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28日上午10點我們從姑蘇區東園附近打網約車去40多公里外的常熟市。常熟市為縣級市,屬蘇州市管轄。</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司機小伙離開擁堵的城際高速,選擇走縣道,鄉道小路。90分鐘后,車到達常熟市區預定酒店。</p> <p class="ql-block">常熟福山鎮是我祖籍所在地。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老家己沒有同宗脈的親戚。1967年深秋大學同學6人騎自行車去杭州時路過常熟市區,在同學的家里呆了一個小時,見同學家后門是條小河。那天是下午晨光,太陽西曬照到河對面的沿河住家。一種清朗寧靜的常熟是我在常熟獲得的第一個印象。</p><p class="ql-block">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常熟是典型富裕的江南縣城。舊時老輩常熟老頭早上先上面館吃一碗頭湯面。早餐后泡茶館飲茶聽說書。無錫人為此戲謔常熟人是:常熟湯罐。</p><p class="ql-block">這次車一路進入市區,沒有見到舊常熟那個"白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那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故鄉"舊貌已不見,到處高樓大廈拔地起的全國千縣一個面的新城市面貌。在市區經過之處沒有見過一條小河。</p><p class="ql-block">那個古時的"福地虞山",那個"七溪流水皆通海"的舊時常熟"已不見了蹤影!</p><p class="ql-block">常熟地區地勢平緩,風調雨順。因為年年豐收而得名"常熟",也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p><p class="ql-block">歷史上名人贊美常熟的詩文也不少。如楊備在《題常熟縣》中寫道:縣庭無訟鄉閭富,歲歲加收常熟田"反映了常熟的富繞和豐穰。</p> <p class="ql-block">常熟市建縣于公元540年南朝梁大同六年。</p><p class="ql-block">常熟之名取自"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p> <p class="ql-block">雖然舊時的常熟模樣已變,好在常熟的名山"虞山""圍山的湖泊仍在。都說山不轉水轉,城內河道己填埋蓋高樓,城邊"尚湖"延伸的水域尚在。我們在到常熟的當天下午坐公交車2、3站就到了城區山清水秀的虞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我隨手拍攝的"虞山公園"圖中的這個靠近城墻腳下的這個城區公園內古跡也是蠻多的。由于我們年齡的關系朝北上斜披那一片區我們沒有精力一個古跡一個古跡踏足,我們只能順湖邊平坦路圍湖走一圈算是功得圓滿了。</p> <p class="ql-block">現在全國不管那個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的理念普遍學西式園林設計風格即:從大處開闊著手、按地塊內湖泊為中心設計,按地形地貌造景觀、圍繞曲曲彎彎的小道配上二三種不同的樹木和色彩斑斕的灌木植入點綴其間。最后在裸露的泥土上鋪上草坪ok!從大處上講是西式開放式園林。園中有隔墻、花檔、小橋、亭子、房舍用中式風格的。這叫中西式園林格局。弄得好一點的,會有曲徑通幽的感覺。或者放幾尊太湖石附庸風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雜志曾在2016年9月專門發了一期特刊宣傳常熟。</p><p class="ql-block">2018年《中國國家地理》在常熟虞山尚湖度假區設立了"紅框"裝置。</p><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地》能在常熟虞山尚湖度假區設立“紅框”裝置,不是說這個公園有多美。而是說古常熟城的地形地貌非常特別。而是那句明代詩人沈玄寫的“十里青山半入城”所在的位置上把常熟古城墻建在虞山的半山腰上的城市地貌就“常熟”獨一家。</p><p class="ql-block">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應該是常熟城的一張非常特別的名片。也是常熟市開展對外旅游宣傳的賣點。因為特別,常熟市就該大宣特宣!召告天下!</p> <p class="ql-block">這個"映山湖"面積與無錫市錫惠公園內同名"映山湖"面積差不多大。個人覺得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公園內散步有一種耳根清凈、閑適、愜意之感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景用王維《山居秋暝》詩: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比較應景。</p> <p class="ql-block">百年古柏參天,空山鳥語花香。</p> <p class="ql-block">綠樹成蔭映山湖,亭石對影成四景。</p> <p class="ql-block">泡壺香茗席地坐,草香花香呷進口。</p> <p class="ql-block">河邊青青草.綿綿思遠道。</p> <p class="ql-block">靠近池塘邊,殘荷戚戚焉。</p> <p class="ql-block">圍映山湖區小走大半圈,如飲了一杯清茶那樣滿腦清爽暢亮!</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上去14公里之外的沙家浜。</p><p class="ql-block">常熟陽澄湖和沙家浜是兩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它們各自有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背景。陽澄湖約為120平方公里。位于昆山市和相城區(早些年為蘇州的吳縣)之間,是一個沙爍土質淡水湖。非常適合養殖大閘蟹。陽澄湖水質清澈,水草豐茂,是螃蟹生長的理想環境。</p><p class="ql-block">沙家濱因京劇《沙家浜》而聞名。</p><p class="ql-block">沙家浜雖然并不直接位于陽澄湖邊上,但屬于陽澄湖附近的水域內。沙家濱以蘆葦蕩和濕地著稱,并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革命歷史背景,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現在的沙家濱旅游度假區的水域面積為9,97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就現在開發的革命教育基地沙家浜旅游渡假區導覽圖中顯示,沙家浜近10平方公里內水域面積與陸地、濕地面積相當。如此復雜的地形地貌特征特別適合80多年前那個抗日戰爭年代處于弱勢的蘇南地方新四軍的后方醫院根據地。</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景區是為拍攝《沙家浜》電視劇而建成的"沙家浜水鄉影視基地"。景區中所有地面建筑都是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前來景區的小朋友在老師們的陪同下一個學校接著一個學校進景區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p> <p class="ql-block">進入沙家浜景區見一大波一大波的長得有2米多高的蘆葦一叢一叢密密麻麻地相擁在一起,象一堵堵綠色的屏障矗立在湖中濕地里。在視覺上非常壯觀。</p> <p class="ql-block">走近有3米高的蘆葦,就眼前縱深2米多的青紗帳,如果成片連成一體,在那個戰爭年代你敢輕易進入嗎?</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現"沙家浜"風光旖旎蘆葦綠植環繞的水鄉原生態自然風光,確實很美且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人造景觀比較真實地還原了80多年前那個蘆葦蕩和水岸邊的農家房舍。我們見到的木制棧道和小木橋是拍完影視劇后另外加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泛舟湖面上,船映碧波中。微風拂綠柳,我似在景中。</p> <p class="ql-block">綠樹掩映處,白蓬埋其中。風吹柳花揚,歡聲笑語中。</p> <p class="ql-block">湖中三亭憑肩立,亭映水中不見影。入得水中看真假,手摸涼水滑溜溜。</p> <p class="ql-block">木橋水中立,看似象斷橋。上橋看橋頭,頭在轉彎處。??????</p> <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想起195 5年的暑假,一首"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兒歌隨我跨進了80后!??????</p> <p class="ql-block">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p> <p class="ql-block">午后風和日麗時,頭枕湖面木屋中。一枕美夢見老友,相見有話講不出。忽然隔壁小童笑,警醒夢中鶴發翁。</p> <p class="ql-block">青春原上草,初和殆毫芒。</p> <p class="ql-block">垂柳映湖中,白云空中飄。湖中魚咬柳,水圈一波波。</p> <p class="ql-block">醉美陽澄湖,靚麗沙家浜。</p> <p class="ql-block">橋藏樹叢中,堤岸中間過。要想去對岸,撐船搖過岸。</p> <p class="ql-block">蘆葦蕩中見木屋,羨剎湖邊垂釣翁。改日湖邊搭個篷,享受夜晚蛙鳴聲。</p> <p class="ql-block">欸乃一聲山水綠。</p> <p class="ql-block">此亭臺雖是后建,其建筑樣式妥妥的明清蘇南農村樸實的青磚黛瓦涼亭。</p> <p class="ql-block">湖邊多亭臺,水榭傍水邊。三孔橋橫跨,秋風陣陣來。</p> <p class="ql-block">這個影視劇中虛構的橫涇老街還原了常熟農村小鎮上的部分街面景觀。</p> <p class="ql-block">還原80多年前小鎮上的釀酒廠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還原酒坊的店面擺設。</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仿古建筑做舊的手段那是妥妥的利害。</p> <p class="ql-block">這幢一樓一地建筑的建造水平,比80多年前的江南小鎮民居高級多了。這幢建筑到象是鎮上地主的宅子。</p> <p class="ql-block">過去老人常說:穿衣看人知貧富。住房也是看房先看門前。有錢無錢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這條虛構的街面住宅,住的都是農村的"中產階級"。</p> <p class="ql-block">看建筑細節,這個影視基地建造水平比30年前的無錫太湖邊上的"三國城"影視基地的建造水平明顯提高很多。</p> <p class="ql-block">這個影視基地的建成為常熟市還原了過去江南水鄉的老樣子。也讓現在的小朋友們在這里走走看看過去人們的生活狀態。也讓我們老頭老太重新拾回過去的那份不舍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這里才是過去江南典型的前面鄰街,后門瀕水。白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那個樣貌。</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京劇《沙家浜》樣板戲幾乎家喻戶曉。《沙家浜》劇情中的三位人物:阿慶嫂、吳傳??、刁德一三人在劇中的"智斗"的場面頗有看頭。我相信與我一樣的京劇戲迷必會哼上二句。戲中的阿慶嫂由趙燕俠扮演。吳傳??由周和桐扮演。刁德一由馬長禮扮演。</p><p class="ql-block">要不,我們來上一段:</p><p class="ql-block">開場胡傳??用凈角唱腔(大花臉)唱: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攏共才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p><p class="ql-block">接著刁德一用馬派唱腔唱(用陰陽怪氣的腔調一板一眼)唱:這個女人那,不尋常。她態度不卑又不亢……。</p><p class="ql-block">待刁德一酸完.阿慶嫂用趙派唱腔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腸。這草包到是一堵擋風的墻……。</p><p class="ql-block">臺詞精彩,朗朗上口非常過癮!</p><p class="ql-block">中國戲劇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角色分擔,并分: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刀馬旦、正凈、副凈、武凈、文丑、武丑、丑姿14種角色扮演。每一個角色都用臉譜、唱腔和服飾區分。區分的目的是沒有文化的人也能看得懂、聽得懂。"</p> <p class="ql-block">戲劇的臉譜化可以追溯到1500前的南北朝時期。到了宋元時期,關漢卿創立的雜劇把臉譜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臉譜逐漸程式化,規范化。成為戲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見到阿慶嫂在鄉下小鎮開的茶館內飾有點豪華了。還有這個火灶臺上放的四把黃銅水吊壺的規模趕得上給上百人提供茶水的陣仗。</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壺茶一角至二角不等。通常飲茶者泡一壺茶至少坐2個小時。買茶水賺小錢而已。賣茶點、瓜子、花生類小食品才能賺多的錢。</p><p class="ql-block">過去的茶館都在一個大棚下擺攤做生意,到了冬天才進室內經營。</p> <p class="ql-block">這個場景蠻象湖邊小橋流水人家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在鎮上建個戲臺子到是蘇南農村的一大特點,小一點的貧窮鎮恐怕不會有人出錢修這個不生蛋的戲臺子。</p> <p class="ql-block">這里建的城門和城墻。地方縣級城墻一般墻高不會超過五米。在蘇南地區因為多平原,甚少石料來源。如果用條石建城墻就不真實了。平原地區城墻都般用大規格的城墻青磚建造。</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圈下來,覺得這個景區還是不錯的,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過去他們的祖輩是怎么生活的。用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相比,如今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所有我們今天獲得的一切,都是祖輩化了百多年的時間努力取得的。</p><p class="ql-block">前事不忘后事之師!</p><p class="ql-block">各位!常熟、沙家浜之旅到此為止。下篇(江南行十四)《最美無錫 醉美太湖見》。</p><p class="ql-block">各位再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应用必备|
清涧县|
达拉特旗|
郁南县|
郑州市|
滦平县|
腾冲县|
兴隆县|
黎城县|
峡江县|
临朐县|
玉林市|
中江县|
大渡口区|
桃江县|
嘉禾县|
潍坊市|
崇义县|
济南市|
昆山市|
长治市|
彩票|
大埔区|
沭阳县|
镶黄旗|
五峰|
嘉鱼县|
浦东新区|
林甸县|
迁西县|
延长县|
比如县|
南川市|
开化县|
正宁县|
吉首市|
抚远县|
来宾市|
涡阳县|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