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記載的年代最久遠的寺廟。因寺以龍潭和柘樹聞名,俗稱潭柘寺。</p><p class="ql-block">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距今有1700年歷史。唐代改名為“龍泉寺”。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擴建,將寺改名為“大萬壽寺”,至明代,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曾恢復舊名嘉福寺,清康熙皇帝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自此潭柘寺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p><p class="ql-block"> 寺內現存建筑多為明清遺物。潭柘寺位于寶珠峰南側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內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內建筑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和塔院等幾大部分,構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筑群體。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諺語(也有說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其建筑規模亦當屬京城寺院之最。</p><p class="ql-block"> 中路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已廢)和毗盧閣等,東西配殿、廊廡相輔左右。東路有方丈院、清代的行宮和流杯亭等。西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組合,有八角形重檐屋頂的楞嚴壇、戒壇殿和觀音殿等建筑。戒壇分三級,壇身刻有精細的花紋。觀音殿高踞第二層臺上,殿左右有文殊殿、祖堂等。龍潭位于寺后,寺外有安樂延壽堂和上、下塔院等建筑。塔院有金、元、明、清各代不同形制的僧塔共七十五座。</p> <p class="ql-block"> 自元朝以來,800多年的中國歷史中,有著儒釋道相融合的深刻社會背景。在北京,與“釋”,也就是佛教有關的寺廟,典故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寺廟,首推潭柘寺。說到潭柘寺,有五大怪事流傳了千年,這五件怪事是:寺里的和尚數不清,皇上的閨女當尼姑,屋頂的神獸上鐵鏈,千年的古樹會算命,大殿的香爐上封條。</p><p class="ql-block"> 有一種說法,說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他的父親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她每日里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在,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寺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她的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p><p class="ql-block"> 潭柘寺有棵“帝王樹”,高大挺拔,樹齡有1000多年,高達40 余米,胸徑達4米,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相傳在清代,每有一代皇帝駕崩,這棵樹就會段落一條枝干,每有一代新皇帝繼位登基,就從此樹的根部長出一枝新干來,以后逐漸與老干合為一體。乾隆皇帝在來寺游玩時,御封此樹為“帝王樹”,這是迄今為止,皇帝對樹木御封的最高封號。據說,在1976年9月,這棵帝王樹東南方曾經斷裂過一條很粗很粗的枝干,而此后,就再也沒有斷落過枝干了。</p><p class="ql-block"> 大銅鍋,是潭柘寺遺存的鎮寺“四寶之一”,這口大銅鍋安放在天王殿東側的一個獨立院落里,這原來是潭柘寺的灶間。據說,早先灶間安放有三口大銅鍋,分別用來蒸饅頭、熬粥和炒菜使用。現今潭柘寺只剩下直徑2米、深1.3米的炒菜鍋。傳說熬粥用的大銅鍋是炒菜鍋的近2倍,僧人們刷鍋時要用梯子下到鍋里去刷,同時傳說熬粥的鍋有“加僧不加米、漏沙不漏米”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2001年,潭柘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門前</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門前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門前</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牌坊~康熙皇帝御筆了前額金字“翠峰丹泉”,以及后額“香林凈土”。牌樓下面有一對威武雄壯的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牌坊</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牌坊</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山門~山門為三間無梁殿式歇山頂建筑,筒瓦屋面,檐下為清康熙皇帝親書石額“敕建岫云禪寺”。</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闊三間,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檐下懸康熙皇帝御筆“天王殿”匾。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像,背后供奉韋馱像,東西兩側供奉四大天王神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山門內~天王殿前</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潭柘寺建筑等級最高的殿堂,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上層黃琉璃瓦屋面,下層黃琉璃瓦綠剪邊屋面。</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兩端安放著一對琉璃鴟吻,高2.9米。鴟吻燒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樣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鴟吻兩側各系有一條金色鎖鏈,名鍍金劍光吻帶,是康熙皇帝的御賜之物,僅潭柘寺獨有。</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大殿東西兩側對稱建有伽藍殿和祖師殿兩座配殿,大殿院內還建有鐘樓、鼓樓。</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內~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神態莊嚴,背后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兩側供奉十八羅漢像。</p> <p class="ql-block">毗盧閣~毗盧閣是中路的最后一重殿,居寺院最高點,原來是收藏經書的地方,俗稱藏經樓,面闊七間,歇山頂,筒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毗盧閣</p> <p class="ql-block">毗盧閣</p> <p class="ql-block">古玉蘭~二喬玉蘭,潭柘寺的二喬玉蘭植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并且還是朝廷御賜的花木,極其珍貴。寺中的玉蘭為紫、白雙色,北京地區較為常見的是白玉蘭,紫玉蘭、黃玉蘭,而這種紫中帶白、花俱雙色的二喬玉蘭極其罕見,如此古老的二喬玉蘭在整個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稱京城一絕。</p> <p class="ql-block">轉佛塔</p> <p class="ql-block">帝王樹~此樹植于唐代,高達40余米,直徑4米有余,須六七個人才能合抱。相傳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繼位登基,從此樹的根部都會長出一枝新干來,以后逐漸與老干合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不同季節的帝王樹</p> <p class="ql-block">不同季節的帝王樹</p> <p class="ql-block">柿柿如意</p> <p class="ql-block">僧人</p> <p class="ql-block">僧人和信眾</p> <p class="ql-block">善緣堂</p> <p class="ql-block">西路</p> <p class="ql-block">柿柿如意</p> <p class="ql-block">楞嚴壇~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是潭柘寺內最重要的佛事法壇,也是僧眾講經說法的重要場所。因為年久失修,于1971年落架保護。2013年按原有制式復建。完善了潭柘寺的整體布局。成為目前國內僅存完整的楞嚴壇。</p> <p class="ql-block">楞嚴壇~楞嚴壇在戒壇南面,為重檐亭式八面圓殿木結構建筑。楞嚴壇的直徑47尺,全高49尺。大殿外側正面掛有清乾隆帝手書“寂照真如”的匾額,其它三面的門額上的匾額是當時的兩位親王所題。</p> <p class="ql-block">楞嚴壇脊獸</p> <p class="ql-block">楞嚴壇</p> <p class="ql-block">戒壇</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觀音殿位于西路最后一個獨立院落中,是全寺中所處地勢最高的一座建筑,門額上高懸著清乾隆皇帝所題“蓮界慈航”的匾額。殿內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像。觀音像前兩側侍立著龍女和善財童子。在殿內左側存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的“拜磚”。</p> <p class="ql-block">寶鍋~這口大銅鍋安放在天王殿東側的一個獨立院落里,這原來是潭柘寺的灶間。據說,早先灶間安放有三口大銅鍋,分別用來蒸饅頭、熬粥和炒菜使用。現今潭柘寺只剩下直徑2米、深1.3米的炒菜鍋。</p> <p class="ql-block">寶鍋~傳說熬粥用的大銅鍋是炒菜鍋的近2倍,僧人們刷鍋時要用梯子下到鍋里去刷,同時傳說熬粥的鍋有“加僧不加米、漏沙不漏米”的神奇之處。</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灶間院</p> <p class="ql-block">猗玕亭~俗稱流杯亭,位于帝后宮。是皇室進行“曲水流觴”活動的地方。該亭建在原無逸殿的遺址上,四角攢尖頂,綠琉璃瓦屋面,檐下懸清乾隆皇帝親書“猗玕亭”匾。</p> <p class="ql-block">猗玕亭~俗稱流杯亭,亭內漢白玉石鋪地,石面上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寬度、深度均為10厘米,石槽構成的圖案從南向北看為龍頭形,從北向南看為虎頭形,構思奇妙,所以該亭又俗稱龍虎亭。</p> <p class="ql-block">猗玕亭~俗稱流杯亭</p> <p class="ql-block">竹林院~因院內種有兩池名貴的“玉鑲金”竹而得名,院內東房三間是御書房,是皇帝在寺留住期間讀書和辦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冕宁县|
冷水江市|
江孜县|
上虞市|
从化市|
武强县|
深水埗区|
瓦房店市|
吴旗县|
合肥市|
和静县|
梁山县|
高尔夫|
海丰县|
呼和浩特市|
本溪市|
渝中区|
拜泉县|
黔西县|
龙井市|
青川县|
绵竹市|
德阳市|
盘锦市|
施甸县|
依兰县|
安图县|
东平县|
铁力市|
吴旗县|
宁都县|
湘阴县|
宁陕县|
沁水县|
蒲江县|
林州市|
洱源县|
沁水县|
象山县|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