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璀璨明珠,起于唐五代,興于宋。本月由陳二虎老師繼續帶領我們以詩詞為載體,與古人共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棄疾出生時,家鄉早已經淪陷,成了金國領地。辛疾疾幼年喪父,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贊是一位頗有民族意識的人,“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江山,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辛棄疾《美芹十論》中語)1160年,年僅22歲的辛棄疾,率兩千多人在家鄉起義,并加入到耿京領導的義軍中。</p><p class="ql-block"> 紹興三十二年(1162)正月,耿京接受了辛棄疾“決策南向”的建議,決定奉表歸宋。但就在辛棄疾與賈瑞去建康接洽聯合抗金事宜時,耿京卻被叛徒張安國所殺,并率部投降了金人。辛棄疾在返回途中聞訊后,既痛心又憤怒,他率五十人的輕騎,沖進有五萬守軍的金營(往往這類數據都有水份),生擒張安國,并號召金營中的耿京舊部萬余人反正,晝夜不停地馳奔南宋。這一驚人壯舉,使“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棄疾是懷著強烈的報國雄心、恢復壯志南奔宋廷的,然而現實卻不是他向往或者說想向的那樣。在南渡后的十年間,他只是做過江陰簽判、建康通判、司農寺主簿一類與軍國大計相去甚遠的小官,其雄才大略無法施展,壯志雄心也不能實現。其間,他曾于乾道元年(1165)向朝廷獻《美芹十論》,縱論敵我形勢、戰爭性質和民心向背,提出了斷絕歲幣、移都金陵、聚兵守淮、屯田備糧、駕馭將卒和進軍計劃等問題,具體規劃收復中原的方法和措施。</p><p class="ql-block"> 乾道六年(1170),他又向宰相虞允文獻《九議》,針對抗金斗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選才任人、長期作戰、敵我短長、攻守戰術、離間敵軍、虛張聲勢、富國強兵、相機遷都、團結內部等九個問題,為朝廷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北伐計劃。但這些極具現實意義與實際操作性的建議,卻沒有得到朝廷與執政者的積極回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腔熱情和滿腹韜略受到了冷落,讓辛棄疾十分痛心,直到晚年回想起來,仍無限感慨:“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平戎策”換得“種樹書”,這無可奈何的自嘲郁積著多少沉重的英雄失路的浩嘆。</p><p class="ql-block"> 從乾道八年(1172)起,辛棄疾歷任滁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在任期間,處事果敢、雷厲風行,顯示了卓越的治國才能,但好景不長,朝廷言官們便彈劾他“奸貪兇暴,帥湖南日,虐害田里”,攻擊他“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指責他“憑陵上司”,辛棄疾由是落職。他回無可奈何地回到江西上饒帶湖家中,開始了二十年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棄疾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人或詞人,而是一個勇于事功、行在兼濟的英雄。陳亮說他是“真虎”,姜夔說他是“前身諸葛”,他則時常以廉頗、李廣、孫權、謝安、劉裕等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自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二虎老師群里分享內容截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因叔伯兄弟之間排行第七,人稱柳七。又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后世又稱柳屯田。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他出生在一個儒宦世家。祖父柳崇,以儒學著名,曾以母老為由而不肯出仕。父親柳宜,曾任南唐的監察御史,入宋后做過沂州費縣令,后仕至工部侍郎。叔父柳宣、柳寘、柳宏等,也都曾名登仕版。柳氏三兄弟柳三復、柳三接、柳三變以文名號稱“柳氏三絕”。關于柳永的生卒年,學界意見分歧很大,但基本認同的是,他主要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二朝,文學創作活動又主要集中在宋仁宗朝。</p><p class="ql-block"> 柳永在仕途上曾做過不懈的努力,可總事與愿違,禍端也總是因為填詞。曾經有人很賞識柳永的才華,向皇上推薦他。可是由于他“喜作小詞,薄于操行”,名聲不太好,所以當皇上聽說被舉薦之人是填詞的柳三變時,一句“且去填詞”就將他打發了。柳永“由是不得志,日與儇子縱游娼館酒樓間,無復檢率。自稱云:‘奉圣旨填詞柳三變。’”他也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不幸也是因為他“好為淫冶謳歌之曲”而被黜落。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載:</p><p class="ql-block"> 仁宗留意儒雅,務本理道,深斥浮艷虛薄之文。初,進士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及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師道《后山詩話》中說:</p><p class="ql-block"> 柳三變游東都南北二巷,作新樂府,骫骳從俗,天下詠之,遂傳禁中。仁宗頗好其詞,每對宴,必使侍從歌之再三。三變聞之,作宮詞號《醉蓬萊》,因內官達后宮,且求其助。仁宗聞而覺之,自是不復歌其詞矣。會改京官,乃以無行黜之。</p><p class="ql-block"> 柳永想獻詞投機出仕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被仁宗視作是“無行”,罷黜自是難免。柳永心有不甘,便去找宰相晏殊,結果又討了個沒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柳永詞中,都市生活是十分重要的題材,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不僅是宋仁宗朝太平氣象的“實錄”,也是柳永世俗人生享樂的“自供”。仕途路阻,讓柳永陶然于風流快活中,這是“文人末路”,今試解析一下。</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享受女性(主要是青樓女子)的體貼與風情。柳永的仕途被堵塞后,他好像一下參透了名利關,“似此光陰催逼,念浮生、不滿百。雖照人軒冕,潤屋珠金,于身何益。一種勞心力。圖利祿,殆非長策。除恁是、點檢笙歌,訪尋綺羅消得”;“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莫閑愁。共綠蟻、紅粉相尤。向繡崛,醉倚芳姿睡,算除此外何求?”</p><p class="ql-block"> 這些詞句明顯帶有失意文人的牢騷,可能只是一時的感情沖動而發的憤激語,不能完全體現其真實心理。但從柳永的詞中,我們的確看到了一個官場失意而情場得意的風流浪子的才子詞人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永因填詞而不容于士大夫文化圈,卻在青樓文化圈中找到了知音:“美人才子,合是相知”。羅燁《醉翁談錄》中說:柳永客居汴京時,“暇日遍游妓館。所至,妓者愛其有詞名,能移宮換羽,一經品題,聲價十傍。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p><p class="ql-block"> 在都市世俗生活享樂中,少年、美人與醇酒三者是如影隨形的,柳永不就常常“因酒沉迷,被花縈絆”嗎?美酒是少年歡娛的媒介,是縱情使性的助力劑。享受美酒,與享受美人一樣,也是柳永風流快活的都市生活的內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柳永無論是享受美人美酒,還是享受節日狂歡,都充滿了庸俗的市井氣,是其世俗人生意趣的具體表現。不過,這種世俗人生意趣主要反映的是他“未名未祿”時“經歲遷延”于汴京“綺陌紅樓”中的生活。等他“釋褐”入仕后,年歲已老,“游宦成羈旅”,雖然仍念念不忘以前的風流韻事,寫了不少懷舊之詞,但風情不復從前,“名宦拘檢,年來減盡風情”,“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這其實是“不仕”讓他的生活,成了“文人末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老師群里分享截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是晏殊的七兒子,人稱“小晏”。他雖出身宦門,卻仕途蹇仄,只做過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一類的小官。但他是一個篤于深情的貴介公子,馮煦稱之為“古之傷心人也”,黃庭堅則稱“其癡亦自絕人”,并概括其平生“四癡”云:“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一作新進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男女戀情方面晏幾道就表現出這種“癡情”來。即使是對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歌妓,一旦發生了愛情,他也絕不會始亂終棄,而是一往情深地眷戀著“伊人”:“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他有一篇《樂府補亡自序》,《樂府補亡》即《小山詞》,深情款款地道出了創作的由衷。下面給老師們發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補亡》一編,補樂府之亡也……嘗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竊以為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遺,第于今無傳爾。故今所制,通以“補亡”名之。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龍家,有蓮、鴻、蘋、云,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吾三人持酒聽之,為一笑樂而已。而君龍疾廢臥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與兩家歌兒酒使俱流轉于人間……追惟往昔過從飲酒之人,或垅木已長,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記悲歡離合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但能掩卷憮然,感光陰之易遷,嘆境緣之無實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女兩情相悅是人類最樸素、最本能的情感之一,濃郁深摯,纏綿悱惻。但兩情相悅卻不一定就能長相廝守,由于種種外在(也有內在)因素的抑制,一時的分離或一世的暌違,都令“當事人”痛苦不堪,引發無盡的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p><p class="ql-block">“相思”情感的蘊涵是單一而明確的,基本不出男女之情,當然也有以相思手法來抒寫思鄉、懷古、感念故國之情的。在宋詞中,有大量的“男子而作閨音”的相思之作,近乎于代言體。這些相思詞假托女子之口,抒發離愁別怨,是傳統的思婦怨婦閨怨主題的延續。這個主題,在每個詞人的作品中幾乎都能找到。除了晏幾道,蘇軾、陸游、歐陽修等都有千古絕唱的相思詞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老師群內分享截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文學史上,“傷春”與“悲秋”是一個重要的且源遠流長的表現主題。在宋詞中,這一主題表現得更為強烈,更為集中。</p><p class="ql-block"> 在詞人筆下,春秋兩季“幾乎變成了最易引‘憂郁癥’和感染傷風咳嗽的季節。而若把眼光擴展開去,則我們更不難發現:在那春光明媚、秋色浩蕩的兩季里。詞人們似乎不約而同地都在生病——生的是‘佳人傷春’和‘才士悲秋’的‘季節病’。”(楊海明《唐宋詞中流行的“季節病——談詞中“佳人傷春”和“才士悲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簡說(本想把“傷春”與“悲秋”用兩期分享,因時間關系,合二為一)宋代詞人的“傷春”情緒。宋詞中的“傷春”主題大致分兩個方面。有的旨在抒寫時代哀感,有的重在表現身世之悲。前者主要產生在風雨飄搖的亂離時代,針對性較強,而后者則是特定情景中某種意緒的流露,朦朧含糊,帶有不確定性,或者說具有一般性,表現的是種種類型化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落花+傷春”的時間意識有時是宋詞的基調,以這一抒情模式為基礎,可以生發出對事業、人生、愛情等方方面面的種種悲感。但在看重人生享樂的宋人那里,如何延長生命的長度是十分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晏殊寫有一首《踏莎行》:</p><p class="ql-block">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垂陽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p><p class="ql-block"> 葉嘉瑩先生評說此詞道:“可能會有人認為,晏殊這里無非是表現了一種傷春的情緒,欣賞起來,于現實并無怎樣重大深遠的意義。當然,我們這里欣賞晏殊的詞,并非是要大家同去傷春落淚,而是在晏殊的傷春情緒中,實在是有一種對時光年華流逝的深切的慨嘆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極幽微的情思的敘寫中,流露出了很深摯又很高遠的一份追尋向往的心意。這種情意,雖然表面看來也許只不過是傷春懷人之情而已,但是隱然間卻可以使讀者的心靈感情感受到一種提升的作用。這種言外的引人感發聯想的作用,正是詞這種韻文所最值得注意的一種特質和成就。”(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棄疾寫過許多以春為題材的詞作,其中流露出的“傷春”情緒,大都有所寄托,“傷春”實際上是“傷身世”、“傷國事”。</p><p class="ql-block"> 滿江紅·暮春</p><p class="ql-block"> 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藉。暗隨流水紅粉去,園林漸覺清陰密。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p><p class="ql-block"> 庭院靜,空想憶。無說處,閑愁極。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處也,彩云依舊無蹤跡。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p><p class="ql-block"> 就從詞本身看,很難判斷辛棄疾的寓意。但就表現對象看,傷春怨離一類愁緒與憂國憂民這樣的情懷并非毫無干系,其情感生成的心理機制是相通的,政治生活中產生的憂患感,完全可能在無意識心理中轉化到由自然景物的衰殘和個人生活的不幸而引發的憂戚與悲秋一類情感中。從這首《滿江紅·暮春》所描寫的春殘花落的景象和所抒發的歸家無期的愁苦中,我們就能深切感受到稼軒那種傷時憂世的情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末元初,“傷春”意緒集中體現了南宋遺民詞人強烈的家國意識與作為失落群體的特殊心態,哀感頑艷,悲痛欲絕。“春光兀自好,我卻為春愁”,這是南宋遺民面對大好春光所特有的心理感受。</p><p class="ql-block"> 這種物理現象與心理感受的巨大反差,寄寓了遺民詞人的不能自解的家破國亡之恨。辛棄疾的“傷春”,表現的是對南宋國勢衰落的預感和憂慮,及壯志難伸的怨恨,那么,遺民詞人劉辰翁的“傷春”,表現的卻是宋王朝覆亡前后的嚴酷現實,反映的是“無枝可依”的遺民心態,比稼軒詞更顯得情辭悲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二虎老師群內分享截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簡歷: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赤峰作家協會會員,遼寧開原市歷史研究學會顧問。</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蔺县|
井陉县|
德阳市|
芦山县|
攀枝花市|
加查县|
徐汇区|
垫江县|
容城县|
正阳县|
曲沃县|
临邑县|
宜良县|
玉屏|
新龙县|
大化|
哈尔滨市|
延寿县|
遂川县|
郁南县|
韩城市|
宣化县|
宕昌县|
洪湖市|
隆安县|
松溪县|
石城县|
获嘉县|
罗山县|
珠海市|
开江县|
邛崃市|
常山县|
朝阳县|
石楼县|
云南省|
栖霞市|
玉屏|
深圳市|
通化市|
南皮县|