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青春,我的青春是在軍營中度過。</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27日,是我軍旅生涯的紀念日。這一天,我當兵來到南京江寧方山腳下的部隊 — 南京軍區司令部通信團,一同入伍的有錢新華、饒康寧、劉晨華、陳曉東、張景義。下午三點半左右到部隊,五點半在司令部食堂吃的晚飯 — 青菜煮豆腐(缺油),部隊生活第一餐,我吃得特多特香(因為來當兵,都沒來得及吃午飯)。</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我和錢新華來到一營二連。這是一個通信報務的連隊。當時,一營有三個連一個排。營部及摩托通信排,一連有線分隊(電話、電傳),二連無線分隊(報務),三連載波分隊(載波接力)。營房都是五十年代蘇式的(聽說按照蘇聯軍隊建造的營房),一排平房頭兩個小房間(有的四間),按照連隊建制設計。</p> <p class="ql-block"> 這是部隊的第二代大門,第一代部隊大門是在部隊營區的最西北角,沿著部隊圍墻要走一百多米才到大門口。現在看到的大門是在營區的西面,緊靠在馬路邊。</p><p class="ql-block"> 部隊的大門是起點,也是歸宿。它見證了部隊官兵從青澀走向成熟,從平凡走向卓越。見證了官兵一路砥礪前行,一路默默奉獻。在這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青春”的意義,用忠誠的堅守書寫著多彩的軍旅人生。</p><p class="ql-block"> 走進營區的大門,左邊是警衛排站崗的哨位。白天,他們對進出的車輛、人員進行查驗登記。夜晚,他們堅守崗位,時刻關注大門內外的“風吹草動”。不論是赤日炎炎夏日,還是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們都在崗位上寸步不離,用責任和汗水守衛著軍營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 部隊機關辦公大樓,團領導和團機關司政后辦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部隊的營區很大,主要分成六個區域。團機關辦公大樓,后勤修理所,二營(包括禮堂、澡堂、室內球場、水泥燈光籃球場、老虎灶、理發室、服務社)是主營區,衛生隊是最小的一片營區,一營、三營(報訓隊、汽訓隊)在部隊最東邊對著的南北兩個營區(東門外有個部隊的小農場),部隊最北面是車場及汽車修理所,第六個就是干部宿舍及部隊招待所、家屬工廠等。</p> <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返回部隊時拍攝的二連的二排營房。</p><p class="ql-block"> 我們連隊兩排房子,第一排主要是連部和報務學習訓練的課堂。最頭上兩間是連長指導員辦公兼宿舍,其后兩間是副連長副指導員和連隊小會議室,再后兩間是連部公勤人員,衛生員、通信員、文書和連隊備服儲倉室。然后是最大的一間,報務訓練課堂,旁邊有張乒乓球臺,最后一大間是連隊的洗漱間。</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頭兩間是軍械槍械倉庫,另一間是技工班修理間。后面原來是一個大通間,為了方便報務連隊編制及工作需要,把原先的大通間按需要隔成五個宿舍。第一間是駕駛班,第二間是一區隊,第三間是二區隊,第四間是三區隊,最后一間是單邊帶區隊。在這里,我渡過12個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 三營的營房。也是1996年5月回到了自己的老連隊營房,順便來到了老三營看看。老三營的營區還包括團里的報訓隊和汽訓隊,這是我們很少去的營區。記得錢新華當報訓隊副隊長時我到過他的辦公兼宿舍。姜曉光和吳柱擔任汽訓隊隊長和指導員時我也到過三營老營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三營撤消,一營、二營各為四個連隊,三營的營區為汽訓隊、報訓隊。</p> <p class="ql-block"> 部隊大禮堂,能夠容納一千五百人,禮堂東面是舞臺和一邊一個耳房,禮堂南北兩側各有兩個邊門。禮堂西面是大門,前廳,兩邊還有兩間房間。西南面一間主要是放宣傳隊的道具、服裝、樂器等,西北面一間是宣傳隊創作室兼宿舍。</p><p class="ql-block"> 我從69年11月中旬開始參加部隊宣傳隊,在張黎股長的帶領下,還參加了文藝創作組,直到77年,歷時9年。從什么也不懂也不會,連很多字都不會寫,在張黎老大哥的手把手的言傳身教下,了解了文藝創作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喜愛上閱讀與寫作,從朦朧中醒來,邁出成長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方山禮堂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 寫給《難忘的歲月難忘的歌》宣傳隊2018年大別山金寨金禾農業體驗園重逢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初登禮堂舞臺》</p><p class="ql-block"> 當兵第一次登上六四三一部隊大禮堂舞臺,是68年的國慶節前,團里組織連隊文藝會演,二連的節目是男生表演唱《憧憬獻給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68年6月的一天,連隊革委會副主任、臺長劉愛平從十二名當年的新兵(報務員)里挑選我參加連隊演唱組。使命光榮,略感緊張,十七歲的我當兵之后第一次要登臺演節目了。劉臺長帶我來到連隊食堂,這里就是節目的排練場,己有七、八位老兵在一起嘻嘻哈哈的談笑。排練開始,先練習歌曲,再排練表演動作。劉臺長作示范,然后一個一個的糾正動作……</p><p class="ql-block"> 演出前一天,劉臺長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提出演出要求和注意事項,特別強調演出時不要向下看觀眾,一定要放松、自然,只當是一次排練。</p><p class="ql-block"> 文藝晚會的演出即將開始,我們來到禮堂耳房,團里宣傳股的干部宣讀節目單,讓我們候場。各連隊的演唱組穿流不息地輪換上場,演出下場的其它連隊的戰友高聲說著演出情況,耳房還不時地傳來陣陣催場聲,這緊張的氣氛,讓我有點透不過氣。走到耳房西頭,打開側門,出去吸口新鮮空氣。終于輪到我們上場了,伴隨著音樂,我們開始演出。從舞臺向下看,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怎么演的,怎么結束,怎么下場,緊張得什么也記不得了。演出后老兵們都在談論演出情況,而我,在一旁呆呆的發楞,緊張的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登上禮堂舞臺表演節目,挺有意思,挺有意義的,從此這舞臺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里,參加了六四三一宣傳隊;在這里,結識了《難忘的歲月難忘的歌》宣傳隊的戰友們;在這里,我參加創作組,學習編寫文藝節目;在這里,我也慢慢地成長成熟,成為一名業余文藝愛好者和文化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六四三一部隊禮堂的舞臺曾經是我們排練演出的場所,禮堂的耳房曾經是我學習和搞創作的地方。禮堂,讓我渡過軍營生活中最難忘的歲月,我的“方山禮堂里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p> <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以《難忘的歲月難忘的歌》為主題,六四三一部隊宣傳隊聚會活動在即,戰友們將別后重逢,真是機會難得。</p><p class="ql-block"> 為之,寫點回憶的東西,感恩通信團,培養教育我,使17歲的我逐步成長起來;感恩老政委劉愛平,我的引路人,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引導我步入文化工作的領域,使年輕幼稚的我逐步成熟起來;感恩老大哥張黎股長,教我學習文藝創作的知識,帶我走上了藝術人生之路。感恩宣傳隊的老戰友們,在我當兵的日子里給予的關心、關注、關愛、關照,在我工作學習生活中,給予的無私幫助,使我的工作順利,生活充滿幸福和歡樂。</p> <p class="ql-block"> 原六四三一部隊宣傳隊的戰友們重逢于大別山金禾農業體驗園,是一件非常開心、非常期盼而又非常不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非常開心、非常期盼:原于戰友們心中那份懷舊的感覺和不變的初心;原于戰友們對青春的倦念和芳華的追夢;原于戰友們對軍旅生涯的想往和演出歲月的回眸……</p><p class="ql-block"> 非常不容易:是因為大家分別得太久,很難尋回當年的感覺和當年的情懷;是因為大多數都己邁入中老年,很難說清楚家庭的鎖事是否會影響相聚;還因為大家天各一方,很難設想交通是否順暢和往返是否安全。</p><p class="ql-block"> 相聚難,而戰友們盼重逢的心情切。在陳發軍、譚美琴、楊巧玲的大力發動和精心組織下,董金合的全力支持和細心籌劃中,活動如愿而行。</p><p class="ql-block"> 原六四三一部隊宣傳隊的歷史挺長,故事挺多,我這里主要介紹宣傳隊從1968年至1977年,近十年時光里的一些人與事。</p><p class="ql-block"> 這段時間雖不太長,但記憶深刻;這段經歷雖不坎坷,但影響深遠;這里的人與事雖不驚天動地,但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時光記錄了大別山金寨一段美好的日子。原六四三一部隊宣傳隊的戰友們從祖國各地、大江南北,匯聚到安徽大別山金寨“金禾農業體驗園”,用熱情和歡唱慶賀重逢。</p><p class="ql-block"> 原南京軍區司令部六四三一部隊宣傳隊,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活躍在基層部隊的一支業余文藝宣傳隊,其成員都是那個時代具有文藝特長的部隊熱血青年。他們學樣板戲、演歌劇、說相聲、打快板、跳舞、唱歌……自編自導自演,開文藝晚會,搞部隊匯演,為豐富部隊和駐地的文化生活、鼓舞士氣做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光陰似箭,時光荏苒,當年的宣傳隊員,如今都已脫下軍裝,過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可是,他們時常懷念在部隊宣傳隊的那段青春歲月,時常思念在大江南北的老隊友,希望在戰友們"還走得動的時候"能夠重逢相聚,重溫那段終生難忘的戰友情誼,敘方山軍營的往事;聊青春歲月的花絮;憶野營拉練的打磨;侃舞臺上下的趣聞;慶相聚時光的喜悅;談久別重逢的情懷。</p><p class="ql-block"> 為盡快實現戰友們的愿望,陳發軍、董金合、楊巧玲、譚美琴、張 路、遇常亮、金廷義他(她)們商量,決定于2018年4月20日,集合宣傳隊的戰友們,來到風景秀麗的大別山金寨縣金禾農業體驗園,舉行一次主題為《難忘的歲月難忘的歌》戰友聚會。</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次久別重逢的聚會,也是一次熱情歡樂的聚會,更是一次充滿溫暖和正能量的聚會。</p> <p class="ql-block"> 張黎,時任政治處宣傳股副股長。家在合肥,原安徽省手槍射擊運動員,后特招入伍到原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參加過"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演出,是宣傳隊的領導、導演,編劇,宣傳隊輝煌時代的創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從學演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到自編自導自演七場歌劇《激流練紅心》,宣傳隊進入"張黎時代"。</p><p class="ql-block"> 這期間,自編自導自演歌劇《激流練紅心》,創造部隊歷史上的一個奇跡。</p><p class="ql-block"> 這期間,連續五、六年的野營拉練,宣傳隊在張黎的帶領下,一路拉練一路演出。 </p><p class="ql-block"> 這期間,多次參加原南京軍區司令部直政的文藝匯演,取得好成績。</p><p class="ql-block"> 這期間,還代表原南京軍區司令部直政到駐寧部隊、空軍東山機場演出;在駐地的公社村鎮演出,效果很好,影響很大。</p><p class="ql-block"> 如今己七十多歲的張股長,說起話來還是那么有聲有色。只是少了許多許多往日的霸氣,多了更多更多老人的和藹。</p> <p class="ql-block"> 張股長是帶我步入文藝創作的啟蒙老師。從1969年學演樣板戲開始,股長就特別關照我。之后,帶我學習文藝創作,編寫小節目;帶我學習詩詞,了解寫詩詞要合轍押韻;帶我學唱歌和說普通話,了解舞臺表演和管理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張股長對宣傳隊期望很大,要求很高,管理很嚴,當時的隊員們都挺怕他。如今回頭想想,“嚴師出高徒”。</p><p class="ql-block"> 圖為: 1997年,季凌團長帶著七十年代機關政治處工作的同志和宣傳隊張黎、崔舉賢、楊巧玲、金廷義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方山禮堂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學唱革命樣板戲的那個年代》</p><p class="ql-block"> 69年底,全國掀起學唱革命樣板戲的熱潮,上到中央美院、國家級劇團,下至生產隊、知青點,每個角落都在學唱,這成為當時一種革命性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70年,宣傳隊成立,來自各營連的干部戰士(用董金合的話)“其成員都是當時那個時代具有文藝特長的部隊熱血青年”匯集在一起,開始排練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p><p class="ql-block"> 每天,我們都要在禮堂的舞臺上練基本功,在有軟墊子的保護下練翻斤斗…… 當時好像分兩個組:主要演員一個組,練習演唱,其他演員在一起練基本功。我們連隊68年兵有位叫張勇的,入伍前練過武術,帶領我們練。</p><p class="ql-block"> 記得當時飾演劇中人的有:崔舉賢、梅江中演少劍波,陳運志演楊子榮,趙繼良演孫達得,潛官友演李勇齊,張黎開始演座山雕,后來是張勇演的,張朝俊演小爐匠,趙準演“八大金剛”匪參謀長,田“知青”演小常寶,夏“貧下”演白茹,這兩位女演員是從橫嶺借來的。演員在排練過程中還不斷更換。</p><p class="ql-block"> 梅江中,1米78的大個,白白凈凈,一表人材,是當時通信團兵中美男子。入伍前就認識,因為我們曾經是鄰居。</p><p class="ql-block"> 在宣傳隊還結識了遇常亮,當時三營的學毛選積極分子。張路,五連的,宣傳隊男高音歌唱家,梅江中唱不上去,由張路在幕后唱。張朝俊,四連演唱組的,是那個時代具有文藝特長的熱血青年。還有趙準,活潑豪爽,演“八大金剛”活神活現。宣傳隊當時人挺多,分別時間長了,很多都記不太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70年,軍區司令部直政組織革命樣板戲匯演,我們去參加,但名次不靠前。其實我們演得挺好,可評委說演的不像。因為,張副股長導演,從塑選人物和演出效果出發,有些地方和樣板戲不一樣。在那個極“左”潮流影響下的人們,認識問題不一樣。以后,又演過很多次革命樣板戲片斷。</p><p class="ql-block"> 宣傳隊最輝煌時期的起點,是從1971年合肥兵入伍。</p><p class="ql-block"> 參加直政匯演沒有名列前矛,給部隊很大震動。張黎下決心要改變宣傳隊面貌,在季團長的支持下,從合肥招收了一批專業文藝工作者,如陳發軍、吳曉峰、周明智、王桐昆等,還招收了一批女兵李明、彭忠萍、李華(因為男女倆李華,在部隊里改為李芳)、陶莎等,以后都成了宣傳隊的主力軍。合肥兵還有李曉皖、陳斌、芮啟盛等。排練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座山雕是合肥京劇團專業的“座山雕”(王桐昆),直屬隊沒有一個單位宣傳隊能和咱們比。可好景不長,有人告狀,合肥京劇團招兵有問題。這個狀告到總政,軍區指示要退兵,又是季團長出面,退了一、二個京劇團的主要演員,告狀風波平息。此時的張黎副股長,開始創作歌劇《激流煉紅心》。</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一群特別的兵,在大禮堂舞臺上結下深厚的友誼和友情。</p><p class="ql-block"> 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是當時女演員最少的樣板戲,適合當時全是和尚的六四三一部隊的實際情況,這是學演“智”劇的重要前提。沒有受到好評,落在直屬隊“四大主力部隊”之后,是激發宣傳隊“改頭換面”的動力。部隊召女兵,是當時南京軍區部隊內部召兵帶來的“福利”。合肥一批專業文藝人才入伍,是張黎付股長在合肥有“特殊功能”效果。六四三一部隊從此走上了一段“可歌可泣”、“龍飛鳳舞”、“五彩繽紛”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參加團宣傳隊,心情挺爽的。張黎副股長開始讓我演“八大金剛”,后來讓我演個小戰士,跑跑龍套走走場。但還是學了不少東西,收獲很大。因為我還兼催場(舞臺監督)、兼服裝道具管理(服裝道具大多是從南京市京劇團借的(應該是張路的關系吧)。</p><p class="ql-block"> 回憶當年,旨在燃起《難忘的歲月難忘的歌》戰友們相聚的激情。拋磚引玉,希望能和戰友們一起,回顧方山軍營點點滴滴的往事;回想禮堂舞臺上上下下的趣聞;回憶并肩同行日日夜夜的時光;回味野營拉練辛辛苦苦的味道;回到當年熱血青年沸沸揚揚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陳發軍,宣傳隊的臺柱子,原安徽省歌舞團的專業演員,男中聲歌唱家。發軍性格開朗豪爽,處事大度寬容,待人厚道樸實,是當時宣傳隊員中口碑最好,威信最高,朋友最多的人。發軍入伍后就在政治處電影組,以后當文化干事,七十年代中期調軍區司令部直政文化科,文化干事,以后又調安徽省軍區、合肥105醫院,后在安徽省僑辦、國旅當老總。</p><p class="ql-block"> 在部隊的時候,陳發軍所在的團俱樂部是我們最常去的地方。打球、聊天,尋覓快樂與輕松。發軍自然而然的成為我們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人與人之間有時真的就如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湖,相隔遙遠也會彼此相照。幾十年來,我和發軍一直保持密切聯系,常來常往。通過發軍,了解更多的合肥及安徽藉的宣傳隊戰友們的情況。</p><p class="ql-block"> 非常巧的是,我和發軍是同月同日出生,他是50年6月25日,我是51年6月25日,長我一歲,名副其實的老大哥。</p> <p class="ql-block"> 崔舉賢,當時我們都稱崔干事,安徽六安人,63年入伍的老同志,入伍前是排球運動員,入伍后文武雙全。無論是打球、演出,組織活動崔干事都出類拔萃,有超人的能力和很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正直無私的性格,認真工作的態度,親切友善的為人,是我們心中的優秀干部和楷模。</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有著清脆動聽的嗓音,標準悅耳的普通話,是宣傳隊的重量級人物,團里的重大活動的主持人,原六四三一部隊的"趙忠祥"。還經常被調到原南京軍區司令部直政參加重大文體活動,擔任主持人和講解員。以后調到孝陵衛通信修理所政治處工作。轉業后在蘇州市體育局,定居蘇州。</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曾經擔任三連指導員,當時,部隊將男子籃球隊的主要隊員都集中到三連,方便管理與訓練比賽。</p> <p class="ql-block"> 方山禮堂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激流煉紅心》的前前后后。</p><p class="ql-block"> 歌劇《激流煉紅心》,可謂是文革中部隊第一場大型歌劇。因為,當時部隊的專業文藝團體基本都己癱瘓,就是存在的也在學演革命樣板戲,自編自導自演歌劇還沒有。 </p><p class="ql-block"> 張黎副股長根據三營在山區農村架線發生的一段事,結合當時高調的階級斗爭理論,編寫了八場歌劇《激流煉紅心》。歌劇圍繞通信團三營指戰員在山區執行戰備架線任務,山區老地主殷偽仁和富農馬廣才(會計)千方百計的破壞架線施工,部隊和老村長、村支書一起,與殷偽仁展開斗爭的故事。排練后刪去了第八場“尾聲”,成為七場歌劇。原南京軍區前線歌劇團團長,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張銳,原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著名作曲家陶思躍等為歌劇譜曲。安徽省著名作曲家、江蘇省著名作曲家也參與歌劇譜曲的工作。可以說,這在當時軍地文藝屆是一件引起震動的事。歌劇在團大禮堂首演時,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領導、前線歌劇團歌舞團領導、軍區司令部直政的領導都參加觀看,并接見宣傳隊全體人員,給予演出很高的評價。</p><p class="ql-block"> 排練《激流煉紅心》,崔舉賢、梅江中演部隊指導員,陳發軍演老村長,李明演大隊書記,張黎演殷偽仁,以后是遇常亮演殷偽仁,陳福祥演馬廣才。張朝俊、張路、李曉皖、綦振恒、劉國光、彭忠萍、李芳、陶沙…… 參加演出的人特別多。宣傳隊自己的樂隊伴奏,氣勢磅大,非常振奮人心。作為業余演出隊,有這么好的陣容,這么多專業的演員,還有軍區前線專家的指導,真的是很難得的。</p><p class="ql-block"> 記得當時張銳來到宣傳隊,給我們上聲樂課。張銳說:他從小就喜愛音樂和民族樂器,在學習民樂時候,也學習歌唱。當時老師教運氣發聲,他沒明白,老師說:學運氣,你先吸一口氣,用力抬桌子,讓氣慢慢地沉下去,然后慢慢地吐出來。唱歌就要學會用氣息及換氣,咽喉放松,聲音從咽喉靠后發出來,氣從丹田發出…… 一個多小時的生動形象、豐富有趣講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在宣傳隊中,有著許多出類拔萃的戰友。</p><p class="ql-block"> 吳曉峰,算是當時的嬌嬌者吧。入伍后分到二連,是當時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記得曉峰對我說:他練琴愛琴到了癡迷的程度。從練琴開始,他一直抱著小提琴??睡覺。一次在家練琴,母親讓他看著燒稀飯??,自己上菜場買點菜。曉峰站在剛燒的稀飯旁邊開始練琴。不知過了多久,母親買菜回來,看著稀飯潽了后滿屋子的霧氣,曉峰站在霧里拉著琴,如癡如醉,讓人不可思議。正是這種癡迷的勁頭,讓曉峰的小提琴??拉得入神入化。</p><p class="ql-block"> 周明智,帶著神秘色彩入伍。張黎去合肥招兵,他說會拉二胡,演奏一曲“二泉映月”,讓張黎聽得入迷,連聲叫好。入伍后我們到皖南演出,縣里劇團樂隊的同志都叫他周老師。我了解才知道,原來他是安徽省藝校的吹笛子老師,當時安徽大多數縣劇團吹笛子的演員都是他的學生,名氣可大啰!我報告了張副股長,這樣,就有了吳曉峰和周明智小提琴笛子二重奏《翻身道情》。</p><p class="ql-block"> 童本榮,一營書記,個頭不高,塊頭挺大,氣派十足,在宣傳隊是樂器專家,名副其實的“萬金油”。記得學演樣板戲本榮拉京胡,在樂隊拉板胡、二胡。尤其是拉板胡那真是一絕,神情并茂,出神入化,有很大的感召力。</p><p class="ql-block"> 李曉皖,二連駕駛班的,為宣傳隊而入伍,在宣傳隊說唱兼長,神情自若,極有表現力。陶莎說和曉皖二重唱,“曉皖不配合不交流”,估計是你得罪了??皖。我記得曉皖和彭忠萍二重唱挺好挺受歡迎的。</p><p class="ql-block"> 陳小保,大名陳斌,二連技工班無線修理技工。五大三粗,性情豪爽,特講哥們義氣,是宣傳隊里最大大列列的人,有贊揚愛拚命的性情中人。</p><p class="ql-block"> 宣傳隊人員很多,以后再作介紹……</p> <p class="ql-block"> 演《激流煉紅心》前前后后的故事很多,也是宣傳隊歷史上隊伍最龐大、聲勢最浩大、組織最正規的一次,唯一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兵演兵、官演官,有戲入戲,情真意切。加之特殊的時期,高調的政治氛圍,為《激》劇鋪墊了太多的氣場…… 但部隊就是部隊,緊張的訓練和戰備,每年的野營拉練,作戰部隊的特殊性使大型歌劇沒演多久就又排練小節目了。</p><p class="ql-block"> 宣傳隊是一個臨時成立的單位,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日子并不算長。但宣傳隊的兄弟姐妹們關系非常好,感情非常純,全是正能量,而這段歷史,以后影響了一部分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宣傳隊的任務比較單一,就是為野營拉練和重大活動演出。但節目的排練,演出的搭臺,行軍的途中…… 還是非常辛苦,非常勞累的。但宣傳隊的兄弟姐妹們互相幫助、吃苦耐勞,充滿歡樂,充滿陽光,充滿美好的夢。</p> <p class="ql-block"> 陳志清,64年入伍的老同志,曾任二連司務長,教導隊副指導員。我們那個年代宣傳隊最老的一代人之一,部隊的揚琴演奏家。當時,志清是老一代宣傳隊中最年輕的,是我們這一代最老的,承前啟后起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陳志清對揚琴的認識和演奏,有獨到見解和演奏風格。1970年,原六四三一部隊宣傳隊學演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志清是樂隊的主要成員。1974年參加原南京軍區音樂創作學習班,由任紅舉作詞,陳志清作曲的歌曲,獲得原南京軍區音樂創作一等獎。</p> <p class="ql-block">我的連隊我是兵</p><p class="ql-block"> 寫在2016辭舊舊迎新之際</p><p class="ql-block">方山腳下,軍營之中。</p><p class="ql-block">一群健兒,棄筆從戎。</p><p class="ql-block">匯聚二連,學習報務,</p><p class="ql-block">來自四方,南北西東。</p><p class="ql-block">綠色軍裝,紅色領章,</p><p class="ql-block">時代特征,部隊驍雄。</p><p class="ql-block">黎明清晨,號聲響起,</p><p class="ql-block">整隊出操,口號重重。</p><p class="ql-block">集合站隊,高歌一曲,</p><p class="ql-block">粗茶淡飯,味道香濃。</p><p class="ql-block">訓練課堂,嘀嘀嗒嗒,</p><p class="ql-block">電臺值班,尋找溝通。</p><p class="ql-block">收報發報,工作繁忙,</p><p class="ql-block">銀色電波,劃向天空。</p><p class="ql-block">野營拉練,安徽江蘇,</p><p class="ql-block">電臺實習,刻苦練功。</p><p class="ql-block">老兵領班,新手跟學,</p><p class="ql-block">一專多能,全軍轟動。</p><p class="ql-block">政治教育,黨指揮槍,</p><p class="ql-block">天天讀報,互幫對紅。</p><p class="ql-block">乒乓桌前,人人上陣,</p><p class="ql-block">藍球場上,更顯威風。</p><p class="ql-block">屋前菜地,種瓜種豆,</p><p class="ql-block">放鵝養豬,伙食補充。</p><p class="ql-block">方山公社,軍民共建,</p><p class="ql-block">橫嶺田頭,助民勞動。</p><p class="ql-block">連隊生活,緊張艱苦,</p><p class="ql-block">戰友兵情,永駐心中。</p> <p class="ql-block"> 方山腳下的軍營,是我啟蒙的故鄉,成長的搖籃,起航的碼頭。那里,有我辛勤的汗水,奮斗的腳印,起飛的翅膀。那里,有我青春的記憶,拚搏的場景,成功的秘訣。</p><p class="ql-block"> 幾十年之后,我們回顧那昔日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崢嶸歲月如夢,青春流逝如水,戰友情深似海,回味無窮如初”。時光見證了我們曾經的歲月,友誼延續了我們共同的夢想!</p><p class="ql-block"> 相逢時難別亦難,</p><p class="ql-block"> 思念情誼更綿延。</p><p class="ql-block"> 方山腳下曾共度,</p><p class="ql-block"> 天南地北續前緣。</p><p class="ql-block"> 笑侃舞臺開心事,</p><p class="ql-block"> 共彈演出風趣弦。</p><p class="ql-block"> 大別山中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金禾田間笑開顏。</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戰友們,相逢是緣,相識是福,相遇有幸,相聚有情。讓我們珍惜重逢后的每一次相遇,珍惜重逢后的每一天歲月,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戰友,傳遞友誼,凝聚情緣,分享幸福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两当县|
祁连县|
剑阁县|
阿克苏市|
合作市|
盐池县|
平阳县|
离岛区|
金门县|
防城港市|
西宁市|
盐池县|
建水县|
福清市|
昭通市|
苗栗市|
从江县|
碌曲县|
双牌县|
河池市|
黑水县|
古蔺县|
叙永县|
嘉定区|
图们市|
安福县|
亳州市|
抚顺县|
芮城县|
房产|
连南|
改则县|
桂林市|
封丘县|
武平县|
巴林右旗|
环江|
阳江市|
浦城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