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當時和王羲之齊名的一個書法家叫庾翼。庾翼擅長草書和行書,?風格獨特,?草書如鷹搏隼擊,?行書如劍鍔刀鋒,?被譽為“墨妙所宗”,有《?故吏帖》傳世。和他有關的成語是“束之高閣”。庾翼從小就有過人的才智和遠大的志向,作戰中屢立奇功,被封為都亭侯,官至征西將軍、荊州刺史。他聽說名士殷浩很有才學,便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任司馬之職。但殷浩稱病不就職,隱居荒山將近十年,當時的人將他比作管仲、諸葛亮。后來庾翼又去請另一位以才華名聲著稱的名士杜乂(yì),結果他和殷浩一樣,也不肯出來做事。因此庾翼就瞧不起殷浩、杜乂這類人,認為他們徒有虛名,只會高談闊論,而沒有真才實學,常對人說:“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議其任耳。”成語“束之高閣”由此而來,意思是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樓閣上;比喻放在一旁,不去管它。</p> <p class="ql-block"> 王導有一個孫子叫王珣,工于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古代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視為稀世瑰寶。和王珣有關的成語是“大筆如椽”。《晉書》記載:“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說是有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看來有大文章要我做了。” 沒過多久,晉孝武帝突然逝世,由于王珣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謚議等全交給他來起草。這在當時的社會上算是一種莫大的殊榮。“大筆如椽”原用于夸贊別人文筆雄健有力或文章氣勢宏大;現多指大作家,大手筆。</p> <p class="ql-block"> 王珣和郗超都做過征西大將軍桓溫的手下,深受桓溫器重。郗超生有美髯,擔任參軍,而王珣身材矮小,擔任主簿,因此當時有歌謠流傳:“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有一次大臣謝安、王坦之找桓溫商討國事,桓溫事先讓郗超躺在帳幕后的床上,這樣回頭可以幫桓溫做個參考。就在謝安他們跟桓溫侃侃而談的時候,郗超不覺插嘴,謝安笑呵呵地調侃道:“郗生可謂是入幕之賓矣!”郗超的字叫嘉賓,謝安這一句話可謂是一語雙關。后來“入幕之賓”便被用來比喻關系親近或參與機密的人。郗超擅長草書,亞于二王,南朝庾肩吾《書品》將其書法定為中品,有楷書《遠近帖》傳世。</p> <p class="ql-block"> 郗超年輕時與名士王坦之齊名,《晉書》稱贊說:“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意思是郗超(字嘉賓)品德高尚,當世沒有對手;王坦之(字文度)人才俊美,江東可數第一。后人據此典引申出“江東獨步”這個成語。“江東”古代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獨步”的意思是獨一無二,“江東獨步”泛指人才俊美,在一定范圍內獨占鰲頭。 王坦之擅長書法,有行書《謝郎帖》傳世,整體章法錯落有致,呈現出蕭散澹遠之風,字形結體亦頗有趣味。</p> <p class="ql-block"> 王獻之的追隨者數梁朝的蕭子云最著名,他曾說自己“規模子敬,多歷年所”。蕭子云也善于仿效鐘繇、王羲之的書法,梁武帝贊其筆力駿勁,心手相應,可與鐘繇“并驅爭先”。蕭子云有《舜問帖》傳世。歷史上對蕭子云的書法也有不同意見,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傳論》中就寫道:“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近代的蕭子云在江南地區享有名聲,但是只可以說是會寫字罷了,他的字毫無大丈夫的氣概,每一行都像春天的蚯蚓回旋彎曲,每個字都像秋天的長蛇盤繞成結。成語“春蚓秋蛇”從此而來,用以比喻字寫得不好。</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七世孫是智永禪師,本名王法極,善寫各種字體,特別擅長楷書和草書。和他有關的成語是“戶限為穿”。智永練字非常認真,他把寫壞的廢筆,隨手投入大甕,曾積了十甕。后來,他把這些廢筆一起埋了,并且筑成一個墓,稱為“退筆冢(zhǒng)”。他還把所寫的《千字文》,裝訂成八百多本,分送給浙江的幾百所寺院,大家都把它當寶貝一樣地珍藏著。由于智永的名氣越來越大,求他真跡的人很多。每天都有許多人川流不息地去他所在的永欣寺拜訪他,他所住的屋子,竟至“戶限為穿”。“戶限”就是門檻,因為來訪者出出進進,非常之多,以至于把門檻都踏破了。智永只好把住處的戶限包上一層鐵皮來加以保護,人們稱之為“鐵門限”。成語“戶限為穿”,后用來形容進出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 智永的嫡傳弟子是虞世南,虞世南傳外甥陸柬之,陸柬之傳兒子陸彥遠,陸彥遠傳外甥張旭。張旭勤于觀察萬物,善于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既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使狂草藝術達到了一個高峰,有《古詩四帖》(或云偽作)傳世。張旭在藝術創作中追求放浪不羈的精神狀態,杜甫《飲中八仙歌》這樣描寫:“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張旭的狂放不羈可見一斑。而《宣和書譜》卻記載,有一個叫亞棲的僧人書家善草書,曾經評價張旭說:“世徒知張之顛,而不知實非顛也。觀其自謂‘吾書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則果顛也耶?”成語“驚蛇入草”即由此而來,多用以比喻草書筆勢矯健,豪放不羈。</p> <p class="ql-block"> 和虞世南齊名的是初唐書家歐陽詢。歐陽詢書法于平正中見險絕,號為“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與兒子歐陽通合稱“大小歐”。歐陽詢的楷書作品主要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行書有《史事帖》《千字文》,書法論著有《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等。他在《用筆論》中寫道:“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意思是,來去上下,悠閑而超逸,剛勁的筆畫像鐵棍一樣,柔媚的筆畫像銀鉤一樣。后來人們提取出成語“鐵畫銀鉤”,形容書法剛鍵柔美。與歐陽詢有關的另一個成語是“聳膊成山”。歐陽詢雖然才華橫溢,書法瀟灑,但他的容貌和才氣并不相關,兩唐書都記載其“貌甚寢陋”,意思是說他長得相當丑。當時他的書名遠播中外,以至于“高麗甚重其書,嘗遣使求之”。唐高祖聽說后感嘆道:“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意思是,沒想到歐陽詢的名聲竟大到連遠方的夷狄都知道。他們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唐太宗曾經同親近的大臣宴會,相互戲謔,宰相長孫無忌嘲諷歐陽詢道:“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意思是歐陽詢長得很瘦小,肩骨聳起就成了一個山字,頭埋到肩膀里面就出不來了。誰家在麒麟閣上畫了這么一個獼猴呢?歐陽詢不甘示弱,應聲回答:“縮頭連背暖,俒(hùn)襠畏肚寒。只由心溷(hùn)溷,所以面團團。”意思是別看我瘦,卻省衣服,縮頭就把身子暖和了,而您個子高,雖然穿著帶褲襠的褲子,可衣不遮衫,還是難以御寒;再就是您的內心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所以肥頭大耳,猶如面團。“聳膊成山”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形容人聳肩縮頸的相貌,也形容人體瘦削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 張旭的學生是顏真卿,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和顏真卿有關的成語是“力透紙背”。顏真卿在書法理論著作《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從書法的筆法筆勢和結構布局兩方面,分十二個問題介紹書法知識,其中有言:“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意思是說寫字時用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的背面,這才算成功到極致了。后人便用“力透紙背”來形容書法剛勁有力,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和顏真卿有關的第二個成語是“顏筋柳骨”。顏真卿的書風雄強渾厚,正大方嚴,世稱“顏體”。唐朝另一個楷書大家柳公權,初學王羲之,后來汲取顏真卿、歐陽詢之長,形成了“柳體”,以骨力勁健著稱。魏晉時期的女書法家衛夫人曾經著《筆陣圖》,文中提出:“善用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后人根據衛夫人的這一段論述,認為顏體多筋,柳體多骨,于是有了“顏筋柳骨”這一成語,用來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指書法極佳。</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在古代最著名的粉絲是唐太宗李世民。據張懷瓘《書斷》載:“(太宗)有大王書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軸。寶惜者獨《蘭亭》為最,置于座側,朝夕觀覽。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后,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于昭陵。”唐初修纂《晉書》時,太宗親筆為王羲之寫了傳論,歷數各家書法之短,唯獨盛贊王羲之:“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又說:“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心慕手追”的意思是心里羨慕,手上模仿,形容竭力仿效。封建帝王為書家親撰傳論,這是十分罕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程度。經李世民大力提倡,王羲之書法成為正宗,造成了有唐一代尊王的書風,對后世書壇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李世民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書學王羲之,而英俊雄邁之氣過之。他首創行書入碑,遺作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和李世民有關的第二個成語是“不衫不履”。晚唐出現的豪俠傳奇《虬髯客傳》,以歌妓紅拂大膽私奔李靖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寫隋末有志圖王的虬髯客在“真命天子”李世民面前折服并出海自立的故事,曲折反映了廣大人民厭惡戰爭,期待天下太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其中描寫李世民時寫道:“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xī)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衫”是上衣,“履”是鞋子,“不衫不履”意思是指不穿正式場合才穿的長衫和鞋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李世民服裝不整,披著裘衣而來,神采飛揚,儀態與常人不同。虬髯客見李世民神氣不凡,自知不能匹敵,便放棄了逐鹿中原的意圖。人們后來從中提取出“不衫不履”這個成語,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和李世民有關的第三個成語是“入吾彀中”。唐朝沿用并發展隋朝的科舉制度,刺激、網羅了一批批中下層知識分子,調和了階級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唐太宗對此頗為得意,貞觀初年有一次放榜的時候,他偷偷來到端門,看到皇榜下進士絡繹不絕地經過,高興地對侍臣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的意思是張滿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圍,比喻牢籠、圈套。唐太宗的意思是說,天下英雄,都被我收入囊中了。科舉制的實行,確實籠絡了天下士子,讓他們為之奮斗一生,唐代趙嘏(gǔ)有詩句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說的正是這種現象。“入吾彀中”后用來比喻就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东县|
台北市|
高州市|
来安县|
建阳市|
保靖县|
元阳县|
三河市|
霍林郭勒市|
连江县|
昭平县|
玉山县|
巧家县|
黄大仙区|
锦州市|
宁波市|
崇明县|
阳泉市|
白银市|
西安市|
浦北县|
诸暨市|
乐业县|
介休市|
镇巴县|
沂水县|
秦安县|
崇义县|
岚皋县|
无为县|
修水县|
中卫市|
青冈县|
重庆市|
旅游|
利川市|
黑河市|
安乡县|
大竹县|
古浪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