棠先信守諾言,使紅軍主力在簽約時間內順利抵違抗戰地域。</p> <p class="ql-block">陳濟棠、莫秀英夫婦與家人合影 </p> <p class="ql-block">廣州海珠 (1933年2月落成)</p><p class="ql-block"> 陳下令拆除木屋、城垣,在沙河一帶建平民住宅,可容納近十萬戶,整理、擴寬內巷街道共一千三百五十六條,修建馬路三十餘條,還主持興建了海珠大橋、黃埔商埠、中山大學、中山紀念堂、市政府合署、勞工宿捨、育嬰院、珠江新堤、愛群大廈等市政設施和社會公益設施,并修建了七千多公裏的公路,發展了交通事業。在廣州城市建設史上有重要意義,羊城面貌煥然一新。以當時一省的有限財力,辦了這麼多實業,這不僅在建設方面為全國之冠,而且也引起外國人士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因此,陳濟棠先生主粵期間,被民衆譽之為廣東的黃金時代。</p> <p class="ql-block">1933年"九一八"后,全省各地掀起抵制日貨運動,使地方産品亦藉以振興。陳濟棠時期,廣東"民營工業"從幾百家發展到兩千多家,總資本也從一九二九年的六百五十四萬元增至一千五百萬元。</p> <p class="ql-block"><b>順應潮流促抗日 實施計劃建廣東</b></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先生主粵期間,在全省成立了各級民意機構,建立保甲組織,使廣東省治安狀況良好,社會比較安寧。有了這個安定的社會基礎,他便著手興辦各種實業。他所頒發行的《廣東三年施政計劃》中,經濟建設被列為一項重要的內容。</p> <p class="ql-block"><b>治粵八年政精突 頗有建樹受推崇</b></p><p class="ql-block">自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六年陳濟棠先生主持粵省軍政的八年,在經濟建設,特別是在發展民族工業和改善民生方面,政績突出。他秉承孫中山建設三民主義的遣志,制定了"廣東三年施政計劃",抓住世界經濟危機的大好時機,發展廣東經濟,千方百計籌措并吸收僑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發展水泥、電力、制糖、化肥、造紙等廣東的民用工業,發展公路、港口等交通事業和軍工企業,效益很好。為廣東反對軍閥割據、反對蔣介石獨栽、抗曰救國積蓄了實力,也為發展教育、改善民生創造了條件。(圖為珠海珠橋)</p> <p class="ql-block">持下,廣東、尤其是廣州,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都有很大發展,廣州更一躍而成為南中國的"首善之區"和繁華大都市(人口達一百一十二萬)。那時,外地人初到廣州游覽,常嘆廣州近年物質之進步,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頗足眩人耳目(圖為市立醫院)。</p> <p class="ql-block"> 陳濟棠主持下,廣東、尤其是廣州,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都有很大發展,廣州更一躍而成為南中國的"首善之區"和繁華大都市(人口達一百一十二萬)。那時,外地人初到廣州游覽,常嘆廣州近年物質之進步,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頗足眩人耳目。</p> <p class="ql-block">四個工業區,所設的工廠有硫酸廠、荷性鈉廠、磷肥廠、飲料廠、棉織廠、絲織廠、毛織廠、絹絲織廠、漂染印花廠、紙廠、廣南造紙廠、玻璃廠、琶江兵工(制炮)廠以及擴充石井兵器制造廠等。後又在廣州郊區、惠州區、潮州區、高雷區和瓊崖區設立糖廠。各廠均有出品,從而減少了舶來品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b>少年老成內斂鋒 終掌廣東軍政權</b></p><p class="ql-block">陳濟棠(伯南)先生,一八九0年正月二十三日寅時生于防城縣河洲上峒望興村(現東興市東興鎮大田村)一 個頗為殷實的農民家庭。</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先生的父親陳金益(謙受),秉性純厚,待人忠誠,親耕力鋤,尚足糊口。後兼營商業,積資漸豐,創業興家,自置田園,雖非富豪,也可算是富足之家。</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先生的母親鄧慰慈,望興村農家婦女,勤勞善良,尊夫愛子,焉鄉間平輩所尊仰。</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先生有兄弟八人,同母者有六人。陳濟棠先生是生母鄧慰慈所生的最小的兒子,母親去世時他年僅八歲,驟失母愛,十分痛苦,常以未報母恩,引為最大之憾事。</p> <p class="ql-block">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駐粵各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粵軍第一師擴編為第四軍。李濟深升焉軍長,陳濟棠先生升任第十一師師長。同年秋間,陳濟棠先生率部參加了第二次東徵和南徵戰役,頗著戰功。</p><p class="ql-block"> 1927年春,陳濟棠先生赴蘇聯考察,6月,回國後復任第十一師師長。1927年10月,他曾率部阻擊南昌起義南下潮梅的葉挺、賀龍兩將軍的革命軍。後升任焉第四軍軍長兼廣東西區綏靖委員。在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蔣介石任陳濟棠先生為第八路軍總指揮。從此,陳濟棠便統轄駐廣東的海陸空三軍,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陳濟棠先生曾多次率師參與北伐,後奉命坐鎮南疆,穩定後方,讓北伐軍無後顧之憂,成為南天一柱。</p> <p class="ql-block"><b>主軍廣東"南天王"</b></p><p class="ql-block"> 1931年2月,蔣介石借中原大戰的餘威,宣布準備五月五日召開國民會議,制定訓政時期憲法,選舉總統立法院長胡漢民表示反對,蔣就于二十八日將胡漢民扣留于南京湯山。消息傳開,軍政各界都極為震驚 胡派首腦人物古應芬等逃往廣州,到處點火掀起了反蔣高潮。<span style="font-size:18px;">認為這是反蔣的大好機會,既可博取伸</span></p><p class="ql-block">張正義,又可以乘機壯大勢力,獨霸一方。于是他就和古應芬聯合,驅逐了親蔣的陳銘樞,奪取廣東政權,樹起了反蔣旗幟。</p><p class="ql-block"> 1929年粵黨政軍要員(右起)第八路總指揮障濤棠、省主席陳銘樞、參謀長李楊教、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宣博部長黃勇陸。</p><p class="ql-block"> 焉了壯大反蔣力量,陳濟棠先生派林翼中、香輸屏為和談代表,迅速輿李宗仁、白崇禧撤回廣東的肇慶、韶關,組成了兩廣聯合反蔣陣錢。同時,他以巨款接濟古應芬,去聯合國民黨內各派反蔣勢力。同年五月二十七日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發表討蔣宣言,另組一個與南京對抗的國民政府,陳濟棠先生被選為廣州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p> <p class="ql-block"> 南京方面也調兵遺將,準備在湘、贛一線進行堵截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p><p class="ql-block"> 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全國一致要求團結御侮,寧、粵雙方在廣大人民群衆"內息爭端,外抗強敵,雪恥救國,收復失地," 的呼聲和壓力下,才不得不以"共赴國難"的名義,互派代表到上海議和,達成了蔣介石下野、廣州結束非常會議的協議。</p><p class="ql-block"> 1931年6月2日,春州國民政府三軍總司令就識,圖中(右起):得不以"共赴國際互派代表到上海域和非常會議撤銷後,在廣州設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簡稱西南雨機關)。表面上,全國黨政復歸于統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面。</p><p class="ql-block"> 此時,古應芬病死,胡漢民衹主持西南政務,陳濟棠先生實際上已成為握有軍政大權的"南天王"。</p> <p class="ql-block">一九二○年粵桂戰爭期間脫離了林虎部隊。八月陳濟棠先生(1929年開始執掌廣柬政權時)</p><p class="ql-block"> 孫中山先生返廣州重組護法政府粵軍參謀長組建粵軍第一師,邀陳濟棠先生任第一營營長。一九二二年任第四團團長,曾表示努力扶持孫中山先生。一九二三年春升任粵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抗戰時期,國民黨中央遷至陪都重慶,陳濟棠隨同入渝 此時,身居圓府委員,兼任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的陳濟棠,隅嘉陵江邊牛角沱生生花園和歌樂山蝦蟆石館六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二年冬,陳濟棠辭卸農林部長職後,專任國府委員、中央常務委員。退官多暇,輒思廣覽經史百家之書,以養精神,而養其心。其讀書方法,似用"鑽入式"。每覽一卷,必從須至明白乃子尾,圈點一過,遇有錯字,必即加以改正;遇有疑義,必考問明白乃止。茍有心得,則必詳批書眉,或另冊摘録書中要語,或作簽記,稿件約五六厚冊,數十萬言。察其全部精聞之書,計有三民主義,建國大鋼、袁王綱鑒、曾文正集、張江陵集、墨子學案、老子名家注本、梁著六大政治家、王荊公詩集等。無不冊黃燜熟,濃圈密注。往往閱至會心處,則必瑯瑯吟讀,若有自得其樂,陳濟棠載則必詳批書眉,或另冊摘。樂以忘憂之概,其毅力之精勤,有如是者,于常竊嘆弗如也。故陳濟棠常戲謂予曰:"汝之長處,我可窺而及之;"我之長虞,汝或未能學也。讀書之暇,稍學聲律,興會感觸,一發于詩,牽意而典意盡而止。間有佳句,多于枕上、車上、廁所及之,故所馬詩,有不求工而自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對古經典著嫻熟如泥,但對小説卻厭惡之絕。他曾在詩中寫曰:"天生素抱撲,為腹不為國;小説好巧言,最為天下谷;如欲使人笑。</p> <p class="ql-block">民國初期被稱為"南天王"的陳濟棠(1890-1954),從一個晉通的士兵到粵軍總司令,從山區農家兒子到簧柬省政府主席,一生充滿著博奇色彩。許多關于他的故事,至今還在他的家卿流傳著。</p> <p class="ql-block">陳濟棠下野的部分情況 </p><p class="ql-block"> 1936年,約在3月間陳濟棠先生發出改編軍隊番號的命令。名曰:"國民革命軍弟一集團軍抗日討蔣軍"。後來,餘漢謀 張之英、黃光銳三人叛變,情況日趨緊張。在形勢緊迫之際,陳濟棠先把家屬撤往香港,自己留下,帶數十名護士人員在身邊,暫居沙面法租界。後來,召集將級官員開緊急會議。到會人員有;總參謀長繆培南、第二軍長香漢屏、第三軍長李楊敬、憲兵司令利樹中、警衛旅長陳漢光以及衆師長巫劍雄、彭智芳、張瑞貴、李福林等。會上,大家爭論十分激烈。最後,一致統一意見,堅決要求討蔣抗日。</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聽了各官員提出的意見後,立即在會上表態,并解釋説:"各將官們,現在日寇加緊侵略中國,如果我們在國內繼續搞內戰,對國家對人民都是不幸的。就目前形勢而言,雙方要合作,團結一致對外抗日,不能打內戰。"</p> <p class="ql-block"><b>請因抗日志未酬,優游數載世未酬</b></p><p class="ql-block">出任民國農林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三七年九月陳濟棠先生從歐洲回國,蔣介石任他</span>國民政府委員。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上,蔣介石又提名他屬中央執行委員會和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年三月十五日,國民黨中央正式任命陳濟棠先生為農林部長。他羅致全國農林人才,集中力量,以創造中國農林事業新歷史。一九四一年四月一日,農林部召開全國農林會議,決定全國農林施政計劃。</p><p class="ql-block"> 正當陳濟棠先生努歷推進農林計劃的時候,夫人腎病復發,于當月二十三日飛抵香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陳濟棠坊間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軼聞軼事</span></p><p class="ql-block"><b>天資璇穎小神童 學業有成救國亡</b></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先生幼時非常穎異,兄長教他讀書認字,常過目不不忘。六歲入學,隨四叔陳金湘就讀,進步神速。幼年時喜歡和村童玩作戰游戲,以竹木棍為"兵器",以番薯芋頭或水果為糧飼和犒嘗品。他自為隊長,發號施令,紀律嚴明,賞罰公平, 衆皆悅服。長輩甚為贊賞,認為他天分很高,將來定成大器。11歲時,陳濟棠隨父遷居茅坡村高營社(今東興市馬路鎮馬路村茅坡) 。由于他讀書勤奮,12歲時即可代管大哥的鄉村私塾并能寫字格。</p> <p class="ql-block"> 在一段時間裏,有一位大約二十六、七歲的青年,體格健壯,眉毛粗黑,雙眼炯炯有神,每天都到廣東文德路的舊書攤裏面瀏覽書刊。有時讀書讀得入迷,竟忘記了吃午餐,直到下午三、四點才去吃點東西,回到書攤繼續讀書。在舊書攤讀書的他,不是站著就是蹲著,一讀就是好幾個小時,從不厭倦。他瀏覽閱讀的範圍很廣,有中國古今的戰爭史書和著名的古典文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老子》、《莊子》、《韓非子》、《春秋》、《漢書》、《資治通鑒》等;</p><p class="ql-block"> 先進科學、工農業的圖書和思想進步的刊物, 如達雨文的《生物進化論》等刊物他也都愛不釋手。</p><p class="ql-block"> 大半年的日子裏,幾乎天天如此,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舊書攤讀書迷。他是誰?他就是1915年參加討伐袁世凱失敗後改投護國軍,1916年辭職之後,在廣州讀書半年的北伐軍的小軍官陳濟棠。</p><p class="ql-block">在軍隊的實踐中,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識不足,加上別的一些原因,他就辭去了職務,計劃用一年半載時間來讀書補充知識、增長智慧。</p><p class="ql-block"> 一個簡陋的旅社裏 一日三餐就在街邊小店解決。他白天沉迷在文德路舊書攤裏,晚上除了閱讀在舊書攤上讀不到的、通過其他渠道弄來的思想進步的書報刊物外,還認認真真地把白天讀書摘録的東西寫在筆記本上。他説,讀書重要,領會精神和學會運用更重要。他習慣寫讀書心得體會,常常寫到三更半夜,好些心得體會他是用詩歌的形式表達。特別是讀了史書之後,寫詩成了他的嗜好。</p> <p class="ql-block"> 陳濟棠繪畫出賣,每張三文銅錢。他由十四歲開始讀經,十六歲應考"義課會"(該會乃鄉間父老烏獎勵青年讀書而設),榮獲第三名,才名大噪。</p><p class="ql-block"> 十七歲隨胞兄維周入防城兩等小學就讀,一年後轉入欽州警察講習所學警政。六個月畢業後,再同赴廣州,考入黃州陸小學校。次年春,由鄧仲元(鄧鏗)介紹與同班同學鄧演達等,秘密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廣東光復,廣東成立陸軍速成學校,陳濟棠先生入該校學習。一九一三年,陳濟棠先生在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畢業後,于一九一五年與丁守臣謀討袁(世凱)氏餘孽龍濟光,以約失事,輾轉肇慶投護國軍林虎部隊,任連長、營長等職。</p><p class="ql-block">亂世險境伏危機北伐軍中南天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陳濟棠的結發夫人及其他</b></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的結發夫人葉潔芬,于1891年生于越南灘潘村。其父名葉成章。葉潔芬是葉成章之長女。</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還在讀書時就與之結婚,生有長子陳樹坤。陳樹坤幼小時"鶴膝"至殘,後防城喻之焉"跛大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與陳濟棠結婚後,葉氏還是在馬路茅坡村居住。當時陳濟棠在廣州求學,畢業後曾先後在瓊崖督辦轄下的蘇汝森團任機關槍連排長,林虎統率的第二軍二團任連長;鄧仲元所統率的粵軍第一師任營長和團長。在此期間,葉潔芬一直在鄉下。</span></p> <p class="ql-block">葉潔芬在鄉養蠶織布 跛大少隨母</p><p class="ql-block">家鄉茅坡務農養蠶、抽絲織布,侍理家務。陳濟棠升任旅長時,葉潔芬才隨居廣州。</p><p class="ql-block"> 葉潔芬是農家之女,欠識文墨,出不了大場面。所以在公開場合下,陳濟棠都是讓年輕的莫秀英出面應付或接洽,平時對葉潔芬還是一貫以禮相待的。</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下野後,葉一直隨陳奔赴香港。其公子陳樹坤到香港後,也一直與母親葉氏居住在一起。葉潔芬60年代病故香港。陳樹坤家中一直掛著葉夫人之遺像。</p> <p class="ql-block">葉潔芬還有兩個親弟弟。 </p><p class="ql-block"> 三弟永祥,字瑞光。出生于越南灘潘村。陳濟棠主粵期間,永祥曾在廣州任緝私艦艦長之職,那良人都稱他為葉艦長。負責從廣州到澳門海面的緝私巡邏工作。</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下野後,葉艦長回那良閑居。土改時遷到大勉村。1958年在大勉病故。現有兒孫居住國外。</p><p class="ql-block"> 四弟永福,字壽堯。曾隨陳濟棠在廣州任過團長 師長之職。當時那良人都稱他焉葉師長。陳濟棠下野後,他帶家眷回到原藉灘藩村,後到東興鎮閑居 。葉師長生平喜歡捕魚裝蝦,生活較儉樸 ,每餐吃的都是些家鄉小菜 。關于他生活的勤儉,是頗令人感概的。</p><p class="ql-block"> 1940年,葉師長受蔡廷鍇的委令 ,在那良成立"南立"抗日游擊司令部。 葉任司令。司令部設在鄭家祠(故址即現那良文化站)。後蔣介石不主張抗日而被撒銷。</p><p class="ql-block"><b> 葉師長被謀殺之謎</b></p><p class="ql-block"> 1941的一天晚上,葉師長同他二哥點起鬟脂火把撐竹排,往江口至範河的河道間捕魚,被法國兵在對面越南灘潘河邊架槍射擊,葉師長當場中彈,彈頭從肺部邊穿出。流血甚多,他爬上岸到範河村李良猷家。當時得到群衆的熱心搶救,李良猷、李宗宣等人馬上給他止血藥粉(那良出名的刀槍跌打藥"蘭浦藥粉")上藥包扎好,李良猷還拿出一件衣服給他換,後和其他群衆一起把他抬回江山村 天亮後,電告東興國民黨督察處軍醫來搶救。據軍醫診斷後説已脫離危險。督察處軍醫處理後便返束興去了。法方知道葉師長沒有死,便以關心和賠償為名,派一名法國軍醫來療理。誰知那法軍醫給他打了一針,第二天便去世了。葉師長之死,是由于當時有漢奸向法國佬告密所致。説葉壽堯組織越南部隊,準備攻打駐越南的法國鬼屯,繳取法國佬的槍支。因遭法國佬的謀殺。葉師長的兒孫現在均在美國、越南等國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陳濟棠身邊 警衛工作的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一一黃仁厚</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我隨伯母陳秀玲到廣州梅花村,得到陳維周馬弁曾克強的介紹,進入陳公館護士達,做陳濟棠先生的警術工作達五年之久。一九三六年七月,陳濟棠下野後,我才離開廣州回防城。當時我所在的護士連有一百餘人,其中防城籍士兵有十,貫仁厚、曾滕華、潘華生、班廷棟、何文庸、連長李秀華,是靈山縣人,第一排黃秀善是防城縣衝孔人;第二排長許振幫是防城縣鯉魚江人;第三排長歐允中是合浦縣人,武術教員周直臣是防城鎮人。護士連每天分四批人執行任務。第一批八人,專負責隨陳濟棠到總部辦公;第二批三人,聽候莫秀英太太出入使喚。</p> <p class="ql-block">;第三批二人,護送陳濟棠的子女二小姐、三少爺、四少爺到學校讀書,第四批十人,在陳公館內守衛。公館正大門有衛兵三人站崗,若有來訪,都要經傳達員龍之初通報陳濟棠或莫太太同意後方可進入陳公館。陳濟棠的專車司機混名大雞陸;莫太太的專車司機混名亞活叔。</p><p class="ql-block"><b>廣州設欽防會館</b></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二年,陳濟棠先生在廣州設立欽防會館。主要任務是接待失業遇難過往的軍民,免費日供二餐,夜供一宿。</p><p class="ql-block"><b>鄧太夫人骨骸三次遷葬</b></p><p class="ql-block"> 鄧太夫人慰慈的骨骸最初葬在家鄉,一九三二陳濟棠派護士人員十多名隨陳維周返回防城那良,把骨骸運至廣州沙河鶏頸坑暫時安放。并派七名護士人員,在雞頸坑看守兩年。一九三四年,由翁半仙點葬在廣州花縣芙蓉賬洪秀全的祖墳左側的甕峰窩。</p> <p class="ql-block"><b>陳濟棠生平戎行深居簡出</b></p><p class="ql-block"> 陳濟棠先生性喜靜寂,惡繁華,于世味聲色狗馬軒冕玉帛淡然。獨偏嗜左書籍。尤愛梅花。自奉世儉,律已甚嚴。每辰刻起床,散步半小時,然後進早餐,僅白粥一盂,黃豆咸菜各一碟。餐畢,隨持水煙筒吸熟煙數口,靜坐片刻,隨即處理公私文書,閱報或瀏覽架上書。正午進午餐,青菜一碟,家鄉肉一簋,黃豆煲豬骨湯一小碗,咸菜一小碟,僅吃白飯一小碗,間以黃欖蒸魚為助食,飯後則例定午睡一小時。醒後則飲"谷咕"一杯。食面包一片。隨即就案辦公。酉刻進晚餐,菜饌如前。飯後,作郊外游,約半小時。入夜上燈觀書,論作。亥刻時"谷咕"一杯,子刻乃寢。數年如一日,三葷二素焉食,從不大吃大飲。每逢春秋佳節,常親自下廚調制炒牛肉一味,以飲口腹,且自謂平生最擅制菜,爽滑甘香。</p> <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史上吒咤風雲的"南天王"陳濟棠先生一生自奉甚儉,律己甚嚴。每天粗茶淡飯,一生最鐘愛吃"欖子蒸魚"由于總司令"歡喜"欖子蒸魚以至廣東欽州一帶的菜譜上也有"欖子蒸魚",而長盛不衰,坊間口口相傳。</p><p class="ql-block"><b> ( 一行三人在防城港用餐點了這道欖子蒸魚,端上來魚,額夾一個嘗欖子,噢。好酸。欖子誤導也,它就是魚盤里加入N顆橄欖!)</b></p> <p class="ql-block">這座小樓與入口建筑好孿生,怎么也找不到出口,大門落鎖令老衲發狂。后來呢?四下張望,前邊小道旁還有一幢一橫一樣小門樓。不標注公館原建筑使用情況,真就迷路害死游客呀!</p> <p class="ql-block">桂系大佬陳濟棠,不曾料到家鄉欽州之東興,防城、北海,于中共建政后兩次劃歸廣西。最終劃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為廣西的出海口。桂系大佬,如果留在東興參與中共建政大業,會如何呢?昔日的南天王,也許會變成新中國粵港王,或真正的桂系新大佬,就不勞葉劍英掌權廣東,更無廣西張云逸什么事了?!</p><p class="ql-block"><b>( 妹夫。你還是不了解我黨,陳濟棠如果留在大陸,只能當兩地之一的名譽主席,不可能當什么大佬!幼稚。)</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郑州市|
贵德县|
宝坻区|
石林|
琼结县|
册亨县|
青神县|
张家港市|
长春市|
玉屏|
通海县|
五常市|
余庆县|
南昌市|
贡嘎县|
保德县|
怀集县|
高清|
烟台市|
英吉沙县|
金乡县|
兴隆县|
临武县|
鄯善县|
南郑县|
绍兴县|
冷水江市|
丹凤县|
宝坻区|
孝义市|
将乐县|
即墨市|
吉首市|
阳朔县|
佛冈县|
南溪县|
嵩明县|
山丹县|
关岭|
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